攻击(计算机术语)

“攻击”的意思是:发起或发动进攻。语出《史记·秦始皇本纪》:“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讎。”

攻击行为是一种经常有意地伤害和挑衅他人的行为。这种行为是儿童、青少年中比较常见的一种问题行为,对儿童、青少年的人格和品德的发展有着消极的影响,严重的甚至会导致儿童、青少年走向犯罪。

攻击(计算机术语)

定义

是一种强烈的冲动言语、行为或象征性动作。这种情况可能是出于适应环境或自我保护的需要,但更多是在敌对性和激惹性增高时出现。攻击大多指向环境、他人身体及其尊严,但抑郁症病人可因自罪感而出现自我攻击行为。此外,攻击一词在精神分析中指死亡本能的欲力,其含义与力必多相对。

方式

①直接攻击,是个体受挫折后,将愤怒情绪直接导向造成挫折的人或物,表现为嘲笑、谩骂或打架及损坏物品等,一般自信心强或有实力者易产生攻击

②转向攻击,是实力弱或自信心差的人将挫折后攻击的对象转向自身,产生自责,或不敢攻击造成挫折的对象,而将情绪发泄到次要人、家人等身上。

特点

攻击是在人的攻击动机驱使下发生的。攻击或反抗有较大的个别差异。年龄和性别也会造成攻击性的不同。有的学者调查表明,2—3岁的儿童语言性攻击增多,而哭叫和身体攻击减少。儿童反抗行为在3—6岁期间出现一个高峰,男孩在10—11岁期间出现第2个高峰。在一定的社会文化因素影响下,反抗行为男子比女子较高,这在儿童期到成年期都是一致的。在心理学界,有人认为攻击和挫折有关,提出了挫折—攻击假说;也有人认为人由于死亡本能而产生攻击性;还有人提出对于权力的意志是攻击性的根源。攻击行为是通过学习模仿而得的观点为较多学者接受。

阿伦森认为:攻击是一种目的在于引起伤害或痛楚的行为。德拉特等人认为攻击和挫折有关,提出挫折——攻击假说。弗洛伊德认为人们由于死的本能而产生攻击性。阿德勒则认为对于权力的意志是攻击性的根源。洛伦兹认为人类对攻击性的抑制机能特别弱。班图拉认为:攻击行为也可通过模仿而学得。人类攻击的内容有正确与错误、正义与非正义之分。攻击的形式有积极与消极、进取与静待之别。攻击的内容和形式都因人、因时、因地、因具体条件而异。

该文章由作者:【北魏不言骑】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