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损八益(汉语成语)

七损八益,出自《黄帝内经》中的《阴阳应象大论篇》,其中提到的’七损八益‘后世有诸多学派学说。

引证释义

谓女子月事宜以时下,男子精气宜于充盈。中医述人生长发育过程,女子以七为纪,男子以八为纪,故七指女,八指男。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

典故

宇宙之道

七损八益,是中国古代房中养生文化

的重要概念。所谓七损,是指七种性生活中有损人体健康长寿之事;所谓八益,是指有益于人体身心康寿的八种做法。七损八益之说,这种理论初见于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竹简《天下至道谈》,后世不少性学书籍多有引用。并有所发展。

《易传》认为“《易》乃天地准”,以《易》数为宇宙之道(规律)。

法于阴阳

医学家“法于阴阳,和于术数”,也按照《易》数与观察到的人体阶段发育特征相对号。《内经》于是提出男子以八、女子以七为阶段的发育模式。

张介宾:“七为少阳之数,女本阴体而得阳数者,阴中有阳也。”“八为少阴之数,男本阳体而得阴数者,阳中有阴也。

阴阳大理

《素问·上古天真论》认为,男子八岁肾气始盛,至四八而极,此为男子的四益;女子七岁肾气始盛,至四七而极,此为女子四益——合为八益。男子肾气五八始衰,至八八而竭,此为男子的四损;女子五七始衰,至七七而竭,这是女子的三损——合为七损。

——此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七损八益”

后世纷争

“帝曰:调此二者(指人体之阴阳)奈何?岐伯曰: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年六十,阴痿,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故曰:知之则强,不知则老,故同出而名异耳。智者察同,愚者察异,愚者不足,智者有余,有余则耳目聪明,身体轻强,老者复壮,壮者益治。”但书中并没有具体说明七损八益的内容。直到长沙马王堆古墓出土的珍贵医学帛书竹简《天下至道谈》中才有了“七损”、“八益”房中养生术的具体内容,这是对我国房室养生学理论的重大贡献。同时也使得后代医家为此争论纷纭、莫衷一是的千古悬案得以揭秘。

《天下至道谈》中所提到的“七损”,是指“一曰闭,二曰泄,三曰渴(竭),四曰弗(勿),五曰烦,六曰绝,七曰费。”

用现代的语言来解释,七损主要是指的房事交合中对人体有害的七种做法,即:在两性交接时动作粗暴,鲁莽而发生疼痛,导致五脏生病,这是“闭”(内闭);交合时虚汗淋漓,精气走泄,叫“泄”(外泄);房事没有节制,纵欲无度,气血耗竭,叫做“竭”;而“弗”是指虽然有强烈的性欲冲动,却因阳痿不举而不能进行;交合时心中烦乱不安,为“烦”;一方无性欲要求而对方强行交合,这时双方特别是对女方的身心健康非常不利,犹如陷入绝境,故而叫做“绝”;当交合时过于急速,既不愉悦情致,于身又没有补益,徒然浪费精力,这叫“费”。古人用非常形象的语言说出了在房室养生中于身心有害的七种做法,若犯有上述七损之情况,则往往事与愿违,适得其反,且招致疾病,这样的解释对于今天的我们,仍有其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参考价值。

针对房事交合中对人体有害的七种做法,古人又提出了房室生活中对人体有益的八种做法,即“八益”,是指:“一曰治气,二曰致沫,三曰智(知)时,四曰畜气,五曰和沫,六曰窃气,七曰寺(待)赢,八曰定顷(倾)。”

这里逐一地介绍了治八益的具体做法。即:一、调治精气,二、致其津液,三、掌握适宜的交接时机,四、蓄养精气,五、调和阴液,六、聚积精气,七、保持盈满,八、防止阳痿。

性生活有愉悦情致,增强夫妻感情的作用。“七损八益”是古人在交合时遵循的法则,在性生活过程中我们也要善于利用“七损八益”的方法来调摄性生活。对房室之事应有一种严肃性,使生活服从于养生保健这个重要原则,并通过房事来达到补益身体,延年益寿的目的。

“七损八益”是古人在房室养生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各种性保健措施和性禁忌经验。最早提出“七损八益”理论的是古代医书《天下至道谈》。“七损八益”在综合性心理保健、性生理保健、性行为规范、气功导引等多方面知识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房室养生方法。

古代房室养生学家认为,在房事生活中,有八种做法能补益人的精气,有七种做法能损伤人的精气,如果不能运用八种补益精气的方法,避免七种损伤精气的方法,那么人到了40岁性机能就会减半,50岁生活起居能力就明显衰弱。如避免七损,采用八益来补益精气,救治疾病能使老年人恢复健壮,壮年人不致衰老。

各家谈疾病症状以阴阳为纲说:杨上善《太素·阴阳》根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阳胜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俯仰,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能冬不能夏;阴胜则身寒,汗出,身常清,数栗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能夏不能冬”之论,认为“阳胜八益为实,阴胜七损为虚”,八益是指“阳胜”之身热、腠理闭、喘粗、俯仰、汗不出而热、齿干、烦冤、腹满死等8个症状,七损是指“阴胜”之身寒、汗出、身常清、数栗、寒、厥、腹满死等7个症状。

杨氏之说以阴阳为纲将疾病症状进行了分类,强调阴阳是分析、认识疾病的关键,正所谓《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为阴阳成为八纲辨证的总纲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至于对“七损八益”的具体理解,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将阴胜的“数栗而寒”拆为两损,而阳胜的“汗不出而热”只作一益,有强凑七、八之数之嫌;二是与下文调和阴阳的方法义不贯通,故此说并不为后世医家所采纳。

生长发育过程与规律说:王冰则根据《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二七天癸至,月事以时下,丈夫二八天癸至,精气溢泻”的论述,认为七损是指女子月经贵以时下,八益是指男子精气贵乎充满,所谓“然阴七可损,则海满而血自下;阳八宜益,交会而泄精。由此则七损八益,理可知矣”。

吴昆《素问吴注》也指出:“七损者,女子天癸以七为纪,二七而天癸至,月事以时下,阴血常亏,故曰七损;八益者,男子以八为纪,二八而天癸至,精气溢泻,阳常有余,无月事之损,故曰八益。”对此,张介宾《类经·阴阳类》曾反驳说:“按启玄子注此,谓女为阴七可损,则海满而血自下;男为阳八宜益,交会而精泄,以用字解为房事。然经血宜调,非可言损,交会精泄,何以言益?”

实则,王氏与吴氏是将“七损八益”解为人体生长发育过程与规律。故丹波元简《素问识》根据《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论男女的生长发育过程,以成长阶段为益,衰老阶段为损作解,认为女子七岁、二七、三七、四七与男子八岁、二八、三八、四八共合为八益,女子从五七到七七、男子从五八到八八,共计为七损。明确提出了“七损八益”为人体生长发育过程与规律。

阴阳术数说:张介宾《类经·阴阳类》从阴阳术数的角度,指出:“七为少阳之数,八为少阴之数。七损者言阳消之渐,八益者言阴长之由也。夫阴阳者,生杀之本始也,生从乎阳,阳不宜消也;死从乎阴,阴不宜长也。”反之,即为早衰之由。这里张氏根据《周易》的阳进阴退的阴阳术数之说,将“七”指为“少阳之数”,“八”指为“少阴之数”,又结合其自身的扶阳抑阴的学术主张进行了阐发。

而张志聪《素问集注》的观点与张介宾正好相反,他认为:“女子以七为纪,男子以八为纪,七损八益者,言阳常有余而阴常不足也。然阳气生于阴精,知阴精之不足,而无使其亏损,则二者可调。”可见两说是基于对《素问·太阴阳明论》“阳道实,阴道虚”从不同角度理解而成。今人亦有从七、八脏腑之成数、在洛书九数方位图的象数位置而阐释的。这些说法认为“七损八益”反映了《内经》顺从四时阴阳诊治与养生的思想,体现了“天人相应”观念。

房中术说:早于《内经》的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竹简《天下至道谈》明确记述了“七损八益”的内容,其文曰:“气有八益,又有七孙(损)。不能用八益、去七孙(损),则行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五十而起居衰,六十而耳目不葱(聪)明,七十下枯上脱,阴气不用,唾泣留(流)出。令之复壮有道,去七损以振其病,用八益以贰其气,是故老者复壮,壮者不衰……八益:一曰治气,二曰致沫,三曰智(知)时,四曰畜气,五曰和沫,六曰窃(积)气,七曰寺(待)赢(盈),八曰定顷(倾)。七孙(损):一曰闭,二曰泄,三曰竭,四曰勿,五曰烦,六曰绝,七曰费。”

丹波康赖《医心方》所引《玉房秘决》之文与该文近似。可见“七损八益”指古代房中之术,即8种有益于人体的行为和7种有损于人体的行为。虽然各家对七损、八益的具体行为的理解不一,但均强调吐纳、导引的运用,保持精气满盈、调整各自的心身状态,切忌情急倾倒为其关键。上世纪80年代自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竹简以来,绝大多数的学者遵从此说。

该文章由作者:【拔剑四顾心茫然】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