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翘楚(中医医生)

王翘楚(1927年-2020年4月20日),上海市中医医院主任医师,从事临床、科研工作。首批上海市名中医、全国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上海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上海市中医医院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2020年4月20日,王翘楚因病逝世,享年94岁。

王翘楚(中医医生)

人物经历

先后任上海市徐汇区第二联合诊所所长、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分院外科住院医师,徐汇医院中医科中医师,中医科主治医师,上海市卫生局科研处、中医处副科长、副处长、付主任医师,正处调研员、上海市中医文献馆馆长、主任医师;上海市中医药情报研究所所长,上海职工医学院教授、上海市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中医专业组成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研成果基础理论评审委员、全国针刺麻醉研究会副理事长、上海市中医药学会副秘书长、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理事、上海中医药杂志、上海针灸杂志常务编委,上海市中医医院专家顾问委员会副主任、中医睡眠疾病研究室主任、上海市中医失眠症医疗协作中心主任(即现上海市中医失眠症特色专科)、上海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1995年被评为上海市名中医;1996—2002年国家二部一局批准为全国第二、第三批名老中医继承班指导老师。2006年12月上海市卫生局、人事局、科委批准为上海市师承班博士生带教老师。上海市卫生局中医处科研顾问。上海市中医医院睡眠疾病优势专科主任、上海市王翘楚老中医工作室主任、终身教授、中医睡眠疾病研究所名誉所长、上海市卫生局振兴中医学术委员会委员、上海市中医药科技服务中心顾问。中国睡眠研究会理事会顾问、中医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

2020年4月20日晨,首批上海市名中医、全国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上海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上海市中医医院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因病逝世,享年94岁。

科研成果

中医、中西医结合科研管理的探讨1987年获上海市卫生局管理奖针麻临床研究思路与方法1989年获上海市卫生局管理奖

针麻科研工作成绩显著1989年获上海市卫生局荣誉奖

“金萱冲剂”治疗失眠症的临床与实验研究1993年授于上海市卫生局科技进步奖

《落花生枝页治疗失眠症临床疗效和有关药学研究》获2001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发表论文50余篇

著作有《中医科技管理学》等五部

落花生枝叶治疗失眠症临床疗效和有关药学研究获上海市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

上海市中医药科技进步奖1项

上海市卫生局科研成果奖2项

卫生部卫生事业管理突出贡献荣誉证书1项

获国家发明专利证书3项。

传承育人

有学术继承人7名。2009年工作室专科门诊量达21807人次,较2008年增长1.95%。培养师承博士1名。指导完成部级课题1项。编写专著3本,分别为《从肝论治失眠症-王翘楚学术经验撷英》、《花生枝叶治失眠-二十年研究结硕果》、《失眠症“治未病”康复预防十二讲》。发表论文4篇、交流论文15篇。

学术观点

重新认识脑在人体中的作用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而恒动的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脏器、组织和器官之间,既有其各自不同的生理功能,又在生理功能活动上相互协调、相互为用,在病理变化中则是相互影响的。这种相互联系和影响,是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的联系作用而实现的,那么,脑作为人体组成的一部分,是属脏还是属腑,脑在生命运动中作用究竟如何?对脑的认识在历代医籍中有过不少记载,但脑的地位和作用在以五脏为核心的中医脏象理论中,只是被作为“奇恒之腑”而与骨、脉、髓、胆、女子胞同等而论,如《素问·五脏别论》云:“黄帝问曰:余闻方士,或以脑髓为脏,或以肠胃为,或以为腑。敢问更相反,皆自谓是,不知其道,愿闻其说。歧伯对曰: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腑”。由于《内经》脑为“奇恒之腑”理论观点的影响,使脑的研究在中医界长期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发展,因而中医对脑的认识一直处于一种比较模糊的状态。脑是脏还是腑?王老师认为,脑应属脏,其理由是:把脑定为奇恒之腑,主要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和科学水平,从中医脏腑的定义分类来看,“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素问·五脏别论》),奇恒之腑既具有“藏精”似脏的一面,也具有形体中空而似腑的一面。但在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具体分类上,则又有与定义不全符合之处,故而表现在一些脏腑分类上的自我矛盾性,如:胆,既具有藏贮“胆汁”(肝之余气积聚而成“精汁”)似脏的一面,但又因胆同时具备贮藏与排泄胆汁的功能,藏而能泻,故有别于奇恒之腑形体中空,藏精而不泻的特性。所以胆在脏腑分类中,既属腑,又属奇恒之腑,概念模糊不清。因此,对传统分类中,奇恒之腑的脑,我们也应重新分析归类,脑位于头颅之中,藏精髓而不泻,既不中空,也无形可见,这就有别于骨、脉、胆和女子胞,所以应属脏。从脏的体用而言,脑为髓之海,髓属阴,脑为“真气之所聚”(王冰),真气属阳,阴为体,阳为用,保持其内在统一平衡,以气血而论,脑赖气充,又赖血养,所以说,脑功能的正常发挥,以赖于脑之气、血、阴、阳的对立统一平衡,这也是脑所以为脏的道理所在。重新确立脑为脏的观点,对正确认识脑在中医脏象理论中的重要地位的作用,对中医脑学科的研究与发展,将是十分重要的。

看昼开夜合花叶与人睡眠功能的相关性

王老师对昼开夜合花叶萱草花作了深入地研究。萱草花于1988年先用以治疗肝炎,在临床实践中发现有镇静安眠作用,后经查阅文献,萱草花又名忘忧、鹿葱、疗愁、宜男、黄花菜、金针菜等,性甘凉,无毒,有清利湿热、退黄、利水、凉血等功效,历代文献对其有镇静安眠作用记载甚少,仅在《本草纲目》中有萱草花“可治胸膈烦热,气火有余,夜少安寐,痔疮,便血等症”廖廖数字,王老师以中医“天人相应”和阴阳消长规律为指导,考虑到萱草花有昼开夜合之特性,能顺乎自然界阴阳消长规律而与人“日落而寝、日出而寤”的生活作息规律同步,推测其中可能含有一种促睡眠物质存在,能促进人睡眠,于是正式立题,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经过大量的临床和实验验证,证实萱草花确有良好的镇静安眠功效,无任何副作用,且其内含丰富的营养成分,也是一种上乘的营养保健食品。据课题协作组对萱草花治疗112例失眠症患者病史资料统计显示,总有效率达88.40%,动物实验也证实,萱草花提取物能明显减少小白鼠的自发活动。此项课题研究结果,已撰写成论文发表,也已开发成2个产品(1个保健营养食品,1个保健药品)推向市场,并于1992年通过成果鉴定,于1994年获上海市卫生局中医药科技进步奖。王老师在萱草花研究取得成功后,就由此及彼,对另二种昼开夜合花叶、花生叶和合欢叶也进行了研究,经临床和实验证实,(花生叶和合欢叶)也同样具有镇静安眠作用,其中花生叶已找到其有效部位,如今正在向开发Ⅱ类新药方向发展的深入研究中。事实证明,昼开夜合花叶与人睡眠功能确有相关性。此项研究是王老师运用中医“天人相应”和阴阳消长规律指导科研的成功范例。

诊治经验

甲肝恢复期可用益气生津养阴法

甲肝发病时间大多在大寒、立春之间,且以20-35岁居多。这年龄群体易感受甲肝病毒,且恢复期后遗症状较多。按中医审证求因,其发病原因主要由于六淫之邪内侵,首犯脾胃,后伤肝胆,以致肝失条达,胆失疏泄,形成湿热,郁结日久,伤津耗液,甚者渐伤心肾。故临床辨证多见,舌苔黄腻或黄薄,或白薄或腻,但干燥少津,舌质红或紫暗,脉多弦或弦细、弦滑,有的肝区隐隐胀痛或刺痛,黄疸指数偏高;有的虽无黄疸,但转氨酶仍高,溲黄,目赤,口干唇裂,齿龈出血,性情急躁,易于发怒;有的则因肝木火旺,伤及心阴,心主火,藏神,木火同气,乃致心悸不安,郁郁不乐,夜间烦热难寐,或盗汗;伤肾者,则见腰脊酸痛,肢软,乏力,多梦,遗精等;有见肝木侮土,伤及脾胃,脘腹胀闷,食入尤其,或纳呆,嗳气,或大便溏薄,有时苔虽白腻,但舌质红或紫,兼有口干、少津,唇裂等现象。综上所述,此次一批甲肝恢复期病人,多表现为肝胆湿热未清,郁结日久,伤津耗阴,以致肝火上炎,目赤易怒,胆汁疏泄不利,持续黄疸;甚则伤及心肾,引起肝、心、肾证候同见。为何甲肝患者伤肝和心肾者较多,而伤及脾胃证候却相对少见?观察所见,与当今一代青年平素体质一般偏阴虚火旺者较多有关。故一旦患病,即易伤津、耗气、损阴,出现一派肝火、心火同旺,进而耗伤肾阴现象。表现为性欲亢进,梦遗、心悸,失眠等心肾不交之症。为此,本人临床上除按一般常法予清泄湿热和舒肝活血法外,常多用益气生津、养阴法,屡收良效。常用四君子汤加黄芪、黄精、沙参、麦冬等。如证见肝火偏亢,则加用龙胆草、夏枯草、桑叶、菊花、柴胡、牡蛎、枸杞子之类;症见心悸、不寐、多梦、盗汗者,则加用五味子、酸枣仁、夜交藤、糯稻根、碧桃干、浮小麦之类;有齿龈出血或鼻衄则加用茅根、生地、丹皮之类;证见腰脊酸痛者则加用杜仲、川断、桑寄生、仙灵脾之类;并有肢节酸痛、乏力,则加用木瓜、秦艽、牛膝之类。本人体会,治疗甲肝恢复期病人不宜认为病毒感染即湿热,湿热即表现为黄疸,转氨酶高,单纯着眼于清热解毒而忽视其它证候。必须根据审证求因,辨证施治,方能取得较好疗效。

用药特色

王老师在临床辩证用药方面,有其独到的经验,他主张:⑴治病应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以辨证为主;⑵立方重在立法和遣药,不必过分拘泥于固有的经方或成方;⑶处方药应中药药性与现代药药理相结合,以药性为指导。在具体用药上,王老师较注重药对配伍在处方中的作用,擅于根据不同的病证,施以针对性的药对,临床效果较好,现将常用药对分析介绍如下。

柴胡、生龙牡:疏肝平肝、一升一降,调畅气机,用于各种肝郁气滞,气机不畅,情志失调之证;天麻、钩藤:平肝熄风,用于肝阳上亢,高血压引起的头胀痛、项攀、失眠、眩晕等,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有镇静、抗高血压作用,柴胡、白芍:疏肝柔肝,用于肝郁阴虚而出现口干、失眠、心慌心烦者,山栀、淡豆豉,清热除烦,用于烦躁失眠,苔黄兼有热象者,郁金、菖蒲:解郁开窍,用于失眠、头胀、梦多、耳鸣、心慌、胸闷等,还能理气和胃,用治胃炎引起的胃脘胀痛不适等,赤芍、丹参;活血安神,现代药理证实有镇静安眠作用,用于瘀阻失眠者,川芎、葛根:活血通窍,用于脑动脉硬化,脑供血不足、高血压等引起的头晕、头痛、项背强痛和冠心病引起的胸闷、胸痛等,现代药理证实能扩张心脑血管,改善血液供应作用;桑叶、菊花:清热平肝,用治风热或肝阳上亢引起的头胀、头痛、头晕目眩等;知母、生地:滋阴清热,用于阴虚、便秘等;肾虚腰痛,用首乌、淮牛膝;肾虚尿频,用金铃子、芡实,见肾阳虚者,用菟丝子、金樱子或补骨脂、芡实;肾虚、骨质疏松引起腰酸,足跟痛,和补骨脂、骨碎补;下焦湿热尿频者,用石苇、车前草;慢性肠炎偏阳虚者,用补骨脂,肉豆蔻,慢性肠炎偏湿热者,用川黄连、广木香或白豆蔻、北秦皮。金铃子、延胡索用治气滞血瘀引起的诸痛;白蒺藜、蔓荆子用治神经性或血管性头痛;石决明、淮牛膝用于血压偏高者;夜交藤、合欢皮,取其“昼开夜合”之性,能引药入阴,治疗各种失眠者;生铁落、甘草:用于焦虑、烦躁,或头痛,心动过速者;旋覆花、代赭石用治肝郁气逆所致的脘胀、嗳气、泛酸、呃逆、梅核气或肺气上逆所致的咳喘气急;胃脘嘈杂、泛酸用黄精、煅瓦楞子,伴嘈热者,加用蒲公英、白花蛇舌草;葶苈子、莱菔子用治咳喘痰多;淡附片、制甘遂:温阳利水,用治慢支、肺气肿、肺心病、心力衰竭而致的痰壅喘促,下肢水肿者。

从医医案

董××女42岁

初诊:1994年4月19日

主诉:呛咳反复半年余

现病史:咽痒时呛咳半年余,每年于秋天即开始咳嗽,咽痒呛咳无痰,精神紧张,工作烦忙时尤甚,口稍干,胃纳佳,大便如常。

体检:神清、颈软、气平、咽部暗红、无渗出、两肺呼吸稍粗、心脏听诊无特异、腹软、无压痛、余无特异。

苔脉:苔薄少津、舌暗红、脉细微弦

辩证:气阴两虚,肝火扰肺

诊断:中医:咳嗽(肝火扰肺)

西医:慢性咽炎支气管炎

治则:平肝熄风、滋阴潜阳

方药:自拟方

炒柴胡10g生龙骨、牡蛎(各)30g桑叶15g菊花30g蝉衣6g牛蒡子15g银花16g连翘15g生地10g玄参15g五味子10g麦冬10g炙百部6g北沙参20g白前10g甘草6g

医嘱:1)少吃辛辣刺激之食品;2)注意休息,避免感冒

二诊:药后咽痒呛咳明显减轻,口不干,纳可,大便如常,苔薄、舌暗红、脉细弦。

方药:原方去五味子加黄芩15g7贴

三诊:咽稍干,呛咳已平,纳佳,口不干,大便如常,苔薄,舌暗红、脉细微弦、再续前方出入

方药:炒柴胡10g生龙骨、牡蛎(各)30g桑叶15g菊花30g蝉衣6g银花15g连翘15g生地10g玄参15g麦冬10g北沙参20g白前10g赤芍15g甘草6g14贴

按:王老师认为本例呛咳属木旺侮金所致,单纯用宣肺利气止咳法往往不易见功,而应在宣肺利气同时再予平肝降逆之品,以平抑上逆之肝气则脾气自能平顺,对呛咳不愈往往能收到良好治疗效果。

经验验方

健脾益气养肝方

组成黄芪15g党参15g白术15g茯苓15g甘草6g黄精15g沙参15g麦冬10g枸杞子15g白芍15g。服法上药共煎,每次煎得药汁100~150ml。早、晚各服一次。

功能健脾、益气、生津、养肝。

主治急性病毒性肝炎恢复期、慢性病毒性肝炎,由于肝病日久,脾虚失运,肝阴受损,缠绵不易恢复者。

方解该病病因病机较为复杂,病位虽在肝,其本却在脾。患者多由于平素脾虚不实,饮食失节,湿热病毒之邪乘虚而入,侵袭肝脏所致。且因患者五脏盛衰不同,其发病累及的脏腑也有所不同,常涉及脾、心、肺、肾诸脏,以致临床症候表现复杂。肝病日久,正气受损,耗伤津液,气阴两虚是其病理特征,特别是急性甲型病毒性肝炎恢复期病人,湿热余邪未净为标,脏腑气阴受损是本。根据“见肝之病,必先实脾”和“肝病多伤阴”的理论指导立方组药,以健脾益气养肝方为基本方进行辨证加减,并给予较长时期服用,多获良效。

方中黄芪甘温,补气,扶正固本,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党参甘平,补中益气,白术甘温,健脾益气,化湿消谷,与党参协同,调理脾胃,扶正达邪,茯苓甘平,益脾养心,利水渗湿,甘草甘平益气,和胃解毒,调和诸药。四味共参,乃补中益气,调理脾胃,扶正达邪之经典方。再加黄精甘平,补脾润肺,益气生津,兼顾脾、胃、肺三经;沙参甘苦微寒,清肺养肝,既可御,又可养阴滋肝;麦冬甘寒,补肺养心,滋阴生津;枸杞子甘平,养肝明目,滋肾益精;白芍苦酸微寒,柔肝敛阴,和血止痛。此五味分别顾及脾、肺、心、肝、肾五脏之气阴,减少并发证候。

加减运用黄疸尚未退净,GPT仍不正常,湿热余邪未清者,加金钱草、车前草、大黄以清泄湿热、利胆退黄;有肝郁气滞证候者,加柴胡、郁金、枳实、枳壳,以舒肝理气;肝区疼痛甚者,加金铃子、延胡索以止痛;有肝胆扰心者,心情急躁易怒,夜寐不安,心慌,梦多,则加龙骨、牡蛎、珍珠母、五味子、酸枣仁、夜交藤等,以平肝、宁心、安神。

失眠症基本方

失眠症基本方:炒柴胡10g生龙骨、生牡蛎(各先)30g天麻10g钩藤(后入)15g郁金15g石菖蒲10g赤芍、白芍(各)15g丹参30g夜交藤30g合欢皮30g生枣仁30g茯神30g主治:各种原因引起的失眠症。

服法:每日1贴,用水熬煎浓缩成200ml。日服2次,每次100ml。

行医医论

大黄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出处:中西医结合杂志1990年6期383~384页

摘要:大黄是中医临床常用的攻下药,西医还用作健胃药。近代文献报道该药的抑菌、消炎作用。据中医文献记载,大黄有良好的活血、止血作用,尚未见有人作过较系统的研究。1975年以来,上海市卢湾区中心医院焦东海(现香山中医院)、章启尧、刘训初,市计划生育研究所钱耀贤,医药工业研究院杜上鉴,上海医科大学梁子钧、金惠铭,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王鸿利,第二军医大学许国铭、刘福春,上海中医学院孙爱贞及北京师范大学张启元、魏开元等科研人员,加强横向联系,协作攻关,对大黄产地、品种、制剂、临床、药理、药化等方面均作了较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已在全国50个单位推广应用,共治疗上消化道出血4000余例,有效率达96%。先后获得上海市卫生局、上海市人民政府重大科技成果奖,卫生部甲级科技成果奖,承担大黄研究的中西医结合病房曾被评为上海市科技先进集体。发表论文70余篇,专著2本;多次参加国内外交流会并接待国外学者来访,应邀出国讲学2次,一支专题研究队伍,建立了大黄研究基地。回顾了10余年来,大黄研究工作除了获得上述技术性成果外,在单味中药研究的思路与方法上也开创了一条成功之路。

一、逆向思维,开拓新路;二、源于已知,不囿于已知;三、突破一点,再及其余;四、追根求源,解决问题;五、根据中医药理论特点,进行临床和药学研究;六、坚持“3个相互、1个接近”的原则,协作攻关;七、研究与推广应用相互渗透

从针麻研究得到的启示

出处:针刺研究1991年3~4期282~283页

摘要:针刺麻醉是中国医药发展史上一项重大突破,它的成功不仅为现代外科手术创造一种非药物性的麻醉方法,推动了针灸医学的发展,而且催化了现代自然科学多学科对疼痛学的研究,在神经生理、生物化学、组织化学、神经递质等学科产生了不少新概念,已成为现代生命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针麻研究共获得国家和部级成果奖21项和国际茨利休尔德奖,被世界卫生组织确认为中国医学科学研究五项重大成果之一。

针刺止痛已有几千年历史,但是长期以来并未被人们所重视,总是以已知的神经生理学知识或停留在以传统的经络理论来解释它的作用机制,从而把研究思路局限在已知的领域。针麻研究成功的经验是:中西医相互学习,团结合作,打破这种封闭式的思维方法,善于从临床实践中捕捉针刺止痛的大量现象,充分发挥由此及彼的联想活动,从而提出将针刺止痛嫁接于外科手术的设想,并能联系针灸传统理论和临床经验的特点进行科研设计,从实践中解决针刺个体差异、穴位、频率、诱导期,以及改进外科手术操作等一个个难题,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才达到科学性与假定性的统一。再有临床和基础多学科协作攻关,以及科研领导管理部门善于识别和扶植支持这项“幼苗”也是针麻研究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该文章由作者:【段老师工作室】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