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何其芳创作的抒情诗)

《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是何其芳创作的一首广为流传的抒情诗,写于1941年,首次发表在1983年《何其芳文集》第一卷上。这首诗保持了诗人前期诗作中的丰富想象和生动描写的特色,同时又有新的创造和发展。表达了作者自己渴望年轻的心情,对新生力量给予了由衷赞美。

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何其芳创作的抒情诗)

创作背景

何其芳早在三十年代初,就以绮丽、精致又略带感伤的诗风闻名于世,在诗艺上造诣很深。1938年他从四川去延安。这首诗作于诗人学习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之后,表现的感情和《预言》中表现的愁闷和忧伤不同,作者通过自我抒情,反映了解放区是中国的希望。通过贴切的比喻,化抽象为形象,区别于一般的宣传诗。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明快的思想鼓舞人,以炽烈的感情感动人,以优美的语言吸引人。这首诗保持了诗人前期诗作中的丰富想象和生动描写的特色,同时又有新的创造和发展。

全诗四节,结构严谨。第一节写了歌唱的是什么。不难看出,“早晨”、“希望’等等,并非具体的形象,而是观念性的名词。这开始一节就给作者自己设置了一个不小的障碍,出了一个难题,因为直白的手法较难获得艺术感染力。这个平淡的开篇预示着在第二节必须有妙笔加以转换。

果然,在第二节中,出现了“飞到年轻人心中,去找你停留的地方”这样的佳句。这就使第一节中所有的观念,似乎都获得了形体,诗的意境也由此逐渐形成。第三节着眼于“飞”,使第二节更具有实感,诗人写出两个漂亮的意象:“不管它像一阵微风或者一片阳光”。

何其芳是运用意象的能手,他在第三节这样写,就使得一、二两节诗腾空而起,化为微风,化为阳光,显得活泼而空灵。最后一节情绪一转,诗人又用了一个绝妙的意象:“轻轻地从我琴弦上失掉了成年的忧伤”,使之与全诗起句的“歌唱”相呼应,并紧接着出现最后三行,构成了浑然一体的意境。

诗是写给少男少女的,但真正的主体是“我”。通过全诗,读者看到了诗人鲜明的形象,听到了他深情的歌喉,他是如此真诚,又是如此激动地在歌唱。诗人把他的一片赤诚之心捧给了读者。

何其芳早在三十年代初,就以绮丽、精致又略带感伤的诗风闻名于世,在诗艺上造诣很深。1938年他从四川去延安。这首诗写于1941年,那正是旧中国艰难的年代,但在延安,诗人生活在另一个新天地之中,他情不自禁地要歌唱,要为少男少女们祝福,了解这首诗的背景,有利于读者理解诗人和他的这一首诗。

诗歌原文

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

我歌唱早晨,

我歌唱希望,

我歌唱那些属于未来的事物,

我歌唱正在生长的力量。

我的歌啊,

你飞吧,

飞到年轻人的心中,

去找你停留的地方。

所有使我像草一样颤抖过的,

快乐或者好的思想,

都变成声音飞到四方八面去吧,

不管它像一阵微风,

或者一片阳光。

轻轻地从我琴弦上

失掉了成年的忧伤,

我重新变得年轻了,

我的血流得很快,

对于生活我又充满了梦想,充满了渴望。

作者简介

何其芳(1912-1977),重庆万州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红学”理论家。1929年后在上海中国公学、北京清华大学外文系、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是“汉园三诗人”之一。1935年毕业后在天津、山东、四川等地从事教育工作。

1938年去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任教,曾任文学系主任。一度随贺龙部队去晋西北和冀中革命根据地工作。1944~1947年任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新华日报》副社长等职。建国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以及《文学研究》和《文学评论》主编等。早在学生时代即从事诗歌创作,最初创作主要有:散文集《画梦录》(成名作),诗集《预言》,红楼梦的研究也颇有建树。

该文章由作者:【彩色玻璃纸】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