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汉语汉字)

皮,汉语常用字(一级字),读音为pí,最早见于甲骨文。本义为用手剥兽皮;后引申为生物学上动物或植物体表面的一层组织——皮层组织,广义指表面;皮也是一种中国的姓氏。

皮(汉语汉字)

字源演变

皮,象形字。西周金文从又(手)剥取兽皮,“图2上半部分”像兽头及躯干,“图2中间部分”像剥取之皮,所谓“合体象形”。时手可左可右,至春秋固定于右,籀文皮字上体作“图3上半部分”,则头、躯、皮已不可辨识。战国时,又或作寸,但没取得主流地位(又与寸是形义皆近偏旁的更替)。皮字上体多作“图4上半部分”、“图5上半部分”、“图6上半部分”、“图7上半部分”、“图8上半部分”、“图9上半部分”、“图12上半部分”、“图13上半部分”、“图14上半部分”,此皆西周“图1上半部分”之头、躯、皮之变体,讹变严重者“头”作“图10上半部分”、“图11上半部分”,皆“图1上半部分”之变体。

《说文》规范作“图15”,从又为省声,是所谓的理据重构。隶变后楷书作皮,笔意与笔势变化结合,成为记号字。《说文》本义是剥取的兽皮。云梦秦简《秦律十八种·田律》:“食其肉而入皮。”通“彼”,代词。马王堆汉墓帛书《周易》:“公射取皮在穴。马王堆汉墓帛书《周易》:“或鼓或皮。”用作地名。云梦秦简《编年纪》:“(昭王)二年,攻皮氏。”用作姓氏。战国韩戈“皮氏”。人名。

现代释义

基本释义

1.动植物体表的一层组织:~毛。

2.兽皮或皮毛的制成品:裘~。

3.包在外面的一层东西:封~。书~。

4.表面:地~。

5.薄片状的东西:豆腐~。

6.韧性大,不松脆:花生放~了。

7.不老实,淘气:顽~。

8.指橡胶:胶~。~球。

9.姓。[2]

详细释义

〈动〉

(会意。金文字形上面是个口,表示兽的头;一竖表示身体;右边半圆表示已被揭起的皮;右下表手。“皮”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用手剥兽皮)

1.同本义[Peel]

皮,剥取兽革者谓之皮。——《说文》

皮,剥也。——《广雅》

皮面抉眼。——《战国策·韩策》

皮瓠以为蓄。——《释名》

又如:皮面

2.酥脆的东西变韧[Become soft and soggy]。如:花生放皮了;饼皮了

〈名〉

1.兽皮[Hide]。带毛叫皮,去毛叫革。引申指人的皮肤或动植物表面的一层组织 [Skin]

孤执皮帛。——《周礼·大宗伯》。注:“虎豹皮。”

俪皮。——《仪礼·士昏礼》。注:“鹿皮。”

事之以皮币。——《孟子》

禽兽之皮足衣也。——《韩非子·五蠹》

又如:皮条(用皮子做成的绳、带);皮鼓(军用小鼓);皮松肉紧(喻指淡漠;宽泛);皮甲(用兽皮制的软甲);皮船(古时用牛皮蒙罩船身以御矢石的战船);皮胶(用动物皮熬成的粘性物质);皮舰(古代用牛皮蒙罩船身以防御矢石的战舰)

2.皮毛;皮革[Fur coat;Leather]

岛夷皮服。——《书·禹贡》

又如:皮排(古代以皮革制作的鼓风器具);皮笠(古代革制的笠形帽);皮袋(皮制的袋);皮裘(毛皮的衣服);皮褂(用毛皮做的上衣);皮裳(用毛皮做的衣裳);皮褥(毛皮做的垫褥);皮箧(皮箱);皮侯(古代以兽皮为饰的箭靶)

3.包或围在物体外面的一层东西[Cover]

于是冰皮始解,波色乍明。——明·袁宏道《满井游记》

又如:书皮;饺子皮;馄饨皮。也叫“皮子”

4.指某些薄片状的东西[Sheet;Film]。如:铜皮;铅皮;豆腐皮

〈形〉

1.引申为表面的,肤浅的[Surface;Superficial]。如:皮肤之见(肤浅的见解);皮相(外貌);皮面(表面);皮里春秋(表面不做文章,心里有所褒贬);皮壳(包裹在外面的坚硬外皮)

2.顽皮;调皮[Naughty]。如:这孩子真皮!;皮着脸(厚着脸皮);皮缠(纠缠);皮赖歪派(蛮不讲理);皮科儿(逗乐打趣的言语)

3.由于受申斥或责罚次数过多而感觉“无所谓”的[Case-hardened]。如:他老挨批,都皮了

4.用轧棉机把棉子和杂质分离了的[Ginned]。如:皮棉

古籍释义

康熙字典

〔古文〕《唐韵》符羁切《集韵》《韵会》《正韵》蒲糜切,音疲。《说文》剥取兽革者,谓之皮。从又,为省声。《长笺》从为形义俱远。当作从又从尸。《徐曰》又,手也。生曰皮,理之曰革,柔之曰韦。《书·禹贡》梁州,厥贡熊罴狐狸织皮。《传》贡四兽之皮,织金罽。《周礼·天官》掌皮掌秋敛皮,冬敛革,春献之。《注》有毛为皮,去毛为革。

又《释名》被也。被,覆体也。《韵会》皮肤,肌表也。《史记·郦生传》足下以目皮相,恐失天下士。

又《扬子·方言》秦晋言非其事,谓之皮传。《注》谓强语也。《後汉·张衡传》後人皮传,无所容篡。《注》皮肤浅近,强相傅会也。

又《博雅》皮,弁冠也。《礼·郊特牲》祭之日,王皮弁以听祭报,示民严上也。

又《正韵》狐貉之裘曰皮也。《庄子·让王篇》冬日衣皮毛。

又皮侯。《周礼·冬官考工记》张皮侯而栖鹄。《论语》射不主皮。《注》皮,革也。布侯而栖革於其中以为的,所谓鹄也。

又皮币。《前汉·武帝纪》请收银锡,造白金及皮币,以足用。

又腹心部曰皮室。《辽史·百官国语解》军制有南北左右皮室,及黄皮室,皆掌精兵。

又《博雅》重皮,厚朴也。

又《古今注》长安儿童呼苦葴为皮弁。

又《本草·释名》仰天,皮掬,天皮,地衣草别名。卽湿地上苔衣也。

又皮氏,县名。《前汉·地理志》属河东郡。

又皮山,山名。见《山海经》。

又姓。郑大夫子皮,後汉皮扬,唐皮日休。

又叶蒲何切,音婆。《诗·召南》羔羊之皮,素丝五紽。《左传·宣二年》宋华元谓役者曰:牛则有皮,犀兕尚多,弃甲则那。役者曰:从其有皮,丹漆若何。

说文解字

【卷三】【皮部】·皮

剥取兽革者谓之皮。从又,为省声。凡皮之属皆从皮。古文皮。籒文皮。符羁切

说文解字注

皮,剥取兽革者谓之皮。

剥、裂也。谓使革与肉分裂也。云革者、析言则去毛曰革。统言则不别也。云者者、谓其人也。取兽革者谓之皮。皮、柀。柀、析也。见木部。因之所取谓之皮矣。引伸凡物之表皆曰皮。凡去物之表亦皆曰皮。战国策言皮面抉眼王?僮约言落桑皮椶、释名言皮瓠以为蓄皆是。

从又。

又手也。所以剥取也。

省声。

符羁切。古音为皮皆在十七部。凡皮之属皆从皮。

音韵汇集

韵书集成

字头

小韵

声符

反切

声母

韵母

韵目

韵部

拟音

声调

上古音系

bral

广韵

符羁

支B开

支B

平声

蒙古字韵

buɛ̆

平声

中原音韵

齐微合

齐微

阳平

洪武正韵

蒲麋

二支

平声

分韵撮要

第三几纪记

阳平

中上古音

时代

声韵系统名称

韵部

声母

韵母

先秦

高本汉系统

ia

先秦

王力系统

b

ǐai

先秦

董同龢系统

jua

先秦

周法高系统

b

iwa

先秦

李方桂系统

b

jiar

两汉

东汉

该文章由作者:【法兰西之花】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