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世功(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副部长)

强世功,1967年11月11日出生,陕西榆林人。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副部长,法学院教授、副院长。中国著名民族问题专家、法学家。主要研究方向为法理学、法律社会学、宪法学。著有《法制与治理:国家转型的法律》、《法律人的城邦》、《法律的现代性剧场:哈特富勒论战研究》、《超越法学的视界》、《立法者的法理学》等,译着有《美国宪法的高级法背景》等。

简介

1990年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本科,1996年北京大学法学院硕士,1999年北京大学法学院博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访问学者(2001-2002);借调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研究部工作(2004-2007)。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访问学者(2001-2002);借调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研究部工作(2004-2007)。2009年11月起任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副部长(挂职)。2011年7月1日起被聘为重庆大学兼职教授。

著名观点

中共党章是宪法

10月24日,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邀请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市政府立法专家委员会委员强世功在线访谈,以“依法治国依规治党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为题进行交流。强世功表示,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共产党的党章毫无疑问也是一个‘宪法"。

教育科研

所授课程

法学原理、法理学、法律社会学、法学经典着作选读、宪法学等

专著

1、《调解、法制与现代性:中国调解制度研究》(编),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

2、《法制与治理:国家转型的法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

3、《法律人的城邦》,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

4、《法律的现代性剧场:哈特富勒论战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

5、《超越法学的视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6、《立法者的法理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

7、《中国香港》,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

论文

1、2012年,中国宪政模式?——巴克尔对中国“单一政党宪政国”体制的研究

2、2010年,“当代‘和谐世界之路’:来自中非关系的视角”,《中国经济》,2010年1期

3、WrittenandUnwrittenConstitutionalGovernance,ModernChina,2010,No.1;

4、2009“香港政制发展之谜”(下),《读书》,

5、2009“民主,如何是好”,《读书》,第5期;

6、“司法主权之争”,《清华法学》,第5期;

7、“碳政治:新型国际政治与中国的应对之道”,《中国经济》,第9期。

8、“不成文宪法:英国宪法学传统的启示”,《读书》,第11期。

9、“中国宪法中的不成文宪法”,《开放时代》,2009年第12期

10、2008“言论自由与公民宗教”,《清华法学》,第1期

11、2008“九龙城寨与香港大学”,《读书》,第3期

12、2008“国家主席的演变”,《开放时代》,第1期。

13、2008“主权:政治的智慧与意志”,《读书》,2008年第4期

14、“在大陆眺望海洋”,《读书》,第5期

15、“一国两制的由来”,《读书》,第6期

16、“一国之迷:countryvs.state”,《读书》,第7期

17、“一国之迷:中国vs.帝国”,《读书》,第8期

18、“基本法之谜”,《读书》,第9期

19、“政制发展之迷(上)”,《读书》第10期

20、“政制发展之迷(中)”,《读书》,第12期

21、2007“美国心灵的痛”,《文景》,第6期

22、2007“文本、结构与立法原意:人大释法的技艺”,《中国社会科学》,第4期

23、2007“和平革命下的司法管辖权之争”,《中外法学》,第6期。

24、2007“国家主权与公民伦理”,《读书》,第1期

25、2007“行政吸纳政治的反思”,《读书》,第9期

26、2007“隐秘的忧伤”,《读书》,第10期

27、2007“帝国的技艺”,《读书》,第11期

28、2007“在大陆思考海洋”,《读书》,第12期

29、2007iTextualism,StructuringReadingandOriginalism,SocialSciencesinChina

30、2006,“自然权力与领土主权”,《公民与宪法》,“思想与社会”第三辑;上海三联出版社。

31、2006,宪法至上与政治权威,《文景》,第2期。

32、2006c,“联邦主权与州主权的迷思”,《中国法学》,第4期。

33、2005a,“迈向立法者的法理学”,《中国社会科学》,第1期。

34、2005b,“宪法案件及宪法的保卫”,《视角》,第5卷,第1期。

35、2005c,“大国崛起与文明复兴”,《开放时代》,第5期。

36、2005,TowardsLegislater’sJurisprudence,SocialSciencesinChina

37、2004a,PoliticalIdealsandGuidelinesofDemocraticElectioninChina,SocialSciencesinChina,Vol.xxi,No.1.

38、2004b,“中国选举制度的问题与出路”(与蔡定剑合作),《战略与管理》,第2期。

39、2004c,“谁来保卫宪法:图示耐特的“大众宪法”思想述评”,《南大法律评论》,春季号。

40、2004d,“政治与哲学:甘阳和刘小枫对斯特劳斯的两种解读”(笔名:水亦栎),《开放时代》,第4期。

41、2004e,“技术政治与公民政治”,载许纪霖(编):《公民权与公共性》,上海人民出版社。

42、2004f,“基本权利的宪法解释”,《思想与社会》第七辑,上海人民出版社。

43、2004g,“案件监督与行为监督:从共和政体看个案监督”(与罗玥合作),《洪范法律评论》,第2辑;

44、2004h,“司法审查的迷雾”,《环球法律评论》,冬季号;

45、2004i,“图示耐特与大众司法”,《读书》,第11期;

46、2004j,TheEndofLegalTransplantation,SocialSciencesinChina,Vol.xxi,No.4.

47、2003a,“宪法司法化的悖论:兼论法学家在推动宪政中的困境”,《中国社会科学》,第2期,页18-28。

48、2003b,“宪法司法化的‘误区’:从‘宪法司法化’的话语悖论看国家转型的宪政悖论”,载梁治平(编):《法制在中国:制度、话语与实践》,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49、2003c,“民主制度下的自由实践:读《苏格拉底之死》”,《二十一世纪》,第2期。

50、2003d,“司法独立与最高法院的权威”(与麦德福合作),《读书》,第5期。

51、2003e,“司法审查与法治”(与麦德福合作),《读书》,第8期。

52、2003f,“文化、功能与治理:中国调解研究的几个范式”,《清华法学》,第3期。

53、2003g,“激情与利益:被误解的关系”,《二十一世纪》,第4期(总78期)。

54、2003h,“谁来解释宪法?”《中外法学》,第5期。

55、2003.“十六大之后的治理危机与政治改革”,《明报月刊》,2003年第一期

56、2003,“法学院的守护神”,《书城》,2003年第12期

57、2003.“国家与社会的互动”,《明报月刊》2003年11期。

58、2003,“宪法:与其修改,不如实施”,《21世纪经济报道》

59、2002a,“惩罚与法治:中国的刑事实践法律社会研究(1976-1982)”(下)《刑事法评论》(陈兴良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0卷。

60、2002.12.4,“宪政的道路——纪念中国人民共和国颁布20周年”,《21世纪经济报道》

61、2001a,“权力、技术与反抗:重读《一九八四》”,《二十一世纪》(香港),2001第5期。

62、2001b,“惩罚与法治:中国的刑事实践法律社会研究(1976-1982)”(上)《刑事法评论》(陈兴良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9卷。

63、2001d,“科斯定理与陕北故事”,《读书》,第8期。

64、2001e,“法律共同体宣言”,《中外法学》,第3期。

65、2001f,“评《中国法律教育之路》(贺卫方编)”,《中国学术》,总第5辑。

66、2001.6-7,“中国法制现代化进程中问题”(与苏力的对话),《21世纪经济报道》

67、2001.3.16,“WTO与中国的司法改革”,《人民法院报》

68、2001.2.12,“中国据判例法制度有多远”,《21世纪经济报道》

69、2000a,“权力的组织网络与法律的治理化:中国法律新传统的形成”,《北大法律评论》,2000年第3卷第6辑。

70、2000a,“笼中鸟:法律制度还是法律理论:评BirdinaCage:LegalReforminpost-maoChina”,《中外法学》,第3期。

71、2000b,“法制观念与国家治理的转型:中国的刑事实践(1976-1982)”,《战略与管理》,第4期。

72、2000.8.31,“转型时期的法律与道德”,《北京青年报》

73、2000.7.30,“转型社会中法官的作用”,《法制日报》

74、2000.4.30,“专业化与法律共同体”,《法制日报》

75、2000.4.23,“司法仪式与法官的尊严”,《法制日报》

76、1998,“‘法律不入之地’的民事调解——一起依法收贷案的再分析”,

77、《比较法研究》(北京),第3期。收入张静(编):《国家与社会》,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78、1998,“市民社会及其问题——评《国家与社会》”,《中国书评》(香港),第3期。

79、1998,“转型社会中的法律、认同与权力技术”,《中国书评》(香港),第4期。

80、1998,“暗夜的穿越者——《法治及其本土资源》的解读”,载贺照田(编):《学术思想评论》,第3期。收入胡旭晟(编):《湘江法律评论》,1999年,第3卷。

81、1998,“双重结构化下的法律解释”(与赵晓力合作),载梁治平(编):《法律解释问题》,北京:法律出版社。

82、1998,“‘法律’是如何实践的——一起民事调解案的分析”载王铭铭、王斯福(编):《乡村社会的公正、秩序与权威》,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83、1997,“民族国家、宪政与法律移植:晚清国家转型中的合法性重建”,《战略与管理》(北京),第6期。页95-104。

84、1997,“乡村社会的司法实践:知识、技术与权力”,《战略与管理》,第4期。

85、1996,“安提戈涅、窦娥与鲍西亚:文学中的法律——女权主义视角及其批评”,《比较法研究》(北京),第2期。

86、1995,“‘公的法律’与‘私的法’——《罗马法史》的一点启示”,《中国书评》(香港),第5期。

87、1994,“法理学视野里的公平与效率”,《中国法学》(北京),第4期。

88、1991,“比较法、文化与文明”,《法律科学》(西安),第5期。

译著

1、考文:《美国宪法的高级法背景》,三联书店,1997年。

2、亨金(等):《美国宪法的域外影响》(合译),三联书店,1997年。

3、千叶正士:《法律多元》(合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

“中国宪政发展”(“中国-欧盟法律与司法合作项目”),课题负责人。

该文章由作者:【套马杆的汉子】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