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汉语汉字)

三(拼音:sān)是汉语一级通用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由三横组成,每横都是表数符号。三本义是数目的名称,是二和四之间的整数,又表示序数第三,由此又引申表示多次或多数。

三(汉语汉字)

字源演变

指事字。甲骨文、金文字形都由三个横画或三个斜点会合构成。战国文字、篆文,承自金文。隶书、楷书沿之,无所改易。 三本义是数词,即二加一为三。《庄子·齐物论》:“二与一为三。”《广韵·谈韵》:“三,数名。”又表示序数第三。《尚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引申之又泛指多数。《论语·公冶长》:“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刘宝楠正义:“三思者,言思之多,能审慎也。”“三”字本用三横表示数量,战国文字中或在原形上追加“戈”或“弋”为繁形,其中加“弋”之形一直沿袭至汉代。甲骨文“三”字作“三”,三横等长,“气”字作“三”,中间一横较上下两横短,二字是有严格区分的。

现代释义

三 sān

〈数〉

(指事。本义:数目。二加一的和)

同本义 [three]

三,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说文》

三,数名。——《广韵》

二与一为三。——《庄子•齐物论》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

王三赐命。——《易·师》。荀注:「三者阳德成也。」

结恨三泉。——《后汉书•袁绍传》。注:「三者数之小终。」

有不速之客三人来。——《易·需》

纪之以三。——《国语•周语下》

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战国策》

又如:三叉(三歧的道路);三木(古时套在犯人颈、手、足上的刑具);三节(农历二月一日中和节、三月三上巳节、九月九日重阳节);三学(太学、武学、宗学;或指府学、州学、县学);三衙(三次,三回);三巡(斟茶或酒三次);三休(三顿);三脚猫(比喻虚有其名而无真本事的人);三班六房(明清时地方官署中吏役的总称);三已(谓三度或多次罢官);三五(谓十五天;十五岁)

表示多数或多次 [more than two;many;several]

鲁仲连辞让者三。——《战国策》

卷我屋上三重茅。——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又如:三思台(胸膛或心脏);三传(指多知古事,有才学的人);三江(长江流经武汉地区附近的主流与支流等众多水道的总称);三汲(多次取水);三反(多次往返);三辟(多次征召);三回五次(多次);三折(多次受挫);三求四告(再三求告)

三倍 [three times]。如:三耦(二人为耦,三耦则六人)[1]

词性变化

三 sān

〈名〉

指历中九宫的第三宫,即东方震位 [third palace]。如:三五(九宫术谓三生五死)

指君、父、师 [monarch;father,teacher]。如:三尊(三种最受尊敬的人。指君、父、师)

指天、地、人 [Heaven;Earth;Human being]。如:三一(传说中的天一、地一、太一三神);三才(天、地、人);三元(指天、地、人);三气(指天、地、人之气);三极(三才,天、地、人);三仪(谓天、地、人);三灵(指天、地、人)

指三皇 [Three Emperors]。如:三王(指夏、商、周三代之君);三五(指三皇五帝);三君(指春秋时鲁国宣公、成公、襄公三国君);三皇五帝(泛指远古时代的帝王)

指三颗星 [three stars]

三星在天。——《诗·唐风·绸缪》

又如:三台星(星官名。共六星。两两相比,称上台、中台、下台)

哲学用语。我国古代思想家用以称天地气合而生万物的和气 [amiableness]。如:三一(道家语,指由精、神、气三者混而为一之道);三花(道教指人的精、气、神)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一】【三部】

三,天、地、人之道也。于文,一耦二为三。成数也。凡三之属皆从三。

弎,古文三从弋。

说文解字注

【卷一】【三部】

三,天、地、人之道也。

陈焕曰:数者、《易》数也,三兼阴阳之数言。一下曰:道立于一,二下曰:地之数,王下曰:三者、天地人也,《老子》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此释三之义,下释三之形,故以“于文”二字别言之。

于文,一耦二为三。成数也。

此依《韵㑹》所引。《韵㑹》多据锴本,今锴本又非旧矣。“耦”各本作偶,今正。二下曰:从一耦一,以一俪一也,此曰:一耦二为三,以一俪二也,今又皆脱一字。三画而三才之道在焉,故谓之成数。“又”字下曰:手之列多,略不过三。

凡三之属皆从三。

稣甘切,古音在七部。

康熙字典

【子集上】【一字部】

古文:弎。

《唐韵》《集韵》《韵会》蘇甘切。《正韵》:蘇监切,并飒平声。《说文》:三,天地人之道也。谓以阳之一合隂之二,次第重之,其数三也。老子《道德经》: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史记·律书》:数始于一,终于十,成于三。

又《周礼·冬官考工记》:凡兵无过三其身。

又《左传·昭七年》:士文伯曰:政不可不愼,务三而已。一择人,二因民,三从时。

又《晋语》:民生于三,事之如一。

又《周语》:人三为众,女三为粲,兽三为羣。

又姓。明三成志。

又汉复姓。屈原之後有三闾氏,三饭尞之後有三饭氏,三州孝子之後有三州氏。

又去声。《韵会》:蘇暂切。《论语》:三思而後行。

又本作参。《博雅》:参,三也。《周礼·冬官考工记》:参分其股围。《前汉·?法志》:秦造参夷之诛。?与三同。

又《韵补》:叶疏簪切,音森。《诗·召南》:摽有梅,其实三兮。下叶今。

该文章由作者:【别里科夫】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