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立(汉语词汇)

而立,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er li,指年至三十,学有成就。后来用“而立”指人30岁。

而立(汉语词汇)

释义

而立: 指年至三十,学有成就。后来用“而立”指人三十岁。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里的“立”指的是“立德、立言、立身”。

通俗解释

通俗来讲就是三十岁后就要有自己的学术体系了,有自己的威望了。

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以后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聊斋志异-长清僧》:“友人或至其乡,敬造之,见其人默然诚笃,年仅而立。”

这是孔子本人的人生写照。这一过程,是一个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渐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15-40岁是学习领会阶段;50-60岁是安心立命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70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体的阶段。孔子的人生历程,道出了人要立志修炼才能完善自己的道理。我们从孔子的一生中可以领悟到:第一,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现代理解

冯友兰先生认为,而立应是能循礼而行,礼可以代表“义”,即克己去私。子曰:“不知礼,无以立也。”能立即能循礼而行。而立代表着人的行为已经不再只为自身,而是为他人着想。

济南方言,形容词,非常出色的意思。如,昨天朋友的婚礼杠而立来! 

相关知识

而立是古代年龄称谓。古人的年龄称谓来源不一,大多根据不同年龄的生理特征而命名,但也有一些是因袭前人所言而成为固定称谓的。古代年龄称谓,这是因为古代中国,并没有使用数字来计算年龄,而是根据各个年龄段给予不同的称谓,来区分年龄的。古人的年龄称谓来源不一,大多根据不同年龄的生理特征而命名,年龄称谓大多是记载在书籍之中,然后被沿用至今。现在常说的“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命之年”,则来自于《论语·为政篇》的记载:“子曰: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距。”

三十而立——人在三十岁时就应该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发展方向。 

四十不惑——人到了四十岁就没有什么可以顾虑、疑惑的了。(有一种没有选择和后退的心理) 

五十知命——五十岁就不得不认命了,已经无法抗拒了。 

六十花甲——六十在阴历来算,已经天支地干一个轮回了,要认老了。 

七十古稀——七十就已经是糟老头了,人生快到头了。

古代各年龄段的称谓

1.赤子:初生的婴儿。孔颖达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 

2.襁褓:亦作“襁保”、“强葆”,本意是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如《后汉书·桓郁传》:“昔成王幼小,越在襁保。”后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3.孩提:指二三岁的幼儿。《孟子·尽心上》:“孩提之童。”赵岐注:“孩提,二三岁之间,在襁褓知孩笑,可提抱者也。”亦作“孩抱”。 

4.龆龀:儿童换齿。《韩诗外传》:“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龆齿;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龆齿。”即指七八岁的儿童。 

5.垂髫: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古时童子未冠者头发下垂,因此以“垂髫”指童年或儿童。陶潜《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幼学:十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郑玄注:“名曰幼,时始可学也。”后因称十岁为“幼学之年”。 

7.总角:指八九岁至十三岁的少年儿童。《礼记·内则》:“拂髦,总角。” 郑玄注:“总角,收发结之。”后因称童年时代为“总角”。 

8.豆蔻:本是植物名,代指十三四岁的少女。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后因谓女子十三四岁为“豆蔻年华”。 

9.及笄:女子十五岁。《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10.束发:男子十五岁。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以为成童的代称。《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11.破瓜: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字以纪年,谓十六岁。诗文中多用于女子。 

12. 弱冠:男子二十岁。《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故用以指男子二十岁左右的年龄。 

13.而立:三十岁。《论语·为政》:“三十而立。”后因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 

14.不惑:四十岁。《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后用作四十岁的代称。 

15.知命:五十岁。《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意谓到五十岁才懂得天命。后人因以“知命”为五十岁的代称。 

16.耳顺:六十岁。《论语·为政》:“六十而耳顺。”何晏集解引郑玄曰:“耳闻其言,而知其微旨。”后以“耳顺”为六十岁的代称。 

17.古稀:七十岁。杜甫《曲江》:“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后因用“古稀”为七十岁的代称。 

18.耋:七十至八十岁。毛传:“耋,老也。八十曰耋。”《左传·僖公九年》:“以伯舅耋老,加劳,赐一级,无下拜。” 

19.耄:八十至九十岁。《礼记·曲礼上》:“八十、九十曰耄。” 

20.期颐:一百岁。《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孙稀旦集解:“百年者饮食、居处、动作,无所不待于养。方氏悫曰:‘人生以百年为期,故百年以期名之。’”后因称百岁为“期颐”。

该文章由作者:【姚剑军】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