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蛛(跳蛛科跳蛛属动物)

跳蛛,Salticidae,蜘蛛目的1科,通称跳蛛。体长多数不超过15毫米。体多短粗而稍扁平,步足粗短强壮,善蹦跳,因而得名。跳蛛科是蜘蛛目中最大的科,全球约有3000种。分布于世界各地,在热带和亚热带种类较多。中国南方的种类和数量都胜过北方。跳蛛科8新种,提供了详细的描述。模式标本现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跳蛛(跳蛛科跳蛛属动物)

科目简介

因为喜欢捕食苍蝇,又叫蝇虎,在浙江的衢州及奉化一带叫做“苍蝇老虎”。体长多数不超过15毫米。体多短粗而稍扁平,步足粗短强壮,善蹦跳,因而得名。跳蛛科是蜘蛛目中第一大科,全球有5337种(截止2010年12月29日)。分布于世界各地,在热带和亚热带种类较多。中国南方的种类和数量都胜过北方。跳蛛生活方式大致都是用跳跃方式捕捉昆虫。它们其实也会吐丝,但从不结网,它们吐的丝是起到“保险绳”的作用,特别是在垂直的地方爬行时,会用丝来固定身体,防止滑落。

分布地区

蜘蛛目(Araneida)跳蛛科(Salticidae)动物,已知约有5,000种。多数小到中型。在热带最常见,但亦见于北方和北极。体多毛,色泽常鲜明或图案醒目。其视觉在蜘蛛类中最为敏锐。白天活跃,常见于阳光下。夜间隐蔽在树皮、石块或叶下的致密窝内。同种数个个体的窝常在一起。Oonopidae科的种称为小跳蛛,分布于热带落叶层及建筑物内。

形态特征

跳蛛的8个眼分3列。第1列4眼在头胸部前端的垂直面上,中间两眼(前中眼)特别大,两旁的眼(前侧眼)较小,均有磁质光泽。第2列眼(后中眼)位于头胸部前部背面,相当小,往往被毛挡住一部分而不易看清。第3列眼(后侧眼)常与前侧眼大小相近。如用线把这8眼连起来,可以看到它们组成1个方形或近似方形的眼区。跳蛛的视力在无脊椎动物中最佳,许多种类能分辨10~30厘米远的猎物或其他蜘蛛。

跳蛛的体色绚丽多彩,在阳光下常呈现金属光泽。雌、雄蛛的体形和大小差别不大,但色彩和斑纹常有明显的差异。雄蛛遇雌蛛时,挥舞其艳丽的第1足,体左右摇晃,向雌蛛求偶。如雌蛛为同种,则用足作出回答的讯号(见图)。跳蛛常在树皮下、叶下、落叶丛或墙缝等处结两端开口的薄囊状巢,在其中产卵,守候卵的孵化,并在巢内越冬或隐蔽。

跳蛛科常见的种类有:蝇虎善捕食蝇类,在田间与室内的墙和窗上徘徊;蚁蛛体细长,头胸部的前部隆起,像蚁的头部,第1对步足向前举起,像蚁的触角,腹柄延长而明显,如蚂蚁的腰,是蜘蛛目中拟态的典型例子。

跳蛛科

Salticidae;jumping spider

Salticus scenicus,跳蛛的一种

Salticus scenicus,跳蛛的一种

蜘蛛目的一科。是蜘蛛目中最大的科,全球约有5000种。在热带和亚热带种类较多。中国南方的种类和数量都胜过北方。

跳蛛的求偶

体长多数不超过15毫米。体多短粗而稍扁平。8个眼分3列,均在头胸部,第一列4眼,中间两眼(前中眼)特别大,两旁的眼(前侧眼)较小,均有磁质光泽。第二列眼(后中眼)、第三列眼(后侧眼)相当小。

跳蛛的体色绚丽多彩,雌、雄蛛色彩和斑纹常有明显的差异。跳蛛常在树皮下、落叶丛或墙缝等处结两端开口的薄囊状巢,在其中产卵,守候卵的孵化,并在巢内越冬或隐蔽。

生态习性

跳蛛是唯一一种视力能与人相匹敌的蜘蛛。你要是面对面看着一只跳蛛,它也会瞪着一双大眼朝你看,这双大眼就是通常所说的主眼,位于头的前中部,用来感知大小、颜色和形状。另外六只副眼位于侧面,主要用来监测物体的移动。

跳蛛天生观察力敏锐,它不单会像名字暗示的那样,“跳”到猎物上,其能耐远不只如此。首先它们会在30倍于体长的距离外看到并且辨认出猎物,然后悄悄地追踪,其间爬行、等待、跳跃并举。

跳蛛的主眼像猫眼一样精良,但是构造迥异。我们从外面看到的是静止的,有着长焦距的角膜晶体。在每个凸面晶体之后都有一根长眼管通向复杂的视网膜。光通过视网膜表面锥形凹陷处时发生折射,这就像望远镜的镜片一样,产生了放大图像的效果。对于光谱中从紫外线到绿光都很敏感的感光体分布在四层中。人们认为,跳蛛之所以可以辨别颜色就在于这种分层的排列以及光的不同波长聚焦深浅有异。

此外,感光体在最底层分级式的排列使得蜘蛛在没有调节晶体的情况下,可以从远到近一直都对准物体。在最底层的中间区域有一个小凹坑,感受体非常紧密地排在里面。凹坑很小,只有大约100个感受体,形成大约2度的视角。然而,为了弥补这个窄角视界,跳蛛有六块肌肉附着在眼管上,这样就可以自如旋转、来回移动。一盯上目标猎物,眼部晶体就会在凹坑中投下巨大的图像,跳蛛就会通过移动凹坑对它进行监视。

通常跳蛛诱捕猎物不靠结网,视力高度进化的它们不像其他蜘蛛那样生活于洞穴的黑暗处,它们会在白天活跃地猎食昆虫。

最近报道

据国外媒体报道,目前,一项最新研究显示八眼跳蛛拥有360度视觉范围,同时,它还对人类和自然视频“念念不忘”。这项研究报告发表在近期出版的《英国皇家生物学会快报》上,详细描述了跳蛛的每一对眼睛的工作方式。

在一项实验中,研究人员还发现跳蛛有时会对某些自然视频和人类“念念不忘”,合著作者伊丽莎白-雅克布说:“许多蜘蛛物种,例如:黑寡妇或者隐居褐蛛,都会避开人们,而跳蛛则表现出无所畏惧。我曾怀疑它们会误解较大的目标,例如:人类和大型猎物,但它们非常感兴趣想知道是否具有威胁性。如果你在跳蛛面前晃动一个螺丝,它一定会攻击,这就像小猫攻击线绳一样。”据悉,伊丽莎白是美国马萨诸塞州大学安默斯特分校心理学系教授,是生物和进化生物学领域一位资深研究员。

她强调称,网络上大量错误信息显示跳蛛的蜇咬具有很大的危险性,事实上跳蛛很少蜇咬人类,即使出现这种情况也是极个别现象,被跳蛛蜇咬后出现的红斑会很快消失。

在这项研究中伊丽莎白与同事劳伦-斯帕诺和斯凯-隆拍摄了跳蛛视频,进行其它测试更好地分析这种蛛形纲生物视觉系统的工作方式。一些蜘蛛仅有两只眼睛,但是跳蛛却有4对眼睛。伊丽莎白说:“你注视跳蛛,当它回视时你会注意到在跳蛛头部前端有一对非常大的主眼,这是一种非常独特的结构,它们拥有较大的固定晶体和微小的回旋棒状视网膜,能够在彩色和紫外线下呈现高分辨率图像。”

伊丽莎白进一步解释称,每一个主眼视网膜后面有一个较长的可移动管状结构,位于跳蛛头部之中。跳蛛可以移动这些管状结构,用于扫描周围环境。这就如同跳蛛使用“手电筒”扫视周围一样。

其它三对眼睛叫做次眼,它们也具有较好的视觉,尤其擅长探测移动目标。其中一对眼睛朝向前方,一对眼睛非常小位于两侧,还有一对眼睛位于头部后方。

跳蛛不仅拥有敏锐的视力,还具有群居生活习性,对人类和接近的任何事物都非常感兴趣。伊丽莎白说:“如果有蜘蛛转身看你,这一定是跳蛛。”此外,跳蛛还能识别自己的镜像图像,观看视频中自然界的昆虫。

当研究人员向跳蛛展示活蟋蟀的视频时,这些跳蛛会对屏幕进行攻击。伊利莎白说:“你能听得到跳蛛尖牙碰撞屏幕的声音,它们试图咀嚼这些虚拟昆虫,在野生环境下,它们会悄然潜行至猎物附近,像猫捉老鼠一样跟踪着然后进行猎捕。”

英国坎特伯雷大学生物科学分院资深讲师西梅娜-尼尔逊称,这项最新发现是非常令人兴奋的!目前,伊利莎白和她的研究小组计划建造一个眼睛追踪器,使他们能够跟踪跳蛛主眼所探测到的图像,这将使科学家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打开通往跳蛛大脑空间的一扇窗户。

求偶行为

跳蛛的前中眼有着锐利的视觉,能够分辨敌人、配偶和捕食它的动物,并能区分颜色。但最值得一提的是,前中眼的活动视网膜具有极强的紫外线感光能力。

到了求偶期,跳蛛就会走出巢穴,找一个宽大的植物,在花草的顶部来个“太阳浴”,依靠紫外光使自己变得更“性感”。

通过一系列的行为学实验证实,此跳蛛必须靠这两种颜色进行两性的识别和交流。如果我们遮住任一性别的紫外光,大多数跳蛛的求偶行为就无法完成。求爱前来个“太阳浴”研究人员还发现,未成年的跳蛛不会反射紫外线,只有当他们成熟后才具备这种能力。

而且身体状况的好坏影响它们反射紫外线和发出荧光的能力,不同的跳蛛就根据这些条件来择偶。很多跳蛛喜欢生活在花草和矮树丛中,这样就可以晒太阳,依靠紫外光使自己变得更“性感”。到了求偶期,它们就会走出巢穴,找一个宽大的植物,在花草的顶部来个“太阳浴”。他们通过紫外光来确认合适的种类、年龄、性别和最佳配偶。

在非求偶期间,他们就躲藏在树叶底下,花朵里或者巢穴中,以避免鸟、昆虫等有紫外视觉的肉食动物通过紫外线而捕食它们。如果未来能研究出纳米结构的紫外线过滤材料并应用于军事和建筑,肯定有助于降低紫外线对人体的危害。

暗色兰戈纳蛛

新种Langona atrata Peng et Li,sp.nov.正模♀,云南苍山东坡,1999年6月9日。正模体长6.4。头胸部长3.2,宽2.4;腹部长3.6,宽2.4。前眼列宽1.7,后眼列宽1.70,眼域长1.0,前中眼直径0.37,前侧眼直径0.27,后侧眼直径0.23,额高0.33。背甲黑褐色,边缘及眼域色深,被有细的白色及黑色毛,此外尚有较多的黑色长毛;边缘有1圈白色毛,眼域前部有直立的棒状短毛,颈沟、放射沟及中窝不明显。胸甲瓶状,黑色,被有细长的白毛。

额深褐色,前缘黑色,两侧有黑色网纹,被白色细毛及少许黑色长毛。螯肢暗褐色,前侧被有白色细毛,前齿堤2齿,后齿堤1齿。颚叶浅褐色,端部浅黄色,被褐色绒毛。下唇暗褐色,端部色浅具褐色毛。触肢、步足深褐色,具醒目的黑色环纹及浅色椭圆形斑,被白色及褐色长毛;足刺少而长,胫节Ⅰ、Ⅱ腹面前侧端部1刺、后侧3刺,后跗节Ⅰ无侧刺,后跗节Ⅱpr1-1ap,rt0-0,后跗节Ⅰ、Ⅱ腹面具刺2对。各步足量度如下:Ⅰ4.4(1.6,1.7,0.6,0.5),Ⅱ4.3(1.5,1.7,0.6,0.5),Ⅲ5.0(2.0,2.0,0.9,1.0),Ⅳ6.2(1.9,2.1,1.4,0.8)。

足式:4.3,1.2。腹部约呈方形,后端稍尖。背面灰黑色,密被灰色及黑色毛,肌痕2对,色浅,两侧为深色纵向皱纹,中央有许多深色横向皱纹。腹面黄褐色,中央有3条灰黑色纵纹,两侧有许多黑色斜纹。纺器灰黑色,被灰色及黑色长毛。新种与L.simoni Heciak&Prozynski,1983(219,figs.24,30-31)相似,但有以下区别:1)外雌器兜长宽约相等,仅前缘有浅的凹陷;而后者宽远大于长,且明显分为2个兜,仅基部相连;2)交媾孔远离兜,而后者则与兜相连;3)交媾管走向不同。与L.biangula,L.maculata相比,本种交媾腔几乎纵向,后者与生殖沟呈45度角倾斜;交媾管走向及腹部背面斑纹也明显不同。词源:新种因体色暗而得名。分布:云南。跳蛛新种记录

陈氏盘蛛

新种Pancorius cheni Peng et Li,sp.nov.(图5-8)正模♂,副模1♂,广西那坡县德孚保护区,2000年6月19日,CG063,海拔1350m,陈军采。体长4.70~6.00。正模体长6.2。头胸部长3.00,宽2.40;腹部长3,20,宽2,00,前眼列宽1.70,后眼列宽1.90,眼域长1.15,前中眼直径0.55,前侧眼直径0.30,后侧眼直径0.30,额高0.15。雄蛛背甲隆起较高,阔卵形,深褐色,各眼基部黑色,后中眼后方有1半月形赤褐色斑,向前延伸环绕眼域外侧;中窝很短,黑色,纵向;颈沟、放射沟不明显;被有少许短的白毛及褐色长毛。胸甲盾形,被有白色及褐色长毛,中央黑褐色,边缘褐色,有黑褐色斑点与各步足基节相对。额褐色,被黑褐色长毛,前中眼下方被有较密的白色长毛。

螯肢黑褐色,前侧被有稀疏的白色长毛,螯基布满横向皱折,前齿堤2齿、基部相连,后齿堤1齿。颚叶、下唇深褐色,端部黄褐色,被灰褐色绒毛。步足黑褐色,有浅褐色环纹;被有较密的黑褐色毛,步足Ⅰ、Ⅱ腹面的毛呈刷状,足刺较弱而少,胫节Ⅰ、Ⅱ腹面各3对,后跗节Ⅰ、Ⅱ腹面各2对。各步足量度如下:Ⅰ7,3(2.00,3.10,1.40,0.80),Ⅱ5.35(1.70.2.00,1.00,0.65),Ⅲ5.55(1.85,2.00,1,00,0.7),Ⅳ5.9(1.85,2.00,1.35,0.70)。足式:1.4,3.2。

腹部长卵形;背面灰黑色,被灰色细毛;两侧有许多深色斜纹,前端中央有3对浅色肌痕,后端中央有4条浅色弧纹。腹部腹面灰黑色,中央有4行浅色点状纹。纺器灰黑色,被黑色细毛。新种与P.crassipes(Karsch,1881)相似,但有以下区别:1)插入器远长于后者,起始于9:00处;而后者的则始于11:00处,且基部背面有1宽的膜质结构;2)身体上的斑纹不同。新种以模式标本采集者的姓氏命名。分布:广西。

跳蛛新种记录

类王拟蝇虎

新种Plexippoides regiusoides Peng et Li,sp.nov.正模♀,湖北武当南岩,1983年8月25日。正模体长11.8。头胸部长5.5,宽4.4;腹部长6.3,宽4.4。前眼列宽2.9,后眼列宽2.0,前中眼直径0.95,前侧眼直径0.45,后侧眼直径0.45,额高0.35。背甲褐色,被白色及褐色毛;眼域色深,呈黑褐色,两侧及前缘有褐色长毛;中窝长条状,赤褐色,颈沟、放射沟色深,胸区中央及背甲两侧为深褐色纵带。胸甲盾形,褐色,边缘有深色块斑与各步足基节相对;毛稀少,褐色。额浅褐色,被白色短毛及稀疏的浅褐色长毛。

螯肢浅褐色,被浅褐色长毛,前齿堤2齿,后齿堤1齿。颚叶、下唇褐色,端部色浅,有灰褐色绒毛。步足褐色,基部3节色稍浅,被均匀的黑褐色细毛,足刺短而多,胫节Ⅰ腹面3对,胫节Ⅱ腹面前侧2根,后侧3根,后跗节Ⅰ、Ⅱ腹面各具2对。各步足量度如下:Ⅰ9.5(3.0,4.0.1.5.1.0),Ⅱ8.9(3.0,3.6,1.4,0.9),Ⅲ9.8(3.2,3.5,2.0,1.1),Ⅳ10.7(3.2,4.0,2.3,1.2)。足式:4.3,1.2。

腹部深赤褐色,被褐色短毛;肌痕1对,赤褐色;心脏斑短,细条状;腹部正中有1宽的黄褐色纵带,两侧有4对小的浅黄褐斑。腹面正中有1宽的黑色纵带,由黑色毛复盖而成,其上有2列浅色小点;两侧黄褐色,散生少许褐色不规则斑。纺器浅黄褐色,被灰黑色细毛。本种与P.regius Wesolowska,1981相似,但交媾腔宽而短,后者的约呈圆形;交媾管的走向差异明显,腹部背面的斑纹也明显不同。词源:新种因与P.regius Wesolowska,1981相似,故名类王拟蝇虎。分布:湖北。

指状宽胸蝇

新种Rhene digitata Peng et Li,sp.nov。正模♂,湖北武穴市武师,12月8日。正模体长4.6。头胸部长1.9,宽1.9;腹部长2.7,宽1.9。前眼列宽1.7,后眼列宽1.8,眼域长1.1,额高0.07,前中眼直径0.37,前侧眼直径0.18,后侧眼直径0.18。背甲褐色,眼域色深,各眼基部、背甲边缘黑色;被白色及褐色细长毛,眼域两侧及前缘尚被有短的白色扁平状毛。胸甲椭圆状,褐色,中央稍隆起、灰黑色;被有黑褐色短毛。额褐色,前缘色深;被有暗褐色刷状毛。螯肢深褐色,端部色稍浅;被褐色毛;前齿堤2齿较短,后齿堤1齿。

颚叶、下唇暗褐色,端部浅褐色具绒毛。下唇长条状,长明显大于宽。步足褐色,具浅色斑;足刺少,有少许白色短毛及褐色长毛。各步足量度如下:步足Ⅰ缺,步足Ⅱ3.25(1.1,1.2,0.55,0.4),步足Ⅲ3.0(1.0,1.0,0.5,0.5),步足Ⅳ3.8(1.25,1.35,0.7,0.5)。腹部卵形,背面灰褐色,被白色及褐色短毛;肌痕3对;两侧有4对由白毛复盖而成的弧纹。腹部腹面深灰褐色。纺器褐色,被褐色毛。新种与R.albigera(C.L.Koch,1848)相似,但有以下区别:1)引导器长,弓状,远端尖细、呈针状;而后者的则粗短,指状;2)胫节突明显长于后者。词源:新种种名来自其指状插入器。分布:湖北。

湖北合跳蛛

新种Synagelides hubeiensis Peng et Li,sp.nov。正模♂,P-295,湖北,地点不详。正模体长2.70。头胸部长1.3,宽0.95;腹部长1.4,宽0.95。后眼列宽0.95,后眼列宽1.00,眼域长0.75,前中眼直径0.33,前侧跟直径0.18,后侧眼直径0.2,额高0.07。背甲褐色,复盖有均匀的颗粒状小突起;毛稀少,仅各眼基部、眼域前部及两侧有白色细毛;背甲两侧几乎平行;背甲边缘、各眼基部、眼域两侧及前半黑色;中窝暗褐色,U字状,凹陷深;颈沟、放射沟色深,颗粒状突起沿颈沟、放射沟呈辐射状排列。胸甲心形,前缘平截状、远宽于后缘,浅褐色,前半色稍深,后半边缘隐约可见5条深色放射状条纹。额褐色,前缘黑色,被稀疏的褐色及白色毛。

螯肢细弱,灰褐色,前齿堤2小齿,后齿堤1齿。颚叶刀状,灰褐色。内缘浅黄褐色,被细的浅褐色毛。下唇宽大于长,深褐色,端部浅黄褐色,有褐色毛。步足浅黄色,前侧具有灰色纵条纹,毛稀少、短而细;胫节Ⅰ腹面有3对长刺,后跗节Ⅰ腹面有2对长刺,步足其馀各节均无刺。各步足量度如下:步足Ⅰ2.9(0.9,1.3,0.45,0.25),步足Ⅱ2.1(0.65,0.75,0.45,0.25),步足Ⅲ2.1(0.65,0.75,0.5,0.2),步足Ⅳ2.15(1.0,1.1,0.75,0.3)。足式:1.4,3.2。腹部长卵形,毛极少而短。背面浅黄褐色,前端有3对浅色斑围以来黑边,中部有2条灰黑色弧形横纹;后端灰褐色,其上有5条细的浅色弧形横纹。腹部腹面黄白色,中央有2条宽的灰褐色纵带。

纺器黄白色,围以黑色环纹,毛稀少而短。新种与S.agvriformis trand,1906相似,但触肢器结构有以下区别:1)与插入器相伴的骨板结构复杂,腹面观可见多个角状突起,后者的未见明显的角状突;2)背面观新种跗舟背面中央有1锥状突;后者无;3)腹部背面的斑纹明显不同。词源:新种的种名来自模式标本产地。分布:湖北。

斑马合跳蛛

新种Synagelides zebrus Peng et Li,sp.nov。正模♀,广面那坡县德孚保护区,海拔1350m,2000年6月18日,CG065,陈军采。正模体长3.80。头胸部长1.50,宽1.10;腹部长2.10,宽1.10。前眼列宽1.10,后眼列宽1.15,眼域长0.90,额高0.05,前中眼直径0.40,前侧眼直径0.25,后侧眼直径0.25。背甲褐色,两侧及后半部暗褐色,各眼基部、眼域两侧及前缘黑色;被有短的白色及褐色毛;整个背甲布满小颗粒状突起,中窝小,前凹,黑色,较深;颈沟,放射沟黑色,清晰可见。胸甲盾形,边缘光滑;黄褐色,边缘灰黑色,被有稀疏的灰黑色毛。

额极狭,褐色,前缘灰黑色。螯肢黄褐色,前侧灰黑色,前齿堤2齿,后齿堤1齿。触肢、步足黄褐色,具灰黑色纵条纹;腿节Ⅰ的前、后侧、膝节的Ⅰ腹面灰黑色;其馀步足各节(端部两节除外)两侧有长的灰黑色纵条纹;步足仅胫节Ⅰ及后跗节Ⅰ具刺,其中胫节Ⅰ腹面前侧具4根长刺,后侧3根,后跗节Ⅰ腹面2对;各步足量度如下:步足Ⅰ3.45(1.05,1.85,0.30,0.25),步足Ⅱ2.25(0.70,0.80,0.50,0.25),步足Ⅲ2.55(0.70,0.95,0.60,0.30),步足Ⅳ3.55(0.95,1.30,0.85,0.45)。足式:4.1,3.2。

腹部筒状,背面浅黄褐色,两侧深灰色,中央有醒目的灰黑色横向弧形纹或波状纹;腹面两侧深灰色,中央黄灰色,具2条深色棒状纹。纺器灰褐色,被灰黑色长毛。新种与S.annae Bohdanowicz,1979相似,但有以下区别:1)纳精囊近球形,长宽约相等;后者的则卵形,宽约为长的2倍;2)交媾管的缠绕方式远没有后者的复杂;3)腹部背面有醒目的斑马状横带。词源:新种因腹部背面有醒目的斑马状横带而得名。分布:广西。

带状合跳蛛

新种Synagelides zonatus Peng et Li,sp.nov。正模♀,P-296,湖北应山溪丛,1984年7月1日。正模体长4.6。头胸部长1.6,宽1.1;腹部长2.8,宽1.55。前眼列宽1.1,后眼列宽1.2,前中眼直径0.37,前侧眼直径0.2,后侧眼直径0.2,眼域长0.9,额高0.03。背甲褐色,边缘、各眼基部及眼域前缘黑色,眼域后部及中央浅褐色,布满褐色小颗粒状突起,被白色及褐色短毛;中窝黑褐色,弧状;颈沟、放射沟上复盖有颗粒状突起及白色短毛。胸甲盾形,前缘宽而呈平截状;浅黄褐色,边缘深褐色;褐色毛稀少而短。额褐色,前缘色深;被稀疏的深褐色粗毛,前眼列宽、下方有白色短毛。螯肢浅褐色,前侧灰褐色;前齿堤2齿,后齿堤1齿,齿小而细弱。颚叶、下唇浅褐色,端部色浅有绒毛。

触肢、步足褐色,前侧有灰黑色纵条纹;胫节Ⅰ腹面有4对长刺,后跗节Ⅰ腹面有2对长刺,步足其馀各节均无刺。各步足量度如下;步足Ⅰ3.75(1.05,1.6,0.4,0.25),步足Ⅱ2.35(0.7,0.9,0.45,0.30),步足Ⅲ2.5(0.7,0.9,0.6,0.3),步足Ⅳ3.7(1.0,1.4,0.9,0.4)。足式:1,4,3,2。腹部长卵形,毛稀少而短。背面浅黄白色,斑纹灰黑色,肌痕2对;心脏斑长棒状;两侧灰黑色。纺器褐色,被褐色细毛。新种与S.cavaleriei(Schenkel,1963)相似,二者区别如下:1)纳精囊较狭;2)交媾管较短,缠绕简单,呈飘带状;3)生殖厣的中隔远短于后者。词源:新种雌蛛交媾管较短,缠绕简单,呈飘带状,故名带状合跳蛛。分布:湖北。

球状雅蛛

新种Yaginumaella bullbasa Peng,Li et Tang,sp.nov。正模♂,P-294,湖北东园,1980年11月6日。正模体长5.50。头胸部长2.5,宽1.90;腹部长2.7、宽1.70。前眼列宽1.7,后眼列宽1.6,眼域长1.0,前中眼直径0.56,前侧眼直径0.3,后侧眼直径0.3,额高0.13。背甲褐色,边缘、眼域两侧及前缘黑色;被白色及褐色短毛;中窝短、纵条状,赤褐色;颈沟、放射沟色深。胸甲盾形,中央隆起,边缘光滑;被褐色毛,中央浅黄褐色,边缘色深。额两侧浅黄褐色,被白色短毛;中央深褐色,被褐色长毛。螯肢褐色,被褐色长毛,前齿堤2齿,1大1小,后齿堤1大齿。颚叶外缘有大而深的缺刻。颚叶、下唇深褐色,端部黄褐色,有褐色绒毛。

步足浅褐色,有深褐色轮纹,被褐色细毛;足刺短而多,胫节Ⅰ、Ⅱ腹面有刺3对,后跗节Ⅰ、Ⅱ腹面有刺2对。各步足量度如下:步足Ⅰ5.5(1.7,2.2,1.0,0.6),步足Ⅱ4.55(1.5,1.75,0.8,0.5),步足Ⅲ5.05(1.65,1.7,1.0,0.7),步足Ⅳ5.3(1.70,1.8,1.2,0.6)。足式:1,4,3,2。腹部卵形,前缘稍宽。背面灰褐色,被稀疏的褐色毛;心脏斑棒状;肌痕2对,赤褐色;两侧有3对大的灰黑斑,中央后端由6个弧形纹。腹面灰黄色,被深灰色细毛;中央隐约可见深灰色纵带,两侧散生灰黑色点状斑。纺器灰褐色,被灰黑色毛。新种与Y.tenzingi Zabka,1980相似,但胫节突的形状明显不同,侧面观新种的胫节突端部弯向背侧、呈指状;后者则不弯曲,末端针尖状。词源:新种因生殖球几乎呈球状。故名球状雅蛛。分布:湖北。

分类学

蜘蛛的种类数目繁多,自然界中蜘蛛有四万多种。这些蜘蛛大致可分为游猎蜘蛛、结网蜘蛛及洞穴蜘蛛三种。第一类会四处觅食,第二类则结网后守株待兔。而人们作为宠物饲养的大多是第三类:洞穴蜘蛛。它们喜欢躲在沙堆或洞里,在洞口结网,网本身没有黏性,纯粹用来感应猎物大小,并加以捕食。

世界纪录

海拔最高的蜘蛛:世界上海拔最高的蜘蛛喜马拉雅跳蛛,其在尼泊尔珠穆朗玛峰海拔6700米的地方被发现。

该文章由作者:【北邙】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