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比卡(茜草科咖啡属植物)

阿拉比卡,(学名Coffea arabica,英文Coffee Arabica),也可以叫做阿拉伯咖啡,是衣索比亚(即埃塞俄比亚)的阿比西尼亚高原(即现在的埃塞俄比亚高原)上生长的咖啡属土著种。据考证为世界上第一个被人工栽培的咖啡品种,最主要的咖啡树种之一,占据了全球咖啡消费的七成。该种在阿拉伯西南部有超过1000年的种植历史,16世纪经过阿拉伯世界传入欧洲,成为全世界人们共同喜爱的饮料。

阿拉比卡(茜草科咖啡属植物)

概述

阿拉比卡咖啡,又称小粒咖啡、小果咖啡,世界上最主要的咖啡树种之一,原产地是衣索比亚(即埃塞俄比亚)的阿比西尼亚高原(即现在的埃塞俄比亚高原),初期主要用做药物来食用,13世纪培养出烘焙饮用的习惯,16世纪经过阿拉伯世界传入欧洲,进一步成为全世界人们共同喜爱的饮料。它绝佳的风味与香气,使其成为这些原生种中唯一能够直接、单独饮用的咖啡。因为曾长期被阿拉伯世界所垄断,因此被欧洲人称为“阿拉伯咖啡”。

历史起源

初期主要用做药物来食用,十三世纪培养出烘焙饮用的习惯,十六世纪经过阿拉伯世界传入欧洲,进一步成为全世界人们共同喜爱的饮料。

最初世界上的商品咖啡都是小粒咖啡,只是到了19世纪末,发生了一次大面积的病害,种植者才开始寻找其他抗病的品种,2012年小粒咖啡仍然是最主要的咖啡品种,约占世界咖啡总产量的3/4。全世界的咖啡豆中,阿拉比卡种的咖啡约占65%—80%,2012年的产量是4.86万吨,总批发价约为160亿美元 。

虽然现在咖啡店里花样百出,但归根到底,人工种植的咖啡只有两种,一种是阿拉比卡,另一种是罗布斯塔[Coffea robusta (canephora)],两者均引种自野生种。但其对干燥、霜害、病虫害等的抵抗力较低,特别是对咖啡最大的天敌——叶锈病,因而各生产国无不致力于改良品种。比如,众所周知的斯里兰卡,过去斯里兰卡曾是远近闻名的咖啡生产国之一,19世纪末却因为叶锈病的肆虐,咖啡庄园无一幸免。此后,斯里兰卡转而发展红茶,并于印度同为红茶王国。

口感特征

阿拉比卡咖啡豆制成的咖啡比其他商业化种植的咖啡品种质量更高(如罗布斯塔),而且口味也不同,并且该种咖啡中的咖啡因含量也较低。传统炮制方法为人工采收咖啡浆果,当天去皮,并以人工挑选的咖啡豆,经过烘焙之后,现磨现煮。再搭配鲜奶,不使用一般市面上的奶精,所以咖啡特别的顺口浓郁。具体特征为:

1、香郁的气味较强烈;

2、不容易有苦涩味;

3、咖啡油含量适中;

4、酸度较高;

5、咖啡因含量为罗布斯塔的30%-40%。

外形特征

阿拉比卡种属较大的灌木,叶子呈椭圆形、深绿色,果实也是椭圆形,野生植株一般高9-12米,枝开散。叶对生,椭圆卵形或长卵形,长6-12厘米、宽4-8厘米,深绿色。花白色,直径10-15毫米,腋簇生。

浆果椭圆形,直径10-15毫米,成熟时鲜红色至紫色,一般有两颗略微扁平的豆子,豆身小而浑圆,正面呈长椭圆形,中间裂纹窄而弯曲呈S形,豆子背面的圆弧形较平整,即所谓的“咖啡豆”。咖啡因含量约1%—1.7%。

分布区域

种植分布研究证明,阿拉比卡对于环境变化十分敏感,只有在一个非常狭窄的温度区间内方能生存。

阿拉比卡种咖啡树多生长在海拔900米—2000米高度之间;较耐寒,适宜的生长温度为15—24℃;需较大的湿度,年降雨量不少于1500毫升,同时对栽培技术和条件也要求较高的要求。

阿拉比卡种咖啡豆现在主要产地为南美洲(阿根廷及巴西部分区域除外)、中美洲各国、非洲(肯尼亚、衣索比卡等地,主要是东非)、亚洲(包括也门、印度、巴布亚新几内亚的部分区域),中国的云南、海南、台湾地区也种植有少量的阿拉比卡种咖啡豆。

虽然阿拉比卡已经在许多国家商业种植,但野生的阿拉比卡却只在埃塞俄比亚南部高地和领国南苏丹的少量地区生长。

阿拉比卡已经在许多国家商业种植,但野生的阿拉比卡却只在埃塞俄比亚南部高地和领国南苏丹的少量地区生长。野生阿拉比卡的生存状况已经极其恶劣。前人的研究证明阿拉比卡对于环境变化十分敏感,只有在一个非常狭窄的温度区间内方能生存。

亚种种类

小粒种咖啡阿拉比卡种(Coffea arabica)系列中三个出现较早的亚种是:蓝山亚种(varietal Blue Mountain),铁毕卡亚种(varietal Typica)以及波邦亚种(varietal Bourbon)。

牙买加蓝山是公认世界上最好的咖啡。

铁毕卡咖啡原产于埃塞俄比亚及苏丹的东南部,是西半球栽培最广的咖啡变种,在夏威夷产量较高;夏威夷可那,是和蓝山咖啡不相上下的,在价格上也只有1~3美金的差距。

波邦亚种是18世纪由法国移民从波邦岛传入美洲,如今在巴西等西半球产地广泛种植,在中国云南有少量种植。波邦亚种的咖啡因含量比铁毕卡亚种高20%~30%,但是要少于绝大多数咖啡亚种。主枝最初和主干呈45度向上生长,随果实负荷下垂,侧枝节部较密,结果多,产量较高。但浆果较小,成熟较快,因此不耐强风及大雨。波邦咖啡是小粒咖啡中仅次于铁毕卡的变种,结果多,产量较高,但浆果较小,成熟较慢。

中国云南种植的小粒咖啡主要是铁毕卡亚种和波邦亚种,从咖啡的植物学角度来讲,云南小粒咖啡和公认最优秀的牙买加蓝山(Jamaica Blue Mountain)、夏威夷可那(Kona)有基因上的相近性。

消亡危机

一项由伦敦皇家植物园领衔的研究却显示,由于气候变暖,世界上消费最多的咖啡品种阿拉比卡,到2080年时将在野外绝迹。阿拉比卡是现代咖啡产业的支柱。作为杯中物的它,大多可以追溯到17、18世纪从埃塞俄比亚带回的几株植物。科学家认为正是因为来源单一,在咖啡种植园中生长的咖啡,其遗传多样性不到野生咖啡的5%,也有人说连1%都不到。如此狭隘的基因库使得人工种植的咖啡“非常脆弱”。因此野生种一旦灭绝,以人工养殖种的薄弱,根本无法抵御一系列天敌的侵袭,结果就是咖啡品质下降、价格飙升。

它们一般生长在热带山区的上层植被,本来就处于生态系统边缘、穷途末路,一旦气温上升就无处可去。而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调查,自1960年代至今,埃塞俄比亚的年平均气温已经上升了1.3摄氏度。如果气候变暖继续,那么阿拉比卡的前景将“非常负面”。即使乐观估计,到2080年也将有三分之二适合其生长的区域消失;最糟的估计则是消失得一点不剩。而在南苏丹的一些地区,灭绝可能在2020年就发生。

这样的估计还是保守的,因为它只考虑了气候变化,并未计较该地区的其他变量。我们的模型假设的是未受破坏的自然植被,而实际上由于森林砍伐,埃塞俄比亚和苏丹的高地森林已经支离破碎。此外还有一些因素未能在研究中如实反映,比如病虫害,比如花期的改变,以及鸟类数目的下降(鸟类负责传播咖啡种子),都没有包括在内。而这些因素有可能造成综合的负面影响。

该文章由作者:【五级士官】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