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汉语一级通用汉字(常用字),读作tài,最早见于战国文字。本义为滑的;还可指安定平和、奢侈、大之极、通达、宽裕等义。
字源演变
泰,形声字。《说文》于“泰”下出古文,像正面站立之人形。中从“二”或表示身体部位(或以为区别笔画以别于“大”),犹如甲骨文、金文之“文”字或加饰画以表示文身交错之形。《说文》古文形体为后世“太”字所本。按:商、周无“太”字,每以“大”为之。典籍亦每以“大”为之。“大”、“太”,古今字也,乃一字之分化。至战国陶文而有“泰”字,是小篆形体所由出。汉后,渐合“?”为“大”状,复与上部相连,遂成“?”形,为楷书所本。
于是变小篆“泰”字由从大、从廾、从水三部结构为从?、从水之两部结构字。按:诸家或由此以寻造字之义。或谓古文“夳”下“二”形当作“仌(冰)”以取滑义;或谓“泰”为双手(即廾)捧水,示水从手(指)中溜下以表滑义。然则是以会意释之。清邵瑛《群经正字》谓“今经典无此义”,是释字可,于义则无徵。姑阙之。或释“太”之义,以为古文“夳”乃“太之上者,从大、从古文上(即二)会意”,似亦勉强。兹以古文“夳”为象形,以“泰”为形声,俟考。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泰”下言:“后世凡言大而以为形容未尽则作太。如‘大宰’俗作‘太宰’,‘大子’俗作‘太子’,‘周大王’俗作‘太王’是也。谓‘太’即《说文》‘夳’字,‘夳’即‘泰’,则又用‘泰’为‘太’。”按:大、太、泰三字之关系,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太”下说解至为简赅。其言曰:“典籍之中,大、太、泰三字往往通用。大为象形,太为分化,泰为假借。”《书·泰誓上》孔颖达疏:“顾氏以为,泰者,大之极也,犹如天子诸侯之子曰太子,天子之卿曰太宰。
此会中之大,故称‘泰誓’也。”“泰誓”即“太誓”,极言其盛。《礼记·曲礼》:“假尔泰龟有常,假尔泰筮有常。”孔颖达疏:“泰,大中之大也。”上所列“泰”字多用为大、太义,例多不备举。要之,大、太一字而分化;太、泰成两条脉络歧而为二,始每通用,后分而为三。
现代释义
注音 | 词性 | 释义 |
tài | 形容词 | 滑的。 |
安定平和。 | ||
奢侈。 | ||
骄纵;傲慢。 | ||
大之极,极大。 | ||
通达;通畅。 | ||
极。 | ||
宽裕。 | ||
名词 | 山名,泰山主峰在山东省泰安县境。是“五岳”之首的东岳。又名岱宗。 | |
古州名。 | ||
地名,五代唐置,明代改称保定府,治所在河北省清苑县。今为保定市。 | ||
地名,南唐置,治所在海陵,今江苏省泰州市。 | ||
县名,在江苏省中部。汉置海陵县,明为泰州,1912年改为泰县。1949年后拆置泰州市。 | ||
古酒樽名。 | ||
六十四卦之一。 | ||
国名,泰国的简称。 | ||
姓。 | ||
参考资料 |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滑也。从廾从水,大声。夳,古文泰。他盖切
注:臣铉等曰:本音他达切。今《左氏传》作汏辅,非是。
说文解字注
滑也。
此以曡韵为训。字从水,水在手中,下澑甚利也。与辵部达字义近,皆他达切。《周易》:“泰,通也;否、塞也。”《左传》:“汏輈,及鼓跗,著于丁宁。”“汏輈,以贯笠毂。”皆滑之意也。滑则寛裕自如,故引伸为纵泰。如论语《论语》“泰而不骄”是也。又引伸为泰侈,如《左传》之“汏侈”、《西京赋》之“心奓体泰”是也。汏卽泰之隶省、隶变,而与淅米之汏同形,作“汰”者,误字。
从水。大声。
会意。他葢切,十五部。按,隶作泰,字形字音字义皆与古绝异。
古文泰如此。
按,当作夳,从仌、取滑之意也,从大声,转写恐失其眞矣。後世凡言大,而以为形容未尽,则作太,如大宰,俗作太宰,大子,俗作太子,周大王,俗作太王是也。谓太卽《说文》夳字,夳卽泰,则又用泰为太,展转貤缪,莫能諟正。
康熙字典
古文:夳。《唐韵》《集韵》《韵会》《正韵》?他盖切。音太。《说文》:滑也。
又大也。《前汉·郊祀歌》:扬金光,横泰河。
又通也。《易·泰卦》:天地交泰。
又甚也。《诗·小雅》:昊天泰怃。
又宽也,安也。《论语》:君子泰而不骄。
又侈也。《晋语》:恃其富宠以泰於国。
又丘名。《尔雅·释丘》:右陵泰丘。
又风名。《尔雅·释天》:西风谓之泰风。注:西风成物,物丰泰也。
又山名。《尔雅·释山》:泰山为东岳。
又有小泰山,在朱虚县,汶水所出。
又州名。本晋海陵郡,今属扬州府。
又泰安州,本唐泰州,属济南府。俱见《广舆记》。
又泽名。《山海经》:瀤泽之水,东北流,注于泰泽。
又社名。《蔡邕·独断》:天子之宗社曰泰社。
又尊名。《礼·明堂位》:泰,有虞氏之尊也。
又《韵补》叶他计切,音替。《曹植·七启》:元化参神,与灵合契。惠泽播於黎苗,威灵鎭乎无外。超隆平於殷周,踵羲皇而齐泰。《说文》亦省作太。从水。俗作,非是。
音韵汇集
字形 | 韵书 | 摄 | 声调 | 韵目 | 字母 | 声类 | 四呼 | 等第 | 清浊 | 反切 | 拟音 |
泰 | 广韵 | 蟹 | 去 | 泰 | 透 | 开 | 一 | 次清 | 他盖切 | tʰɑi | |
集韵 | 蟹 | 去 | 夳 | 透 | 开 | 一 | 次清 | 他盖切 | tʰɑi | ||
韵略 | 去 | 泰 | 他盖切 | ||||||||
增韵 | 去 | 泰 | 他盖切 | ||||||||
中原音韵 | 去声 | 皆来 | 透 | 次清 | tʼai | ||||||
中州 | 去声 | 皆来 | 汤赖切 | ||||||||
洪武正韵 | 去 | 泰 | 透 | 佗 | 次清 | 他盖切 | t‘ai |
時代 | 聲韻系統名稱 | 韻部 | 聲母 | 韻母 |
先秦 | 高本漢系統 | tʰ | ɑd | |
王力系統 | 月 | tʰ | at | |
董同龢系統 | 祭 | tʰ | ɑd | |
周法高系統 | 祭 | tʰ | ar | |
李方桂系統 | 祭 | th | adh | |
兩漢 | 西汉 | 祭 | ||
东汉 | 祭 | |||
魏 | 泰 | ad | ||
晉 | 泰 | ad | ||
南北朝 | 宋北魏前期 | 泰 | ɑi | |
北魏後期北齊 | 泰 | ɑi | ||
齊梁陳北周隋 | 泰 | ɑi | ||
隋唐 | 擬音/高本漢系統 | tʰ | ɑi | |
擬音/王力系統 | tʰ | ɑi | ||
擬音/董同龢系統 | tʰ | ɑi | ||
擬音/周法高系統 | tʰ | ɑi | ||
擬音/李方桂系統 | th | âi | ||
擬音/陳新雄系統 | tʰ | ai |
该文章由作者:【五级士官】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