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汉语汉字)

丝(拼音:sī)是汉语常用字,初文见于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像两束扎起来的丝的形状。丝本义指蚕吐出的像线的东西,是织绸缎等的原料。引申为丝织品,如丝绸。泛指像蚕丝一样的细线和其他极细的东西,如丝线、铜丝。又比喻极小或极少的量。又特指琴、瑟、琵琶等弦乐器,因其弦古代常以蚕丝为之,故称。

蚕吐出的像线的东西,是织绸缎等的原料:蚕~。~绸。缂(kè)~(中国特有的一种丝织的手工艺品。亦作“刻丝”)。

像丝的东西:铁~。菌~。肉~。游~。

计量单位名,10忽是1丝,10丝是1毫。

表示极少或极小的量:一~不差。一~笑容。

绵长的思绪或感情:情~。愁~。

指弦乐器:~竹(琴、瑟、箫、笛等乐器的总称。竹指管乐器)。

丝(汉语汉字)

文字溯源

会意字。甲骨文的“丝”是两小把蚕丝(“糸”)扭在一起的形状。金文写法和甲骨文的形状相类似,只是纽结变为两个。战国文字上部有一横,如字形3(有的上加二横,如江陵楚简的“丝”字作),可能是饰画,也可能表示丝线连结之意。小篆文字承袭金文。楷书的“丝”字,仍是由两个“糸”字组成的,但表示结的部分变为两撇折,左部的“糸”写作“糹”。“糸”作偏旁简化作“纟”,故“丝(繁体)”也简化为“丝”。其下部一横为两个“纟”下一笔的连写。

现代释义

基本释义

丝  sīㄙˉ

1.蚕吐出的像线的东西,是织绸缎等的原料:蚕~。~绸。缂(kè)~(中国特有的一种丝织的手工艺品。亦作「刻丝」)。

2.像丝的东西:铁~。菌~。肉~。游~。

3.细微,极小:一~不苟。

4.绵长的思绪或感情:情~。愁~。

5.中国市制重量单位(一丝等于千分之一分):~毫(喻极少,极小,一点儿)。~恩发(fà)怨(指极小的恩怨)。

6.公制长度单位,一米的十万分之一(亦称「忽米」、「道」)。

7.指弦乐器:~竹(琴、瑟、箫、笛等乐器的总称。「竹」指管乐器)。

8.中国古代乐器八音之一。

详细释义

词性

释义

英译

例句

例词

名词

蚕丝。蚕吐出的像线的东西,是织绸缎等的原料。

silk

《尚书·禹贡》:“厥贡漆丝,厥篚织文。”

《韩诗外传》卷五:“茧之性为丝,弗得女工燔以沸汤,抽其统理,则不成为丝。”

丝线;缫丝;丝绸;丝织品

泛指像蚕丝的东西。

filament

铁丝;尼龙丝;蛛丝马迹;藕断丝连

线。

thread

杜甫《重过何氏》诗之三:“翡翠鸣衣桁,蜻蜓立钓丝。”

丝织品。

silks

《韩非子·诡使》:“今死士之孤饥饿乞于道,而优笑酒徒之属乘车衣丝。”

〈文言〉喻指白发。

范云《有所思》诗:“欲知忧能老,为视镜中丝。”

郁达夫《离乱杂诗》之七:“此情可待成追忆,愁绝萧郎鬓渐丝。”

八音之一,指琴、瑟、琵琶等弦乐器。

stringed instrument

《周礼·春官·大师》:“皆播之以八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

丝竹

动词

〈文言〉纺纱织布。

spin

晋郭璞《山海经图赞·中山经》:“不蚕不丝,不稼不穑。”

杜甫《蚕谷行》:“不劳烈士浃滂沱,男谷女丝行复歌。”

量词

长度或重量的微量。十忽为一丝,十丝为一毫。

程汝思《算法统宗·零数》:“度法,丈以下曰尺、寸、分、厘、毫、丝、忽、微。”

表示极小或极少的量(数词限用“一”)。

《儿女英雄传》第六回:“(安公子)只剩得悠悠一丝气儿在喉间流连。”

丝毫;一丝不苟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十三】【丝部】息兹切(sī)

蚕所吐也。从二糸。凡丝之属皆从丝。

说文解字注

蚕所吐也。

注:吐者,写也。

从二糸。

注:息兹切。一部。

广韵

息兹切,平之心‖丝声之部(sī)

丝,《说文》云:“蚕所吐也。”又一蚕为忽,十忽为丝。《淮南子》曰:“蚕饵丝则商弦绝。”

校释:《淮南子·览㝠训》:“蚕咡丝而商弦绝。”髙诱注:“老蚕上下丝於口故曰咡丝,新丝出,故丝脆。商於五音最细而急,故绝也。”

康熙字典

【未集中】【糸部】丝·康熙笔画:12·部外笔画:6

《广韵》息兹切。《集韵》《韵会》新兹切,并音思。《说文》:蚕所吐也。《急就篇》注:抽引精茧出绪曰丝。《书·禹贡》:厥贡漆丝。《诗·召南》:素丝五紽。《周礼·天官·大宰》:嫔妇化治丝枲。

又《典丝》:掌丝入而辨其物。《左传·隐四年》:犹治丝而棼之也。

又《周礼·春官·大师》:皆播之以八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注:丝,琴瑟也。

又《礼·缁衣》:王言如丝。疏:微细如丝。

《五经文字》:丝作?,譌(同“讹”)。《韵会》:俗作﹝⿰糹系﹞,误。○按《说文》:丝自为部,今并入。

该文章由作者:【套马杆的汉子】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