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拼音:fú)是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西周早期金文,字形从人、犬,表示犬趴伏在人身旁。表示趴下、俯伏之义;或以为像一只狗正俯身守候在一个人的后边,准备袭击他。本义是“伺机狙击”。无论是人还是动物,想隐藏自己的时候,一般都会趴下不动,所以又引申指潜藏、埋伏。中国农历节气中有“三伏”之说。“三伏”是初伏、中伏、末伏的统称,每年出现在阳历7月中旬到8月中旬,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
字源演变
会意字。“伏”字形出现较晚,现有最早的古文字材料只有金文。金文字形作图1,左上方是一个“人”,右下方是一只“犬”。的“伏”字。“伏”由“人”与“犬”构成,学术界对此字有多种解释:一说,犬趴在人的脚边;一说,犬由后面把人拽伏倒;一说,人像犬一样匍匐在地,以伺机面行动。不管解释如何不同,但都含有趴下之义,这大概是“伏”最初之义。
“伏”由“匍匐”或“俯伏”之义引申而有“守候”之义,所以,《说文解字》说“伏,司也”。又引申而有“藏匿”“隐蔽”之义。如《老子》第五十八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俯首伏地,这种姿势多表示恐惧屈服或极端崇敬,所以,“伏”又引申而有“屈服”“顺服”之义。如,《尚书·汤诰》“罪人黜伏”蔡沈《书集传》说:“故夏桀窜亡而屈服。”又指佩服,信服。如《后汉书·廉范传》:“世伏其好义。”又指降服,制伏。如《西游记》第三十三回:“伏虎降龙,大闹天宫。”
古文献中,“伏”与“服”彼此常互用,有时甚至混用。“伏”与“服”除了读音相同之外,形义之间本无联系。只是在后来的使用过程中,因为词义的引申发展而出现了交集,乃至于互用甚至混用。“服”字“服从”“顺从”之义与“伏”字由“匍匐”或“俯伏”之义引申出的“屈服”“顺服”之义就有交集,所以,王力先生《同源字典》就认为“伏”“服”二字同源,其语云:“古人伏地表示畏服、佩服。故畏服、佩服的‘服’与‘伏’同源。”在一些以“伏”或“服”构成的词语中,这两个字的互用甚至“混用”的情况就更为突出。如:“伏刑”亦写作“服刑”;“服老”亦与作“伏老”。其他如:“服事”,亦或与作“伏事”;“服侍”,亦写作“伏侍”,等等。
农历把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起至立秋后第二个庚日前一天为止分为初伏、中伏、末伏,统称为“三伏”。关于这个“伏”字的具体含义,《广韵·屋韵》引《释名》的解释说:“伏者何?金气伏藏之日。金畏火,故三伏皆庚日。”这是把“伏日”的“伏”解释为金气伏藏。把“伏日”的“伏”训为金气伏藏,甚牵强。有人认为从公历七月下旬到八月上旬,中国酷暑难当,户外劳作较少,待在家里歇息时间较多,故伏字又引申为伏天。其实“伏日”的“伏”的命名,与古代社会的民俗密切相关。
古代民间有祭祀的习俗,每年有两种大的祭祀:一种是腊祭,在每年的十二月举行,因祭祀用腊肉,故称为“腊”。另一种祭祀叫“伏祭”,在每年的夏至的第三个庚日以后举行。陆宗达先生引《周礼》称“伏祭”为“?辜”加以证明,认为“?”是“副”的异体字,“伏”“副”古音相同,又引《说文解字》:“副,判也。”说明“副”是用刀剖开之义,也就是“杀”。再引湖北方言称宰杀牲口叫“副”作为佐证,现代湖北方言中,有称“杀猪”叫“副堵”,“杀鸡”叫“副鸡”的说法。陆宗达先生认为杀狗叫“伏”,“伏祭”要用杀狗作仪式。“伏”是因杀狗而得名。
现代释义
详细释义
词性 | 释义 | 例句 |
动词 | 面向下、背朝上俯卧着。 | 《荀子·仲尼》:“志不免乎奸心,行不免乎奸道,而求有君子圣人之名,辟之是犹伏而咶天。” |
泛指躺、卧。 | 《诗经·陈风·泽陂》:“寤寐无为,辗转伏枕。” | |
身体向前倾靠在物体上;趴。 | 《庄子·渔父》:“孔子伏轼而叹曰:‘甚矣,由之难化也!’” 汉·张衡《西京赋》:“伏棂槛而頫听,闻雷霆之相激。” | |
栖身;居住。 | 《诗经·大雅·灵台》:“王在灵囿,麀鹿攸伏。” | |
隐藏;隐蔽。 | 《诗经·小雅·正月》:“潜虽伏矣,亦孔之炤。” 茅盾《色盲》:“我只能称为精神上的色盲,这裏就伏着我的苦闷的根源。” 汉·刘向《九叹·怨思》:“恐登阶之逢殆兮,故退伏于末庭。” 南朝梁·江淹《恨赋》:“直念古者,伏恨而死。” | |
保持。 | 战国·屈原 《离骚》:“伏清白以死直兮,因前圣之所厚。” | |
降低;低下去。 | 唐·韩愈《南海神庙碑》:“雲阴解驳,日光穿漏,波伏不兴。” 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楚游日记》:“二山之西,高峰渐伏。” | |
屈服;低头承认过错,接受惩罚。 | 汉·荀悦《汉纪·哀帝纪下》:“故北狄不伏,中国不得高枕也。” | |
使屈服;使服从。 | 唐·韩愈《择言解》:“火既我灾,有水而可伏其焰。” | |
佩服;服气。 | 《史记·项羽本纪》:“有一人不得用,自言于梁。 | |
谓使人佩服。 | 唐·韩愈《考功员外卢君墓铭》:“愈之宗兄故起居舍人君,以道德文学伏一世。” 《后汉书·乌桓传》:“乌桓自为冒顿所破,众遂孤弱,常臣伏匈奴,岁输牛马羊皮。” | |
习惯;适应。 | 唐·韩愈《黄家賊事宜状》:“比者所发诸道南讨兵马,例皆不谙山川,不伏水土。” | |
承受;承当。 | 《诗经·小雅·雨无正》:“舍彼有罪,既伏其辜。” 《左传·庄公十四年》:“傅瑕贰,周有常刑,既伏其罪矣。” | |
归,隶属。 | 《西游记》第二七回:“若过此山,西下四十里,就不伏我所管了。” | |
置于軷壤之上的祭祀牲体。古代軷祭(祭行道之神)时,王者之车从其上轢而行之。 | 《周礼·秋官·犬人》:“凡祭祀共犬牲,用牷物,伏、瘗亦如之。” | |
指禽鸟孵卵。 | 《庄子·庚桑楚》:“越鸡不能伏鹄卵。” 《汉书·五行志中之上》:“丞相府史家雌鸡伏子,渐化为雄。” | |
名词 | 伏兵;伏击。 | 《左传·庄公十年》:“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太平天国资料·畿辅平賊纪略》:“追兵直扑西门,賊于林丛中设伏。” |
住处。 | 《左传·定公四年》:“寡君越在草莽,未获所伏,下臣何敢即安!” | |
敬辞。古时臣对君奏言多用之。 | 《史记·三王世家》:“臣青翟、臣汤、博士臣将行等伏闻康叔亲属有十。” 三国魏·曹植《献璧表》:“臣闻玉不隐瑕,臣不隐情。伏知所进非和氏之璞。” | |
车前横木。 | 《史记·酷吏列传》:“与汲黯俱为忮,司马安之文恶,俱在二千石列,同车未尝敢均茵伏。” | |
时令名。指伏天。有初伏、中伏、末伏三伏。 | 《后汉书·和帝纪》:“(永元)六月己酉,初令伏闭尽日。” 晋·潘岳《在怀县作》诗:“初伏启新节,隆暑方赫羲。” | |
(Fú)姓氏用字。参看“伏姓” | ||
量词 | 电动势、电势差(电位差、电压)的单位伏特的简称。 | |
时间单位。 |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王成》:“玉鹑健啄,则起如翔鹤以击之,进退颉颃,相持约一伏时。”按:一伏时,指家禽生蛋持续的时间。 |
古籍释义
康熙字典
《唐韵》《集韵》《韵会》《正韵》房六切,音服。偃也。《礼·曲礼》寝毋伏。又《广韵》匿藏也。《书·大禹谟》嘉言罔攸伏。《诗·小雅》潜虽伏矣。《史记·乐书》羽者妪伏,毛者孕鬻。《前汉·赵广汉传》发奸摘伏如神。又屈服也。《左传·隐十一年》许旣伏其罪矣。又三伏。《史记·秦本记》秦德公二年初伏。《注》六月三伏之节。始自秦德公。周时无伏。《释名》伏者,金气伏藏之日也。金畏火,故三伏皆庚。四气代谢,皆以相生。至立秋以金代火,故庚日必伏。《注》夏至後三庚为初伏,第四庚为中伏,立秋後初庚为末伏。又姓。汉有伏胜,伏隆。《氏族博考》伏宓同出伏羲氏。汉伏生,晋书作宓生。又乞伏,外国姓。又《广韵》《集韵》《韵会》《正韵》扶富切,浮去声。禽覆卵也。《古今注》燕伏戊己。《前汉·五行志》丞相府史家雄鸡伏子。又《集韵》鼻墨切。与匐通。《史记·范雎传》膝行蒲伏。又叶必历切,音壁。《贾谊·鵩赋》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忧喜聚门兮。吉凶同域。
考证:〔《左传·隐十一年》旣伏其罪矣。〕谨照原文旣字上增许字。
用法搭配
相关组词
埋伏、伏案、蛰伏、数伏、伏汛、伏暑、伏帖、初伏、伏贴、伏法[4]
相关成语
彼此起伏、伏首案前、波浪起伏
该文章由作者:【花苗】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