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银子和人民币大概怎么个换算啊
清朝中晚期一两银子价值人民币1000左右。
按照购买力来说,清朝的一两银子能够兑换1000文铜钱,一旦米需要600到700文钱,按照现在的米价3块钱一斤,一旦米需要510块钱,也就是说一两银子不到1000块钱。
而现在的银价在3.5元左右,一两银子才170块钱,这样对比下来,生活成本可比古代高多了,当然清朝采用16两,采用的是10两制,所以用现在银价去比较古代是很不合适的。
实际上古代人的收入也就在一个月二两银子到三两银子之间,所以银子的购买力肯定是能远超于现在的,普通家庭月入二三两还能有结余。我们现在一家人的入按两个人八千到一万来算,银子的价值在每两3000元左右,而按照古代物价来计算比较合适的是每两银子在1000元左右。
扩展资料:
唐朝银子换算人民币:
。唐太宗贞观年间物质文明极大丰富,一斗米只卖5文钱,通常一两银子折1000文铜钱(又称一贯),就可以买200斗米,10斗为一石,即是20石,唐代的一石约为59公斤,以今天一般米价1.75元一斤计算,一两银子相当于人民币4130元的购买力。
唐玄宗开元年间通货膨胀,米价涨到10文一斗,也是一两银子=2065元人民币。最大的问题出在宋朝,主要原因是宋朝的钱币制度极其混乱,而其记载也矛盾重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清朝货币
银子有多少?
一两银子等于现在多少钱
一两银子到底是多少钱呢?
我国古代货币单位很多,各朝不同,特别是秦汉以前。
这里只讨论三种基本单位:
一文制钱(即一枚标准的方孔铜钱)
一两白银
一两黄金
以上单位虽然各朝各代都不同,但至少唐宋之后相差不
大,所以是可以得到比较稳定可信的数据的。
兑换关系
铜钱,白银和黄金之间的兑换比例就像现在的外汇价格
一样,是常常变动的,不像1元钱等于100分这样明确。
根据以下描述:
“金银的比价从1600年前后的1:8上涨到20世纪中期
和末期的1:10,到18世纪末则翻了一番,达到1:20。”
可知1两黄金约可兑换8~11两白银。
再有:
“道光初年,一两白银换钱一吊,也就是一千文;到了道光
二十年鸦片战争的时候, 一两白银就可以换到制钱一千六七
百文了。咸丰以来,银价猛涨,一两白银竟可以换到制 钱两千
二三百文之多。”
可知正常情况下,1两白银大约可换到1000~1500文
铜钱,古时通常说的1贯钱或1吊钱就是1000文。
金属价格
由于金银铜制成的货币本身是有价值,而且理论上货币
的价值就应该等于金属的价格,所以我们可以通过现在金属
的价格来回答“一两银子到底是多少钱”的问题。
唐代的开元通宝通钱每枚直径8分,10枚重1两,千文
重6斤4两;清顺治年间,每个铜钱重一钱二分五厘,后又增
为一钱四分,则每千文重八斤十二两。古代“两”这个重量单
位虽有不同但大约都是40克左右,而“斤”则大约是700克
左右。每枚铜钱平均重量5克。
目前金银铜的价格(人民币)如下:
黄金:100元/克
白银:2元/克
黄铜:0.02元/克
推算结果为:
1两黄金:约值4000元
1两白银:约值80元
1枚铜钱(1文制钱): 约值0.1元
粮食价格
很多历史专著中都通过粮食价格来直接衡量货币关系,
虽然单独考虑粮价并不很准确客观,但应该是极其重要的参
考。晓林在网上查到了如下记载:
“上白米(石) 九钱五分
中白米(石) 九钱二分六厘八钱
下白米(石) 八钱三分
白面(斤) 九文
银每两换钱 一千文”
还有
“据清朝军机处档案记载,光绪十五年上半年直隶省顺
天府、大名府、宣化府的粮价,以谷子、高粱、玉米三种粮
食计算,平均每仓石计银一两四钱六分。”
根据1石=100斤=70公斤计算,而粮食价格以2元人民
币/公斤计算,可得到以下平均值:
1两白银:约值170元
1枚铜钱(1文制钱): 约值0.2元
结论
根据上面的推算,再考虑到
1 黄金的价格比其他的更稳定,应当着重参考
2 现在白银已作为工业品,所以现在的白银价格参考价
值较低
3 由于农业技术发展的相对速度很快,现在的粮食相对
价格比古代便宜很多
4 尊重古代的兑换比例
5 凑整数,便于换算,便于建立感性认识
所以,笔者建议,今后遇到古代的货币单位,采用以下
换算系统,即方便又有感觉:
1两黄金 = 人民币2000元 = 10两白银
1两白银 = 人民币200元 = 1000文钱 = 1贯(吊)
钱
1文钱 = 人民币0.2元
另外:1石米=1两白银
声明:以上结论不是学术观点,只作为老百姓观看古装
电视剧,武侠小说时换算之用。
验证
下面提供一些古代数据,便于验证晓林给出的换算方式
,提高感性认识:
唐朝九品官月俸5石米 = 唐朝时,初级公务员月
薪1000元;
清朝六品官员年俸45两白银 = 清朝的局级干部,年薪
9千元;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 那些当官的,那个家里没
有个几千万的?
乾隆初年,捐一个道台需一万三千一百二十两银子 =
花270万就可以买个厅级干部当当,明码标价。
中国古代的度量衡制度极为混乱。不同朝代之间有差异,同
一朝代的不同地区之间有差异。这是不争的事实。
清代的度量衡制度主要是“库平营造制”,与明代基本相同。
一斤约等于国际标准制的600克(597克多点)。这套度量衡
制度在香港、新加坡等地还有残余。如香港、新加坡等地黄
金的计量单位“两”、“钱”就是用库平营造制的计量单位。一
“两”相当于国际标准制37.5克,一“钱”相当于国际标准
制3.75克。
1930年代,南京政府为了与国际接轨,并统一中国度量衡
制度,解决不同地区之间度量衡差异给经济发展带来的障碍
,促进经济发展,进行了度量衡改革。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
的习惯需要,将“库平营造制”改革为“市制”,为与国际接轨
,将“市制”与国际标准制方便换算。特将“一营造尺”改为“
一市尺”,等于33.33厘米=0.3米;一公里等于二市里。“
一库平斤”改为“一市斤”等于500克=0.5公斤。
“一升”=一“公升”。所以,此次度量衡改革又称“一二三制”
。“市制”与“库平营造制”计量接近,老百姓易于接受。而市
制与公制换算简单,能为国际贸易接受。俗称“斤有所短、
尺有所长”,即市斤比库平制重量小,市尺比营造制长。
此次度量衡改革堪称成功。为以后的度量衡制度改革奠定了
良好的基础,至今仍在发挥其基本作用。
民国时期的另一个大的改革是币制改革。
北洋政府时期在币制改革上的一个较大动作是“废两改元”。
清末时,虽然中国也有银铸币,但货币制度是以银两为单位
,制钱(包括铜钱与铜元)为主要流通的辅币。货币单位相当
混乱。既有以库平两为单位的计量,也有以海关两为单位的
计量。同时,银铸币和银两的成色也极不一致。这个混乱的
币制极大地阻碍着经济活动的正常进行。于是,就有了第一
次币制改革 :“废两改元”。即北洋政府颁布“国币条例”,
规定以银元为基本货币单位,停止银两流通。一元银元重库
平银七钱二分,含银量为85%。一元等于十二角(仿英制)
。以铜元为辅币,停止铜钱的流通。一元银元与铜元的比价
基本上在180–188之间涨落。俗称“洋长洋短”。每日银楼
或银行都会发布当日银价。当银价上涨时,称为“洋长”,当
银价下跌时称为“洋短”。民间小额交易基本上以铜元计价为
主。银行发行纸币以元为单位,一元纸币兑换一元银元。货
币以银为本位。
这次币制改革使全国的金融制度得到了基本统一。但还有许
多问题没有解决。
另一次币制改革是南京政府为解决金融危机而进行的。30年
代时美国货币放弃银本位,实行金本位制,规定1盎斯黄金
等于35美元。同时,在国际市场上(伦敦)收购白银,导致国
际市场上白银价格上涨。中国的货币制度是以银为本位,但
自己产银不多。国际市场上白银价格上涨使中国白银出现大
量外流,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者在东北、华北大搞武装走私
,使中国白银出现大量外流。同时,银价格上涨使中国的货
币升值,进口狂增、出口受阻,影响经济与发展国际收支平
衡,如不及时改革将导致中国金融崩溃。南京政府与英国、
美国谈判货款为币制改革提供外汇保证。最后得到了美国的
大力支持(详见《中美白银谈判》)。于是,南京政府决定进
行币制改革,停止银元流通,以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
银行、中国农民银行(后增加)四行发行的纸币为法定货币,
用于交易与完粮纳税。法币与英镑、美元挂钩。
现在看电视剧常常感到可笑,古人能名动辄使用几十两,甚
至几百、几千、几万两银子。更有甚者,竟然常常能够从口
袋里掏出面额成百上千两的银票。
这里有两个误区。一是以为古代一两银子等于今日的一元钱
。二是以为古代的银票就是今日的钞票或者支票了。
其实,古代中国银子缺乏,银子的价值很高的。一两银子等
于制钱一千二百多文(清初以前)到三千多文(清道光以后)。
而直到清末,一斤(相当于1.2市斤)猪肉只要二十文钱,一
亩良田只要七至八两银子或者十二、三个银元。几两银子、
几十两银子是件大事情了,有百两银子就是今日的大款了,
能够买上十几亩良田了。在明代,一个平民一年的生活只要
一两半银子就够了,所以戚继光的士兵军饷一日只有三分银
子,一月不足一两。清代稍贵点,主要是鸦片战争前外贸顺
差大,银子大量流入后,银价下跌造成的。后来大量赔款后
,银与铜的比价又上升了。平常老百姓使用的是铜钱,清末
时使用铜元,很少用银子作为日常交易用。许多老百姓至死
都未见过银子。所以口语中表示没有钱(贫穷)时用“铜钱(钿
)没有”而不说“银子没有”。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常常以银子为
珍贵的原因之一吧。
到了民国时候,就流通银元了,称为国币。民间称为“袁大
头”。它的价值也比较高,可兑换180多个铜元。按当时物
价水平折算今日的购买力,一元银元大约等于今日人民币的
35元左右。考虑到生产的发展,粮食和日用品价格的下跌,
一元银元大约等于今日人民币的100元左右。如果按银子价
格算,大约等于今日人民币的50-60元左右。当时办一个比
较好的印染厂投资也不到一万元。买一较辆当时比较好的轿
车大约是1000元。所以不会有拿出一个银元买一个馒头的
情形出现,最多一个铜板。
银票其实是山西票号发的汇兑凭证,有密押的,不是见票即
兑的银行券(钞票)。用银票是要付汇兑费用的。
银票做大宗买卖的商人用得着。它可避免携带大量现银的风
险,而且方便,并与自己携带大量现银成本差不多。一般老
百姓和官员是用不着的。所以也就不会有从口袋里掏出面额
成百上千两的银票来支付款项。即使你拿出来支付,商家和
普通百姓也不肯接受。
古代一两银子是多少克
每个朝代都不一样的:
1、西汉时期:十两银子是161.4克
西汉时期,一斤相当于258.24克,一两等于16.14克。
2、王莽及东汉、魏晋南北朝:十两银子是139.2克
王莽及东汉、魏晋南北朝,一斤相当于222.73克,一两等于13.92克。
3、隋朝初年:十两银子是441.76克
隋朝初年,一斤相当于668.19克,一两等于41.76克。
4、隋末,十两银子是139.2克
隋末,一斤相当于222.73克,一两等于13.92克。
5、唐至清代:十两银子是373克
唐至清代,一斤相当于596.82克,一两等于37.30克。
扩展资料:
中国自周代开始有重量单位:斤、两、钱、分。也称为「司马斤」、「司马两」等,计量的工具叫做「司马秤」,这一标准也叫「司马平制标识」。一司马斤等于十六司马两,「半斤八两」就是这么来的。
古代的1斤等于16两。两是东亚传统的质量单位,中国在汉代之前已经出现,再传到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地,实际质量历代不同,传到各地后亦各自有所变化。
中国古代的银质钱币在使用时需要鉴定成色并称重以确定其价值,一般就以称重时的质量单位“两”为银质钱币的单位。
西汉每斤,258.24克;东汉每斤,222.73克;魏晋每斤,222.73克;南齐每斤,334.10克;梁、陈每斤,222.73克;北魏每斤,222.73克;东魏每斤,445.46克;北齐每斤,445.46克;北周每斤,250.66克;隋朝每斤,668.19克;唐朝每斤,596.82克。
从有“斤”“两”这两个概念开始,一直到民国结束,历朝历代的“斤”统统是16两,而不是今天的10两。有了“斤”的重量,再去算“两”的重量轻而易举,一律除以16就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两
古代银两怎么换算?
古代银两有两种算法:
1、以银两克数计算,一两相当于10钱,一钱等于现在的5克。那也就是说一两等于50克,如果按照现在的银价来计算的话,每克7元,一两也就是350元。
2、以购买力来换算,由于生活用品等等很难去衡量银两的价值,所以基本是以米为基础换算单位的。
《明史》里提到七品知县一年的正当俸禄(基本工资吧)只是45两白银,据《宋史食货志》提及“熙、丰以前,米石不过六七百”和《宋史职官志》“每斗米折钱30文”的记载,等方面可以大概猜测出当时的货币价值了,在唐玄宗开元年间,通货膨胀,米价急速上涨,在当时一两银子等于两千零六十五元人民币。
扩展资料
中国银两货币历史:
1、《史记·平淮书》里记载:“虞夏之币,金为三品,或黄、或白、或赤。”黄是指黄金,白是指白银,赤就是铜。在先秦时期,中国就已经开始用白银了。
2、中国货币史上正式以白银作为交易货币是在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前119年),武帝为抑制豪门大族的巧取豪夺和求得文景盛世再现,于是改革币制,采用了“白金三品”币作为国货。
3、五代时,白银已被使用在进献、输入货物、纳款、行贿等领域,每次用银的数量也相当巨大,但只随便铸成银铤、银锭、银饼等形式,以其自身的重量参与流通。
4、宋代时,除“交子”纸钞和铜钱、铁钱外,白银也被作为货币使用,当时的白银货币有碎散的,也有五两、十两、二十五两、五十两,甚至千两,其中比较多的是束腰形长条银块,个别也有方形、圆形。
5、到了金、元时期,白银被更为广泛地使用。金代的“承安宝货”银铤,从一两到十两分为五等,这是我国用法定计数银铸币的开始。元代更进一步确立了白银的货币地位,公元1260年,世祖忽必烈即位不久,开始铸一批每枚重五十两的银元宝。、
元宝的名称虽在铜钱上用过,但白银铸的元宝,却是“元朝宝货”的意思,银锭称元宝即从元代开始,以后“元宝”成为固定的代名词。
参考资料:银两-百度百科
纯银一克多少钱
截止2021年8月,一克白银在3.65元人民币。
纯银,即为含量接近100%的金属银。银化学性质不活泼,但由于银与硫有特殊的亲和性,在空气中即能缓慢的生成硫化银而使其变黑,使银不纯。
简述
银的硬度为2.7,为了提高其硬度和获取最佳的成型效果,在做首饰时需要在银中加入7.5%的铜。这种含银92.5%、含铜7.5%的合金,国际上称为标准银。在英国也称为英镑银。此外,市场上还有银含量99%的足银饰品。
纯银是一种美丽的银白色的金属,它具有很好的延展性,其导电性和传热性在所有的金属中都是最高的。例如,若令汞的导电性为1,则铜的导电性为57,而银的导电性为59,占首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纯银
一两银子等于多少钱银子?
一两是十钱银子,所1钱银子=0.1两
古代货币基本以金,银,铜钱(其实是含铜为主的合金)为主要货币。而宋代和后来的明清两代的银本位制不同,是铜本位制,铜钱是主要货币,金银是不作为货币使用的。铜钱的基本单位为“文“,和“贯(缗)“,一贯合1000文。宋代财政紧张的时候有过800文,850文当一贯的情形。另外还有折二钱,当三钱,当十钱等变相通货膨胀的时候。比方说杨志杀牛二那一节,牛二就曾用当三钱来让杨志试刀,当三钱顾名思义就是一钱当作三钱,而蔡京当宰相的时候甚至出过当十钱。
在讨论古代货币的时候通常都会用上这么个假设,就是:
1两黄金=10两白银=10贯铜钱=10000文铜钱。
虽然金银铜的相互兑换率一直在浮动中,但这个假设基本上应该是合理的。当代宋史专家王曾瑜先生在他的《岳飞新传》的第7章“克服襄汉“一章中,曾经提到朝廷在给岳飞的省札中有:“第四,支付六万石米,四十万贯钱,以作军需。四十万贯钱以十万两银和五千两金折支,当时金银尚未作为独立的货币使用“。从而可见南宋初40万贯铜钱,相当于10万两银子和5000两金子,基本在数量级上符合上面的这个假设。
该文章由作者:【冰天百花葬】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