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人》是由英国经济学人集团出版的杂志,创办于1843年9月,创办人詹姆士·威尔逊。杂志的大多数文章写得机智、幽默、有力度、严肃又不失诙谐,并且注重于如何在最小的篇幅内告诉读者最多的信息,是全球阅读量最大的时政杂志之一。
发展状况
定位
科学技术发展给传播产业发展带来了巨大冲击,传统媒体纷纷面临转型压力。经济学人集团在谋求发展方面做了诸多尝试,将EIU部门从杂志生产线中独立出去,成立单独的研究部门。《经济学人》读者定位为高收入、富有独立见解和批判精神的社会精英。杂志认为自己的读者都受过高等教育,因此对很多经济名词、专业术语,从不屑于做解释,比如“看不见的手”、“微经济理论”,有时候,大段地引用“法文”,使用拉丁语,也不翻译。
《经济学人》的主要读者群体是高级知识分子以及准备考研、考博的同学学习英语的阅读资料。在本科学生中,越来越多的同学也开始关注这份报纸,经济学人相比较于其他国内外语报纸的态度更客观,视角更宽。
立场
《经济学人》坚守超党派的立场,不怕得罪大人物,比如,出版的杂志中,有一期的封面标题是“托尼·布莱尔的末日”,“布什做对的唯一一件事”,用蒙着眼睛的公鸡代表法国的将来。
《经济学人》一直立场坚定,爱憎分明,支持同性恋婚姻,支持合法的“卖淫”,支持土耳其加入欧盟,支持免费的教育,支持私营组织探测宇宙的计划,倡议美国加强对枪支的管理,反对死刑,反对一周工作35小时,反对英国规定工资的最低标准,反对任何场合条件下,对个体精神或者肉体上进行折磨。
中国
从2012年1月28日开始,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开辟了新的中国专栏,为有关中国的文章提供更多的版面。为了配合新专栏的开辟,2012年1月28日出版的《经济学人》杂志封面文章也是关于中国的,讨论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模式及其转型。而在新开辟的专栏内,安排了六篇关于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文章,包括云南的烟草与咖啡种植业、政府在经济生活中的角色、房地产行业等等。
以往的《经济学人》中,有关中国的文章一般安排在亚洲专栏内,每期杂志约有一两篇。
《经济学人》此前有六个专栏,分别是美国、美洲、亚洲、欧洲、中东/非洲以及英国,上一次该杂志专门为一个国家开辟专栏还是在1942年,为美国开辟的。本次的中国专栏也成为70年来该杂志开辟首个国家专栏,也是该杂志除英国和美国之外,开辟的第三个国家专栏。
《经济学人》编辑约翰·米克尔维特表示,该杂志一直在对中国进行深入报道,不过鉴于中国已经崛起成为一个拥有全球影响力的大国,应当为其开辟一个专属的栏目。这也能让该杂志有更多的空间来报道中国深刻的社会、政治和经济话题,尤其是北京和上海之外的中国广大地区。
2014年3月24日这期的《经济学人》罕见的在封面对中国著名小说家麦家直接夸赞,并点明其作品《解密》是“一部伟大的中文小说”,全文以“每个人都该读的中文小说”为标题,盛赞《解密》“是35年以来,最伟大的中文小说”。文章第一句话就说:“终于,出现了一部伟大的中文小说。”
股权出售
2015年8月,英国培生集团以大约4亿英镑(约合40亿人民币)的价格出售其所持有的《经济学人》杂志出版商的50%股权。一旦交易达成,卢斯柴尔德家族以及意大利Exor集团有望成为《经济学人》杂志未来最大的股份持有者,林恩福雷斯特德罗斯柴尔德和她的丈夫埃弗林爵士目前拥有《经济学人》约21%的股权,而Exor集团在原先4.7%的股权基础上份额也会有所上升。
历届主编
(本段落欢迎用户参与翻译)
JamesWilson1843–1857
RichardHoltHutton1857–1861
WalterBagehot,1861–1877
DanielConnerLathbury,1877–1881
InglisPalgrave,1877–1883
EdwardJohnstone,1883–1907
FrancisWrigleyHirst,1907–1916
HartleyWithers,1916–1921
SirWalterLayton,1922–1938
GeoffreyCrowther,1938–1956
DonaldTyerman,1956–1965
SirAlastairBurnet,1965–1974
AndrewKnight,1974–1986
RupertPennant-Rea,1986–1993
BillEmmott,1993–2006
JohnMicklethwait,2006–至今
该文章由作者:【柴树藩】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