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汉语常用字,读作bǐ,最早见于甲骨文,其本义是夫妇并肩匹合,即《说文》:“比,密也”。引申为并列、亲近、挨近、相连接、勾结、等同、比较等义。
字源演变
比,在甲骨文和钟鼎文里,是两个亲近的人,紧靠相依,并肩向前,这正是“比”的本义:紧靠、亲近、比并。发展到秦代小篆,“比”的形体像小两口弯着腰垂手过膝向来宾们鞠躬致谢。这个字发展到汉隶阶段,弯腰鞠躬的一对变成平坐搭肩的一对。现在所用的楷书“比”,平坐搭肩的姿式没有变,由此产生出并列、挨着、接近等引申义。
现代释义
基本释义
比 bǐ ㄅㄧˇ
1. 较量高低、长短、远近、好坏等:~赛。~附。对~。评~。
2. 能够相匹:今非昔~。无与伦~。
3. 表示比赛双方胜负的对比:三~二。
4. 表示两个数字之间的倍数、分数等关系:~例。~值。
5. 譬喻,摹拟:~如。~方。~兴(xìng )(文学写作的两种手法。「比」是譬喻;「兴」是烘托)。~画。~况(比照,相比)。
6. 靠近,挨着:~~(一个挨一个,如「~~皆是」)。~肩继踵。~邻。鳞次栉~。
7. 和,亲:~顺。
8. 及,等到:~及。
详细释义
比 bǐ
〈动〉
(会意。从二匕,匕亦声。甲骨文字形,象两人步调一致,比肩而行。它与「从」字同形,只是方向相反。《说文》:「二人为从,反从为比。」本义:并列;并排)
同本义 [be nextor near to]
比物四骊。——《诗·小雅·六月》
南方有比翼鸟焉,不比不飞,其名谓之鹣鹣。——《尔雅•释鸟》
危东六星,两两相比曰司空。——《史记•天官书》
比其具。——《周礼•世妇》。注:「次也。」
及献比禽。——《周礼•田仆》
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孟子•滕文公上》
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战国策•燕策》
纳比笼中。——《聊斋志异•促织》
又如:比肩(肩碰肩,谓高矮差不多);比物(排比同类事物);比集(排比汇集);比缀(编排连缀)
连接,接近 [be close to;be near to]
家人失火,屋比延烧。——《史记•汲黯列传》
又如:比户(比家,比舍,比屋。一家挨着一家;家家户户);比屋(隔壁);比里(邻里,乡里)
比较;考校,核对 [compare;contrast]
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楚辞•涉江》
又如:比量(比照);比类(比照旧例);比句(— gōu,核对检查簿籍);比次(考校);比并(相比);比势(较量武艺;比试);比迸(比武较量)
及,等到 [arrive]
比至定陶,再破 秦军。——《史记•项羽本纪》
比拟 [draw an analogy;liken to]。如:比象(比像。比拟,象征);比傅(勉强类比并不能相比的事物);比尚(比配)
勾结;偏爱 [collude with]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为政》
立其子,不为比(偏爱)。——《左传•襄公三年》
又如:朋比为奸;比周(勾结);比党(拉帮结派)
等同[be equal to]
刑余之人,无所比数。——汉· 司马迁《报任安书》
又如:比伍(等同,匹敌);比伉(匹偶)
通「庀」。具备 [possess;have]
比乐官,展乐器。——《周礼•大胥》
及祭祀,比其具。——《周礼•世妇》
以敦比其事业。——《荀子•荣辱》
官府限期办好公事 [set a time limit for]
宰严限追比。(追征。县令严定期限,催促交纳。)——《聊斋志异•促织》
又如:比捕(限期捉拿人犯);比卯(旧时地方衙门中差役的名簿叫「卯簿」。百姓有欠粮的,按卯簿派差役去催缴,如到期不缴,拘衙受刑叫「比卯」)
词性变化
比 bǐ
〈形〉
接近;亲近 [intimate]
使小国事大国,大国比小国。——《周礼•夏官》
又如:比近(亲近);比周(亲近);比昵(亲近);比善(和睦亲近);比日(近日;每日);比世(近世,近代);比辰(近时,近日);比者(近来);比岁(近年);比际(此时,这时)
密(与「稀」、「疏」相对) [dense]
比,密也。——《说文》
其比如栉。——《诗·周颂·良耜》
是与比周。——《左传•文公十八年》。注:「比,近也。周密也。」
又如:比甲(马甲)
和谐 [harmonous]
声比则应。——班固《汉书》
比 bǐ
〈名〉
比喻,比方 [metaphor]。如:比似(如同);比偶(排比对偶);比兴(比与兴);比讽(用「比」的方法讽喻)
比较两个同类数量的倍数关系,其中一数是一另一数的几倍或几分之几 [ratio]。如:三与五之比,等于五分之三
姓
比 bǐ
〈副〉
皆,都,同等地 [all]
再战比胜。——《战国策•齐策》
又如:比隆(同等兴盛);比行(并行)
连续,频频 [frequently]
比投不释。——《礼记•投壶》
间者数年比不登。——《汉书•文帝纪》
比年日蚀。——《汉书•张延寿传》
三人比坐事死。——《汉书•公孙贺传》
地比震动。——《汉书•翼奉传》
比三年日蚀。——《汉书•外戚传》
始至之时,岁比不登。(登:丰收)——苏轼《超然台记》
近来 [lately;recently]
臣比在晋也,不敢直言。——《吕氏春秋•先织》
比 bǐ
〈介〉
比起 [than]
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曹操比于 袁绍。——《三国志•诸葛亮传》
又如:他比你高
为;替 [for]
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孟子•梁惠王上》
及,等到 [till]
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史记•陈涉世家》
比至南郡,而 琮已降。——《资治通鉴》
比去,以手阖门。——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八】【比部】比
密也。二人为从,反从为比。凡比之属皆从比。夶,古文比。毗至切。
康熙字典
古文:夶、?
《广韵》:卑履切,《集韵》、《韵会》:补履切,《正韵》:补委切,并音匕。校也,?也。《周礼·天官》:凡礼事,赞小宰,比官府之具。注:比,校次之,使知善恶足否也。《仪礼·大射仪》:遂比三耦。注:比,校也。《齐语》:比校民之有道者。
又类也,方也。《礼·学记》:比物丑类。疏:谓以同类之事相比方,则学乃易成。《韩诗外传》:高比,所以广德也。下比,所以挟行也。比于善,自进之阶。比于恶,自退之原。
又《诗》:有比体。《毛诗序》:诗有六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郑司农云:比者,比方于物,诸言如者,皆比词也。比之与兴,同附托外物,比显而兴隐。
又比例。《礼·王制》:必察小大之比以成之。郑注:已行故事曰比。比,例也。《后汉·陈忠传》:父宠在廷尉,上除汉法溢于甫刑者。未施行,宠免,后忠略依宠意,奏上二十三条,为决事比。注:比,例也。
又缀辑书史曰比。《前汉·儒林传》:公孙弘比辑其义。《唐艺文志》:玄宗命马怀素为修图书使,与褚无量整比。
又諡法之一。《左传·昭二十八年》:择善而从之曰比。《诗·大雅》:王此大邦,克顺克比。注:比,必里反。正义引服䖍云:比方损益古今之宜而从之也。
又比部,官名。取校勘亭平之义。即今刑部。《正韵》:音皮,误。
又水名。《前汉·地理志》:南阳郡有比阳县。应劭曰:比水所出,东入蔡。
又《集韵》、《正韵》并普弭切,音諀。与庀同。治也,具也。《周礼·春官》:大胥比乐官。注:录具乐官也。与庀通。
又《广韵》、《韵会》:毗至切,《集韵》:毗义切,《正韵》:毗意切,并音避。《尔雅·释诂》:比,俌也。郭注:俌,犹辅。《易·比卦·彖辞》:比,辅也,下顺从也。《卜氏传》:地得水而柔,故曰比。
又亲也,近也。《周礼·夏官》:形方氏使小国事大国,大国比小国。注:比,犹亲也。
又和也。《周礼·春官》:?人辨九?之名,六曰巫比。注:巫读为筮,比谓筮与民和比也。
又近邻之称。《周礼·地官》:五家为比,使之相保。五比为闾,使之相受。
又案比。《周礼·地官》:小司徒掌九比之数,乃颁比法于六鄕之大夫,及三年,则大比。又:鄕大夫大比考其德行道艺,而兴贤者能者。疏:三年一闰,天道有成,故每至三年则大案比。
又及也。《诗·大雅》:比于文王,其德靡悔。注:比于,至于也。《前汉·高帝纪》:自度比至皆亡之。
又频也。《礼·王制》:比年一小聘。《汉志》:比年,犹频年也。
又比比,犹言频频。《前汉·成帝纪》:郡国比比地动。
又并也。《书·牧誓》:比尔干。《正义》:楯则并以扞敌,故言比。《史记·苏秦传》:骑不得比行。
又齐也。《诗·小雅》:比物四骊。注:比物,齐其力也。
又偏也,党也。《书·洪范》:人无有比德。《正义》:人无阿比之德,言天下众民尽得中也。《论语》:君子周而不比。郑注:忠信为周,阿党为比。
又从也。《论语》:义之与比。朱注:比,从也。《晋语》:事君者比而不党。注:比谓比义。
又合也。《礼·射仪》:其容体比于礼,其节比于乐。注:比,亲合也。汉刘歆《移太常博士书》:比意同力,冀得废遗。师古注:训合。
又密也。《诗·周颂》:其比如栉。
又比余,栉发具。《史记·匈奴传》:汉文帝遗单于比余。《汉书》:作比疎。《广雅》:比,栉也。《苍颉篇》:靡者为比,麤者为疏。今亦谓之梳。《颜师古·急就篇注》:栉之大而麤,所以理鬓者,谓之疏,言其齿稀疏也。小而细,所以去虮蝨者,谓之比,言其齿密比也。皆因其体以立名。
又矢括曰比。《周礼·考工记》:矢人为矢,夹其阴阳以设其比,夹其比以设其羽。郑司农注:比,谓括也。
又《扬子·方言》:比。代也。
又《广韵》、《集韵》、《韵会》并必至切,音畀。近也。倂也,密也。义同。
又《正韵》:兵媚切,音祕。先也。《礼·祭义》:比时具物,不可以不备。郑注:比时,犹先时也。比,必利反,又甫至反。
又《广韵》:房脂切,《集韵》、《韵会》:频脂切,《正韵》:蒲麋切,并音毗。和也。一曰次也,并也。比邻,犹并邻。《杜甫诗》:不敎鹅鸭恼比邻。
又比蒲,地名。《春秋·昭十一年》:大蒐于比蒲。
又臯比,虎皮也。《左传·庄十年》:蒙臯比而先犯之,后人以为讲席。《戴叔伦诗》:臯比喜接连。朱子《张载铭》:勇撤臯比。
又师比,胡革带钩也。《战国策》:胡服黄金师比。通作毗纰。
又《唐韵》:毗必切,《集韵》、《韵会》:簿必切,《正韵》:簿密切,并音邲。比次也。《增韵》:比比,犹总总也。《张九龄荔枝赋》:皮龙鳞而騈比。顾况《持斧章》:榱之斯密,如鳞栉比。皆读如邲。
又庄子《齐物论》:人籁则比竹是矣。李轨读。《说文》:二人为从,反从为比。
音韵汇集
字头 | 小韵 | 韵目 | 韵部 | 韵母 | 反切 | 声调 | 声母 | 声符 | |
上古音系 | 比 | 匕 | 脂 | 比 | |||||
比 | 痹 | 脂 | 比 | ||||||
比 | ? | 脂 | 比 | ||||||
比 | 鼻 | 脂 | 比 | ||||||
比 | 邲 | 质 | 比 | ||||||
广韵 | 比 | ? | 脂 | 脂开三 | 房脂 | 平声 | 并 | ||
比 | 匕 | 旨 | 脂开三 | 卑履 | 上声 | 帮 | |||
比 | 鼻 | 至 | 脂开三 | 毗至 | 去声 | 并 | |||
比 | 痹 | 至 | 脂开三 | 必至 | 去声 | 帮 | |||
比 | 邲 | 质 | 质合三 | 毗必 | 入声 | 并 | |||
中原音韵 | 比 | 脾 | 齐微 | 齐微齐 | 阳平 | 滂 | |||
比 | 妣 | 齐微 | 齐微齐 | 上声 | 帮 | ||||
比 | 闭 | 齐微 | 齐微齐 | 去声 | 帮 | ||||
洪武音韵 | 比 | 皮 | 二支 | 支 | 蒲麋 | 平声 | |||
比 | 彼 | 二纸 | 支 | 补委 | 上声 | ||||
比 | 庀 | 二纸 | 支 | 普弭 | 上声 | ||||
比 | 祕 | 二寘 | 支 | 兵媚 | 去声 | ||||
比 | 避 | 二寘 | 支 | 毗意 | 去声 | ||||
比 | 弼 | 二质 | 真 | 薄密 | 入声 | ||||
分韵撮要 | 比 | 彼 | 第三几纪记 | 几 | 阴上 | 帮 | |||
比 | 避 | 第三几纪记 | 几 | 阳去 | 帮 |
方言集汇
◎ 赣语:byi3
◎ 客家话:[客英字典] bi3 [陆丰腔] bi3 [梅县腔] bi3 [宝安腔] bi3 [东莞腔] bi3 [沙头角腔] bi3 [客语拼音字汇] bi3 [海陆腔] bi3 [台湾四县腔] bi3
◎ 粤语:bei2 bei6 pei4
◎ 潮州话:bi2
该文章由作者:【大仙儿】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