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汉语汉字)

郑(拼音:zhèng)是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郑的古字是奠,“奠”的造字本义是置酒于几表示祭祀,后来用为地名。大约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字中增添了表示城邑的义符“邑”。郑的本义一般认为是周代诸侯国之一的郑国,后人以地为姓发展出郑姓。由于祭奠是件很严肃的事情,需要郑重其事地对待,因此“郑”又有“认真严肃”“态度庄严”之义。

郑(汉语汉字)

字源演变

在甲骨文(图1)和西周金文(图2)中,“郑”与“奠”同形。“奠(郑)”的甲骨文是在“酉(酒器,也表示酒)”下加一横(表示地方)而成,表示用酒洒到地上或把装在瓶中的酒放祭台上祭祀神、祖先、死去的亲人的一种仪式。这是“奠”的本义。上古时执掌酿酒业的人,就是祭祀仪式的主持者,地位很高,其所在的氏族深以此职事为荣,也许正是出于此因,所以当地人就以“奠”为名而称“奠氏族”。族人聚居之地就是“奠地”。传说郑姓的始祖是黄帝的后裔契。

契因发明刻木记事被赐子姓,他的后裔汤建立了商朝。商王武丁之子子奠负责管理祭奠用酒,因功被封于古城在今河南濮阳西南的奠地,即郑地,建立郑国,子孙以国为姓,使得世上有了郑姓。“奠”既作动词表示祭祀,同时又是地名,后世为了避免用法上的混乱,用“奠”字作国名、地名时,就加“邑”(后来写作阝)旁作“郑”字,这是因为“邑”代表城邑,所以地名、国名的“奠”都用“郑”字。

由于祭祀是一件严肃而又神圣的事情,需要人们郑重其事地对待,所以“郑”又被引申为“严肃认真”“慎重”之义。另外,有一种起源于春秋战国时郑国的民间音乐,也被称为“郑”。后来,“郑”常被用来与所谓“雅乐”对举,指与雅乐相背的乐。如《惟皇诫德赋》:“改华服以就紫,变雅音而入郑。”

至隶书(图7-9)阶段,“郑”字完全笔画化,被写成了“奠”和“阝”的组合。汉字简化时将繁体字(图10)简化为“郑”。郑字偏旁“关”是取奠字上头“䒑”和下边的“大”省去“奠”的“酉”成为“郑”的偏旁。

“郑”是形声字兼会意字,“奠”字是为郑字的表义声旁。奠读diàn,郑读zhèng,两字的普通话读音差异很大,可在上古两字的读音是相近的。“奠”的声母“d”和“郑”的声母“zh”发音部位都是舌音,到中古时舌音分化为舌头音“d”和舌上音“zh”。清代钱大昕的“上古无舌头、舌上之分”说法,也是舌头音d、t和舌上音zh、ch、sh分化的规律。

详细字义

拼音

词性

释义

zhèng

名词

(Zhèng)周代诸侯国名。本周西都畿内地,周宣王封弟友于此,在今陕西省华县西北。平王东迁,郑徙于洧之上,是为新郑,即今河南省新郑市。

(Zhèng)古国名。隋末,王世充自立为王,国号郑,都洛阳,后为唐所灭。

原指春秋战国时郑国的民间音乐,后与所谓雅乐对举,指与雅乐相背的“淫邪之音”。

(Zhèng)姓氏用字。

形容词

殷勤;严肃。

参考资料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六下】【邑部】直正切(zhèng)

京兆县①。周厉王子友②所封。从邑奠声。宗周③之灭,郑徙潧洧之上④,今新郑是也。

【注释】①京兆县:《史记·郑世家》索隐:“郑,县名,属京兆。”②友:《史记·郑世家》:“郑桓公友者,周厉王少子而宣王庶弟也。宣王立二十二年,友初封于郑。③宗周:周为诸侯所宗仰,故王都所在称宗周。这里指西周。④“郑徙”句:王筠《说文解字句读》:“桓公友之子武公,与平王东迁”,“食溱焉,从其故名日郑”。

说文解字注

京兆县。二《志》同。今陜西同州府华州州城北,有故郑城。

周厉王子友所封。《前志》曰:“周宣王弟郑桓公邑。”

从邑,奠声。直正切,十一部。

宗周之灭,郑徙潧洧之上,今新郑是也。桓公友之子武公与平王东迁,取虢、郐、鄢、蔽、补、丹、依、畴、历、华十邑之地,右雒左济,前华后河,食溱洧焉,从其故名曰郑,至汉为河南郡新郑。二志同。今河南开封府新郑县西,有故郑城。

广韵

直正切,去劲定‖奠声耕部(zhèng)

郑,郑重,殷懃。亦州名,秦属三川郡,《史记》管叔鲜之所封也。宋武置司州於武牢,后魏为北豫州,周为荥州,隋罢荥州,於管城置郑州。又姓,荥阳、彭城、安陆、寿春、东阳五望。本自周宣王封母弟友於郑,及韩灭郑,子孙以国为氏,今之望多荥阳。直正切。三。

【校释】殷懃:巾箱本、黎本、景宋本、四库全书重修本作“慇懃”,元泰定本、四库全书原本作“殷勤”。

康熙字典

【酉集下】【邑部】

郑;康熙笔画:19;部外笔画:12

(zhèng)《唐韵》《集韵》《韵会》《正韵》并直正切,音㽀。国名。《释名》:郑,町也,地多平町町然也。《正字通》:郑本西都畿内地,周宣王封其弟友,是为郑。桓公寄孥与贿于虢郐,其子武公,定平王于东都,因徙其封,施旧号于新邑,是为新郑。今河南开封府郑州是也。

又南郑,县名。今属陕西汉中府,桓公封邑在畿内,为西郑,汉中在京兆之南,故称南郑以别之。《一统志》:南郑,古褒国附庸之邑。桓公殁,其民南奔居此,因曰南郑。

又《广韵》:郑重,殷勤之意。《前汉·王莽传》:非皇天所以郑重降符命之意。

又姓。《集韵》:郑灭于韩,子孙因以国为氏。

字形书法

“关”的末笔捺改点。“阝”2画,㇌(横撇弯钩)一笔写成。“关”宽“阝”窄;顶部“关”高,底部“阝”低。“关”,两横长短不一,长横在横中线;第五笔撇长,末笔点小。“阝”,㇌(横撇弯钩)写在横中线部位。

音韵集成

中上古音

时代

声韵系统名称

韵部

声母

韵母

先秦

高本汉系统

i̯ĕŋ

王力系统

d

ǐeŋ

董同龢系统

jeŋ

周法高系统

d

ieŋ

李方桂系统

d

rjingh

jieng

jieng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庚耕清青

jieŋ

北魏后期北齐

庚耕清青

jieŋ

齐梁陈北周隋

庚耕清青

jieŋ

隋唐

拟音/高本汉系统

ȡʰ

i̯ɛŋ

拟音/王力系统

ȡ

ǐɛŋ

拟音/董同龢系统

ȡʰ

jɛŋ

拟音/周法高系统

ɖ

iæŋ

拟音/李方桂系统

jäng

拟音/陈新雄系统

ȡʰ

ǐɛŋ

韵书集成

韵书

字头

小韵

韵摄

声调

韵目

声母

声类

开合

等第

清浊

反切

拟音

广韵

去声

四十五劲

开口呼

三等

全浊

直正切

ȡʰjɛŋ

集韵

去声

四十五劲

开口呼

三等

全浊

直正切

ȡiæŋ

礼部韵略

去声

直正切

增韵

去声

直正切

中原音韵

去声

庚青

齐齿呼

全清

tʂiəŋ

中州音韵

去声

庚青

长剩切

洪武正韵

去声

十八敬

全浊

直正切

dʒ‘iəŋ

分韵撮要

阳去

第七英影应益

该文章由作者:【场效应】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