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是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读作héng。此字初文始见于西周金文,其本义一般认为是绑在牛角上以防触人的横木,引申为车辕头上的横木,也代指车。又有平、对等之意。以秤称重时,只有两端重量相等,秤杆才能平衡。“衡”由此又引申为称重,又引申为平衡、评定之意。
字源演变
形声兼会意字。金文至楷书字形皆由角、大、行构成。金文字形(图1),中上部为“角”;“角”为兽角的象形,于此特指牛角;中下部为“大”,指人。古时候,人们为了防止牛以尖角顶人伤人,便在牛角上绑一较大的横木。因是绑在牛角上的大横木,所以“衡”字以“角”字和“大”字作形符。外部为“行”,作声符,表示音读。有人认为,古代的“行”字指道路,又引申指“行走”的意思。人在行走时,身体必须保持平直,不能东倒西歪,这样才不至于摔倒。而绑在牛角上的横木,也必须捆绑得平实才能起到防范作用,所以“衡”字用“行”字作声符并会意,又有平、对等之意。
隶书及楷书字形中,“角”字下部作“田”,乃省变之故,构字之意并无不同。《说文》另收录古文“?”(图2)。其上部为“角”之变形。“?”以示牛角触人,当是“衡”的初文。
现代释义
基本释义
衡héngㄏㄥˊ
秤杆,泛指秤:~器。~镜(借指辨别是非善恶的标准)。~鉴(衡镜)。
称量:~钧(借指执掌国政之权)。
反复思索做出决定,比较评定:权~。~情度理。
平,对等:平~。均~。
指北斗星:~汉(北斗星和银河)。
古同“横”,纵横。
详细释义
衡héng
〈名〉
(形声。从角,从大,行声。本义:绑在牛角上的横木)
同本义。一说穿于牛鼻的横木[crossbar]
秋而载尝,夏而福衡。——《诗·鲁颂》。毛传:「福衡,设牛角以福之也。」
衡,牛触,横大木其角。——《说文》。徐锴注:「谓牛好抵触,以木阑制之也。」
车辕前端的横木[croobar]
加之以衡扼。——《庄子•马蹄》。释文:「衡,辕前横木缚轭者也。」
则见其倚于衡也。——《论语•卫灵公》。皇疏:「衡,车衡,轭也。」
枉玉衡于炎火兮。——《楚辞•刘向·九叹·远逝》
又如:衡辀(车辕与辕前横木);衡轸(辕前横木与车后横木);衡盖(车辕前端的横木和车上的伞盖。亦借指车)
架在屋梁上或门窗上的横木。即桁条或檩子[ridgepole]。如:衡宇(横木为门的房屋。指简陋房屋);衡门(以横木为门的简陋房屋,借指房屋建筑古朴典雅);衡梁(架屋的横梁。比喻重任);衡荜(横木编荜以为门户)
秤杆,秤[thegraduatedarmofasteelyardweighingapparatus]
衡不同于轻重。——《韩非子•扬权》
又如:衡石(泛指称重量的器物);衡库(称与仓库);衡玑(即天平);衡鉴(衡器和镜子);衡权(称物之具)
衡阳的简称[theHengyang]。如:京广线衡广段
衡山的简称[HengshanMountain]。此山系五岳之一,在今湖南省中东部
水名。衡水的省称[theHengshuiRiver]
求思望襄澨,叹息对衡渚。——刘义恭《艳歌行》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四】【角部】户庚切(héng)
牛触,横大木其角。从角从大,行声。《诗》曰:“设其楅衡。”
來垍?,頭古筿文衡如此。
【注释】①牛触:徐锴《说文解字系传》:“牛好抵触,以木阑制之也。”②《诗》曰:当依段玉裁注作“《周礼》曰”。按:楅、衡同义。见《周礼·地官·封人》。③?:王筠《说文解字句读》:“《玉篇》作?,则篆当作?,从角从大,古文不论反正,衡又加行为声耳。”
说文解字注
牛触,横大木。
段注:各本大木下有其角二字。今依《韵会》所据锴本。按许於吿字下曰:牛触,角箸横木所以吿也。是设於角者谓之吿。此云牛触横大木,是阑闲之谓之衡。衡与吿异义。大木断不可施於角,此易明者。《鲁颂》传曰:楅衡,设牛角以楅之也。笺云:楅衡其牛角,为其触觝人也。许说与毛、郑不同。毛、郑谓设於角,许不云设於角也。木部云:楅以木有所畐束也。亦不言角。云大木者,字从大也。古多假衡为横。玉人注曰:衡古文横,假借字也。○郑注《周礼》云:楅设於角,衡设於鼻,如椵状。楅衡为二。许於衡不言楅,於楅不言衡,盖亦二之。
从角大,行声。
段注:户庚切。古音在十部。
《诗》曰:设其楅衡。
段注:《诗》曰当作《周礼》曰。
广韵
户庚切,平庚匣‖行声阳部(héng)
衡横也。平也。又姓,《风俗通》云:“阿衡伊尹之后。”又云:“衡鲁公字,后乃氏焉。”
【校释】①衡鲁公字:周校依段氏改作“公衡,鲁公子”。《左传·成公二年》曰:“公衡为质以请盟。”杜预注:“公衡,成公子。”
康熙字典
【申集下】【行部】衡·康熙笔画:16·部外笔画:10
古文:?、?
《唐韵》户庚切。《集韵》《韵会》何庚切,并音行。《书·舜典》:同律度量衡。《前汉·律历志》:衡,平也。所以任权而均物,平轻重也。《荀子·礼论》:衡诚悬矣,则不可欺以轻重。
又《书·舜典》:在璿玑玉衡,以齐七政。传:玑衡,王者正天文之器,可运转者。《汉书》注:衡谓浑天仪也。
又楼殿边栏楯也。《前汉·袁盎传》:百金之子不骑衡。
又勺柄,龙头也。《周礼·冬官·玉人》:大璋、中璋九寸,边璋七寸,衡四寸。
又眉目之闲也。蔡邕《释诲》:扬衡含笑。左思《魏都赋》:盱衡而诰。
又斗之中央也。《前汉·天文志》:衡殷南斗。
又横也。《前汉·刑法志》:合纵连衡。师古曰:战国时,齐楚韩魏燕赵为纵,秦国为衡。秦地形东西横长,故为衡也。
又楅衡,所以楅持牛,使不得抵触也。《周礼·地官》:凡祭祀,饰其牛牲,设其楅衡。
又《小尔雅》:斤十谓之衡,衡有半谓之秤。
又维持冠者曰衡。《左传·桓二年》:衡紞紘綖。
又掌山林者谓之衡。《周礼·天官·太宰》:虞衡作山泽之材。
又阿衡,官名。《书·太甲》:惟嗣王不惠于阿衡。
又地名。《周语》:以诸侯朝于衡雝。注:衡雝,郑地,在今河内。
又山名。《尔雅·释山》:江南衡。注:南岳衡山也。
又水名。《水经注》:衡水东经阜城县故城。
又姓。《通志·氏族略》:伊尹为汤阿衡,子孙因以为氏。一云鲁公子衡之後,以王父字为氏。汉有衡威、衡骠卿。
又与蘅通,杜衡也。司马相如《子虚赋》:其东则有蕙圃、衡兰。
又《集韵》胡盲切。与横通。《诗·齐风》:衡从其亩。疏:衡,古通横。
又《诗·陈风》: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注:衡木为门也。
又《毛诗古音考》:音杭。《小雅》:约軧错衡,八鸾瑲瑲。《史记·自序》:维契作商,爰及成汤,太甲居桐,德盛阿衡。并叶音杭。
《说文》:从角、大,从行。《韵会》:俗作?,非。
音韵汇集
中上古音
时代 | 声韵系统名称 | 韵部 | 声母 | 韵母 |
先秦 | 高本汉系统 | ɡʰ | ăŋ | |
王力系统 | 阳 | ɣ | eaŋ | |
董同龢系统 | 阳 | ɣ | ăŋ | |
周法高系统 | 阳 | ɡ | raŋ | |
李方桂系统 | 阳 | g | rang | |
西汉 | 阳 | |||
东汉 | 耕 | |||
魏 | 耕 | reng | ||
晋 | 耕 | reng | ||
南北朝 | 宋北魏前期 | 庚耕清青 | reŋ | |
北魏后期北齐 | 庚耕清青 | reŋ | ||
齐梁陈北周隋 | 庚耕清青 | reŋ | ||
隋唐 | 拟音/高本汉系统 | ɣ | ɐŋ | |
拟音/王力系统 | ɣ | ɐŋ | ||
拟音/董同龢系统 | ɣ | ɐŋ | ||
拟音/周法高系统 | ɣ | aŋ | ||
拟音/李方桂系统 | ɣ | ɐng |
韵书集成
字头 | 小韵 | 韵摄 | 声调 | 韵目 | 声母 | 声类 | 开合 | 等第 | 清浊 | 反切 | 拟音 | |
广韵 | 衡 | 行 | 梗 | 平声 | 下平十二庚 | 匣 | 开口呼 | 二等 | 全浊 | 户庚切 | ɣɐŋ | |
中原音韵 | 行 | 阳平 | 庚青 | 晓 | 齐齿呼 | 全清 | xiəŋ | |||||
中州音韵 | 平声 | 庚青 | 奚经切 | |||||||||
洪武正韵 | 行 | 平声 | 十八庚 | 匣 | 胡 | 全浊 | 何庚切 | ɣəŋ | ||||
平声 | 十八庚 | 匣 | 胡 | 全浊 | 胡盲切 | ɣuəŋ | ||||||
分韵撮要 | 行 | 阳平 | 第十五登等凳德 | 晓 | ||||||||
阳平 | 第十五登等凳德 | 云 | ||||||||||
阳平 | 第三十二彭棒硬额 | 云 |
方言音韵
◎ 赣语:hrɛn3 捉眼里衡下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fen2 wang2 [梅县腔] fen2 [海陆腔] fen2 wang2 [客英字典] vang2 fen2 [东莞腔] hen2 [宝安腔] fen2 [客语拼音字汇] hen2
◎ 粤语:hang4 waang4
该文章由作者:【土狼】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