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汉语常用字,读作sǐ,最早见于甲骨文,其本义为生命终止,后引申为无生命的、难活的、不活动的、行不通的、拼命地、不顾一切地等义。也作姓氏。
字源演变
死,会意字。其甲骨文、金文和篆书在字形上十分相似,左边都是具残骨的形状,右边是一个人形,从其姿态上看,像是在躬身下拜凭吊死者。甲骨文从人(或从人之跪跽形)从歺(尸骨)会意。春秋战国金文的构形基本与甲骨文相同。《说文》小篆(字形6)整齐化。汉代隶变后楷书写作“死”。
“死”本义为生命终止。《甲骨文字诂林》:“罗振玉说,象生人拜于朽骨之旁,死之义也。”后“人”旁讹为“匕”而成“死”字。死之本义甲骨文已见,《合集》17059:“π(人名)不隹(唯)死?”(π不会死吧?)西周金文又常假“死”为“尸”,义为主持。康鼎:“王命死(尸)嗣王家。”“死(尸)?王家”意即主司王室之事。
现代释义
拼音 | 词性 | 释义 |
sǐ | 动词 | 死亡,生命终止。 |
为某事或某人而牺牲性命。 | ||
穷,尽。 | ||
拼死,拼命。 | ||
指蛰伏。 | ||
熄灭。 | ||
固守;抱着不放。 | ||
形容词 | 死板,不灵活。 | |
不可调和的。 | ||
不能通过的。 | ||
牢牢固定的;移动不了或极难移动的。 | ||
表示爱怜的。 | ||
形容暗淡无光。 | ||
无用的(詈词)。 | ||
副词 | 甚,极 | |
名词 | 死刑。 | |
尸体。 | ||
主,主管。 | ||
指犯死罪的人。 | ||
参考资料 |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四】【死部】
死,澌也,人所离也。从歺从人。凡死之属皆从死。?,古文死如此。
注:?、?,亦古文死。
说文解字注
死,澌也,
水部曰:“澌、水索也。”《方言》“澌、索也,尽也”是澌为凡尽之偁。人尽曰死,死、澌异部叠韵。
人所离也。
形体与䰟魄相离,故其字从歺人。
从歺从人。
息姊切。十五部。
凡死之属皆从死。?,古文死如此。
从古文?、古文人。
康熙字典
【辰集下】【歹字部】死
古文:?、?。
《广韵》息姊切。《集韵》《韵会》《正韵》想姊切,?斯上声。《白虎通》:死之言澌,精气穷也。《释名》:死者,澌也,若冰释澌然尽也。《庄子·知北游》: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关尹子·四符篇》:生死者,一气聚散耳。《礼·曲礼》:庶人曰死。《礼·檀弓》:君子曰终,小人曰死。
又《周礼·天官》疾医注:少曰死,老曰终。
又《山海经》:有不死国,在南海大荒中。郭璞赞:赤泉驻年,神木养命。禀此遐龄,悠悠无竟。
又:圆丘山有不死树。郭璞赞:万物暂见,人生如寄。不死之树,寿蔽天地。
又《山海经》:流沙之东,黑水之闲,有不死山。
又刘孟会云:祖州海岛产不死草,一株可活一人。
又姓。自、死、独、膊,代北四姓也。见《氏族略》。
又叶息利切,音四。宋玉《九辩》:愿徼?而有待兮,泊莽莽与埜艸同死。叶上至。《说文》从人作?。
音韵汇集
字头 | 小韵 | 声符 | 反切 | 声母 | 韵母 | 韵目 | 韵部 | 拟音 | 声调 | |
上古音系 | 死 | 死 | 死 | 脂 | hljiʔ | |||||
广韵 | 死 | 死 | 息姊 | 心 | 脂B开 | 旨B | 上声 | |||
蒙古字韵 | 死 | sɿ | 上声 | |||||||
中原音韵 | 死 | 死 | 心 | 支思开 | 支思 | 上声 | ||||
洪武正韵 | 死 | 死 | 想姊 | 二纸 | 支 | 上声 | ||||
分韵撮要 | 死 | 史 | 心 | 师 | 第十六师史四 | 阴上 |
该文章由作者:【钱滚滚】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