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玉石的代表 中国汉代著名的一类文物什么玉

汉代玉器文物的种类,传世的精品有哪些?

秦统一六国后不久,天下大乱,刘氏汉朝建立。汉朝建立初期,用儒家礼教思想教育人们,使得崇尚礼仪、注重气节成为一种社会风气,经济文化也得到恢复。从考古出土的数万件汉代文物中看出,汉代玉器遍布全国。比较有影响的,有西汉的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墓,山东巨野昌邑哀王墓,江苏徐州楚王墓,广州南越王墓出土玉器数量大而集中。

汉代组玉大量出现。如:刘胜夫妇墓的玉器完整地再现了葬玉和用玉。葬玉类有玉衣、九窍塞以及玉握、玉琀。其玉衣由2498片玉片连缀而成,上衣前片制成鼓起的腹部,后面下端做出人体臀部,袖筒上粗下细;裤筒制成人腿形,形象逼真。又如:汉代玉剑饰,由玉首、玉格等几部分组成。

汉代玉器还有如下风格和特点:1.一部分传统玉器消失,一部分罕见。如礼器和仪仗器的琮、圭、璋、戈、钺、戚、刀、斧、铲、凿,基本消失。玦、镯、笄、坠、珠、管极少见到。另外,新的器物大量出现:如座屏、高足杯、葬玉、刚卯、翁仲、辟邪、铺首、玉剑具、心形佩 也称鸡心佩。2.在汉代,羊脂白玉雕刻制品大量在内地流行。3.雕刻手法多样,精雕细琢的玉器屡见不鲜。透雕更加普遍,使玉器更显立体感。4.在汉代,以简练的雕刻风格影响后代,这种表现手法常被人们称之为“汉八刀”,特别是以玉翁仲人、玉单、玉猪为代表,这是汉代玉器雕刻的一大特色。5.汉代玉器上还出现了四灵图案 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种辟邪灵神作为纹饰,经常在玉璧上出现。单独的龙、凤纹装饰也常在玉璧上出现。6.在汉代玉器上,许多纹饰是继承前代战国时期,如卷云纹、谷纹、蒲纹,都是战国较流行的,或单独出现,或几种纹饰混合出现。

汉代(公元前206~公元220)的玉器继承了战国时代玉器的传统,并有所变化和发展。礼仪性的玉器 (所谓“瑞玉” )较前减少,组成佩饰的各种佩玉在种类上趋于简化,用于丧葬的玉器显著增加,玉制的日用品和装饰品也有较大的发展。在雕琢工艺方面,圆雕、高浮雕、透雕的玉器和镶玉器物较前增多。纹饰的风格由以抽象为主转向以写实为主,一些像生类玉器也有了现实感和生命力,形神能巧妙地结合于一体,这些都为先秦玉器所不及。

汉代的玉器种类很多,按社会功能和用途的不同,可以分为日用品、装饰品、艺术品、辟邪用玉、礼仪用玉和丧葬用玉。

传世的日用器有奁、洗、卮、灯、耳杯等。出土的器类有高足杯、角形杯、带托高足杯、盒、枕、带钩、印章等。装饰品可分为人身上的玉饰和器物上的玉饰两大类。人身上的玉饰主要是佩玉,计有璜、环、琥、珑和玉舞人等。玉环的纹饰优美多样,在佩玉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汉代圆雕的工艺美术品数量虽不多,但表现了汉代玉器造型艺术的高度水平。汉代用于辟邪的玉制品有刚卯,除见于著录的传世品外,发掘出土的刚卯为数不多。从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考察,汉代用于礼仪的玉器和先秦时期有所不同。但到汉代只有璧和圭仍然作为礼仪上使用的玉器。玉璧在汉墓中出土很多,玉圭则从西汉中期以后逐渐消失。汉代虽然还存在“六器”中的琥和璜,但已是作为装饰用的佩玉了。另外,璋和琮在汉代可能已不再制造和使用。汉代认为玉石能使尸骨不朽,所以用于丧葬的玉器在汉玉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葬玉主要有玉衣、玉九窍塞、玉琀和握玉。玉衣是汉代皇帝和高级贵族死时穿用的殓服,外观和人体形状相同。完整的玉衣由头罩、上衣、裤筒、手套和鞋5部分组成,每部分都由许多小玉片编成,是汉代治玉工艺高度发展的产物。玉九窍塞是作为填塞或遮盖耳、目、口、鼻、肛门和生殖器等九窍用的,这些玉制品皆为素面。玉琀一般作蝉形,置于死者口中。至于死者手中的握玉,在西汉中期以前多作璜形,系用玉璧改制而成,到西汉中期以后,逐渐流行为玉猪。死者手握玉猪的习俗,在东汉和魏晋南北朝都很流行。玉蝉和玉猪的造型变化不大,刻纹也都比较简单。

汉代玉石的代表 中国汉代著名的一类文物什么玉

汉代玉器的主要特点

特点:组成佩饰的各种佩玉在种类上趋于简化,用于丧葬的玉器显著增加,玉制的日用品和装饰品也有较大的发展。在雕琢工艺方面,圆雕、高浮雕、透雕的玉器和镶玉器物较前增多。纹饰的风格由以抽象为主转向以写实为主,一些像生类玉器也有了现实感和生命力。

相关介绍:

汉代玉器:汉代(公元前206~公元220)的玉器继承了战国时代玉器的传统。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出土的汉代玉器数量和种类很多,科学价值大大超过了传世品。出土玉器较多的是一些汉代诸侯王及其亲属的墓葬。

扩展资料

相关背景:

汉代用各种玉料制作的礼器、装饰品和美术品。中国的工艺源远流长,汉代继续有所发展。西汉初年的玉器继承了战国时代的传统,但开始有了变化。西汉中期以后变化更大。根据器形和用途的不同

汉代圆雕的工艺美术品数量虽不多,但表现了汉代玉器造型艺术的高度水平。汉元帝渭陵附近出土的玉鹰、玉熊、玉辟邪和玉奔马,是一批难得的艺术珍品。

根据玉器用途的不同,玉器可分为玉兵器、玉工具、礼器玉、丧葬玉、佩饰玉、玉器皿和玉摆件等几大类。到了商代,绝大多数玉兵器和玉工具已经失去了实用价值,而成为一种身份地位的标志和礼仪的象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汉代玉器

汉朝古玉的特点

从汉高祖刘邦于公元前206年建立汉王朝,至汉献帝刘协延康元年(220),历时400多年。汉代的历史经过西汉(前206~8)、新莽(9~25)与东汉(光武帝至献帝,25~220)三个阶段。从西汉开始,玉雕就进入一个“自我”的领域,除部分器物形制相同外,还大胆地创造出独特的雕琢风格。首先表现出来的是汉代刀法,其刀法苍劲有力,粗犷流畅;其次是动物造型优美,转折有序,大有慑人魂魄之势,故又称之为“真浮雕”。 玉材和玉色:汉代玉器材质基本属于透闪石软玉,其中新疆和田玉和玛纳斯玉占很大比重。和田玉中又多见水料中的籽玉、羊脂玉。其他玉石有玛瑙、水晶、滑石、琥珀、绿松石等。玉材颜色有白玉、青玉、黄玉、绿玉、褐玉等,还有一部分玉器是用蛇纹石玉制造的。造型:汉代玉器器物造型可分为几何形和人物动物形两大类。几何形有璧、环、珠、管、圭、戈、琮、璋等;人物动物形有舞人佩、凤形佩、龙凤佩、螭纹佩、玉猪、玉蝉、玉马、玉熊等。

纹饰: 汉代玉器纹饰大致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几何纹,另一类是动物纹。汉代玉器上的几何纹以涡纹、谷纹和蒲纹最为常见。谷纹和蒲纹主要是刻在玉璧上。涡纹和卷云纹有的可能是由蟠虺纹发展而来的。动物纹又可分为写实和图案化两种。汉中期的玉器特色比较明显,逐渐摆脱了传统模式的影响,开始形成了自己雄浑豪放的风格。特别是这时期的动物形态的圆雕作品、丧葬玉、佩饰玉大量流行。汉代玉器是在前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传统的影响在汉玉中是根深蒂固的。汉早期的玉器同战国晚期的玉器如果不是出自墓葬玉之中,是很难判断其是战国还是汉,只有出自战国的墓葬才能明确其真实身份,即使是出自汉的墓葬,也有战国晚期器物的可能。汉中期的玉器特色比较明显,逐渐摆脱了传统模式的影响,开始形成了自己雄浑豪放的风格。特别是这时期的动物形态的圆雕作品、丧葬玉、佩饰玉大量流行。汉代的玉雕动物多为圆雕动物,动物的造型一改抽象的图案为并非全貌的写实图案,非常生动优美,幻想与写实;绘画与文字;外来的影响与中土文化的融合,一切都是两个极端的调和,同时并进。用写实的方法刻划出动物充沛的生命力和动物生动的神态,用自然主义的表现风格体现出特征化的精神刻画,而并非是靠玉器本身品貌的逼真写实。战国时期的谷纹转化为汉时期的乳钉纹,玉璧出现了多层分区,浮雕螭纹更为挺拔,都是站立形态。牛的刻画只是以结实憨厚为特征;狗的刻画是表现其忠实俏皮的一面;龟的刻画则表现出其铠甲的坚实感。在汉代的玉器中,艺术价值较高的应属于圆雕和高浮雕的陈设艺术品,往往这类作品玉质极好,琢磨精细,造型优美,在中国的玉雕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丧葬玉则是汉玉器中较有特色的品种,主要有九窍玉、握豚、玉衣、棺璧,其完善、齐全程度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作为装饰玉类型的玉蝉、冈卯、司南佩、翁仲都是表达当时的人们向往祥和、太平的美好愿望。汉玉的雕琢技法中,有的雕工是明显的“汉八刀”。“汉八刀”的刻法是起脚浅落脚深,线条简练明快,干净利索,棱角线分叉,表现方法对称,形似神往。汉代的玉蝉就是“汉八刀”的典型作品。西汉的蝉翼是伸展形的二边分开,顶端非常尖,扎手的;而东汉的蝉翼是并在一起不分的,顶端圆浑不扎手的。汉代的组佩由于儒家思想的流行,佩玉成为象征身份和品德的“德佩”,而多用腰带的玉印和玉刚卯,仅是佩戴的装饰品。玉印比较流行,都是刻有文字,无论是隶书还是篆书,大多方起方收,一气呵成,且转折自然,方中富圆,线条笔画同战国有明显的区别,不再是中间粗两头尖的“柳叶形”了。汉印在千百年来对后人的影响深远,清代印坛名师奚冈曾说:“印之宗汉也,如诗之宗唐,字之宗晋”。事实上,汉印在形制与钮式上的多样,即字体的雕琢,章法的变化等方面已成为宗师,被历代雕刻家公认为唯一法门和楷模。刚卯是汉代人佩带在身,用以驱逐疫鬼之物,是柱形的,中空穿孔,四面都刻有辟邪的四字句,字体多为篆或隶书,文字均为阴线刻划,草率不很规整,卯面也无纹饰,后仿的刚卯刻的都数是楷书。司南佩因为佩带者都是有身份的士大夫,所以一般都是用价值很高的和阗玉料雕制而成。司南佩的造型很奇怪,顶上像把钥匙,中间穿孔,上下两截,下面有钮。翁仲也是汉代佩玉之一,既有装饰性,也有辟邪的作用,翁仲的形象源于秦时的一位阮姓的勇士,身高1.3丈 秦量,神勇非常,匈奴人闻风丧胆,称他为石将军。翁仲的纹饰很简单,几道线条表现出鼻、眼、耳,脸部很长,身着长袍,宽袖,两手插在宽袖之中,无手脚可见,有上下通天钻孔德,也有横腰穿孔的。在汉代的人物雕刻中,除了翁仲外,还有著名的东汉舞人。东汉舞人的造型一般是单面工,动态的舞人刻画其衣姿和舞姿都是顺一致方向的,如是相背的方向的话,那肯定是后仿的,舞人的衣饰上有很细的纹饰,舞人腰部显得很柔很美。汉代玉器有比较多的纹饰,特点是很多的玉璧出廓,谷璧、蒲璧的外边有加添螭龙、螭虎、卧蝉、雷云纹等装饰,而且比较成功。龙头是背对背的出廓较多,不是一头一尾相互追逐的,头尾相互追逐是后仿的。龙的尾部雕刻有很细的旋纹,像绳索纹。螭龙的头部是扁形的,龙身扭曲,尾巴是甩过来的。玉璧除了出廓的特点外,还出现了吉祥语,如“宜子孙”,这是玉璧雕刻技法上具有语言内涵的装饰内容,首现于东汉。高古玉的造型简单,拙朴,材料来源比较广泛,同时市场交易利润偏高,就使得自清代以来,高古玉仿品极多,高古玉埋于地下,几千年受地气的浸浊,熏蒸,变色变质,自有其辨识的特点:首先,从沁色来辨识。高古玉受沁变化的颜色比较丰富,有地火沁、血沁、水银沁、土沁、寿衣沁等,有的跟陪葬物也有关,其如果长期接触金银器、铜器、铁器,就会受沁变色,形成红、黄、蓝、白、青、绿、紫、褐、黑等不同的杂色外表。如果用现代化学的方法加工处理出来的沁色,易变色,效果是完全不同的。真品高古玉沁色自然渗入纹理内部;伪品高古玉沁色呆板,无渗透性,入色较浅,颜色刺目,不柔和,有人为作伪的痕迹,因其产生的是物理变化而非化学变化。其次,纹饰鉴定也是很重要的。真高古玉的纹饰,不论是蒲纹、谷纹,它们的平地、勾线、碾轧、镂空都是生动而又规整、洒脱的整型,所呈现出的是装束美的效果,不是现代人按葫芦画瓢仿制出来的。固然有的仿品几可乱真,但不会没有一点破绽可寻,有的把玉器上本是加工留下的痕迹改为对称的纹饰,有的形似但无神似,有的加工技艺特点不对。

该文章由作者:【雅君】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