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常用字(一级字),读作xiǎng,最早见于春秋金文,其本义为想象;又可引申为思索、希望、想要、打算、料想、推测、估计、怀念、想念、思念等。
字源演变
形声字。从心,相声。本义为想象。《说文》:“想,冀思也。” 《韩非子·解老》:“人希见生象也(人们很少看见活着的大象),而得死象之骨,案其图而想其生也。”由想象引申为思索,由想象、思索引申为希望、想要、打算、料想、推测、估计、怀念、想念、思念等义。“想”和“思”的区别在于:“想”更注重于情形的联想,而“思”更注重于感情的寄托。至于理性的推断,则更倾向于用“惟”字。不过,现代汉语一般写作“思维”,用“维”字,可知其注重逻辑联系的一面。
现代释义
拼音 | 词性 | 释义 |
xiǎng | 动词 | 想念;怀念;羡慕 |
思考,思索 | ||
希望,想要 | ||
料想;猜想 | ||
想象 | ||
好像,如同 | ||
怀念、回想 | ||
名词 | 念头、意念 | |
参考资料 |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冀思也。从心相声。息两切。
说文解字注
(想)觊思也。觊各本作冀。今正。欠部曰。?、?也。见部曰。觊、??也。觊思者、觊望之思也。周礼眡祲。十曰想。从心。相声。息两切。十部。
康熙字典
《广韵》《正韵》:悉两切。《集韵》《韵会》:写两切。?音鲞。《说文》:冀思也。注希冀而思之也。后汉《王霸传》:梦想贤士。《晋书·谢安传》:悠然遐想。
又《增韵》:意之也。物未至而意之也。
又《周礼·春官》:眡祲掌十辉之灋,以观妖祥,辨吉凶。十曰想。注:郑司农云:想者,辉光也。郑康成曰:想杂气有所似,可形想也。《六书精薀》:心有所欲而思也。字意从心从相,言有所著也。
音韵汇集
字头 | 小韵 | 声符 | 反切 | 声母 | 韵母 | 韵目 | 韵部 | 拟音 | 声调 | |
上古音系 | 想 | 想 | 相 | 阳 | slaŋʔ | |||||
广韵 | 想 | 想 | 息两切 | 心 | 阳开 | 养 | 上声 | |||
蒙古字韵 | 想 | sjaŋ | 上声 | |||||||
中原音韵 | 想 | 想 | 心 | 江阳齐 | 江阳 | 上声 | ||||
洪武正韵笺 | 想 | 想 | 息两切 | 十七养 | 阳 | 上声 | ||||
集韵 | 想 | 写两切 | 养 | siɑŋ | 上声 | |||||
韵略 | 想 | 息两切 | 养 | 上声 | ||||||
增韵 | 想 | 息两切 | 养 | 上声 | ||||||
中州 | 想 | 思蒋切 | 江阳 | 上声 | ||||||
分韵撮要 | 想 | 想 | 心 | 张 | 第九张掌帐着 | 阴上 |
时代 | 声韵系统名称 | 韵部 | 声母 | 韵母 |
魏 | 阳 | jang | ||
晋 | 阳 | jang | ||
南北朝 | 宋北魏前期 | 阳唐 | jɑŋ | |
南北朝 | 北魏后期北齐 | 阳唐 | jɑŋ | |
南北朝 | 齐梁陈北周隋 | 阳唐 | jɑŋ | |
隋唐 | 拟音/高本汉系统 | s | i̯aŋ | |
隋唐 | 拟音/王力系统 | s | ǐaŋ | |
隋唐 | 拟音/董同龢系统 | s | jɑŋ | |
隋唐 | 拟音/周法高系统 | s | iɑŋ | |
隋唐 | 拟音/李方桂系统 | s | jang | |
隋唐 | 拟音/陈新雄系统 | s | ǐɑŋ |
该文章由作者:【越前南次郎】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