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中国的第二大河流)

珠江,又名粤江,因流经海珠岛而得名;是东、西、北三江及下游三角洲诸河的总称,发源于云贵高原乌蒙山系马雄山,流经中国中西部六省区及越南北部,在下游从八个入海口注入南海。珠江全长2214公里,流域面积453690平方公里(其中442100平方公里在中国境内,11590平方公里在越南境内),年径流量3300多亿立方米,居全国江河水系的第2位,仅次于长江,是黄河年径流量的7倍,淮河的10倍。

其长度及流域面积均居全国第4位。珠江水系共有大小河流774条,总长36000多公里,丰盈的河水与众多的支流,给珠江的航运事业带来了优越条件,航运价值仅次于长江,居全国第二位。珠江水系水能资源蕴藏丰富,著名的天生桥、鲁布革、大藤峡、新丰江等水电枢纽都属于珠江水系。珠江流域面积广阔,多为山地和丘陵,占总面积的94.5%,平原面积小而分散,仅占55%,比较大的是珠江三角洲平原。

名称由来

珠江原指广州到入海口96公里长的一段水道,因为它流经著名的海珠岛(石)而得名,后来逐渐成为西江、东江、北江以及珠江三角洲上各条河流的总称。珠江有狭义和广义之称。更狭义的珠江,是指珠江支流在广州西北方的“三水”汇合后,由北向南,又从西到东流经广州市区的那一小段河道。

在古代,珠江流经广州市区的那段河流原来是很宽阔的,约有2公里宽。原来珠江的北岸不在沿江路,而在中山路一带,而南岸,千百年来大致没有改动。在宽达2公里的珠江中,原来有3个礁石岛,叫做海珠石、海印石和浮丘石。海珠石是旧时珠江河道中的巨型礁石岛,又名海珠岛,在今沿江西路与新堤附近。海珠石因长期被江水冲刷而浑圆如珠,所以被称为海珠石。宋时该石仍位居江心,后因泥沙冲积,渐与珠江北岸陆地相连。1931年扩筑新堤建沿江西路时,海珠石始沉埋地下。

水系构成

珠江,是一个由西江、北江、东江及珠江三角洲诸河汇聚而成的复合水系,发源于云贵高原乌蒙山系马雄山,流经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湖南、江西6个省(区)和越南的北部,从而形成支流众多、水道纷纭的特征,并在下游三角洲漫流成网河区,经由分布在广东省境内6个市县的虎门、蕉门、洪奇门(沥)、横门、磨刀门、鸡啼门、虎跳门和崖门八大口门流入南海。

珠江年径流量3300多亿立方米,居全国江河水系的第2位,仅次于长江,是黄河年径流量的7倍,淮河的10倍。全长2320千米,流域面积453690平方公里(其中442100平方公里在中国境内,11590平方公里在越南境内),是中国南方最大河系,是中国境内第三长河流。

水系特点

在广东的珠江水系中,东江、流溪河、北江大致由东北向西南流,西江、潭江大致自西向东流,并都汇于珠江三角洲网河区,最后分别由8大口门注入南海,整个水系呈扇状水系。

广东珠江流域地势大致自北向南倾斜,最高峰石坑崆海拔达1902米。珠江主干流的左岸面积大于右岸面积3.5倍以上。河网密度较大,三角洲地区河网密度达0.81公里/平方公里以上。干流弯曲系数为1.34,干流属平原型河流。

西江水系

干流

西江,是珠江水系的最大干流,发源于云南省沾益区马雄山北东麓(也是珠江的源头)。干流流经滇、黔、桂、粤4个省(区),至广东省磨刀门水道企人石注入南海,全长2214公里,河道平均坡降0.45‰。思贤滘以上集水面积约353120平方公里。在广西象州县石龙三江口以上为上游,三江口至梧州市为中游,梧州至广东省三水县思贤滘为下游,思贤滘至磨刀门企人石为河口段。

水文

高要水文站(集水面积351535平方公里)实测多年(1956—1987年)平均年径流深636.3毫米,径流总量为2237亿立方米,年输沙量7100万吨,侵蚀模数202吨/年·平方公里。

西江自广西梧州市东流13公里至广东省肇庆市封开县江川镇界首村大源冲口即进入广东境省内,至广东三水县思贤滘与北江相通,其后转向南流,进入珠江三角洲。

西江下游广东河段,区间面积17960平方公里,约占广东境内珠江流域面积的16.1%;河长195公里,平均比降0.086‰;河道宽约700—2000米。在肇庆市上下游有三榕峡和羚羊峡收束河床,三榕峡宽370米,峡长55公里,水深78米;羚羊峡又名肇庆峡,宽360米,峡长7.5公里,水深83米。此区以低山丘陵和积水洼地为地貌特征,在羚羊峡上下基本属堤防区。

北江水系

北江,发源于江西省信丰县石碣大茅山,主流流经广东省南雄县、始兴县、曲江县3县至韶关市,再折向南流经英德市、清远县至三水县思贤滘,与西江相通后汇入珠江三角洲,于番禺区黄阁镇小虎山岛淹尾出珠江口。干流长573公里,平均坡降0.7‰,集水面积52068平方公里,占珠江流域总面积的10.3%;流域部分跨入湘、赣二省。在广东省境内的占北江流域的92%,约占广东境内珠江流域面积的38.5%。北江平均年径流量510亿立方米,径流深为1091.8毫米,干流在韶关市区以上称浈江(也称浈水),韶关以下始称北江。地势大致北高南低,北部分水岭有全省最高峰石坑崆,海拔1902米。

集水面积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一级支流有墨江、锦江、武江、南水、滃江、连江、潖江、滨江和绥江等。

上游段

在韶关市沙洲尾以上为上游,称浈江。河长212公里,河道平均坡降0.59‰,流域面积7554平方公里。流域内多山地丘陵,间有小部分零星分布的河谷盆地。从上游乌迳以下,到墨江口,河岸两侧平均10公里以内为100米以下的丘陵地,10公里以外则是山地。河谷多为V字形。本段沿河接纳的主要支流有墨江、锦江、武江。

墨江,处北江左岸,发源于始兴县棉地坑顶,由南向北流,于始兴县上江口汇入浈江。集水面积1367平方公里,河长89公里,平均坡降2.38‰。

锦江,处北江右岸,发源于江西省崇义县竹洞凹,由北向南流,于曲江县白芒坝汇入浈江。集水面积1913平方公里,河长108公里,平均坡降1.71‰。仁化县站(集水面积1476平方公里)平均年径流深989.0毫米,年径流量14.6亿立方米。在仁化附近有丹霞地貌。

武江,也称武水。处北江右岸,发源于湖南省临武县三峰岭,东流入广东省,至韶关市沙洲尾与浈江汇合,集水面积7097平方公里,河长260公里,河道平均坡降0.91‰,分水岭最高达1902米,黎市站(集水面积6976平方公里)平均年径流深863.5毫米,年径流量60.2亿立方米,平均年输沙量为95.8万吨,平均年侵蚀模数为137吨/平方公里。主要支流有南花溪。

中游段

韶关沙洲尾至清远飞来峡为中游,河长173公里,河道平均坡降0.125‰,河谷多呈U字形,河道一般顺直,也间有4个峡谷,即:清远上游的飞来峡,长9公里;英德波罗坑至连江口之间的盲仔峡,长6公里;在英德黎洞和清远横石之间有香炉峡和大庙峡,两者之长均不足100米。河面平均宽度达400米左右,在盲仔峡及飞来峡,枯水期水深达20—30米;而有沙洲的河道,水深常不足1米。在英德有宝晶宫大溶洞。本段沿河接纳主要支流有南水、滃江、连江。

南水,处北江右岸,发源于乳源县安墩头,向东南流,于曲江县孟洲坝汇入北江。集水面积1489平方公里,河长104公里,河道平均坡降4.83‰。

连江,处北江右岸,发源于广东连县三姐妹峰,干流向东南流,经阳山县、英德县,于英德连江口镇江口咀村汇入北江,集水面积10061平方公里(北江最大支流),河长275公里,河道平均坡降0.77‰。高道站(集水面积9007平方公里)平均年径流深为1162.3毫米,平均年径流量105亿立方米,平均年输沙量148万吨,平均年侵蚀模数为164吨/平方公里。连县以上称星子水,亦称温江。

下游段

飞来峡至三水县思贤滘为下游段,河长83公里,河道平均坡降0.0815‰。此段已处平原区,河面宽阔,两岸多堤防,60公里长的北江大堤就处在本河段的三水县境内。本段沿河接纳的主要支流有潖江、滨江、绥江。

潖江,处北江左岸,发源于佛冈县通天蜡烛,向西南流经清远县,于清远江口汛汇入北江,集水面积1386平方公里,河长82公里,河道平均坡降1.74‰。大庙峡(集水面积472平方公里)。平均年径流深1458.5毫米,年径流量6.88亿立方米。主要支流有牛头水、四九水、龙南水等。

滨江,处北江右岸,发源于清远县大雾山,向东南流至清远县飞水口汇入北江。集水面积1728平方公里,河长100公里,河道平均坡降0.81‰。珠坑站(集水面积1607平方公里)平均年径流深1515.3毫米,年径流量24.4亿立方米。

绥江,处北江右岸,发源于连山县擒鸦顶,向东南流经广宁县、四会县,于四会县马房汇入北江,集水面积7184平方公里,河长226公里,河道平均坡降0.25‰。石狗站(集水面积6362平方公里)平均年径流深1094.8毫米,年径流量69.7亿立方米。怀集县城怀高村以上称中洲河,与马宁水汇流后始称绥江。上游怀集一带是一大片平地,怀集以下进入峡谷区,至下游四会一带则是平原。主要支流有凤岗水。

东江水系

东江发源于江西省寻邬县(寻乌县)桠髻钵,向西南流经广东省龙川县、河源市、紫金县、惠阳县、博罗县至东莞市石龙镇进入珠江三角洲,于增城市禺东联围东南汇入狮子洋。集水面积35340平方公里,占珠江流域总面积5.96%,约占广东境内珠江流域面积的24.3%。河长562公里,河道平均坡降0.388‰,平均年径流深950.4毫米,平均年径流量257亿立方米。干流在龙川合河坝以上称寻邬水,汇贝岭水后始称东江。流域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分水岭最高海拔1101.9立方米。流域内有新丰江和枫树坝两座大型水库,总库容158.4亿立方米,占全省27座大型水库总库容量的59%,两水库集水面积11050平方公里,占东江流域面积的40.9%。

集水面积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一级支流有贝岭水、浰江、新丰江、秋香江、公庄水、西枝江和石马河等。

上游段

在龙川县梅树塘村西3公里处的枫树坝水库以上为东江上游,称寻乌水。河长138公里,河道平均坡降2.21‰,处于山丘地带,河谷呈V字型,水浅河窄。主要支流有贝岭水。

贝岭水(亦称安远水)处东江右岸,发源于江西安远县大岌岽向南流入广东龙川县,于龙川梅树塘村西3公里的枫树坝水库(原为合河坝村)汇入东江。集水面积2364平方公里,河长140公里,平均坡降1.98‰。主要支流有定南水。

中游段

从枫树坝水库中的原合河坝村至博罗县观音阁为东江中游,河长232公里,河道平均坡降0.31‰。龙川以下地势逐渐降低,在观音阁上游东江右岸出现平原,左岸仍为丘陵区。本河段沿河汇入的主要支流有浰江、新丰江、秋香江。

浰江,处东江右岸,发源于和平县浰源乡亚婆髻,向东南流至和平县东水街江入东江。集水面积1677平方公里,河长100公里,河道坡降2.2‰。

新丰江,处东江右岸,发源于新丰县崖婆石,于河源市城汇入东江。集水面积5813平方公里,河长163公里,河道平均坡降1.29‰。新丰江水库站(集水面积5734平方公里)平均年径流深1087.5毫米,年径流量62.2亿立方米。已建有新丰江水库及水电站。主要支流有连平水、船塘河等。

秋香江,处东江左岸,发源于紫金县黎头寨,于惠阳县江口汇入东江。集水面积1669平方公里,河长144公里,河道平均坡降1.11‰。

下游段

从观音阁至东莞市石龙为东江下游段,河长150公里,河道平均坡降0.173‰。处平原区,河宽增大,流速减慢,河道中多沙洲,每经一次洪水,沙洲位置即发生变化,设有堤围,河岸较稳定。主要支流有公庄水、西枝江和石马河等。

公庄河,处东江右岸,发源于博罗县糯斗柏,于博罗县泰美镇沐村汇入东江。集水面积1197平方公里,河长82公里,河道平均坡降0.51‰。

西枝江,处东江左岸,发源于惠东县乌禽嶂,于惠州市汇入东江。集水面积4120平方公里,河长176公里,河道平均坡降0.6‰。流域处于暴雨中心地带,中上游地势陡峻、下游低洼。平均年径流深在900—1600毫米。已建有白盆珠水库。主要支流有安墩水和淡水河等。

石马河,处东江左岸,发源于宝安县大脑壳,于东莞市企石镇建塘村汇入东江。集水面积1249平方公里,河长88公里,河道平均坡降0.51‰。

珠江三角洲诸河

珠江三角洲是复合型三角洲,为西江、北江思贤以下,东江石龙以下网河水系和入注三角洲其他诸河,主要有高明河、沙坪水、潭江、流溪河、沙河、西福河、增江、雅瑶河、南岗河及独流入河口湾的茅洲河、深圳河等。此区集水面积为26820平方公里,占珠江流域总面积的5.91%,占广东境内珠江流域面积的24.1%。其中三角洲面积9750平方公里(西、北江三角洲8370平方公里,东江三角洲1380平方公里),入注三角洲其他诸河上游部分的面积为17070平方公里(入注西北江三角洲的为10150平方公里,入注东江三角洲的为6920平方公里)。

珠江三角洲河道呈网状,河汊纵横互相沟通,在经过联围治理之后,现河网区水道总长仍达1600公里以上。最后经8大口门注入南海。据统计,纵向河道弯曲系数为1.03—1.23,横向河道弯曲系数为1.26—1.46。西北江三角洲纵向河宽400—500米或1600—1800米;横向河宽200—300米或10至数十米。天然河网密度平均为0.81公里/平方公里。河道属较深窄类型。主流泄出通道基本上各自成体系。

西江三角洲河口段

自思贤滘西滘口至企人石为西江河段,主流长139公里,河道平均坡降-0.04‰。其中思贤滘西滘口至新会县南安(天河),长57.5公里称西江干流水道;南安至新会百顷头称西海水道,长27.5公里;百顷头至企人口称磨刀门水道,长54公里。

主流在甘竹滩附近有甘竹溪分流;至南华有容桂水道分流;至北街有江门水道、新会河分流;至百顷头有石板沙水道分流;至竹洲头有螺洲溪分流,主流经磨刀门水道至企人石注入南海。向东分流部分,分别由虎门、蕉门、洪奇沥、横门经伶仃洋注入南海;向西分流部分,分别由鸡啼门、虎跳门、崖门经黄茅海注入南海。磨刀门水深不足2米。集水面积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有高明河、潭江等。

高明河,处西江干流水道右岸,发源于高明县托盘顶,于高明县海口碑汇入西江干流水道。集水面积1010平方公里,河长86里,平均坡降0.45‰。

潭江,处西江干流水道右岸,发源于阳东县牛围岭,干流大致由西向东流经恩平、开平至新会县双水附近折向南流,于新会县石咀注入银洲湖后从崖门注入南海。集水面积5068平方公里,河长248公里,平均坡降0.45‰。上游是暴雨中心区,实测最大24小时暴雨656毫米(黄步头站),最大三天暴雨量848毫米(恩城站),均居珠江流域内各地之首。干流现已实行梯级开发,全流域已建大小水库共1030座(其中大型3座,中型12座)。

北江三角洲河口段

自思贤滘北滘口向南至南海县紫洞,称北江干流水道,河长25公里,在紫洞附近分流三支,北支为佛山水道,中支为潭洲水道,南支为顺德水道;主流从紫洞至顺德县张松上河,称顺德水道,河长48公里;张松上河至番禺小虎山淹尾称沙湾水道,河长32公里。思贤滘北滘口至淹尾,河长105公里,河道平均坡降0.0534‰。主流在淹尾入狮子洋出虎门,经伶仃洋注入南海。另一分流经蕉门水道和洪奇沥经伶仃洋注入南海。东部北江分流的西南涌、芦苞涌先汇于流溪河,至珠江(广州水道)注入狮子洋出虎门。

汇入珠江的主要支流流溪河,处在珠江三角洲北面,发源于从化县桂峰山,向西南流至广州白云区南岗口后折向南东流,至广州白鹅潭汇入珠江。集水面积3917平方公里,河长174公里,河道平均坡降0.8‰。

东江三角洲河口段

东江在东莞石龙以下分为两支,经石龙以北,至东莞麻涌涌口围入狮子洋,称东江北干流,河长42公里,河道平均坡降0.000473‰;另一支经石龙以南,至峡口与寒溪水,又分许多河汊流入狮子洋,称东江南支流。一般洪水时,东江北干流的流量大于南支流;在大洪水时,则两者基本接近。东江三角洲主要水道有5条,总长138公里,河网密度每平方公里为0.88公里。汇入东江三角洲区的主要支流有增江、沙河等。

增江,处东江北干流右岸,发源于新丰县七星岭,流经龙门、增城县,于增城县石滩镇观海口汇入东江北干流,集水面积3114平方公里,河长206公里,河道平均坡降0.74‰。

沙河,处东江北干流右岸,发源于博罗县横河独山,于石湾镇汇入东江北干流,集水面积1235平方公里,河长89公里,河道平均坡降0.64‰。

此外,直接注入珠江河口湾的河流有流经东莞、宝安县的茅洲河,注入虎门的高椅湾,集水面积371平方公里;流经深圳、香港新界的深圳河,注入深圳湾,集水面积为306平方公里。

水旱灾害

广东珠江流域平均约3年有一次水旱灾害。

水灾

珠江的洪水主要由暴雨形成,造成较大洪水的暴雨成因多为锋面、西南槽、热带低压及台风等。由于流域面积广,暴雨强度大,上中游高山丘陵地区洪水汇流快,中游又无湖泊调蓄,因此遇上大面积的连续暴雨,往往形成峰高、量大、历时长的洪水,危及中下游沿江地势低洼、人口众多、经济发达的城镇和广大农田,制约经济发展,影响社会安定。

珠江流域的水灾,在1900年以前,有水灾最早记载的,可追溯至汉永初元年(107年)。以后较大的洪水灾害有东晋太元八年(383年)、唐显庆四年(659年)、北宋至道二年(996年)、明弘治五年(1492年)、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明隆庆五年(1571年)、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清咸丰六年(1856年)、清同治三年(1864年)、清光绪三年(1877年)、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以清道光十三年为最严重。

1900—1949年的水灾记载,西江较大的洪水有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民国3年(1914年)、民国4年、民国13年、民国15年、民国20年、民国38年等年;北江为民国3年、民国4年、民国13年、民国20年、民国36年、民国38年等年;东江则以民国36年为特大洪水年。

珠江三角洲平均3年左右便有一次洪水,成灾耕地面积超过100万亩。从全流域而言,民国4年(1915年)、民国38年洪水造成的损失最重。这些年的灾情,在地方志、当时的报纸以及一些历史资料中均有反映。如:民国4年洪水,广州城受淹7天。据当时《国华报》报道:“……13号水忽涨,比上日尤甚,长堤竟至三尺,西关一带则水深丈余,或一丈数尺不等。……最惨者为逢源、多宝、宝华三街水势最深,塌屋不计其数,压毙、淹毙者不知凡几……”。据统计,仅珠江三角洲,受淹农田648万亩,失收450万亩,灾民378万多人,死伤10余万人。

民国38年(1949年)的洪水,据当时的《粤商报》报导:“本省(指广东省)区域的西江下游,各大基围,莫不先后崩决。北江和小北江方面的清远、英德、花县、三水等县,同时都受到洪流的袭击,浸田没屋。由于西、北江的末流所及,连珠江三角洲的产米区域,也受至洪水的洗礼……。”据前珠江水利局统计,仅珠江三角洲,受灾面积达250多万亩,灾民140多万人。

1950年以后,广东珠江流域发生较大洪水灾害记载,西江下游为1968年、1973年、1976年;北江为1964年、1968年、1982年、1985年;东江为1959年、1964年、1979年;潭江为1965年;珠江三角洲为1983年。

据1986年8月,广东省水文总站编《广东水资源》记载:“1959年东江发生超过百年一遇的大洪水,受灾农田130万亩。1979年西枝江因受台风和冷空气共同影响,出现二百年一遇洪水,冲毁房屋8万多间,受灾农田100万亩。”据《人民珠江》1982年第5期记载:“1982年5月12日前后,广东省西北部地区十余个县普降暴雨,西、北江水位暴涨,缺围破堤,英德、清远、阳山、连县、四会五个县城和四千多个村庄受淹。据初步统计,受灾人口109万,死亡430人,受淹农田179万多亩,倒塌房屋4.6万多间,溃决堤围84条。京广铁路旧横石至升平段严重毁坏”。

据广东省水文总站资料记载:“这场洪水造成工农业直接损失44亿元,京广线停止运行23天之久。”1983年9月9日8309号强台风正面袭击珠江口,据广东省水文总站资料记载:“珠海、番禺、中山、东莞等县、市所属的海堤普遍漫顶、溃决,大片村庄、耕地一片汪洋,广州沿江马路和低洼地方有1米以下不同程度的水浸”。

据历史资料不完全统计,自汉代以来,流域性的洪灾发生了400多次,近百年发生的较大洪水灾害就有1915、1968、1988、1994、1996、1998、2005等年的西江洪水和1959年东江大洪水、1982年北江大洪水、1991年南、北盘江大洪水等。洪水出现的机率日渐增大,洪灾造成的损失也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而日益加重。据广东、广西两省(自治区)统计,1988-1998年近十年洪灾直接经济损失达1873亿元,平均每年损失184亿元。

旱灾

在珠江流域内的粤北易造成秋旱,中部以南多出现春旱,在西江河谷区则较常出现秋春连旱。历史上有旱灾记载的全流域性大旱灾计有77年,以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旱情最为严重;明嘉靖九年(1530年)、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及民国32年(1943年)次之。

据统计,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广东珠江流域受旱耕地面积达1017万亩。

1949年以后,平均3年1次旱灾,灾情较严重的有1955年、1963年、1977年。

1955年旱情自1954年秋开始至1955年4月,久旱不雨,雨量比正常年份偏小50%以上;1963年旱情从1962年10月至1963年5月,基本没有下过透雨,雨量较正常年份偏小50%左右,而1963年3—5月雨量比正常年份则偏小60%—95%,重现期超过100年一遇,甚至达到200—300年一遇。据记载,1963年西江下游、北江、东江受旱面积1017.09万亩,占广东珠江流域内总耕地面积2327万亩的43.8%。1977年旱情从1976年10月起至1978年4月持续时间长达18个月,流域内主要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受旱。

水利概况

水电开发

珠江片河川径流丰沛,水力资源丰富,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10万千瓦及以上的河流有570条,总理论蕴藏量达4645.4万千瓦;单站装机容量0.5万千瓦及以上的技术可开发水电站2504座,总装机容量3900.5万千瓦,年发电量1682亿千瓦时;经济可开发水电站2263座,总装机容量3732.1万千瓦,年发电量1606亿千瓦时。

至1985年底止,全流域建成大小水电站13657座,总装机容量358.8万kW,其中单站装机25万kW以上大型水电站2座,总装机容量69.25万kW,多年平均发电量30.85亿kW·h;2.5~25万kW中型水电站14座,总装机103.68万kW,多年平均发电量47.77亿kW·h。至1995年底,流域内有单站装机25万kW以上大型水电站6座,总装机容量458.25万kW;2.5万~25万kW中型水电站33座,总装机容量200.49万kW。

防洪工程

珠江流域受洪潮威胁的耕地有92.66万hm,受影响的人口2000万,珠江洪水主要集中在珠江三角洲、浔江、柳扛与黔江的汇流地带。这些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虽大部分有堤防保护,但防洪标准不高,除广州的北江大堤防御20年一遇洪水外,其余大多只防御10年一遇洪水。根据“堤库结合、泄蓄兼施、以泄为主”的方针,80年代重点规划了3个堤库结合的防洪工程:

(1)西、北江中下游堤库结合防洪工程。在北江中下游修建飞来峡水库,可控制流域面积34097km,占北扛流域面积的73%,主要防护广州市和北江下游三角洲,受益区耕地10.66万hm,人口338万。飞来峡水库配合加固北江大堤,可防御百年一遇洪水,使广州市可抵御来自北江的300—500年一遇洪水。在西江上游红水河兴建龙滩水库,可控制流域面积98500km,防洪库容70亿m。在黔扛兴建大藤峡水库,控制流域面积197755km,防洪库容20亿m。龙滩和大藤峡两库联合调度,可有效控制西江干流洪水。以上述三库和相应的堤围组成的防洪工程体系,可确保广州和三角洲重点地区的防洪安全。

(2)郁江中下游堤库结合的防洪工程体系。在郁江兴建百色水库,控制流域面积19600km,通过水库调节可使南宁市防洪标准提高到50年一遇,远景再建老口水库,控制流域面积73344km,占南宁以上流域面积的99.5%.两库联合运用,可使南宁市防洪标准达到百年一遇。

(3)东江中下游堤库结合防洪工程体系,已建的新丰江、枫树坝,白盆珠水库的控制面积11740km,占流域面积的43.5%。三库联合运用,结合加固堤防,可把东江中下游防洪标准提高到百年一遇。

珠江流域易捞地区主要有:珠江下游及三角洲、西江沿岸和浔江沿岸。以上3个易涝区面积为34.2万hm,其中20%尚未治理,80%已得到初步治理。规划配套,更新电排装机容量17.6万kw,重点治理后可使治涝耕地面积达32.4万hm,占应治涝面积的94.7%。

航运情况

1980年统计,珠江流域有通航河道1088条,通航里程计14156km,其中主要航道79条,通航里程7154km。通航1000t级船舶的航道长757km,通航300~500t级航道948km,通航100~300t级航道1546km。广州至黄浦通航3000~5000t级海轮,黄浦至珠江出海航道通航10000~25000t级远洋轮船。

灌溉供水

1985年全流域有耕地465.6万hm,有效灌溉面积285.6万hm,耕地灌溉率为61%,其中保灌面积229.2万hm,保灌率为49%。至2000年规划保灌面积351万hm,保灌率75%。

为解决香港地区的供水问题,1960年建成深圳水库,每年向香港供水1899万立方米;1965年兴建东江水经石马河到深圳水库工程,每年向香港供水增至6800万立方米,1978年完成第——期扩建工程,供水增至1.44亿立方米;1987年完成二期扩建,年供水量增至4.3亿立方米。

该文章由作者:【梨花诗】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