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i(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

OI是OlympiadinInformatics的简称,指的是"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是一项在中学生中广泛开展的一门学科竞赛,和物理、数学竞赛性质相同。考的内容主要是计算机编程。

基本内容

OI是OlympiadinInformatics的简称,指的是"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是一项在中学生中广泛开展的一门学科竞赛,和物理、数学竞赛性质相同。考的内容主要是计算机编程。OI的比赛有NOIP,NOI,IOI等。NOIP是最初级别的比赛,分初赛和复赛,初赛为笔试,选出成绩优秀的选手参加复赛。复赛是上机编程,复赛中要选出各个省市的一等奖,这些选手拥有了大学保送的资格。不过从高2014级起,NOIP一等奖不再具有保送资格,要进入NOI才有可能获得保送。参加省级OI,或NOIP是参加NOI的必备条件。NOI是通过NOIP或各省省选选出的优秀选手组成省队参加的全国比赛。省队一般是五人,表现好的省队可以奖励一个名额,省队必须有一名女选手参加。NOI选出全国一二三等奖,并选出参加国家队的候选人名单。

IOI是国际比赛的缩写,中国队员多次在此类比赛中摘金夺银,到2006年为止已获得金牌30块,银牌17块,铜牌12块。总分更是多次第一。

内容考核

综观十多年青少年信息学(计算机)竞赛,大体上走过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84~1986年,当时以BASIC语言作为主要的程序设计语言,主要考核学生对程序设计语言的理解和熟悉程度以及编程技巧。从1987年开始,进入第二阶段,逐步增加了数据结构方面知识等内容,对学生的要求除了要熟悉程序设计语言外,还要学习一些数据结构和算法的基本知识,加强上机编程调试能力的培养。

自从1989年我国参加第一届国际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以来,整个计算机竞赛进入了第三阶段,即对学生学习计算机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有了一个整体性的全面要求,也即整个信息学(计算机)竞赛已成为智力和应用计算机能力的竞赛,涉及到有关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软件知识、程序设计知识、组合数学和运筹学的知识、人工智能初步知识以及计算机应用知识等,同时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编程和上机调试的实践能力。近年来,广东省信息学(计算机)奥林匹克竞赛从命题到评审都有了很大的发展,整个要求和做法力求尽量与NOI和IOI竞赛衔接。

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的考核方式是采用封闭式(连续3~4小时)上机编程解题的形式,不限编程语言,竞赛题量通常较大。程序完成后要通过严格的数据测试,这就对同学们编程能力有更高的要求:不但要能编程,编好的程序能运行,而且所设计的程序还要能通过在各种边界条件下和各种环境下设置的测试数据。这种严格的数据测试方法,对于培养同学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无疑是很有帮助的。

该文章由作者:【特级上将】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