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词大会》是由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及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推出,并由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CCTV-10)自主研发的原创文化类电视节目。
《中国诗词大会》包括《中国诗词大会第一季》、《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中国诗词大会第四季》、《中国诗词大会第五季》、《中国诗词大会第六季》、《2022中国诗词大会》,此外还有衍生节目《中秋诗会》。
本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宗旨,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赏析,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
2016年2月12日起《中国诗词大会第一季》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每周五晚20:00播出,2016年4月15日完结;《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于2017年1月29日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20:00首播,2017年2月7日完结;《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在2018年3月23日起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播出,2018年3月31日完结;《中国诗词大会第四季》于2019年2月5日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首播,2019年2月14日正式完结;《中国诗词大会第五季》于2020年1月28日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首播,并于2020年2月9日完结;《中国诗词大会第六季》于2021年2月13日晚8点档播出第一期,并于2021年3月6日起每周六晚8点档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2021年5月3日完结;2022年2月3日起《2022中国诗词大会》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22:30首播。
节目形式
节目背景
《中国诗词大会》是继《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之后,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指示精神,为让古代经典诗词,深深印在国民大众的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基因”,而由央视科教频道推出的一档文化类演播室益智竞赛节目。《中国诗词大会》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宗旨,通过演播室比赛的形式,重温经典诗词,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带动全民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
节目制作
《中国诗词大会》在题目设置上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题目涵盖豪放、婉约、田园、边塞、咏物、咏怀、咏史等丰富的诗歌类别,节目中的所有题目几乎全部出自中小学课本。为营造出具有视觉冲击力的比赛场面,节目还运用了舞美、动画、音乐等视听手段。《中国诗词大会》反复强调“人生自有诗意”这几个字,节目的所有玩法、规则都是为了表达这一内容——传达诗词之美以及喜欢诗词的这些人背后的故事。
节目特色
《中国诗词大会第一季》设计了嘉宾解读环节,点评嘉宾结合现场嘉宾作答的题目,讲述诗词中的故事,既挖掘了节目的深度、又增加了看点。
在《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中,诗词内容进一步拓展,入选节目的诗词从《诗经》到毛泽东诗词,时间跨度达数千年,涵盖中国文学史。同时,还增设具有“一对一”对抗的“飞花令”环节。
而《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中,节目聚焦“人生自有诗意”主题,进行多方面探索创新。在题库上,将鲁迅先生的古体诗词首次纳入题库范围,用上自《诗经》下至近现代数百篇经典诗词激发观众情感共鸣;在赛制上,将主赛场百人团设置为少儿团、青年团、百行团和家庭团,开设由40人预备团组成的第二现场;在环节上,设置了“诗词接龙”“超级飞花令”的环节;同时,节目还邀请十位非遗传承人拍摄视频短片,用剪纸、蛋雕、糖画、木雕等方式形象呈现题目。
《中国诗词大会第四季》中,节目参赛选手趋向选择素人,选手覆盖空乘人员、工程师、保安、出租车司机、个体户、公务员等33个行业。参赛选手低年龄选手比例偏高,旨在希望通过选手间更多的交流互动,突出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社会各界,特别是对青少年群体的影响。同时,题库首次尝试按主题分类,分为节令类、咏物类(花草鸟兽类)、乡情类、亲情类、爱情类、友情类、英雄类等十多个主题,分类标准大致也是按照古诗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频率高低以及主题立意的吻合度。
《中国诗词大会第五季》以家国情怀为主线,以家国、英雄、青春、童年、奋斗、匠心等十余个类别为主题,邀请农民、消防员、支教老师、扶贫干部、工程师、医生等29个行业的普通劳动者作为选手。诗词题目出题内容涵盖大山大水、国宝级文物、名人字画、音乐、城市等,以九宫格/十二宫格、去伪存真、身临其境、对号入座、知识题、飞花令等方式出题。其中,“身临其境题”由点评嘉宾赴诗词实景地出题,带领演播厅现场选手及电视观众“身临其境”游览祖国河山,品味诗词意境。题面包括国家级风景名胜、人文古迹、以及诗人诗词中的美景地。此外,“诗词接龙”变更为“组合飞花令”。
《中国诗词大会第六季》对题目进行创新设计,首次引入开放式命题,而九宫格、助力千人团、身临其境等题目类型大胆开放,让诗词有了更多彩的展现形态。此外,节目出题人云集,以人带事,多角度呈现国家高光时刻。
节目赛制
在“个人追逐赛”中,四位挑战者与百人团同步答题,如果百人团答错,其面前的花朵将会消失,答错的数量即为选手得分。每位选手最多答六题,答错者在绝地反击自救环节中随机选择“横扫千军”“你说我猜”“出口成诗”其中一种方式进行自救。自救成功者将继续答题,失败则终止答题。总分最高者进入攻擂资格争夺赛。第一期在个人追逐赛中胜出的选手直接进入擂主争霸赛。在个人追逐赛中胜出的选手与百人团得分最高者对决,选手们进行飞花令、超级飞花令、诗词接龙三轮比拼,获胜者进入擂主争霸赛。第一场百人团和预备团中得分最高的两位选手直接进入攻擂资格争夺赛,获胜者进入擂主争霸赛。“攻擂资格争夺赛”获胜者与上一场擂主进行比拼。擂主争霸赛共有九道抢答题,抢到并答对者得一分,答错则对方得分,率先获得五分者即为该场擂主。第一场个人追逐赛中胜出的选手直接与攻擂资格争夺赛胜出的选手对决。(根据节目整理)
创作团队
第一季
总策划 | 聂辰席 |
总监制 | 李挺、姚喜欢、景临 |
监制 | 阚兆江、梁红 |
技术监制 | 栗晓斌 |
美术设计 | 吕金明、吴广 |
视频制作 | 李真源、戴晶晶 |
学术顾问 | 周笃文、钟振振、康震、史航、李定广、冷菘、宣明栋 |
题库专家 | 江舒远、辛晓娟、李天飞、莫道才、王玫、方笑一、李小龙、李南晖、曹旭、陈虎、尽心、刘青海、孙琦 |
制片人 | 赵音奇 |
总导演 | 颜芳 |
执行总导演 | 刘磊 |
灯光制作 | 殷志涛、童仪德 |
音频技术 | 刘旭 |
音乐制作 | 达达 |
后期剪辑 | 燕妮、张冰倩、胡淑冕、李小双、魏迪、唐宁远、刘班 |
摄像 | 王志刚、刘皓、何旭刚、李虎军 |
第二季
出品人 | 聂辰席 |
总监制 | 魏地春、张宁 |
总策划 | 阚兆江 |
总导演 | 颜芳 |
执行总导演 | 刘磊 |
学术顾问 | 周笃文、钟振振、康震、李定广 |
电视策划 | 邓武、秦翊、冷凇、靳智伟、韩骄子 |
技术监制 | 智卫 |
美术设计 | 吕金明、吴广 |
摄像 | 许兴海、何旭刚、张宇、刘皓、李虎军 |
宣传推广 | 陈忠、于淼、胡云龙 |
统筹 | 张广义、闫东、吕通义、张艳、容宏 |
责编 | 王志刚、谢智 |
切换导演 | 殷鹤鸣 |
后期剪辑 | 邓肯、李刚、张冰倩、魏迪、李小双、胡淑冕、刘班、张嘉麟、尹夏飞、王金新、徐斌 |
制片 | 贾同杰、贾志超、李春涛、吴泽、孙悦涵、侯佳丽、张丹 |
第三季
总策划 | 张宁 |
总导演 | 颜芳 |
总撰稿 | 王珊 |
切换导演 | 殷鹤鸣、王立欢 |
总监制 | 阚兆江、杜占元、傅振邦 |
执行总导演 | 刘磊 |
现场导演 | 孔媛媛、贺玮 |
学术顾问 | 叶嘉莹、周笃文、钟振振、康震、李定广 |
题库专家 | 方笑一、李小龙、李南晖、刘青海、辛晓娟、李天飞、谢琰、莫道才、江英、江舒远 |
技术监制 | 智卫、崔建伟、赵贵华 |
电视策划 | 靳智伟、胡智锋、冷松、秦翊、韩骄子 |
前期导演 | 汪震、白浩、于红、姜巍、费翔、王萍萍、姚习昕、徐永洁、陈丹霞、刘敬等 |
后期剪辑 | 邓肯、李小双、奚俊杰、张嘉麟、刘班、李岩、孟庆业、徐斌、李昊霏等 |
选手导演 | 任琳娜、邹高艺、何舟诣、刘吉、张丹、宫妍妍、林琳、谢圣铭、江萍、郭欣等 |
第四季
出品人 | 慎海雄 |
总策划 | 张宁 |
总监制 | 阚兆江、田学军 |
总导演 | 颜芳 |
执行总导演 | 刘磊 |
学术顾问 | 叶嘉莹、周笃文、钟振振、康震、李定广 |
总撰稿 | 王珊、冷凇 |
监制 | 王新建 |
音频技术 | 刘旭、靳宁、朱文义、王秀岩、王连合 |
现场音效 | 宋宇鹏、李琳娜 |
切换导演 | 殷鹤鸣 |
后期混音 | 李璇幂 |
配音 | 吴疆 |
宣推统筹 | 陈忠、于淼 |
美术设计 | 吕金明、吴广 |
技术监制 | 智卫 |
灯光设计 | 曲国军 |
责编 | 秦翊、王志刚 |
音乐设计 | 彭答 |
调色 | 杨荷舟 |
后期剪辑 | 邓肯、奚俊杰、张嘉麟、李岩、孟庆业、邹星宇、赵伟行、赵鑫、李家起、崔彤、韩晓 |
宣传推广 | 胡云龙、赵京津、方京、许晓光、王小布、郭磊、汪泓汐、张强、邓春燕 |
电视策划 | 靳智伟、时统宇、胡智锋、俞虹、郑毅、韩娇子 |
制片 | 贾同杰、葛宇、周昊、李焓霆、刘籽言、贾志超、李春涛、王瑶、郑毅、王荣贺、崔梦晗、滕佳、李苗等 |
第五季
出品人 | 慎海雄 |
总监制 | 阚兆江、徐晓萍 |
总导演 | 颜芳、刘磊 |
学术总负责 | 李定广 |
总策划 | 张宁、田学军 |
监制 | 王新建 |
学术顾问 | 叶嘉莹、周笃文、钟振振、康震 |
总撰稿 | 康震、周云磊、冷凇 |
题库专家 | 方笑一、李小龙、李南晖、谢琰、刘青海、辛晓娟、李天飞、莫道才、江舒远、田率、王笑非、笪灏天 |
电视策划 | 靳智伟、时统宇、胡智锋、俞虹、郑毅、韩娇子 |
切换导演 | 殷鹤鸣、殷鹂鸣 |
配音 | 马武 |
前期导演 | 孔媛媛、于红、严安平、李婷婷、王晓纯、谢圣铭、李蓉、于是、戴森、王李卉、杨阳、季文颖、鲍戈等 |
选手导演 | 任琳娜、吴珊、崔美仪、李欣、庾淑婷、柴璐、蒋乃昕、龚仲春、常紫玉、王英旭、吕茜、杨泽西、刘雅雯等 |
后期导演 | 李小双、刘班、孟庆业、丁字健、鲁永琪、金浩、徐广博、郑呈俊、白扬、王楚元 |
宣传统筹 | 王晓真、钱蔚 |
节目编排 | 洪丽娟、张学敏 |
宣传推广 | 陈忠、胡云龙、王云舟、丁采瑛、王莹、于柳、金鑫、许晓光、邓春燕、张倩、张媛媛、向飞 |
新媒体执行 | 赵胜军、赵永亮、葛国军、关晓明、张书赫、李旭、唐连喜、周誉龙、郑效瑞、高探连、王志刚、周江阔等 |
节目统筹 | 闫冬、景临、张艳、耿宏莉、吕通义、赵京津、侯洁、钱新芳 |
技术监制 | 智卫 |
技术监制 | 智卫 |
美术设计 | 吕金明、吴广 |
灯光总设计 | 曲国军 |
美术制作 | 车静、宿传民、王军刚、陈保军、汪厚义、杨杰、路冬胜、李连喜 |
评分系统 | 沈豪杰、张松、魏国博、王连良、韩登云 |
制片 | 贾同杰、葛宇、王瑶、周昊、刘籽言、郑毅、崔梦晗、李苗、李焓霆、蒋楚睿、耿冠一、解梦寒、王荣贺等 |
第六季
出品人 | 慎海雄 |
总监制 | 阚兆江 |
制片人 | 颜芳 |
学术顾问 | 叶嘉莹、周笃文、钟振振、康震 |
总撰稿 | 康震、周云蕾、冷淞 |
统筹 | 赵赤、任琳娜、左思 |
宣扬统筹 | 王晓真、杨华、谷云龙、杨继红、钱蔚 |
技术总监 | 智卫 |
美术设计 | 吕金明、吴广 |
灯光 | 曲国军、曲东辉、孙明、梁钊、常金磊 |
总策划 | 薛继军、田学军 |
监制 | 张广义 |
总导演 | 刘磊 |
学术总负责 | 李定广 |
切换导演 | 殷鹤鸣、殷郦鸣 |
配音 | 马宗武 |
节目编排 | 洪丽娟、张学敏 |
技术协调 | 栗小斌 |
舞美制作 | 黄晋华、孟禹、徐冰、车静、宿传民、尹同、陈庭伟 |
音乐总监 | 彭答、陈彦宇 |
题库专家 | 方笑一、李小龙、李南晖、谢琰、刘青海、辛晓娟、李天飞、莫道才、田率、王聪、笪颢天、王笑非、汪英 |
电视策划 | 靳智伟、胡智峰、俞虹、徐川、时统宇、韩娇子、郑毅 |
第七季
出品人 | 慎海雄 |
总监制 | 阚兆江 |
制片人 | 颜芳 |
学术顾问 | 叶嘉莹、周笃文、钟振振、康震 |
总撰稿 | 康震、周云磊、冷凇 |
协调 | 唐世鼎、沈军、王钧 |
学术支持 | 北京师范大学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 |
电视策划 | 靳智伟、胡智锋、俞虹、徐川、时统宇、韩骄子、郑毅 |
节目运营 | 陈伟、侯立峰、周微瑜、朱静 |
音乐总监 | 彭答 |
题库专家 | 方笑一、辛晓娟、李小龙、李天飞、李南晖、谢琰、莫道才、刘青海、江英、王聪、田率、王笑非、笪颢天 |
总造型 | 韩鎏 |
灯光 | 曲国军、曲东辉、孙明、谷鹏、王开元、袁亚辉 |
音响 | 靳宁、王秀岩、朱文义、董嘉润、联动系统、张显 |
现场音乐 | 陈彦宇、宋宇鹏、徐恩临、张熙伦 |
执行总导演 | 任琳娜、李小双、严安平、王晓纯、于云鸿、付琰 |
宣推统筹 | 杨华、古云龙、杨继红、钱蔚 |
宣传推广 | 陈忠、胡云龙、康琳、陈宝龙、向飞、赵军胜、赵京津贾博、张曦健、马桦、张卉 |
电视策划 | 靳智伟、胡智峰、俞虹、徐川、时统宇、韩娇子、郑毅 |
播出统筹 | 周人杰、李静、付诗迪、申耘箐、张汉明、赵亮 |
演播室保障 | 胡峰、魏志军、王精生、李秋菊、刘英杰 |
总策划 | 薛继军、田学军 |
监制 | 何绍伟、冷智宏、周泳 |
总导演 | 刘磊 |
学术总负责 | 李定广 |
切换导演 | 殷鹤鸣、殷郦鸣 |
配音 | 马宗武 |
节目编排 | 丽娟、张学敏 |
统筹协调 | 周为、娄晶、杨健 |
切换导演 | 殷鹤鸣、殷郦鸣 |
剧照 | 王军国 |
调色 | 刘雨清、赵喆 |
化妆 | 张明礼、王宁宁、沈芯竹、张婷 |
美术设计 | 吕金明、吴广、房灿、马壮 |
舞美制作 | 黄晋华、尹同、徐冰、车静、李连喜、黄滨华、汪厚义、吕鹏飞 |
音乐制作 | 赵伟鑫、苏政、林雨、高旋吴迪 |
责编 | 王志刚、朴晶心、于莹 |
外拍导演 | 魏春桥、孙月、张德钢、刘飞、马洪军、赵润田、王小健、袁立雪、赵卓航 |
大屏幕 | 梁锐洪、王云胜、梁梓颖、宁海峰 |
运营统筹 | 孙璐璐、刘月悦、敖蕾、张雪、贾依依 |
评分系统 | 沈豪杰、张松、侯计学、王连良、韩登云 |
节目统筹 | 闫东、徐晓萍、张艳、耿宏莉、侯洁、钱新芳、陈曦、张博、张晶、姚远 |
选手导演 | 岳芳卉、谢意、裴晓曦、卢金雨、李嘉璇、赵一璇、迪丽娜尔、艾尼万尔、张煜惠、陈泳翰、梁馨予、郑乐儿、吴明珠、袁雅、鲁晶、朱华章、鲍宇萌、张文馨、李晴、张姿妹、雷雨、姜人玮、贾佳、韩闫澳楠、刘姝周璇、顾丹、杨梦月、徐熠宋富美、石文君、段诗峰 |
执行导演 | 贾志超、刘班、孟庆业、鲁永琪、刘吉、韩钰、杨璐萌、宋英慧、赵赤、汪震、张旭明、王俊淇、左思、邢丹、黄先飞、彭燕君、吴思琪、贺胜男、于是、程龙、李炫慧、闫姝瑶、薛健霞、谭震、芳芳、李孟亚、夏鹏天 |
视频制作 | 宋瑜珊、赵永亮、李真源、杨宁、秦权全、苏倩、郭小萍、孔祥博、董然、张胜博、郭东华、贺意意、孙梦璇、许可、杨焕章、蒋晗梦、王乙、李非凡、万鑫、高永祥、高帅举、赵震、关晓明、李旭、董然、赵喆、张书赫、牛孝茹、李炯、王欣 |
摄像 | 张帆、王莹、张羽、刘浩、昌伟、王鑫、高权、包罡、王俊、沈阳、曹轩、王伟、康凯、于洋、吴振、杜军、许兴海、陈英江、司浩然、张立家、刘雨松、梅志琪、何旭刚、宋小鹏、袁德全、龙耀厅、宋晓敏、王海豹、耿相星、耿丙春、袁明、周文龙、覃盛、陈圣强、刘羽、刘洋、葛鹏飞、张思宇、白扬、刘博、薛腾飞、宋熙伟、李明德、杨光 |
视频转传 | 蔡文志、李登超、谷宗耀、刘林星、孙政栋、陈琦、周建、谢吉祥、任志飞、孔明、刘会辉、刘春明、杜滏芮、薛乃景、许鼎力、马玉山、姚剑新、李万兵、梁松松、曹留柱 |
后期视频技术 | 韩海莹、杨胜瑞、郭莹、黄龙璇、梁玮升、闫家瑞、张轩、季相儒、李小龙、徐广博、王云磊、石雄福、雨晨曹伟、孟鸽 |
虚拟视觉觉 | 于志强、张超、李春根、姜燕、李一帆、边晋、边世锋、唐勇、王泽飞、周宇飞、李紫琳、闫岩、李学霖、杨和龄、马亮、刘晓梦、马小乾、宋霖 |
制片 | 王伟、贾同杰、周昊、刘籽言、王瑶、李焓霆、崔梦晗、耿冠一、郑毅、尹航、阴恩惠、王心怡、付达、严博、魏春爱、侯鑫 |
新媒体互动技术 | 任宝身、江淼、段绪、陆谦谦、朱明磊、仲祥成、蒲天宁、黄海、索晓鹏、王诗雨、邝文卿、李跃鹏 |
新媒体执行 | 田龙、朴晶心、刘铭、王健、杨娜、徐曼、范美慧、李泽旌、高婉凝、王晓婧 |
新媒体互动技术 | 任宝身、江淼、段绪、陆谦谦、朱明磊、仲祥成、蒲天宁、黄海、索晓鹏、王诗雨、邝文卿、李跃鹏 |
节目列表
第一季
详情请查阅词条:《中国诗词大会第一季》节目列表
第二季
详情请查阅词条:《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节目列表
第三季
详情请查阅词条:《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节目列表
第四季
详情请查阅词条:《中国诗词大会第四季》节目列表
第五季
详情请查阅词条:《中国诗词大会第五季》节目列表
第六季
详情请查阅词条:《中国诗词大会第六季》节目列表
第七季
详情请查阅词条:《2022中国诗词大会》节目列表
参演嘉宾
主持人
点评嘉宾
以上内容参考资料来自
获奖记录
获奖时间 颁奖方 | 获得奖项 | 获奖方 | |
2016年6月 第22届上海电视节 | 最佳综艺栏目奖 | 《中国诗词大会第一季》 | |
2017年12月 中国综艺峰会匠心盛典 | 匠心盛典作品 | 《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 | |
2020年9月19日 第九届大学生电视节 | 大学生赏析推荐综艺节目 | 《中国诗词大会》 | |
2020年9月 2020年首届新时代电视文艺精品荣誉评说大会 | 2020年“新时代电视文艺精品评说大会”荣誉 | 《中国诗词大会》 |
播出信息
播出平台
季数 | 播出频道 播出情况 | 首播时间 播出时间 收官时间 | |||
第一季 | 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 首播 | 2016年2月12日 每周五20:00 2016年4月15日 | |||
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 重播 | 2016年2月13日 每周六19:30 2016年4月16日 | ||||
第二季 | 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 首播 | 2017年1月29日 每天20:00 2017年2月7日 | |||
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 重播 | 2017年1月29日 每天22:00 2017年2月7日 | ||||
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 重播 | 2017年1月30日 每天15:00 2017年2月8日 | ||||
第三季 | 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 首播(1-9) | 2018年3月23日 每天19:30 2018年3月31日 | |||
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 重播(1-9) | 2018年3月23日 每天22:20 2018年3月31日 | ||||
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 首播(10) | 2018年4月4日 当天20:10 2018年4月4日 | ||||
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 重播(10) | 2018年4月4日 当天21:50 2018年4月4日 | ||||
第四季 | 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 首播 | 2019年2月5日 每天20:00 2019年2月14日 | |||
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 重播 | 2019年2月7日 每天21:45 2019年2月16日 | ||||
第五季 | 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 首播(1-4) | 2020年1月28日 每天20:06 2020年1月31日 | |||
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 首播(5-9) | 2020年2月4日 每天20:06 2020年2月7日 | ||||
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 重播(1-9) | 2020年1月30日 每天22:09 2020年2月7日 | ||||
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 首播(10) | 2020年2月9日 当天20:06 2020年2月9日 | ||||
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 重播(10) | 2020年2月9日 当天22:09 2020年2月9日 | ||||
第六季 | 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 首播(1) | 2021年2月13日 当天20:00 2021年5月3日 | |||
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 首播(2-9) | 2021年3月6日 每周六20:00 2021年5月3日 | ||||
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 重播(2-9) | 2021年3月6日 每周六21:41 2021年5月3日 | ||||
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 首播(10) | 2021年5月3日 当天20:00 2021年5月3日 | ||||
第七季 | 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 首播(1) | 2022年2月3日 当天22:30 |
收视率
第一季
详情请查阅词条:《中国诗词大会第一季》收视率
第二季
详情请查阅词条:《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收视率
第三季
详情请查阅词条:《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收视率
第四季
详情请查阅词条:《中国诗词大会第四季》收视率
第五季
详情请查阅词条:《中国诗词大会第五季》收视率
第六季
详情请查阅词条:《中国诗词大会第六季》收视率
节目评价
总体评价
《中国诗词大会》在与观众共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传承文化基因的同时,为推动教育部、国家语委“中华经典诵读工程”的全面深入实施起到了示范性引领作用,切实发挥了语言文字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重要作用。节目在传承弘扬中华文化基因、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方面持续发力,实现了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作初心。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中国诗词大会”无疑给出了一份漂亮的答卷,是一个较为完美的载体。《中国诗词大会》以经典诗词为切入点,从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到近现代诗词、毛泽东诗词,汲取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对中华优秀语言文化进行深耕细作、潜心挖掘,让观众深入了解诗词有关创作背景、出处典故、文化内涵、家国情怀。注重用诗词立德树人,加大针对青少年群体的设计力度,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体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承弘扬。(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评)
分季评价
《中国诗词大会第一季》带动了全民学习、诵读古诗词的潮流。这种从形式到内容的创新推广方式,真正实现了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有了全民基础。这档节目是传统文化精髓与新媒体艺术的完美融合,兼具文化经典重塑和社会文化重构的软性功能,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传播价值。节目站在古代智慧与现代文明的交汇处,以古论今,在古诗词中寻找当代人的情感诉求和价值诉求。(《成都日报》、《新闻战线》评)
《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创新性地利用现代传媒手段实现了诗词娱乐化,用健康的娱乐化方式实现了“扩群”,体现了中国人精神中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呼唤与眷恋。该节目带着深埋于每个中国人心中的文化基因,用中国人耳熟能详、打动人心的诗词,在带领全中国电视观众重温中华经典诗词的同时,也完成了一次跨越千年、沟通古今、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的精神之旅。(《浙江日报》、《光明日报》评)
《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把古典诗词这一中华文化精华,用有趣的题目、紧张的对抗、精彩的解读以及温暖的深情,传达给每一个中国人。节目在唤起人们内心深层的对中国古典诗词、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感的同时,关照当下的生活和人生。(《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广州日报》评)
《中国诗词大会第四季》的关键词在于“创新”。增设“绝地反击”环节,在“飞花令”基础上再加“超级飞花令”,这些都是增添节目“好看指数”的有效手段。而在视听应用题里融入古画、民乐等元素,则让诗词变得多元立体起来。节目努力在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上进一步寻求突破,首先注重突出积极昂扬的节目基调,精选出一批鼓舞士气、振奋精神、滋养心灵的诗词内容,用诗意激发大众为新时代拼搏奋斗的精气神。其次注重用诗词立德树人,加大针对青少年群体的设计力度,充分体现出近年来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成果。节目还注重将新时代观众的情感诉求和文化期许与节目创新同频共振,从服务大众心理情感需求的角度创新题目、赛制、选手、嘉宾、舞美等关键环节,通过浓缩生活中的诗意增强观众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激发大众的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文汇报》、《中国纪检监察报》评)
《中国诗词大会第五季》跳出单一的演播室呈现方式,用“身临其境题”的答题方式让诗词文化回归原本的天地之韵律、造化之机巧。此外,节目利用科技,将诗文、图画、影像综合调度,打造了具有观赏性、渗入性和代入感的舞台视觉效果,让诗情诗意在身临其境中得到丰富和延展,更使舞台上不仅有诗词比拼的交锋,更有文化时空的流转。总的来说,节目构建了一个意蕴丰厚的文化场域,酣畅淋漓地展现了中国文化的灵动和中国人民的诗意人生。(《人民日报海外版》评)
《中国诗词大会第六季》用一个个鲜活的开放式命题更主动地激发人们去发现和赋予生活以诗意和美好,作为一档合家欢节目,往往几代同堂共同观看,在点评选手表现、跟随答题的过程中,家庭成员实现了跨代际的交流,提升了亲近感。可以说,经典诗词不仅是传递文化血脉的纽带,也是凝聚人际关系的纽带。节目在保持文化品质的同时,实现传播及运用上的“下沉”,渗透到人民群众尤其是年轻人的日常生活中,最终催生出更加大众化、普惠性的文化果实,汇入“《诗经》《楚辞》—乐府—唐诗宋词—元曲”的璀璨长河,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源泉。(北青网、《光明日报》评)
该文章由作者:【范燕青】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