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汉语汉字)

顾(读作gù)是汉字通用规范一级字(常用字)。此字习见于《诗经》,可见西周时代已经有顾字,但到目前为止西周金文未见,只见于战国楚简、战国中山王铜器铭文。本义是回头看。后引申为照顾、顾念、光顾等义。

顾(汉语汉字)

字源演变

“顾”字习见于《诗经》,可见西周时代已经有顾字,但西周金文未见,只见于战国楚简、战国中山王铜器铭文。《说文》小篆中顾字见注1,到了秦代小篆中“顾”字左部没有变化,右部变成了“页”。汉隶中“顾”字没有很大的变化,只是左部的上半部分变成了“反”。而楷书中的“顾”字有了较大改变,左部变成了“雇”。但随着汉字的发展,就发展到了现代汉语中的“顾”字。

“顾”字是形声字。是由“页”和“雇”两部分构成的,“顾”字字形采用“页”作形旁;采用“雇”作声旁,“页”表示与头部动作相关。“顾”字本义是回头看。形旁“页”有顶部、上方、高处的引申义,所以在“顾”字中有长辈对晚辈照顾和顾念的引申义。“顾”字还有访问、拜访的引申义。

详细释义

读音

词性

释义

动词

回头看

回头看;瞧

访问;拜访

眷念;顾及

反省

顾虑;考虑

通“雇”。出钱请人做事

名词

商店称来买货的人

副词

表示轻微的转折,相当于“而”、“不过”

反而;却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九】【页部】古慕切(gù)

还视也。从页雇声。

【戌集下】【页字部】

说文解字注

还视也。

还视者,返而视也。桧风笺云:回首曰顾,析言之为凡视之偁。乡党,宾不顾矣,谓还视也。车中内顾,苞氏谓前视不过衡轭,旁视不过輢较,则顾犹视也。又引伸为临终之命曰顾命,又引伸为语将转之词。

从?雇声。

古慕切,五部。

古文:?。《唐韵》《广韵》《集韵》《类篇》《韵会》《正韵》?古慕切。音故。《玉篇》:瞻也。回首曰顾。《诗·小雅》:顾我复我。笺:顾,旋视也。《书·太甲》:顾諟天之明命。传:谓常目在之。

又眷也。《诗·大雅》:乃眷西顾。

又《书·康诰》:顾乃德。传:谓顾省汝德。

又《诗·小雅》:不顾其后。笺:不自顾念。

又但也。《礼·祭统》:上有大泽,则惠必及下,顾上先下后耳。疏:言上有大泽,则惠必及。但尊上者在先,?下者处后耳。一曰顾,故也,谓君上先馂,臣下后馂,示恩则从上起也。

又发语辞。《史记·刺客传》:顾不易耶。注:顾反也。《前汉·贾谊传》:首顾居下。注:顾亦反也,言如人反顾然。

又与雇同。《前汉·鼂错传》:敛民财,以顾其功。注:顾,讎也,若今言雇赁也。

又引也。《后汉·党锢传》:郭林宗、范滂等为八顾,言能以德行引人者也。

又国名。亦姓。《诗·商颂》:韦顾既伐,昆吾夏桀。传:有韦国者,有顾国者。笺:顾、昆吾,皆己姓。

又地名。《左传·哀二十一年》:公及齐侯邾子盟于顾。注:顾,齐地。

又山名。《方舆胜览》:镇江北固山,梁武改曰北顾。

又《五音集韵》:公户切,音古。义同。《书·微子》:我不顾行遯。徐邈读。

俗作頋。

音韵汇集

中上古音

时代

声韵系统名称

韵部

声母

韵母

两汉

西汉

东汉

o

o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鱼虞模

o

北魏后期北齐

鱼虞模

o

齐梁陈北周隋

虞模

u

隋唐

拟音/王力系统

k

u

拟音/董同龢系统

k

uo

拟音/周法高系统

k

uo

拟音/李方桂系统

k

uo

拟音/陈新雄系统

k

韵书集成

字形

小韵

韵摄

声调

韵目

字母

声类

开合

等第

清浊

反切

拟音

广韵

去声

合口呼

全清

古暮切

kuo

集韵

上声

合口呼

全清

果五切

ko

去声

合口呼

全清

古慕切

ko

韵略

去声

古慕切

增韵

去声

古慕切

中原音韵

去声

鱼模

全清

ku

中州音韵

去声

鱼模

光互切

洪武正韵

去声

全清

古慕切

ku

分韵撮要

阴去声

方言集汇

粤语:gu3

该文章由作者:【过期罐头】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