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眼不识泰山(汉语成语)

有眼不识泰山,汉语成语,比喻自己的见识太少,有名望的人在自己眼前也认不出来。是一种比较恭敬地说法。

解释

比喻不知礼敬或认不出权贵者。

出处

《水浒传·第二回》:”师父如此高强,必是个教头,小儿有眼不识泰山。“

《喻世明言·卷五·穷马周遭际卖磓媪》:”有眼不识泰山,望乞恕罪。“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25回:“到如今你拿他当古董铺老板看待,真正有眼不识泰山了!”

成语造句

  1. 我是一个有眼不识泰山的小人,罪该万死。
  2. 他有眼不识泰山,竟把县长错当成老工人。
  3. 他说:你真是有眼不识泰山,这是中华鲟啊!

成语故事

俗话“有眼不识泰山”中的泰山可不是山东的那个泰山,这里还有一段小故事。

木匠的祖师爷是鲁班,手艺巧夺天工,非常高明。传说他曾用木头做成飞鸟,在天上飞三天三夜都不下来。可就是这样一位高人,也有看走眼的时候。鲁班招了很多徒弟,为了维护班门的声誉,他定期会考察淘汰一些人,其中有个叫泰山的,看上去笨笨的,来了一段时间,手艺也没有什么长进,于是鲁班将他扫地出门。

几年以后,鲁班在街上闲逛,忽然发现许多做工精良的家具,做得惟妙惟肖,很受人们欢迎。鲁班想这人是谁啊,这么厉害,有人在一旁告诉他:“就是你的徒弟泰山啊。”鲁班不由感慨地说:“我真是有眼不识泰山啊!”

成语“有眼不识泰山”,与它相近的成语有有眼无珠,但两者的用法有差别。打个比方来说,形容人不聪明,可以这么说:你真是笨啊,意思是你脑筋不是很灵活;可是如果说:你笨得象头猪,那么笨的程度就很厉害了,还有非常生气的感情含在里面。

另一则传说则没有顾及鲁班的声誉,其梗概是这样的:鲁班婚后十年,一直在外做工,和他名叫泰山的儿子从没有见过面。泰山长大之后便去寻找父亲。一日,鲁班给一大庙堂上梁,围观者对其超人技艺赞叹不绝。

突然一手拿雨伞,背着包袱的过路少年说道:“好是好,只是上得有点儿高。”鲁班循声看去,少年眉清目秀,气度不凡,心中暗暗吃惊,觉得这少年定会超过自己,不由一阵嫉妒,随手抄起一个木棍子掷去,正中少年头部,少年当即死去。

不久,鲁班回家探亲,夫妻团聚,妻子问他有没有见到儿子泰山?不说不要紧,一提到这事,鲁班便想起了那个被自己砸死的孩子。于是他便把那少年的事说了一遍。

两人核对相貌特征之后,鲁班才知那少年便是自己的儿子泰山,只能叹道:“唉!我有眼不识泰山!这眼瞎留着还有什么用呢!”说完,当即挖去左眼。从此鲁班用一只眼干活,再也不嫉妒保守。后来的木匠为纪念他,在检查木料曲直时总是闭起一只眼看,并流传至今。

直到今天,“有眼不识泰山”还是一句流行语。这句话中的“泰山”也不是指名山泰山。

该文章由作者:【达达尼昂】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