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工程专业是四年制本科,属于工学门类下的机械类专业。我校车辆工程专业依托学校机械工程和自动化专业,现有专业教师多人,均为知名高校毕业博士。本专业重视对学生专业基础和实践技能的培养,拥有汽车发动机、汽车底盘、汽车电器以及新能源与电动汽车等多个专业实验室。
发展历史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新旧专业对照表》中车辆工程专业代码由目录外080306W调整为080207 。
2020年2月,在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0年版)》中,车辆工程专业隶属于工学、机械类(0802),专业代码:080207
领域范围
培养从事车辆工程领域科学研究与开发应用、工程设计、技术攻关与技术改造、新技术推广与应用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车辆工程领域工程硕士要求能够运用现代科技知识解决企业实际生产中的一些工程技术问题。掌握本学科内扎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了解本学科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掌握车辆的现代设计理论,机电液一体化技术,现代电子技术和现代控制技术及现代测试技术和必要的实验技能。
根据行业特征,本领域的复盖面为:汽车、拖拉机设计与制造;军用车辆设计与制造;机车车辆设计与制造;工程车辆设计与制造;能源动力等。
根据工程技术人员的工作性质,领域范围可分为:车辆的研究、开发;车辆的制造、加工;车辆的性能检测、试验、分析;车辆的使用、管理、保养、维修;与生产检测车辆有关的设备、检测仪器的开发等。
培养目标
本专业注重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重视教育与社会需求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着力培养知识结构合理、具有创新精神及坚实工科背景的,能从事汽车工程技术领域设计制造、科研开发、应用研究、经营管理和市场营销等工作的复合型高级专业人才。
培养规格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车辆工程及相关领域的基础理论、技术及有关机械产品与设备的设计方法、制造工艺和市场营销知识,受到现代机械学、电工电子学、汽车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营销管理学的基本训练,具备进行汽车和汽车零部件技术研究、设计、制造和汽车营销管理方面的基本能力。
课程体系
总体框架
由学校根据自身定位、培养目标和办学特色自主设置课程体系。课程设置应能支持培养目标及毕业要求的达成。
人文社会科学类教育应能够使学生在从事工程设计时考虑经济、环境、法律、伦理等各种制约因素。
数学和自然科学类教育应能够使学生掌握理论和实验的方法,为学生将相应基本概念运用到复杂工程问题的表述,建立数学模型,并能进行分析推理奠定基础。
学科基础类课程、专业类课程与实践环节应能体现以数学和自然科学为基础,培养学生发现并解决该专业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人文和社会科学类课程至少占总学分的15%;数学和自然科学类课程至少占总学分的15%,实践性环节至少占总学分或总学时的20%,学科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课程至少占总学分的30%。
课程体系的设置应有企业或行业专家参与 。
理论课程
通识类课程
(1)人文社会科学类
除国家规定的教学内容外,由各高校根据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确定。
(2)数学和自然科学类
主要包括数学和物理学,并合理考虑化学和生命科学等知识领域。
数学主要包括微积分、线性代数、微分方程、概率与数理统计、计算方法等相关知识领域。物理学主要包括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近代物理学等相关知识领域。
数学、物理学的教学内容应不低于教育部相关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基本要求。各高校可根据自身人才培养定位提高数学和物理学(含实验)的教学要求,以加强学生的数学、物理学基础。
基础类课程
学科基础知识被视为专业类基础知识,教学内容应覆盖以下知识领域的核心内容:工程图学、力学(材料力学、理论力学等)、热流体(流体力学、热力学或传热学)、电工电子学、材料科学基础等。
专业类课程
车辆工程专业核心知识领域包括: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基础、车辆构造、车辆理论、车辆设计、车辆试验学等 。
实践教学
工程训练
学生通过系统的工程技术学习和工艺技术训练,提高工程意识、质量、安全、环保意识和动手能力,包括机械制造过程认知实习、机械制造基础训练、先进制造技术训练、机电综合技术训练等。
实验课程
实验类型包括认知性实验、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等,培养学生实验设计、实施和测试分析的能力。
课程设计
专业主干课程应设置独立的课程设计,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生产实习
培养学生观察和学习各种加工方法;学习各种加工设备、工艺装备、物流系统或流程型工艺装备的工作原理、功能、特点和适用范围;了解典型零件、部件和设备的加工和装配工艺路线;了解产品设计、制造过程;了解先进的生产理念和组织管理方式;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科技创新活动
组织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工程实践能力、表达能力和团队精神。
毕业设计(论文)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提高专业素质,培养创新能力。选题应符合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具有明确的工程应用背景,工程研究类和工程设计类选题应有恰当的比例,一人一题。应由具有丰富经验的教师或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指导,支持学生到企业进行毕业设计(论文)。应制定与毕业设计(论文)要求相适应的标准和检查保障机制,对选题、内容、学生指导、答辩等提出明确要求,保证课题的工作量和难度,并为学生提供有效指导 。
教学条件
教师队伍
师资队伍数量和结构要求
专任教师数量和结构满足专业教学需要,每个专业至少应有10名专任教师,专业生师比不高于24:1。校外兼职教师占教师总数的比例应不高于25%。
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比例应不低于50%。
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比例应不低于30%。
教师背景和水平要求
(1)专业背景
从事各专业教学工作的教师,其本科、研究生学历中,至少有一个学历为机械类专业或相关理工基础类专业。
(2)工程背景
专任教师中具有企业或相关工程实践经验的比例应不低于20%,从事过工程设计和研究背景的比例应不低于30%。
教师发展环境
各高校应建立基层教学组织,健全教学研讨、老教师传帮带、集体备课和重点研讨教学难点等机制。
各高校应为教师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条件。有合理可行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为教师进修、从事学术交流活动提供支持,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包括对青年教师的指导和培养。
各高校应拥有良好的相应学科基础,为教师从事科学研究与工程实践提供基本的条件、环境和氛围。鼓励和支持教师开展教学研究与改革,指导学生开展学术研究与交流、工程设计与开发、社会服务等。使教师明确其在教学质量提升过程中的责任,不断改进工作,满足专业教育不断发展的要求 。
设施资源
教学设施要求
(1)教室、实验室及设备在数量和功能上满足教学需要。有良好的管理、维护和更新机制,使学生能够方便地使用。
(2)实验室向学生开放,实验设备充足、完备,满足各类课程教学实验的需求,实验技术人员数量充足,能够熟练地管理、配置、维护实验设备,保证实验条件的有效利用,有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
(3)建有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基地,吸引学生广泛参与科技活动,提高创造性设计能力、综合设计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4)与企业合作共建实习基地,在教学过程中为全体学生提供稳定的参与工程实践的平台和环境。参与教学活动的人员应理解实践教学日标与要求,配备的校外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应具有项目开发或工程经验。
信息资源要求
配备各类图书、手册、标准、期刊及电子与网络信息资源,能满足学生专业学习和教师专业教学与科研所需 。
教学经费
教学经费有保证,生均年教学运行费不低于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指标体系》的要求,能满足专业教学、建设、发展的需要,且随着教育事业经费的增长而稳步增长。
已建专业除正常教学运行经费外,应有稳定的专业建设经费投入,满足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维护更新、图书资料购买、实习基地建设等需求。
新开办专业应保证一定数额的不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在内的专业开办经费,特别是要有实验室建设经费 。
质量保障
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要求
各高校应对主要教学环节(包括理论课程、实验课程等)建立质量监控机制,使主要教学环节的实施过程处于有效监控状态;各主要教学环节应有明确的质量要求;应建立对课程体系设置和主要教学环节教学质量的定期评价机制,评价时应重视学生与校内外专家的意见。
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要求
各高校应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及时掌握毕业生就业去向和就业质量、毕业生职业满意度和工作成就感、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等;应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毕业生跟踪反馈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并形成分析报告,作为进行质量改进的主要依据。
专业的持续改进机制要求
各高校应建立持续改进机制,针对教学质量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采取有效的纠正与预防措施,进行持续改进,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
概要
Vehicle Engineering
Abstract:
Vehicle Engineering is concerned with the theory, design, and manufacturing of land vehicles such as automobiles, tractors, locomotives, trucks, military vehicles and other work vehicles. The department which grants the master’s degree trains advanced engineers in the research, development, manufacture, and maintenance of equipment and instrumentation of the vehicles. Major course topics include political theory, foreign languages, engineering mathematics, vibration analysis, computer applications, vehicle system dynamics, vehicle vibrations, noise analysis and control, vehicle electronics, electrical-hydraulic control systems, vehicle body design, automatic transmission theory, vehicle drive chain system control and optimization, vehicle reliability and safety, vehicle testing and analysis, vehicle design and optimization, drivetrain design and optimization, design and optimization of locomotives, vehicle emission measurement and control, etc.
车辆工程摘要:车辆工程是有关的理论,设计和制造的陆地车辆,如汽车,拖拉机,机车,卡车,军用车辆和其他工作车辆。哪个部门授予硕士学位列车先进的科研,开发,制造工程师,以及设备和仪器的车辆保养。主要课程内容包括政治理论,外语,工程数学,振动分析,计算机应用,汽车系统动力学,车辆振动,噪声分析与控制,汽车电子,电气,液压控制系统,车身设计,自动变速理论,车辆驾驶连锁系统控制与优化,车辆可靠性和安全性,车辆检测和分析,汽车设计和优化,动力系统设计和优化,设计和优化的机车,车辆废气排放测量和控制等
I. Introduction
Vehicle Engineering is an important engineering technology field, focusing on the theory, design and technology problems of mobile machines on land including automobile, tractor, locomotive vehicle, military vehicle and engineering vehicles. Widely used in modern society, the vehicle not only affect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ransportation industry and automobile industry which is one of the pillar industries in our country but also has a profound impact on modernization of agriculture and national defensive equipment. Vehicle Engineering ranges from original mechanics, mechanical design, material, hydrodynamics and chemistry to current mechatronics engineering, mechanical design and theory, computer, electronic technology, testing metrological technology and control technology, which are not only mutually infiltrating but also further integrating with medicine, physiology and psychology. It has developed into a comprehensive discipline including multiplicate high technologies and engineering technology fields.
导言
车辆工程是一项重要的工程技术领域,侧重于理论,对土地,包括汽车,拖拉机,机车车辆,军用车辆和工程车辆的移动设备的设计和技术等问题。在现代社会中广泛使用,不仅影响了车辆的运输行业和汽车行业,是我们国家的支柱产业之一,但也对农业和国家的防御装备现代化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车辆工程范围从原来的力学,机械设计,材料,流体力学和化学机电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计算机,电子技术,测试计量技术和控制技术,这不仅是相互渗透,也进一步与医学结合,生理学和心理学。它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综合学科,包括多重的高科技和工程技术领域。
II. Program Objectives
The general objective of the specialty is to tumout high-level engineers and technicians who can work in the field of vehicle engineering including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engineering design, tackling key problem and technology alteration, and spreading and applying new technology. Engineering masters in this field must have well-knit basic knowledge and systematic professional knowledge, know the actuality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this discipline, understand modern design theory of vehicle, mechanic-electronic-hydraulic incorporate technology, modern electronic technology, modern control technology, modern testing technology and necessary experimental ability, master a foreign language, and can smoothly read technological information and literature in this field.
III. Scope of the Field
According to the features of the vehicle industry, this field includes the following aspects: design and manufacturing of automobile and tractor, design and manufacturing of military vehicle, design and manufacturing of locomotive vehicle and design and manufacturing of engineering vehicle and energy power.
According to the features of the work, the scope of this field can be divided into: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vehicle, manufacturing and process of vehicle, performance testing, experiment and analysis of vehicle, use, management, protection and maintainence of vehicle, development of testing instruments and equipment related to production and testing of vehicle.
IV. Curriculum
Basic courses: scientific socialism, dialectic of nature, foreign language, engineering mathematics (numerical method, matrix algebra, applying statistics).
Basic technical courses: vibration analysis foundation, design of advanced language program, computer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 modern testing technology and analysis, modern design technology, structural fatigue strength analysis.
Specialized courses: systematic dynamics of vehicle, systematic analysis and modern design method of vehicle, yawp analysis and control of vehicle vibration, vehicle testing technology and analysis, electronic technology of vehicle, electronic-hydraulic control system and computer control technology of vehicle, structural analysis and computer aided design of bodywork, automatic transmission theory, vehicle powertrain control and optimizing, vehicle malfunction diagnosis technology, vehicle security, panorama of vehicle industry development, vehicle power assembly, economic analysis of vehicle technology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he above courses can be chosen as degree courses and non-degree courses. Through negotiations between the training unit and home enterprise, the curriculum can be revised properly, and some selective courses will be available as well.
V. Thesis
The subject of the dissertation must be based on production practice with explicit engineering background and application value. The tentative subjects include the research, development, manufacture, testing, experiment and usage management of vehicl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instruments equipment related to vehicle production and testing, or the development of large-scale universal software used for vehicle design analysis.
The format of the dissertation may be engineering design paper or researching paper. Engineering design paper may be the fruit of new production design and development technology, including comparison and evaluation of design scheme, design computing information, economic technology effect analysis and so on. As to vehicle testing and experiment, the paper should include experimental scheme, integrated experimental data, data processing analysis method and result analysis. Researching paper should include a certain theoretic analysis content, conducting comparison analysis connected with experimental results, proving the correctness and validity of the method used and demonstrating the practicability of engineering research.
The problems solved in dissertation should have a certain technology difficulty and enough workload. the Result achieved should be advanced, adequately representing the talent of the author who can solve actual problems and comprehensively use what he has learned.
相关技术
排放技术
汽车排放:
国际上降低汽车排放的主要技术途径,是在采用高压电控喷射系统、增压中冷技术、电控EGR等技术措施达到欧4排放标准后,一般不再从发动机本身结构、燃油喷射系统等方面采取技术手段,而是通过采用多效化学尾气净化的方法,由此减少发动机本身的生产和技术成本。汽油机的指示热效率在现有的基础上,还有约8%的提高馀地,除了改善燃烧外,发动机摩擦磨损还有降低25%的馀地。实现此目标采取的技术措施是综合性的,主要有缸内直喷、可变气门正时和升程、提高压缩比、均质混合气压燃着火(HCCI)等。
柴油机的指示热效率尚有7%的提高馀地,发动机摩擦磨损还有降低15%的可能。具体措施有增压、燃烧控制、采用HCCI燃烧方式、可变气门正时和升程、可变进气涡流、电控高压喷射、电控EGR等技术。
随着汽、柴油机燃烧技术,尾气处理技术以及新一代低排放新能源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车用发动机的高效、低排放、低噪音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底盘技术
电子技术的进步与应用,使汽车底盘的控制由传统的手动、脚踏控制向电子控制方式发展,出现了ABS、EBD、EHPS和ECHPS等电子类产品。在特殊工况下,对底盘部件的控制,已开始大规模应用主动干预的控制系统来完成,例如TCS、ESP、EPS等,更进一步,发达国家已开始研发全电子控制的底盘控制系统和网络化管理的整体样车。大多数国内汽车制动系统的研发,处在引进、消化、吸收的阶段上。
商用车使用的动力转向器多采用行程限位自动调整装置和安全阀装置,有些企业先后开发了多路转向半整体式动力转向器。对EPS的基础性研究,主要集中于控制算法上,国产管轴助力的EPS已批量应用于国产汽车,小齿轮助力的EPS也已研制出来。中国轿车变速器市场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手动变速器市场自主品牌已占主导地位,自动变速器则主要是进口产品。国内重型机械式变速器的技术水平已接近国外同类产品。
与国外液力自动变速(AT)产品相比,国内在设计、制造水平、控制策略等方面都显得很落后。国产机械自动变速器(AMT)虽然已研制很久,但电控系统等方面,技术还未完全过关。中国对CVT的研发起步较晚,若干国产车型虽然部分车辆上装用了CVT,但都是进口产品;有些企业正在开发,但尚未真正步入产业化。
安全技术
汽车的安全性分为主动安全性和被动安全性两种。汽车主动安全控制系统主要包括ABS、TCS/ASR、ESP、BA、4WS、汽车主动前轮转向、汽车横摆运动控制系统、汽车主动悬架、汽车主动车身控制以及属于智能交通系统的先进汽车控制与安全系统。汽车的被动安全技术,主要涉及对汽车乘员的防护、汽车结构耐撞性、行人碰撞安全与儿童安全性防护等,例如,乘员约束系统、人体碰撞保护等技术装备就可起到这种保护作用。
用于国内乘用车的乘员约束系统开发设计,主要为前排座椅安全带和安全气囊系统。对完善约束系统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对碰撞生物力学的研究起步较晚,工作主要是跟踪和引入国际前沿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一些基础性的试验研究。
制造技术
本章介绍铸造、压力加工、切削加工、焊接、涂装、电镀、热处理、无损检测、检测、装试等10个专业领域的发展概况。中国汽车铸件正在向高性能、薄壁、轻质、精(确)尺寸、优良切削性能方向发展;铸造生产过程向清洁、废物再生、高效、节能、节材、环保的绿色铸造方向发展。
压力加工技术向着高效、自动减轻汽车重量、降低成本等方向发展,从而产生了精密锻造技术、内高压成形技术、管类零件成形技术、伺服电机压床等新技术、新设备。
汽车机械切削加工技术已由过去传统的专机生产、流水线生产、自动线生产,发展到现今的以柔性技术为特点的生产线生产。高效、精密、柔性化、自动化是切削加工技术变化的主要趋势。高速加工技术、敏捷制造技术、智能化加工技术、绿色加工技术等都将得到快速发展。
发动机、变速器、车桥、车架、车身、车厢等六大总成,是焊接技术在汽车制造中最重要的应用领域。脉冲、双丝MTG/MAG焊等代表了当前在汽车制造中应用的高效、高速弧焊新工艺。国内已基本掌握激光拼焊板的变形特点和使用规则,并已在国内生产。轿车乃至卡车焊接线、焊接机器人已被大量应用。
汽车涂装不仅在减少公害方面实现了跨越,而且在降低成本、提高涂装质量上也有显着进步。一些新的技术已开始工艺化应用。在合资汽车生产的拉动下,中国主流汽车厂家涂装技术水平已跻身国际先进行列。
汽车零件的防护性电镀由原来单一的镀锌钝化工艺,向耐蚀性能更好,且具有耐热、低氢脆性、良好加工性能及环保性能的锌合金镀层及无铬达克罗工艺发展。在镀层的耐腐蚀性能获得很大提高的同时,正向镀层耐热性能好、低摩擦系数方向发展。
齿轮渗碳热处理、调质热处理的设备通过引进,有了很大进步,现已国产化。正在大力推广应用感应热处理技术。新型节能筑炉材料、燃气加热、锻后馀热等温退火、锻后馀热淬火、非调质钢等新工艺和新材料,在节能减排中将发挥重要作用。
无损检测、几何形状检测技术不断得到发展,通过较完善的在线检测、统计分析,实施对动态工序的监控,并向智能化、网络化的监控模式发展。
装试技术综合利用了现代化高新技术,在生产组织和信息管理、物流技术等方面有了较大进步,并向模块化、柔性化、信息化方向发展。虚拟装配技术、AGV自动导向小车、多品种混流装配技术、模块化技术、高精度扭矩扳手等新技术、新装备被广泛采用。
材料技术
世界汽车轻量化材料技术发展具有以下若干特点:在政府的引导下,行业合作(联合)开发渐成主流;低成本轻量化材料制备技术和先进零部件制造技术已成为研发热点;新材料在解决(或缓解、平衡)汽车实现轻量化与保持车辆安全之间的矛盾(或冲突)中将发挥重要作用;汽车应用轻量化材料对环境的影响受到广泛关注和重视;轻量化材料的范畴正在扩大;轻量化材料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
已经获得工业化实际应用的轻量化材料,主要有高强度钢、铝合金、镁合金、塑料(包括非金属基复合材料)等四大类。在安全、节能、环保等法规的推动下,预计,未来汽车轻量化材料技术将会朝着如下方向发展:碳纤维、钛合金和金属基复合材料等新型材料将受到重视并获得应用;汽车零部件设计与选材理念将发生重要变化;轻量化材料在汽车上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展。
相关信息
新能源
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是国际社会应对能源短缺、环境污染和气候变暖问题在交通领域采取的共同措施。世界各国依据各自资源条件和产业技术状况,主要采取制定实施国家交通能源发展战略、组织开展国家重大科技开发计划、实行鼓励性政策等措施,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总体来看,尽管在现阶段各国汽车节能技术发展的方向不尽相同、各具特色,但在近中期内发展有资源优势和环境友好的替代燃料(诸如燃气等)调节交通能源结构、减少对石油的依赖、开发应用节能效果显着的混合动力汽车、降低能源消耗、长期发展纯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实现交通能源转型的总体趋势则基本相同。从2003到2013年来,国际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应用突飞猛进。
噪声振动
NVH不仅是影响车辆舒适性的重要因素,而且也是评价汽车质量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世界各大汽车公司纷纷成立专门的NVH研究机构,并已形成一套比较成熟的汽车振动与噪声特性分析、设计和评价方法,对不同档次的车型采取不同的NVH控制措施。现阶段,世界汽车NVH控制技术的最新进展及发展趋势是:NVH控制技术已应用于汽车新产品的设计阶段;仿真分析的置信度仍是应用领域关注的重点;NVH虚拟环境技术进一步走向工程应用;车辆噪声控制的材料及结构技术有所创新和发展。
随着相关汽车标准的修订,对国产汽车NVH的控制要求也相应提高。因此,国内各主要汽车公司开始重视新开发车型的NVH控制技术,均借助国内与国外的汽车NVH专业技术力量、借鉴先进的汽车NVH工程设计与评价技术和经验,同时大力投资发展汽车NVH分析与实验评价技术条件和能力,在新开发汽车的NVH特性设计以及现生产汽车的NVH问题治理方面已取得明显成效,并已掌握一定的汽车噪声和振动控制技术。但国内汽车行业在该领域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贬值估算
车辆经济性贬值怎么估算?其计算方法是什么?
从汽车的使用寿命来说,影响到机动车的经济寿命的因素有很多,主要的因素是有车辆的损耗、车辆的来源、使用年限或是说车辆的使用条件等等方面的因素,从车辆的损耗来说,一般来讲车辆的损耗可以分为有形损耗和无形损耗,并可以从这两个层面来进行全面的分析。如果是无形的损耗就是因为技术进步、产品的更新换代,所出现的性能好、生产效率高的新款车型,或是因为原车型价格的问题所受到的影响,可以理解为旧车型相对于新车型的一种贬值情况,我们所说的有形损耗就是车辆的使用过程中的消耗。这与车辆的使用成本关系很大。
然而,影响车辆的价值量变化的因素有很多,可以分为实体性贬值、功能性贬值、经济性贬值,今天,我们不说实体性贬值和功能性贬值,我们就来探讨一下什么是经济性贬值,经济性的贬值就是由于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所造成的贬值,对于外部经济环境来说,可以包含了经济政策、市场需求、通货膨胀、环境保护等等方面的政策性的因素或是外界因素,从这些外界因素来看,车辆的价值影响是客观存在的因素,对车辆的价值影响力比较大,所以我们在进行实体评估时必须要考虑进去,不能够有所忽视。
车辆构造
车辆的种类虽然多,构造却大同小异。这应该说是标准化的功劳,也是大型生产流水线的需要。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需求的变化,铁路车辆的外形开始有了改变,尤其是客车车厢不再是清一色的老面孔。但是它们的基本构造并没有重大的改变,只是具体的零部件有了更科学先进的结构设计。
一般来说,车辆的基本构造由车体、车底架、走行部、车钩缓冲装置和制动装置五大部分组成。
车体
车体是车辆上供装载货物或乘客的部分,又是安装与连接车辆其他组成部分的基础。早期车辆的车体多以木结构为主,辅以钢板、弓形杆等来加强。近代的车体以钢结构或轻金属结构为主。
货车车体
主要组成部分包括侧壁(墙)、端壁(墙)、车顶等。车体的钢结构由许多纵向梁和横向梁(柱)组成,车体底架通过心盘或旁承支承在转向架上。车体钢结构承担自重、载重、整备重量及由于轮轨冲击和簧上振动而产生的垂直动载荷;列车起动、变速、上下坡道时,在车辆之间所产生的牵引和压缩冲击力等纵向载荷;以及包括风力、离心力、货物对侧壁的压力等侧向载荷。
客车车体
为全金属焊接结构,由底架、侧墙、车顶和端墙等四部分焊接而成。在钢骨架外面焊有金属地板。侧墙板、车顶板和端墙板,形成一个上部带圆弧下部为矩形的封闭壳体,俗称薄壁筒形结构车体。壳体内面除用纵向杆件和横向梁、柱加强外,还采用墙板压筋方式来代替部分杆件,以增强结构的强度和刚度,形成整体承载的合埋结构。客车车体必须具有良好的隔热性能。为使旅客上下车方便,客车两端设有通过台,并在通过台的外端设置折棚和渡板,防止风雨及寒气侵入。车体内除设置门窗、座椅及卧铺外,还需装设卫生设备、通风装置、给水设备、车电设备、取暖设备、播音装置及空气调节装置等。
车底架
车底架就是由各种纵向和横向钢梁组成的长方形构架。它承托着车体,是车体的基础。车底架承受上部车体及装载物的全部重量,并通过上、下心盘将重量传给走行部。在列车运行时,它还承受机车牵引力和列车运行中所引起的各种冲击力及其他外力。所以,它必须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才能坚固耐用。
货车的车底架一般由中梁、侧梁、枕梁、横梁、端梁及地板横梁等组成。中梁位于底架的中央,是整个底架的基础和主要受力杆件。中梁端部是安装车钩缓冲装置的地方,直接承受纵向作用力。枕梁是底架和转向架连接的地方,在枕梁下部设有上旁承和上心盘,分别和转向架摇枕上的下旁承和下心盘相对。
它受力较大,负担全车的重量,并通过心盘将重量传给走行部。罐车的底架结构和其他货车有所不同,由于罐体本身具有很大刚度,因此罐内液体的重量主要由罐体来承担,然后通过托架及枕梁传至转向架,故罐车底架主要承受水平的纵向牵引冲击力。罐车的中梁由两根槽钢制成,中央部分盖有上盖板,盖板上焊有罐体下鞍板;枕梁为箱形断面,上面装有罐体托架,通过蹼形板焊在枕梁上,以便支撑罐体。
客车车底架的构造和货车底架相似。但是,由于客车两端必须设置通过台,所以它的小梁伸出端梁之外,和通过台端梁、侧梁组成通过台架。在通过台端梁之前,再装置缓冲梁。
走行部
走行部是车辆在牵引动力作用下沿线路运行的部分。走行部的作用是保证车辆灵活、安全平顺地沿钢轨运行和通过曲线;可靠地承受作用于车辆各种力量并传给钢轨;缓和车辆和钢轨的相互冲击,减少车辆振动,保证足够的运行平稳性和良好的运行质量;具有可靠的制动机构,使车辆具有良好的制动效果。
铁路车辆发展的初期,载重量小,容积也不大,走行部很简单,一般采用二轴车的结构形式,车轴直接安装在车体下方,称为无转向架车辆。随着车辆载重量的增大,一般多采用转向架的结构形式。转向架是将两个及其以上轮对通过专门的构件组成的一个整体部件。
由于车辆的用途、运行条件、制造和检修能力等因素的不同,转向架的类型很多,结构各异。一般转向架主要由轮对、侧架和摇枕、轴箱油润装置、弹簧减振装置、基础制动装置所组成。
开设学院
地区 | 院校名录 | |||
北京 | 清华大学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北京科技大学 | 中国农业大学 |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 北京城市学院 | 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工程学院 | 北京交通大学 | |
北京理工大学 | 北京建筑大学 | 北京林业大学 | —- | |
天津 | 天津科技大学 | 河北工业大学 |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 河北石油职业技术大学 |
河北 | 河北工程大学 | 河北科技大学 |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 | 石家庄铁道大学 |
唐山学院 | 北华航天工业学院 | 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 | 燕山大学里仁学院 | |
燕京理工学院 | 华北理工大学 | 河北农业大学现代科技学院 | 河北农业大学 | |
燕山大学 | 沧州交通学院 | 河北科技学院 | 河北工程大学科信学院 | |
山西 | 太原科技大学 | 太原理工大学 | 太原理工大学现代科技学院 | 山西能源学院 |
中北大学 | 山西农业大学 | 山西晋中理工学院 | —- | |
内蒙古 | 内蒙古科技大学 | 内蒙古农业大学 | 内蒙古工业大学 | —- |
辽宁 | 大连理工大学 |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 东北大学 | 大连交通大学 |
沈阳大学 | 大连民族大学 | 沈阳工学院 | 沈阳工业大学 | |
沈阳理工大学 |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 辽宁工业大学 | 大连大学 | |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北方科技学院 | —- | —- | —- | |
吉林 | 吉林大学 | 吉林化工学院 | 长春师范大学 | 长春工业大学人文信息学院 |
长春科技学院 | 长春工业大学 | 北华大学 | 长春大学 | |
黑龙江 | 哈尔滨理工大学 | 佳木斯大学 | 东北林业大学 | 齐齐哈尔工程学院 |
东北石油大学 | 东北农业大学 | 黑龙江工程学院 | 哈尔滨华德学院 | |
上海 | 同济大学 | 上海理工大学 | 上海电机学院 | 华东理工大学 |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 | —- | —- | |
江苏 | 苏州大学 | 南京理工大学 | 常州大学 | 江苏大学 |
南京农业大学 | 常熟理工学院 | 淮阴工学院 | 扬州大学 | |
南京工程学院 | 南通理工学院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 | 苏州城市学院 | |
江苏大学京江学院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南京工业大学 | 南京林业大学 | |
盐城工学院 | 江苏师范大学 | 金陵科技学院 | 常州工学院 | |
三江学院 | 江苏理工学院 | 南京理工大学紫金学院 | 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 | |
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 |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 | —- | —- | |
浙江 |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 温州大学 | 浙江科技学院 | 浙江水利水电学院 |
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 | 浙江工业大学 | 嘉兴学院 | 宁波工程学院 | |
宁波大学 | 同济大学浙江学院 | —- | —- | |
安徽 | 合肥工业大学 | 安徽理工大学 | 安徽农业大学 | 滁州学院 |
安徽三联学院 | 蚌埠学院 | 安徽文达信息工程学院 | 安徽农业大学经济技术学院 | |
安徽工业大学 | 安徽工程大学 | 安庆师范大学 | 安徽科技学院 | |
合肥学院 | 皖江工学院 | 安徽信息工程学院 | —- | |
福建 | 华侨大学 | 福建工程学院 | 集美大学 | 厦门理工学院 |
龙岩学院 | 福州大学至诚学院 | 福州大学 | 福建农林大学 | |
宁德师范学院 | 三明学院 |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 集美大学诚毅学院 | |
江西 | 南昌大学 | 江西农业大学 | 南昌工程学院 | 江西工程学院 |
南昌工学院 | 华东交通大学理工学院 | 华东交通大学 | 江西科技学院 | |
九江学院 | 南昌大学科学技术学院 | 景德镇陶瓷大学科技艺术学院 | —- | |
山东 | 山东大学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青岛理工大学 | 山东理工大学 |
聊城大学 | 鲁东大学 | 烟台大学 | 山东交通学院 | |
潍坊科技学院 | 青岛黄海学院 | 山东华宇工学院 |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 | |
山东科技大学 | 济南大学 | 山东建筑大学 | 山东农业大学 | |
滨州学院 | 临沂大学 | 潍坊学院 | 烟台南山学院 | |
青岛恒星科技学院 | 烟台理工学院 | 齐鲁理工学院 | —- | |
河南 | 河南理工大学 | 河南工业大学 | 中原工学院 | 洛阳理工学院 |
河南工学院 | 黄河科技学院 | 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 | 商丘工学院 | |
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 | 商丘学院 | 郑州轻工业大学 | 河南科技大学 | |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 新乡学院 | 河南工程学院 | 郑州科技学院 | |
黄河交通学院 | 信阳学院 | 郑州工商学院 | —- | |
湖北 | 武汉科技大学 | 黄冈师范学院 |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 | 武汉商学院 |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科技学院 | 武汉理工大学 | 湖北文理学院 | 湖北理工学院 | |
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 武汉华夏理工学院 | —- | —- | |
湖南 | 湖南大学 | 湖南科技大学 | 湖南农业大学 | 南华大学 |
湖南交通工程学院 | 中南大学 | 长沙理工大学 | 邵阳学院 | |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 | —- | —- | —- | |
广东 | 华南理工大学 | 韶关学院 |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 广东工业大学 |
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 |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 | 广东理工学院 | 华南农业大学 | |
肇庆学院 | 广东白云学院 |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 广州理工学院 | |
吉林大学珠海学院 | 深圳技术大学 | —- | —- | |
广西 | 广西大学 |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 | 广西科技大学 |
北部湾大学 | 柳州工学院 | —- | —- | |
海南 | 海南大学 | 三亚学院 | —- | —- |
重庆 | 重庆大学 | 西南大学 | 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大学 | 重庆移通学院 |
重庆交通大学 | 重庆理工大学 | 重庆人文科技学院 | —- | |
四川 | 西南交通大学 | 西华大学 | 攀枝花学院 | 四川工业科技学院 |
四川轻化工大学 | 成都大学 | 吉利学院 | 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院 | |
贵州 |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 | —- | —- | —- |
云南 | 昆明理工大学 | 西南林业大学 | 云南工商学院 | 云南农业大学 |
云南经济管理学院 | —- | —- | —- | |
陕西 | 西安交通大学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 长安大学 | 陕西理工大学 |
西安思源学院 | 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 | 西安理工大学 | 西安科技大学 |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西安航空学院 | 西安交通工程学院 | —- | |
甘肃 | 兰州交通大学 | 甘肃农业大学 | 兰州交通大学博文学院 | 兰州工业学院 |
该文章由作者:【郑三炮】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