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兰德尔(欧洲圣剑)

圣剑杜兰德尔,欧洲三大圣剑之一,著名诗歌《罗兰之歌》主人公圣骑士罗兰的佩剑,同时他也是史上第一位被称作圣骑士(帕拉丁)的人。杜兰德尔和罗兰的号角都属于圣器之列,更相传杜兰德尔的剑身中藏着圣彼得的牙、圣巴西流的血、圣丹尼斯的头发和一片圣母玛利亚的衣服(还有一种说法是藏有耶稣的毛发)。

它是世界上最锋利的剑,这把剑也有着“天使之剑”的别名,持有者可以受到上帝和天使的庇护,杜兰德尔有恒久不变之意,又称恒常之剑,因为曾经砍断近三米高的大理石,也被称为砍断大理石。且剑身无法损毁,意味着”不灭之刃“。ACG中历来象征着神圣,正义,有圣骑士职业的RPG和SLG更是从来都少不了这把剑。

圣骑士罗兰

罗兰(English:Roland;Frankish:Hruodland)(?-778)是公元八世纪时查理曼大帝麾下的一名军事领袖,同时也是描写查理曼大帝时代的法国文学作品中最重要的人物形象之一。

在中世纪的欧洲大陆上,罗兰是一个典型的传奇英雄式人物。法兰西的大英雄,十二勇士中唯有奥利维能够匹敌他的武勇,很多人认为,在法兰西时代,他的武勇可比拟亚瑟,发狂的他更是所向披靡,捣毁数座大桥,跨越大洲。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里,罗兰在中世纪的吟游诗人口中逐渐成为了一个人们所乐见的“流行偶像”、一个骁勇善战的勇士、一个被伊斯兰势力所杀害的高贵的基督徒。

在许多传说中,他是查理大帝麾下十二崇高圣骑士之首,同时也是查理曼的亲侄(真实性不详)。他进攻时的威力比作狮和豹,他的力气大到可以把敌人从头盔到马鞍劈成两半。他根本不知道害怕是什么滋味:尽管他只是用一小帮人马来对付数量众多的撒拉逊人,他拒绝吹响号角来让查理曼知道他的危险,因为他担心这样做会被别人看作是自己对敌人胆怯,因而给他的家庭和国家带来羞耻。

一、虔诚的宗教信仰《罗兰之歌》从许多方面反映了不同集团不同的宗教信仰。在史诗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出,以查理、罗兰为首的法兰西集团笃信基督教,书中更称其为“正教”,基督教代表善良、正义和天意;以马西理王、巴里冈教主为首的西班牙集团信仰伊斯兰教,如果称基督教为“正教”,那么言外之意,伊斯兰教则为邪教,代表邪恶和不义。

正如罗兰所说:“异教徒是邪道,基督教徒是正道”。这表面上看是两种宗教信仰的冲突,但深层次反映的是欧洲文明与阿拉伯-伊斯兰文明的冲突,进而反映了东西方世界的文化冲突。其实,古今中外许多战争都在某种程度上演绎着文化的对抗,例如中国古代的汉匈战争、宋辽战争、宋金战争、明代的土木堡之变正是反映了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的冲突,上古世界的特洛伊战争、希波战争,中古世界的十字军东征运动,乃至近世的两次鸦片战争,也都有东西方文化对决的影子在其中。

在史诗《罗兰之歌》中,主要正面人物大多有着坚定虔诚的上帝信仰,这首先体现在他们把上帝作为保护神,时刻通过上帝来寻找寄托、寻求庇护和保佑。当罗兰军队被包围时,罗兰说道:“我热烈希望战斗,愿上帝和天使保佑。”当在昂赛瓦西班牙军队来势汹汹逼近法兰西军队时,主教屠宾对大家说:“侯爷们,不要胆战心寒,以上帝之名,我请你们不要逃窜。”当罗兰向查理王吹号角求救时,史诗写到:“法兰西人都着急伤心,没有一个不是流泪哀叹,祷告上帝请他保护罗兰。

”在罗兰弥留之际,他说道:“圣玛利亚,请你帮忙。”“天父啊,绝不能让法兰西蒙受耻辱。”当查理率军为罗兰报仇与敌军作战时,法兰西战士们高呼:“天父给我们帮忙,查理王是正义的,我们不能退让。”“杀呀,将军们,不要延迟,查理王是正义的一边,上帝派遣我们把真理实现。”当查理王与巴里冈教王决斗时,书中又写道:“当查理听到天使的神圣声音,他不再害怕。”其次,法兰西人对基督教的信仰还体现在他们与异教徒英勇斗争方面,斗争方式有时甚至过于冷酷。

当查理大帝攻城略地时,他在被攻下的城池中强行推行基督教,“城里的异教徒一个也没给留下,不改信基督教就当场被砍杀”。还有,在法兰西军队与西班牙军队作战时,法兰西将领对异教徒表现出了极度残忍,史诗中写道:“罗兰伯爵用尽全力向敌人攻击,刺透对方的盾,又戳破甲衣,捅开他的胸膛,把骨头折断,把整个背脊都刺穿。……又用矛把敌人挑下马鞍,把敌人的头颈折成两段。”罗兰“杀死一个又一个,到处都是血流成河”。公爵桑申作战时“刺穿敌人的心脏和肺肝”。

罗兰的好友奥利维进攻一个异教徒时,他“让敌人的双眼从头里迸炸,使他脑浆飞溅到脚下”。战斗场面的残酷暴力与血腥让人不寒而栗,这也许就是宗教的力量吧!面对法兰西人的勇猛无敌,西班牙军队尽管在人数上占据绝对优势,但同样伤亡惨重,史诗这样描述:“成千的异教徒死掉,密密重重,一千人里只有两人没把命送”,“敌人非常伤痛,那么多的人死伤,流血鲜红,尸首堆在一起,有的匍伏,有的倒仰”。第三,对基督教的坚信还体现为对基督教义的遵守。教义中规定,信徒临终前要向上帝忏悔其罪恶。罗兰在临终前的祈祷正是体现一种对教义的遵守。

他说道:“上帝,我祈求你,以你的善良,将我的大小罪过加以原谅,一切罪过从我出生的时光,直到我最后遭到了死亡!”另外,法兰西人对基督教义的虔诚信仰还表现在日常生活的许多方面。例如,骑士们都愿意用圣徒的遗骨或遗物装饰自己的武器,以求得到神灵保佑;书中也不止一次提到查理王早起做弥撒和晨祷。与信仰基督教相对,书中也用了为数不少的篇幅记述西班牙人、大食人的伊斯兰教信仰。

在史诗一开头就写道:“那里的王马西理不尊敬上天,只信奉摩诃末和阿波连。”这显然表达出了作者作为基督徒对异教徒的强烈不满。由于马西理王“不尊敬上天”,那么以查理王为首的法兰西军队“惟恭行天之罚”(《尚书·牧誓》),中国三王时代“奉天罪罚”的思想与此颇有共通之处。在马西理王准备袭击罗兰军队前,其侄子也曾进言:“只要摩诃末给我庇护,我要把西班牙全部收复。”双方交战时,“异教徒喊叫,‘摩诃末,给我们支持,我们的大神要给我们雪耻;查理王排到此地这样的恶人,我们宁可战死也不放弃斗争。

“愿保佑我们的摩诃末吹林,还有我们的尊神特瓦冈和阿波连,拯救国王,保障王后安全。”伊斯兰教徒笃信摩诃末,即穆罕默德,这与基督徒将上帝作为保护神是相似的。在整部《罗兰之歌》中,还有些许佛教的影子。在书中第二一二节写道:“那里有不少主教和方丈,有许多僧人主持和剃发的和尚,为他们以上帝之名做了道场,他们又焚了没药和麝香,为他们全体烧香奔走匆忙。”还有当罗兰德未婚妻阿尔德悲极而亡后,她的尸体被送到“尼庵”暂存。

这里的“僧人主持”“和尚”“尼庵”都是典型的反映佛教的信息。据有关资料显示,佛教传入欧洲的时间比中国还要早。据史料记载,佛教传入中国的最早时间是西汉末年,即公元前一世纪末,然而佛教传入欧洲的时间可追溯到公元前四世纪亚历山大帝远征东方之时。他的远征最远抵达了印度河流域。亚历山大大帝死后,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统一印度,并派遣高僧到叙利亚、埃及等地传教。阿育王死后,希腊人入侵西北印度,先后建立起若干帝国,在这些帝国中,有一些国王曾皈依佛教。佛教自此已在欧洲缓慢传播。以上通过对《罗兰之歌》中关于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记述的整理,欧洲中世纪早期的宗教画面徐徐展开在了我们面前。

我们不难发现,基督教文化无疑是中世纪欧洲的主流文化,人们虔诚的信仰上帝,排斥异教,对伊斯兰教的教徒残忍迫害和屠杀,对佛教也多有微词和蔑视。然而,基督教与佛教的关系却远没有其与伊斯兰教这么不共戴天、不容水火,也许这和佛教影响力远远小于伊斯兰教、对其难以构成威胁有关,事实上,直至今日,佛教在西方世界中依然市场狭小;其次呢,这也许也和法兰西人对伊斯兰教的排斥与领土扩张的要求相结合有关。开疆拓土往往附带着文化的流动,这既是文化本身的成长与传播,同时也是对对方的排斥与融合。面对基督教的强大攻势,信仰基督教似乎是大势所趋,虔信上帝也逐渐成为欧洲中世纪最典型的时代精神之一。

《罗兰之歌》为人们成功树立了一个榜样——罗兰,在罗兰身上体现了当时虔信上帝这一时代精神以及由此衍生出的社会价值观体系。二、忠君爱国忠君与爱国是中世纪倍受尊重的品格。罗兰既是忠君的典范,同样也是爱国的楷模。罗兰不同于荷马史诗中阿喀琉斯的个人英雄主义,罗兰是一位有着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的国家式民族英雄。罗兰的英雄主义首先表现在对查理大帝的忠诚上。罗兰是查理大帝的外甥,我想,亲情是促成我们良好个人感情的首要因素和基础。

在法兰西军队返回埃斯前,查理安排军队的殿后工作,“查理皇帝就对罗兰说道,‘我的好外甥,你要知道,我讲给你全军的一半,让你统率,那将保证你的安全。’”当查理和罗兰分开之后的某一天,查理思念起了罗兰,在史诗第六六节写道:“查理比旁人情绪更低,他把外甥留在了西班牙边地,他舍不得罗兰,止不住哭泣。”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查理大帝虽贵为皇帝但是却如此重情重义。面对将士的伤亡,他们都表现出悲痛欲绝的感情。另外,他们二人虽为甥舅。却更是君臣,君有君道,臣子也有为臣之道。史诗将查理写成了理想的君王,这寄托了人民的理想。

查理大帝温顺、冷静、民主、亲和、爱兵如子、重情重义,是位贤明爱民的仁君。而罗兰更是能对国君报以绝对的忠诚。罗兰曾对查理说:“我献给你天下诸王的冠冕”,我想这绝不是罗兰作为臣子的阿谀奉承之举,而是发自内心的呼唤,是为查理大帝的为人由衷的敬仰和折服时的真情流露。当罗兰的两万法军即将与大食人交战时,罗兰对好友奥利维说道:“望上天给我们机会打仗,我们应当在这里保卫我们的国王;一个人应当为领主分担辛苦,不怕严寒也不怕酷暑。

”在罗兰将死之时,他对着他的宝剑杜伦达呢喃:“我用你攻下了大片土地,交给花白胡须的查理王治理,他是一位高贵强大的皇帝。”自蛮族入侵以来,西欧普遍处于一种动荡状态,史诗通过对查理与罗兰这一理想君臣的描绘,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建立一个统一安定国家的期待。其次,罗兰的英雄主义还表现在爱国上。在战斗中,罗兰时刻铭记法兰西的荣誉。在交战中,罗兰鼓励奥利维:“不要由于我而使法兰西丧失威名,我宁可死掉,耻辱绝不能容忍。

”罗兰还曾赞扬法兰西人,他说:“法兰西人是好样的,他们要显示威力。”依然是在罗兰牺牲之前,他呼唤道:“天父啊,决不能让法兰西蒙受耻辱。”这些言辞充分肯定了罗兰爱国精神之伟大,他甚至已成了整个国家整个民族的光荣。书中赞誉罗兰是“法兰西的花朵”。他的死让法兰西失去了花朵,但罗兰之精神永存。三、坚强勇敢坚强勇敢是中世纪骑士极为崇尚的品格。当骑士作为一种社会阶层登上历史舞台后,欧洲兴起了一种新的文学流派——骑士文学。骑士文学中骑士往往被塑造成勇敢和忠诚的象征。《罗兰之歌》是一部伟大的史诗,而同时它又是一部典型的骑士文学作品,他用了不少的文字来描绘骑士精神。

关于坚强勇敢的骑士精神,史诗也表现的淋漓尽致。当40万西班牙大军将大将罗兰的2万军队团团包围时,“法兰西人说:‘让逃跑的人遭殃,我们宁可战死也不会投降。’”当奥利维先后三次劝罗兰吹响号角以获得查理王的援救时,都遭到了罗兰的拒绝,这也正是他英雄主义的又一体现。当法兰西军队伤亡惨重,罗兰不得不考虑求援时,奥利维说:“我宁可战死,也不愿被人笑话。”书中还用了精彩的笔墨渲染了法兰西其他将领的勇敢表现,例如屠宾、桑申等都有不少精彩表现,在此不再赘述。除此之外,书中有些地方更是直接点出骑士的勇敢精神。

当罗兰勇猛杀敌时,主教屠宾赞赏他:“你打得很好;勇敢的骑士正应当如此,……在战争中应该坚强猛厉。”在第一五九节中,史诗又这样写道:“罗兰伯爵不喜欢人贪生怕死,不喜欢人骄傲自大,和坏人坏事,也不喜欢不能奋勇作战的骑士。”罗兰与诸将在敌我力量巨大悬殊的险境中,依然奋力拼杀,直到全部战死,这种不畏死亡的勇敢精神是优秀骑士的象征,它来源于一种强烈的基督教情怀,来源于对查理大帝的感激、报答和忠诚,来源于一种强烈的骑士责任感和使命感,更来源于一种作为法兰西人的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四、珍视友谊达尔文曾经说过:“讲到名望、荣誉、享乐、财富等,如果拿来和友谊的热情相比,这一切都不过是尘土而已。”罗兰既是一位勇敢的战士,是一位忠君爱国的贤臣,更是一位柔情似水的性情中人。在这一点上,史诗在很多地方都有许多催人泪下的描写。如同荷马史诗《伊里亚特》中阿喀琉斯与帕特罗克洛斯的友情一样,罗兰与挚友奥利维的友情同样打动人心。在很多时候,他们甚至以兄弟相称,这体现的又是怎样一种情比金坚的友情呢?在史诗一零八节中,奥利维与罗兰并肩作战,罗兰说道:“奥利维,兄弟,这几下打得真痛快。”在第一一八节中,罗兰又说道:“奥利维,我的兄弟同乡。

”在第一二八节中,罗兰不得以需要救援时对奥利维问道:“我们该怎么办,奥利维,我的兄弟?”不仅如此,当奥利维等一些将领相继牺牲时,罗兰都表现出了极为沉重的悲痛心情,并那多次出现昏厥。当罗兰与奥利维明白他们必定会死去时,奥利维说:“但是你将战死,法兰西威名尽丧,我们忠贞的友谊将在今天完结,到了黄昏我们将悲伤离别。”奥利维受了致命重伤,他呼唤着好友罗兰:“我的伙伴,来到我的身旁,今天我们要永别了,怀着巨大悲伤。”史诗用了极为煽情的语言诉说着罗兰与奥利维的生死离别,史诗写道:“他(指罗兰)说完话,两个人相互倚靠,你看他们这样亲爱,但是快要分别了。

”奥利维终于死去了,带着对罗兰德眷恋步入天堂,“罗兰将军为他哭泣悲叹,你从未听到过世上人哭得这样凄惨。”之后罗兰“很温柔地同他告别,说道,‘伙伴,你英雄一世落到这样下场。我们在一起岁月久长,你从未对我不起,我从未把你遗忘,你死了,我还活着,这真使我悲伤。’”战争快要结束,法兰西人尸横遍野,血流成河,“伯爵罗兰看到牺牲了的英豪,他最亲爱的奥利维也死掉,他为他们伤心,开始悲泣哀悼,面容变得苍白枯槁,他是那样伤心,他支持不住了,他不得在地上晕倒。

”继奥利维死去的主教屠宾又再次给予了罗兰沉重的打击,罗兰最后终于带着对朋友死去的痛苦,对法兰西遭袭却无力回天的遗憾离开人间。罗兰的柔情让我们内心受到了极大地震撼,罗兰对友谊的珍视触动着每个人的心灵,感人至深。友谊的进步,我想不仅仅在于双方有多么志同道合,更重要的在与共同的经历和在经历中彼此之间的宽容、理解和对对方的爱。罗兰等一群人的友谊也正是因为他们长期都处在一种同呼吸、共患难的状态中,所以他们才会在跌宕的生活中迸发出友谊的火花,他们才会在感情的海面上漩起波澜,对于他们是这样,对于我们也是这样。

五、总结罗兰是一位欧洲中世纪的英雄,在他身上集中展示了那个年代人们的宗教情怀和时代精神——虔信宗教、忠君爱国、勇敢坚强、珍视友谊,也可以看到人们对英雄的狂热崇拜,乃至于罗兰之死竟让“十万法兰西人都昏过去倒下”。但是罗兰也很多缺点和不足。首先,我不得不说,这是一个战争狂人,戎马一生,南征北战,为查理大帝立下汗马功劳。史诗在第三〇节借助瓦峰寨主白狼康丁之口道出了罗兰的战争欲求,“白狼康丁说道,‘罗兰十分厉害,他希望把天下人都打败,一切土地他都要霸占!’”他的战争铁蹄踏遍西欧,甚至要“征服天下直到东瀛”。

他临死前的自言自语道出了他一生的赫赫辉煌战绩:“我用这剑(指杜伦达)打下了昂儒和不列坦,用这剑打下了贝都和麦安,用它把高贵的诺曼底攻占,用它打下了普罗旺斯和阿基坦,还在伦巴第和罗马一带作战,还有巴伐利亚、佛德兰地面和布尔戈尼,还把整个阿普里安跑遍,使得君士坦丁堡向他(指查理王)贡献,让撒克逊人听他差遣;我还为他攻下了苏格兰,还把苏格兰变成他的属县。

”我们难以想象这种长期战争需要损耗多少人力物力,需要投入多少财富,又会造成多少士兵和无辜平民的伤亡,这种征服不可不谓之伟大,但是战争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可估量的,罗兰也是应该负有很大责任的。其次,当奥利维三次劝说罗兰吹响号角以获得查理王的援助时,都遭到了罗兰的拒绝,正是他决意以两万人马去对抗四十万西班牙才造成后面无法挽回的悲剧。

正是他的固执与任性让法兰西军队错过了等待救援的最好时机,正是他的固执与任性让本来可以活下来的战士殒命沙场,也正是他的固执与任性最终让自己失去了生命之神的垂赐!然而也正是因为如此,才让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有血有肉、有缺憾有瑕疵、而不是十全十美的英雄,这也正是史诗的高明之处。

根据史诗中的描述,后人常将罗兰与他的圣剑杜兰达尔、他的骏马韦兰迪夫、以及他的号角奥立凡特联系在一起,作为那个时代里最为耀眼的英雄之象征。

罗兰最后遵守骑士精神,因此而亡。

使用者介绍

圣骑士罗兰,他是史上第一位被称作“帕拉丁(即圣骑士)”的人。骁勇好战,拥有无可挑剔的美德,是法兰西时代只有亚瑟可相比的骑士。跟随查理曼大帝踏遍欧洲、常年征战,夺下无数功勋,其间从未尝败绩的荣耀经历。精通那个时代的一切武器,发狂的他更是所向披靡,跨越大洲。武器杜兰德尔和罗兰的号角“奥利凡特”都属于圣器之列,坐骑是欧洲传说中有名的良驹“韦兰迪夫(Veillantif)”反应极快,动作灵敏,有着钢针般的洞察力。

后续

值得一提的是,在托尔金的魔幻名着《指环王》(《The lord of ring》)中,战死的冈多王子博罗米尔也拥有一只号角,他的形象便是来源于圣骑士罗兰,而冈多尔夫的形象则来源于托宾和梅林。

在罗兰战死后,骑士并没有衰落,相反却进入了一个鼎盛的时期。在公元八世纪的后半叶,欧洲逐渐进入了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这时候骑士精神逐渐发扬光大,成为了一种荣誉的象征,而那些有教籍的骑士往往会因为立下战功而被授予圣骑士的称号,这种称号不仅是荣耀更是一种实际的利益,骑士们可谓名利双收。此后,所有见习骑士都会在成为真正的骑士前进入教会获得教籍,而那些被开除教籍的骑士则会终生不得志,甚至死后变成吸血鬼。

真正意义上的圣骑士一生恪守骑士准则,他们的生活清苦,与一般的骑士领主不同。这些伟大的战士在年老后往往会选择苦修来减轻自己的罪孽,他们是上帝的坚定信徒。圣骑士相信战斗前的祷告词是获得力量的一种方法,因此圣骑士可谓是政教结合而产生的一种产物,他们是神精神的体现,是神意志的载体,在战斗中给予敌人最严酷的打击。他们铲除邪恶,是一切罪恶的克星,亦是正义与力量象征。

相关作品

Fate/staynight

在Fate/stay night游戏原作中出现的宝具,来自吉尔伽美什的王的财宝。并没有大显身手的机会,只是在剧情中王的财宝里出现过而已,也许因为比较特别而收入了展览馆并给出了介绍。

战姬绝唱

响在一次战斗中因为歌声觉醒拿到了杜兰德尔,把铠甲持有者轰飞但是这把剑在战姬绝唱里却是双手剑

该文章由作者:【徐斌】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