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孔子闻而⑩记之曰:“攻原得卫者,信也。”晋文公与军士们约定攻打原国,以十天为期,十天打不下原国,便撤兵。晋文公说:“如果不离开,这就是去了信用,我不干。”于是撤兵。原国人听到说:“有像那样守信用的国君,能够不归顺他吗?”于是向晋文公投降。卫国人也向晋文公投降。孔子听到后记载这件事说:“攻打原国而又得到卫国,是因为守信用》”可见“守信”是事业成功的基石。
基本内容
晋文公守信得原卫
晋文公攻原,裹十日粮,遂与大夫期十日,至原十日而原不下,
击金而退,罢兵而去,士有从原中出者曰:‘原三日即下矣。’群臣
左右谏曰:‘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待之。’公曰:‘吾与士期十
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遂罢兵而去。原人
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乃降公。卫人闻曰:‘有君
如彼其信也,可无从乎?’乃降公。孔子闻而记之曰:‘攻原得卫者
信也。’
晋文公攻打原国,只携带着可供十天食用的粮食,于是和大夫们约定十天做期限,要攻下原国。
可是到原国十天了,却没有攻下原国,晋文公便下令敲锣退军,准备收兵回晋国。
这时,有战士从原国回来报告说:“再有三天就可以攻下原国了。”这是攻下原国千载难逢的好机会,眼看就要取得胜利了。
晋文公身边的群臣也劝谏说:“原国的粮食已经吃完了,兵力也用尽了,请国君再等待一些时日吧!”
文公语重心长地说:“我跟大夫们约定十天的期限,若不回去,是失去我的信用啊!为了得到原国而失去信用,我办不到。”于是下令撤兵回晋国去了。
原国的百姓听说这件事,都说:“有君王像文公这样讲信义的,怎可不归附他呢?”于是原国的百姓纷纷归顺了晋国。
卫国的人也听到这个消息,便说:“有君主像文公这样讲信义的,怎可不跟随他呢?”于是向文公投降。
孔子听说了,就把这件事记载下来,并且评价说:“晋文公攻打原国竟获得了卫国,是因为他能守信啊!”
大谋略:“信盖天下,然后方能约天下。”领导者只有守信用,才能取得部属的信任;做人只有讲信义,才能交天下朋友。
注释
【注】①虞人:古代掌管山泽苑?的官②两和:指古代军队左右营垒中的将士。
出处
《晋文公守信得原卫》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韩非子生于周赧王三十五年(约公元前281年),卒于秦王政十四年(公元前233年),韩非为韩国公子(即国君之子),汉族,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师从荀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据《汉书·艺文志》着录《韩子》五十五篇,《隋书·经籍志》着录二十卷,张守节《史记正义》引阮孝绪《七录》(或以为刘向《七录》)也说“《韩子》二十卷。”篇数、卷数皆与今本相符,可见今本并无残缺。自汉而后,《韩非子》版本渐多,其中陈奇猷《韩非子集释》尤为校注详赡,考订精确,取舍严谨;梁启雄的《韩子浅解》尤为简明扼要,深入浅出,功力深厚。
该文章由作者:【廖梦雪】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