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蜡染:亦被称作“贵州蜡花”。它以素雅的色调、优美的纹样、丰富的文化内涵,在贵州民间艺术中独树一帜。蜡染工艺品的魅力除了图案精美外,还在于蜡冷却后在织物上产生龟裂,色料渗入裂缝,得到变化多样的色纹,俗称“冰纹”。同一图案设计,做成蜡染后可得到不同的“冰纹”。
纹样
蜡染的传统纹样分自然纹和几何形纹两类。自然纹取材于花、鸟、虫、鱼等自然物,但又不拘泥于自然物的原形原貌。几何形纹样一般采用四面均齐或左右对称,力求整体效果的统一。点、线、面组成的图案纹样配合得当,主次分明,疏密有致,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多见的是点子纹。制作者们还喜欢在蓝、白相间的基础上涂上红、黄两色,称“笔彩”。
铜鼓纹
这是贵州民间蜡染中最古老的纹样。铜鼓是一些少数民族极为尊崇的重器,古时在祭祀、娱乐和征战中使用。对铜鼓的尊重意味着对祖先的缅怀和崇拜。宋代的朱辅在《溪蛮丛笑》中就说“溪峒爱铜鼓甚于金五。
”相传蜡染的纹样早就取材于铜鼓纹。清代张澍在《黔中纪闻》小说严佯僚有斜纹布,名顺水纹,盖模取铜鼓纹以蜡刻板印布。”这种纹样在传承中虽有变化,但铜鼓的中心花纹在蜡染中还是常见的。
这种中心花纹实际上就是太阳纹,在圆形外辐射光芒。“太阳崇拜”早在原始社会就出现了,至今有的少数民族仍认为太阳是万物之源,万物向着太阳才有生机。在黄下一带的佯家蜡染中,太阳纹更为多见。
蝴蝶纹
这种纹样在蜡染中比较常见,在苗族地区特别流行。蜡染中的蝴蝶千姿百态,既有写实的,又有写意的;
有抽象化的,也有变形复合的。蝴蝶轻盈秀美的形象深受中国各族人民的喜爱,并赋子其种种寓意和传说,其中以苗族的传说最为神圣。
在《苗族古歌》中讲述了涉及苗族起源的故事:枫树化为蝴蝶,蝴蝶妈妈同水泡谈情说爱,生下12个蛋,由鹊宇鸟孵化,生出万物,其中一个蛋孵化出人类,苗族的祖先姜央就在其内。
这个传说影响深远,形成苗族特有的一种文化意识,即对蝴蝶的热爱和崇拜,就是对祖先的热爱和崇拜。
祖先崇拜是由自然崇拜衍生而来,万物有灵魂,人当然也有灵魂。
据学者考察,人类有灵魂的观念,在4万至10万年前的尼安德特人那里就开始形成了。
因此,苗族蜡染中的蝴蝶纹样,积淀着祖先崇拜的原始意识。
鸟纹
蜡染中的鸟纹有些是如实摹拟,能确指其名,如锦鸡、喜鹊、麻雀、燕子、斑鸠、鹦鹉、孔雀、鹭鸶等,有的则只具鸟形,分不清是什么鸟。
它们多有花草环绕,大都张开嘴,或昂首啼啭,或窃窃私语,或比翼而飞,或背靠背像吵架的样子,生动极了,类似人的生活写照。
鸟,是山居的少数民族姑娘快乐的生活伴侣,鸟纹寄托着她们对生活的美好憧憬。
在苗族中,鸟纹也含有祖先崇拜的意蕴。如前所述,古歌中蝴蝶妈妈生出的12个蛋是由鹊宇鸟孵化的。
孵化出的万物中就有苗族的祖先姜央。因此,鸟对于苗族是有恩的。
鸟还可能是苗族先民中某些氏族的图腾。
《山海经·神异经》中说:“大荒之中有人,名欢头……欢头人面鸟喙,有翼,食海中鱼,杖翼而行。”类似的记述在古籍中还有一些。“欢头”又作“欢兜”,相传为苗族先民的首领。他的形象,是装饰着鸟图腾的形象。
鱼纹
鱼被作为纹样历史悠久,在出土的史前陶器、玉器中就出现了鱼纹。由于鱼产子多,其腹内多子,因此,鱼纹的原始寓意是象征生殖,对鱼的崇拜是对鱼的生殖能力旺盛的崇拜。
后来历经演变,出现了别的吉祥寓意。如汉族的“鲤鱼跳龙门”纹样象征显达高升,鱼纹和莲纹组合象征“年年有馀”等。而贵州少数民族对鱼纹的理解却更多地保留了生殖崇拜的原始意识。
如“子孙像鱼崽一样多”的比喻,在苗族民歌中屡有出现,在苗族的祭祀活动中,鱼是不可缺少的供品,其用意均在乞求子孙繁衍。
在蜡染中出现的鱼纹大都躯体肥硕,有的大鱼腹内还有小鱼,有的鱼腹内有鱼子似的繁密斑点,有的索性将鱼鳞画作鱼子似的繁密斑点。这些都传达出原始生殖崇拜的信息。
花草植物纹
蜡染中这类纹样很多,不少是作为辅助纹样出现的。这些纹样不像汉族那样多取材于象征富贵吉祥的牡丹、莲花、桃子、石榴之类,这类纹样在蜡染中虽也有出现,而多见的却是山间田野常见的花草植物,如荞花、蕨花、梅花、桃花、杏花、棉花等,有一些已经演变为几何形纹。
这些花草植物在少数民族妇女劳作时随处可见,伸手可及,她们从中获得美感,通过想象加工,在蜡染中描绘出极富生命活力和山野情趣的画面。
在苗族中有个传说,即在古代发生的由中原向西南的大迁徙中,妇女们为牢记跋涉的艰辛,便将沿途所见的花草植物描绘在衣裙之上,后来便作为传统纹样保留下来。可见这些纹样中寄托着古老的绵绵情思。
螺旋纹
螺旋纹在中国新石器时期的陶器上就有出现,那是出于先民对自然水纹的摹拟。这种纹样后来在汉族的民间工艺品中少有出现,而在贵州的民间蜡染中却较为常见,是几何形纹样中引人注目的一种。
这种纹样在流行蜡染的各少数民族中都有,对其内涵的说法却不同。如丹寨苗族将螺旋纹称为“窝妥”,对其来历有两种说法:一说这种纹样是祖先创作的最早纹样,为了表达对祖先的尊敬和怀念,就照原样保留下来了;一说苗族在“鼓社祭”的盛大祭典里,要杀牛作供品并敲长鼓祭祀祖先,妇女们便将牛头和鼓头的旋纹变成花样,以志纪念。布依族则对螺旋纹另有解释,说古时有位聪明能干的姑娘,不幸染了重病,请医生治疗无效。
她母亲到坡上采了一种“皆皆豆”(汉话叫“郎鸡草”)的嫩苔煎给姑娘吃,病就慢慢好了。姑娘为纪念救命的“皆皆豆”,就按其外形绘成螺旋纹,留在衣裙上。
布依族还说其祖先“百越人”居住海边,螺旋纹是表现水波纹;或说螺旋纹如蛇盘成一饼,是表现蛇的形象。
星辰山川纹
这是概括的说法,其实天空中的星辰云彩,地上的山岭江河,乃至房屋、城池等,在蜡染中均有表现,不过已经抽象化了,成为整齐的形状组合。
这些纹样不仅具有特殊的形式美,还有深沉的内涵。苗族历史上经历的离乡背井的大迁徙,是个悲壮的历程,苗族人民对其是刻骨铭心的。传说这些纹样中有的就记录了迁徙的历史。
这些纹样有名称,如九曲江河纹是由大小不等的菱形套结而成,象征江河纵横,曲折交叉;城界花纹以方形为框架,表示城墙,四边的小方形表示角楼,中间的十字纹表示街道。
流行这类纹样的地区有这样的说法:这些纹样是表现故土的风光和祖先迁徙的经过,如百褶裙上的黄色横线表示黄河,绿色横线表示长江,中间的空白表示田野。他们称这种裙为“迁徙裙”、“母汀裙”。
龙纹
这种纹样在刺绣、挑花当中常见,在蜡染中也有表现。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龙纹极有特色,其外形和内涵.与汉族地区的龙纹截然不同。龙是中国的原始图腾。
世界上古老的氏族和部落,一般都以同他们有亲缘关系的动物或植物形象为图腾,作为崇拜的偶像或氏族、部落的徽记。而中国灼龙图腾却是人创作出来的,并无实物。
根据闻一多先生的考证,龙是由以蛇为图腾的氏族或部落为主体,吸收了其他氏族或部落图腾的部分器官组合而成。汉族自秦、汉以降便以龙为尊,龙成为至高无上的皇权象征,龙纹逐渐演变为头角峥嵘、尖爪利牙的威武形象。
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龙纹却大异其趣,表现为稚拙天真,憨态可掬,与人和自然万物十分亲近。而且龙的形象并不固定,变化很多,如苗族就有水牛龙、鱼龙、蚕龙、叶龙、盘龙、鱼尾龙、水龙等等。榕江苗族蜡染中的龙纹,形体既像蛇,又像蚕。
龙纹的内涵除了龙图腾崇拜的原始意识,还有乞求纳福迎祥、消灾免祸之意。
种类
生活中的蜡染,大体可以分三大类。民间工艺品:是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民间艺人和农村妇女自给自绘自用的蜡染制品,这一类产品应属于民间工艺品。
工艺美术品:是工厂、作坊面向市场生产的蜡染产品,这一类产品应属于工艺美术品。
蜡染画:第三类是以艺术家为中心制作的纯观赏型的艺术品,也就是“蜡染画”。
这三大类蜡染同时并存,互相影响,争奇斗艳。这种复杂的,多元化的现象,在艺术界是少见的。
用途
贵州蜡染同所有民间工艺品一样,具有实用的功能。在蜡染流行的地区,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装饰美化生活,丰富生活的文化含量,寄托人们的信仰、祈愿和情感,深受人们喜爱。
特别在长期形成的民俗活动中,反映民俗心理的蜡染更丰富了民俗活动的内容和趣味。蜡染制品包括了许多日常生活用品,一般可作妇女头巾、衣裙、围腰、被面、帽子、床单、门帘、窗帘、背扇、包袱布、盖帕、手帕、挎包等等之用。
有些工艺水平较高,图案非常新奇精美的,也被当作艺术壁挂来装饰居室客厅及宾馆饭店。
贵州蜡染文化
两千多年来,蜡染工艺在贵州民族地区延续至今,这和蜡染工具简单、制作方便,能够就地取材有关,也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的长期存在分不开。但相比费工费时的手工蜡染来说,市售的花布更便宜省事。
若单纯从经济因素解释蜡染长期存在的现象,不能让人信服,而只能从它所承载的民族文化以及产生它的思想根源来理解。贵州蜡染是贵州少数民族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体现,既有几千年历史文化积淀形成的传统,又面临外来文化的冲击。
同其他民族文化一样,贵州蜡染也是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因为许多传统风格一旦变异,就再也找不到回归之路。
该文章由作者:【欲仙欲死】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