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亚平,中国科学院院士,分子进化生物学和保护遗传学家。1965年生于云南昭通。现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云南大学名誉校长,中国遗传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动物学会副理事长,云南省遗传学会理事长,云南省细胞生物学学会理事长等。
简介
张亚平,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已在《Nature》、《Science》、《Nature Genetics》、《Proc. Natl. Acad. Sci. USA》、《Am J Hum Genet》、《Mol Biol Evol》等SCI刊物发表论文二百多篇,先后获国际大奖“生物多样性领导奖”、中国青年科学家奖、中国青年科技奖、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杰出青年学者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奖项。2005年度云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获得者。
个人履历
1982-1986复旦大学生物系,学士学位;
1986-1991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博士学位,导师施立明院士;
1991-1992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1992-1995美国圣地亚哥濒危动物繁殖中心(CRES)分子遗传实验室,博士后研究;
1995-2000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细胞与分子进化开放研究实验室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996-2005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副所长;
1999-现在云南省畜禽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2003-现在云南省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主任,教授;
2005-现在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所长;
2008-现在昆明学院名誉院长;
2012.1,根据国务院《关于张亚平任职的通知》(国人字〔2012〕10号),张亚平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在研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分子进化与进化基因组学(2001-2006)
973子项目农业动物重要经济性状的主基因定位(2002-2005)
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主要畜禽经济性状基因的克隆与基因多样性研究(2003-200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动物适应进化的遗传机制(2005-2008)
人物生平
张亚平称自己与老一代科学家相比“是非常幸运的”,幸运地接受了系统的教育,幸运地进入科研殿堂并出国深造,幸运地得到中国科学院院长特拨经费回国发展,幸运地当选院士、当选云南省科协主席……
“恰逢其时,感谢改革开放,我接受了正规的基础教育和系统严格的高等教育。中小学时代就开始受《科学的春天》、《哥德巴赫猜想》的感召,加上整个社会对科学的尊重和重视,让我走上了科研之路。”
张亚平带领他的科研团队,在生物多样性领域取得了国内外瞩目的一次次重大的学术发现和突破——通过对数千个样品的筛选和代表样品的线粒体基因组分析,建立了系统而完善的东亚和南亚人群系统发育关系;系统研究了我国主要家养动物的起源与遗传多样性,发现东亚,尤其是我国南方及周边地区是家养动物驯化的重要区域;建立了具有国际影响的动物DNA库,系统地研究了我国许多濒危和非濒危物种的遗传多样性,澄清了这类群系统演化中的一些疑难问题;在基因进化与生物适应机制研究中新发现了数百个基因,揭示了一些基因和基因家族的起源进化及其与生物适应的关系……
张亚平还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硕士、博士研究生,与来自全国各地的访问学者广泛交流。他的学生中有两人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有3人获中科院院长奖特别奖。
张亚平的研究和对人才的培养,促进了中国分子进化和遗传多样性研究的发展,进入生物多样性国际研究的前沿。
2002年6月,张亚平这位中国青年科学家跟往常一样,依旧忙碌在“细胞与分子进化开放研究实验室”,而远在万里之外的美国贝基基金会和保罗基金会,却把第三届国际“生物多样性领导奖”授予了他,使他成为获此殊荣的第一位亚洲学者。
“生物多样性领导奖”是国际上专门针对这一新兴领域设立的重要奖项。大奖的突然惠顾,张亚平备感“意外”:“国际、国内做得出色的人很多,我能得到这个荣誉是非常幸运的。在生物多样性研究领域里,比我年长的、同龄的科学家有很多,能够得到这个荣誉,一方面是实验室的全体人员和我的共同努力,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另一方面,就是运气。我觉得我的运气比较好,因为我想做的许多工作都做出来了。”柔和的阳光下,张亚平的眼神显得越发平和。
2004年7月23日,张亚平这位当时不到39岁的年轻科学家,与吴旻、李家洋两位我国遗传生物学界的“大腕”人物,共同站到了一个领奖台上。时任中国科协主席的周光召,把“生物科学创新奖”颁给了他。
1986年7月,张亚平自上海复旦大学毕业。他没有像很多同学那样留在大城市,而是选择了昆明市郊的“细胞与分子进化开放研究实验室”,选择了从事动物遗传学研究,投在了细胞进化学专家施立明先生的门下。
“当时我十分喜欢动物遗传学。大学毕业之前,我查了些文献,看到一些施立明先生的文章,觉得他工作做得非常出色,他的研究方向是我非常感兴趣的。云南又是一个动物王国,为我将要做的研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也是一种机遇。”
当时,施立明先生领导的实验室已是国内动物染色体进化做得最好的实验室。
“在我刚到实验室的时候,施老师敏锐地感觉到世界分子遗传学的发展,他想在实验室开辟新的实验领域,因为我是学生物化学,有着分子生物学方面的训练,他希望我来在这个实验室开辟分子遗传学方面的研究。”
一个大学刚刚毕业,20出头的年轻人,肩负着恩师的信任与器重,就这样从零做起,开始探索新的实验领域。
没有提取DNA微量样品所必需的微量移液枪,张亚平就用微量注射器和烧杯。“当时提取DNA样品时,用的是微量注射器。若干个烧杯摆在那里,用于清洗微量注射器中的残留物。”张亚平苦笑着。
用近乎原始的方法与设备,张亚平完成了当时还没有人系统做过的“猕猴属的线粒体DNA的多态性研究”。
对于这个“处女作”,如今的张亚平津津乐道:“我们先把猕猴的线粒体提取出来,再把里边的DNA纯化出来。然后用限制性酶进行分析,比较它的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计算不同物种间的亲缘关系。当时在国内系统地做这方面工作的还是不多的,我们有了新的起点。”
1994年,张亚平的导师施立明院士病故,当时远在美国圣地亚哥动物协会做博士后研究的他,怀着对恩师的感念之情,万里奔丧。
施立明院士的过世,使得由他一手建立起来的“细胞与分子进化开放研究实验室”一度失去了领头人,这里太需要一位具有科研激情、才智的新舵手。汲取了西方生物科学研究的思想,加之在生物多样性研究的独到见解,使张亚平众望所归。然而,当年实验室的仪器设备条件确实无法满足张亚平的基本工作需求。
“我当时曾想,如果我回来不能从事我深爱的研究,我回来又有什么意义呢?”踌躇再三,在回美国之前,张亚平决定到北京拜访一下中国科学院的领导,争取实验室购买设备的所必需的经费。
百忙之中的中科院院长周光召给了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张亚平10分钟。
“去见周院长之前,我事先准备了一下有关的材料。当时比较紧张。以前没有拜见过任何大领导,感觉中需要仰视的人,现在要面对面,很紧张。”张亚平这样回忆当时的情景,“没料到,一见面,周院长问了一些专业性很强的问题,我一下子放松了。”
原定10分钟的谈话大约持续了一个小时,在科学院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周院长当即决定拨给张亚平15万美元建设实验室。
张亚平经历了这次出乎意料的谈话、“意外”得到15万美元科研启动经费。他还深有感情地谈到其他给予他关心与支持的领导与专家。此后,“人要懂得知遇之恩”这句话就常挂在他的嘴边。
幼时的张亚平非常喜欢读小说,而且他阅读的速度较快,往往是别人看五天的书,他一两天就通读下来,虽然并没能完全消化,但他有自己的视角。如今,这种阅读方式,被他融会到了科研工作之中。
现在张亚平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却从未厌倦过。他记得导师施立明说过的一句话:“如果对研究没有浓厚兴趣,最好趁早改行。”现在他也用同样的话告诫他的学生。“我读小学时养了10多只鸽子,即使把它们带到很远的陌生地方,它们还是能飞回家,我就在想,这是为什么呢?”他说:“兴趣能激发人的灵感和穷追不舍的动力。科学研究虽然十分辛苦,但只要兴趣所在,你愿意为它付出很多,甚至是毕生的心血。”
张亚平喜好登山,他常把科研的过程比作登山的路途,把科研的成就比作山顶的凉亭。张亚平喜欢高山上凉亭中一览众山小的感觉,也乐于享受登山途中的大汗淋漓。往往是,当他还认为自己在攀登路途中,却已经征服了一座又一座山峰。
“我现在身兼数职,但主要工作还是在研究所、在我的科研方面,承担重大的科技任务。非常繁忙,一天十几个小时,一周七天,都在工作。如果周末不工作反而是不正常了。”说到这里,张亚平又笑了。
“因为工作太忙,许多爱好不能不放弃。”张亚平话语一转:“但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特别是我现在工作头绪比较多,是所长、法人代表,又是省科协主席,还有较重的科研任务。工作强度是非常高的,所以保持一个好的身体是至关重要的。如何在紧张的工作中调剂好自己的生活,保持一个良好的身体状况,来处理繁重的工作,自我调节能力非常重要。”
为了见缝插针地锻炼身体,张亚平有时上楼不乘电梯,而是爬楼梯,平时走路一般都很快,有时也抽空打打球。他一直保持着有规律的生活,保持着比较好的睡眠。“我有较好的角色转换调剂能力,该进入哪个角色,就考虑哪个角色的事。”科协工作是光荣的责任。
2008年4月18日,张亚平当选为云南省科协第七届委员会主席。
“科协主席这样一个岗位对我来说也是一个新的挑战。但我喜欢挑战。”张亚平认为,自己当科协主席也有一些优势。他说,我对国家宏观的科技发展需求比较了解,对云南的重大科技需求更为清楚,而且与全国的科学家都熟悉,与其他国家的同行有联系,在科协可以起到比较特殊的作用。
“我做科协主席是兼职,主要还是依靠我们省科协党组和科协的主席班子,发挥团队的作用,和他们共同来开展工作。我们班子搭配很合理,有的是科学家,有的是基层科技领导,有的是有行政领导经验的同志。我与科协党组书记唐云以前就在一起工作过,现在配合起来很默契。所以我特别感谢他给予我的支持、帮助和谅解。”谈到科协领导班子,张亚平兴奋的心情溢于言表。
“科协是科技工作者之家,一项重要的工作职能是传播科技知识。”作为科协主席,如何发挥自己的职能作用?张亚平告诉记者:“就是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我的任务是抓重点,就是重大的决策和重大的活动。我主要是提出一些宏观的发展思路,比如说如何发挥各类专业学会的作用,把科技工作者更好地凝聚起来,如何加强科技咨询活动,发挥科技参谋作用,为省委、省政府的决策提供科技建议和咨询。同时针对云南省的重大科技发展和相关需求开展系列研讨。”张亚平说:“科协更多的是面对大众对科学知识的需求,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我们通过各级科协、各地学会,把科学家组织起来,做科学的普及和科技政策的咨询。比如面对农村对知识的需求,送科技下乡等等。”
云南省科协努力深化科普惠农兴村工程,为新农村建设服务取得新成效。按照新一轮“兴边富民”工程要求,以“七个一”(即建立一个科普活动站、制作一块科普宣传栏、确定一名科普宣传员、办好一个农技协、建立一个农函大培训点、帮助发展一个示范项目、挂钩一个学会帮扶)为建设内容,在80个村实施了省级科普惠农兴村计划。
“现在政府职能的转换有很大的科技需求。”张亚平对新形势下科协的作用有独特的认识。“政府职能转变,有一些职能要由民间组织、社会团体来承担。科协是介于政府与民间组织之间的团体,可以发挥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张亚平还高兴地谈到了云南省科协的突出优势:“我们云南省与东南亚联系紧密,云南科协可以在推进民间科技交流、科技合作,更好地搭建与邻国科学家交流的桥梁和纽带方面发挥独特的作用。”
人物评价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张亚平一直致力于研究动物和人的进化历史和遗传多样性。1986年他毕业于复旦大学生物系,1991年在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获博士学位。1992年5月至1994年12月,他在美国圣地亚哥动物协会做博士后研究。
在国外研究工作期间,张亚平也时常关心国内的科研情况,不断向昆明动物所介绍国外有关学科的发展动向和最新信息。和其他海外回国学者经历不同,张亚平是在一个极其特殊的时刻毅然归来的。昆明动物所的人士介绍说,他的导师施立明院士不幸逝世,成为施院士所领导的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细胞与分子进化开放研究实验室”最大的损失。在这种情况下,张亚平毅然回国并出任该实验室主任,继续推进先师的研究工作。
院士
张亚平院士,理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91年在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获博士学位,1992-1995年初在美国圣地亚哥动物协会做博士后研究,1995年回国任研究员。10多年来,张亚平和他的科研团队,致力于研究动物的进化历史和遗传多样性,在分子水平系统内澄清了一些重要动物类群的进化之谜,建立起我国最大的野生动物DNA库,并先后在国内外知名刊物发表论文几十篇论文。/n
相关信息
2009年9月1日的Science杂志中有一句话:“‘中国制造’的不仅是塑料制品或是鞋子,现在,连狗也是‘中国制造’。”那篇文章,专题报道了张亚平及其合作者历时7年的研究成果,从基因溯源的角度,证实了狗起源于中国的论点。
2002年,张亚平领导的一个研究组,与瑞典皇家科学院的彼得·萨沃莱南教授合作,提出了狗起源于东亚的观点。该项成果作为封面论文在《科学》发表后,世界许多著名媒体作了广泛报道。
2009年8月,康奈尔大学的亚当·鲍科博士及其合作者在《美国科学院院报》发表一篇关于非洲乡村狗的研究论文,对狗的“东亚起源说”提出了质疑。
张亚平与彼得·萨沃莱南教授的合作一直在继续。在张亚平的带领下,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的庞峻峰博士与云南大学的周晓菊博士等研究人员经过数年的艰苦努力,分析了更多地区狗的DNA数据。此外,他们的分析也包括了前一个月康奈尔大学小组发表的数据。他们以充实的数据揭示,狗可能起源于中国长江以南地区。
张亚平合作取得的这项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著名刊物《分子生物学与进化》。
“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这是张亚平经常会对学生说的一句话。“我们把狗作为一种模式动物,了解其驯化过程中遗传变异如何。这能帮助我们了解家养动物和作物的遗传与育种,了解人类的疾病。”
记者: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对此您如何理解?
张亚平:我认为,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是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的战略目标。现代农业是以现代生物学和生物技术为支撑、以现代工业装备为物质条件,以科技进步为主要推动力的新型农业。未来10年,我国食物和纤维需求总量将显着增长,消费结构将发生根本变化。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引擎,推动着农业常规技术的效率革命和农业体系的创新升级,是农业科技的主体。农业生物技术是农业科技领域的源头性和战略性高技术,将带动整个农业科技的发展。
当今农业面临人口增加带来的粮食需求压力、自然资源的不可持续利用和气候变化带来的不稳定性等巨大压力,需要重新思考农业科技及其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即一方面利用先进生物技术来进一步提高农业动植物的经济产量和获得高附加值的农产品,建立整套清洁安全生产技术体系来保证食品的安全;另一方面提高作物本身对多变环境的适应能力,减少气候极端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创制农业资源节约利用技术体系,提高作物对光能、水分以及氮磷钾大量营养元素和铁锌硼铜等微量营养元素的利用率。
记者:您能举一些具体的例子吗?
张亚平:基因组学的进步带动了生命科学的快速发展,进而对农业科学并将对农业生产带来深刻而巨大的变化。基因组、蛋白质组、代谢组和表观基因组等组学研究发展迅速,更多的农业动植物基因组序列被测定。我国已完成了多个重要农业动植物的全基因组测序,包括水稻、马铃薯、番茄、黄瓜、家蚕等。以“组学”为基础的生命科学必将引领农业生物科技革命。
以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和全球卫星定位系统为核心的空间信息技术是生产力的重要因素,直接作用于农业生产、决策管理与产品流通等农业活动中,全面提高农业的总体水平。我国在精准农业方面的研究总体上处于研究和示范阶段,总体上与发达国家仍有差距。但可以预见,随着生命科学、信息科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控制科学的不断发展和在农业领域中的全面渗透,精准农业技术以及相关的现代农业生产装备,特别是农业智能装备将会得到快速发展。
张亚平在讲话中回顾了“渤海粮仓”建设构想的提出及项目的组织筹划过程,指出“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是部、院、省紧密合作,瞄准科技增粮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布局。中科院党组对此一直高度重视,并以区域创新集群项目的形式,为“渤海粮仓”项目提供了2000万元的经费支持,示范工程实施中将在技术、队伍、平台等方面为项目提供支撑和保障。与此同时,中科院将进一步密切部、院、省协同创新的合作关系,发挥好科技部行政组织,中科院技术主导,地方政府协同实施的政产学研用的合力作用,努力将“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做成科技增粮的示范样板,对整个环渤海地区的粮食增产和农业科技进步中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
该文章由作者:【林教头】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