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灰堆又名八破图,是中国传统艺术珍品之一,以画残破的文物片段堆栈构成画面,包括集破、集珍、打翻字纸篓等方式。起于元,盛于清末。郑达甫先生被公认为此领域的唯一能手。
起源
“锦灰堆”最早起源于何时,现无准确文献记载,相传是元代与赵孟頫齐名的画家钱选,在一次醉酒后兴起,将当天散落在饭桌上的下酒菜吃剩残物,如蟹脚、蚌壳、莲房、鸡翎、鱼刺等、信手绘制成一幅横卷,并挥笔题款“锦灰堆”。这可能是“锦灰堆”最早的历史记载。
历代“锦灰堆”画家:
由于“锦灰堆”绘制难度大,要求技术含量高,所以绘制“锦灰堆”的画家极少。有文献记载的更寥寥无几,通过现存的作品中和有关资料显示,“锦灰堆”画家有:
吴华
宋山
韩英
钮传礼字小川(1921-2005年)
弘法深
李铸青
朱敬五
郑佐宸
李成华
陈二指
杨谓泉(杨谓泉款均为郑达甫所做)
(以上画家及作品照片由美国皮博迪博物馆"锦灰堆“研究专家南希女士提供,姓名为译音,可能存在文字不准确)
袁少甫
胡善述(无相关资料,南京民间藏有其“锦灰堆“画作)。
姚华:字重光、号茫夫。贵州省贵阳人,生于清光绪二年,(1876年)卒于民国19年(1930年)。一生主要活动在北京,他在诗文、词、曲、碑、版及古器的考据和音韵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对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上进行了比较广泛的涉足,在近代美术史上做出了丰富的理论方面的贡献。姚茫夫先生取“泰山二十九字”残碑做颖拓,郭沫若赞为:“茫夫颖拓实古今来别开生面之奇画也”。郑振铎称为:“大胆的创造性的艺术劳动”。茫夫先生博览多识,他曾为陈师曾先生拟汉画像题词曰:师曾善为汉画像石刻而变化于己,能以不美为美,尽纳妍妙于高古之中。先生的画作曾被鲁迅先生收入《北平笺谱》,并赞为:“大盛则师曾、茫夫……之时代。”这无疑是对先生创造的劳动高度赞扬。
刘保筠:字竹斋。1901年生于河北涿州,1951年卒于北京。受姚茫父先生相受,精于“锦灰堆”。于齐白石、胡佩衡、王梦白、肖谦中、陈半丁等均为画友。民国后期先生任职县委党部和省委党部,后被选为国大代表,有清正廉洁之政名。1944年以后居北京,住宅在新街口附近,于齐白石铁栅老屋为近邻,故于白石先生交游较多。刘保筠先生亲传弟子为宋翼青先生。
能手
郑达甫
在这一领域被公认的能手,是画了六十多年的郑达甫先生.三四十年代流行沪上的"锦灰堆"之作,大多是郑先生手笔。
据新编《镇海县志》“人物传”记载,郑达甫(1891~1956年),镇海浦镇十七房郑氏人,他“家贫少孤,在家乡小学任教,性喜绘画,尤擅临摹”。20余岁时到慈溪一店铺司账,后来到了上海,靠卖画为生。
当时上海有个福建商人杨渭泉,好笔墨而不善画。他结识了郑达甫后,便使了个移花接木的歪招,干脆延留郑达甫在家,专门为其代笔作画。而郑达甫此时生活窘迫,有人邀他代笔,自是欣喜。
有了稳定的代笔人,精于谋划的杨渭泉,便以自己的名义大登广告,吹嘘自己工于绘制“锦灰堆”。每幅画出售所得利润,杨郑二人六四分账,郑达甫还要自费购买笔墨颜料等。这种奇怪的合伙生意一直做了20来年,杨渭泉一直坐享名利。后来战乱一起,失去了绘画生意的客源,郑达甫成了“废角料”,杨渭泉便毫不留情地把他赶了出去。
因此,目前在古玩市场中流通的工笔绘制“残画”,凡落款为“古闽杨渭泉”的,皆是郑达甫的旧作。
郑达甫被迫回家后,不得已只好以打柴、卖烧饼讨生活,此时他仍坚持画画。解放后,这段隐秘被人捅破,他所绘“锦灰堆”被邀参加全国第二届美展,首次回归主人名下。郑达甫也随即被上海市文史馆聘为馆员,受到人们的尊敬。
宋翼青
宋翼青,字云程,又名亦卿,1918年生于涿州城西南茂田庄。早年就学于男高小、育才中学,文学、书法、篆刻受业于周葆生、徐幼宗、刘葆筠,绘画受教于柳汀先生,为王先生早年弟子。六十年代,经民国名医吴彩臣先生介绍,得识齐璜大弟子两石翁王铸九先生,并与之交游。宋氏先后从业于小学教师、县政府秘书、县文化馆职员,上世纪八十年代于商业机械厂退休。空有绝世绘画天才,而困守小城,郁郁不得志。先生早年受柳汀先生画风影响,以花卉、鸟虫为主,后得两石翁心授,笔墨拙朴、典雅而有富贵气。先生尤擅画“锦灰堆”(又名八破),受张海若画风影响,得刘竹斋真传,其“八破”冠绝当代画坛而无雁行者。翼青涿州画友有张曾扬、郭笃民、焦润之、王恨庚、王自兴等,皆涿州画界俊彦。已故。
耿玉洲
耿玉洲,1945年生于山东淄博市周村区,自幼酷爱书画,长期临摹芥子园画传,曾先后拜画家陈伯鸣、徐金
堤为师,习画花鸟山水。1966年任周家小学民办教师,在此期间一边教学一边研习书画艺术,几十年勤学不辍。1992年在周村地区创办第一所周村业余书画学校。1993年去中国美术学院专修花鸟专业,从师卢坤峰、叶尚青、朱颖人、闵学林等名家。毕业后专攻海派吴昌硕先师画风十几载。1999年拜画家宋翼青为师学习“锦灰堆”得到先生真传。为更好的传承和保护“锦灰堆”这一优秀的传统技艺,近几年来专攻“锦灰堆”的创作技法,并在不断学习前人绘画技法中不断研发出自己特有的创作技法。成为新中国建立后“锦灰堆”艺术第一位传人,其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展出,已成为当今收藏爱好者手中的珍品。
耿学知
耿学知,耿玉洲之子,1973年生于山东淄博,号桃源居士、桃花源斋主人。幼时贪玩不愿以书画为伍,青年时得父亲友人们相劝始随父习画。师法任伯年、吴昌硕等海派文人画家。95年随父迁住秦皇岛,结识李壮阁、李英、丁宝栋、宋宝顺等书画名家并得其精心指教,并与乔海光、刘宏等青年画家为友整日研讨书画。2006年随父耿玉洲学习锦灰堆创作至今。现为中国锦灰堆艺术第四代传承人,国家一级美术师。
绘制要求
1、绘制“锦灰堆”必须选用熟宣纸、中国画颜料、磨墨、毛笔、界尺等用具。
2、绘制图中所描绘的杂物必须是破、旧、污、虫蛀、火烧、撕裂状方能显出古朴典雅,古色古香、雅趣横生之趣。描绘书房中可见的杂物,如:古旧书画、破旧折扇执扇、青铜器拓片、碑拓、虫蛀的古书、信札、册页等都可入画。
3、绘制“锦灰堆”精通各种画法,能工能写。花鸟、山水、人物以及连环画等。“锦灰堆”必须善书各种字体,真、草、隶、篆以及古印刷体,善模仿各家书体,做到惟妙惟肖、形神兼备。
4、能篆刻各类印章等杂物。
5、“锦灰堆”布局奇特,看似杂乱无章,实则井然有序,有中国画的疏密聚散、浓淡干湿,更要相互映衬件件逼真。
6、“锦灰堆”中的杂物应有出处和依据。
7、画中杂物要画出破碎、翻卷、重叠、沾污、撕裂、虫蛀、火烧、烟熏等古旧貌。
8、“锦灰堆”是纯手工精心绘制而成。不许粘贴拼凑。
9、“锦灰堆”画宜小不宜大,十分费工费时,采用工兼写的画法,丝毫不能草率,一般一副作品在2-3个月完成,慢者则半年一张。
编辑推荐
本套书收集了王世襄80岁以前所写的大部分文章,计105篇,编为:家具、漆器、竹刻、工艺、则例、书画、雕塑、乐舞、忆注、游艺、饮食、杂稿等十二类。共有线图234幅,黑白图424幅,彩图255幅。第三卷选收王世襄历年所作的诗词120首,由他和夫人袁荃猷手书影印。
从事收藏和鉴赏者必读书。半年内重印四次。这是一部大俗大雅的奇书。作者素有京城“玩家”之称,在文物鉴赏方面的潇洒与精道令人叫绝。家具、漆具、竹刻、工艺、则例、书画、雕塑、乐舞、忆往、游艺、饮食、杂稿……书中无不娓娓道来,全书记琐闻于雅玩之外,杂中见博,博中见雅,而尤多风趣。
内容简介
王世襄自选集《锦灰堆》一、二卷收集了他80岁以前所写的大部分文章,计105篇,编为:家具、漆器、竹刻、工艺、则例、书画、雕塑、乐舞、忆注、游艺、饮食、杂稿等十二类。共有线图234幅,黑白图424幅,彩图255幅。第三卷选收王世襄历年所作的诗词120首,由他和夫人袁荃猷手书影印。
《锦灰堆》一二卷收集了作者在80岁以前所写的大部分文章,计105篇,第三卷则以手书影印的形式选收了王世襄历年所作的诗词120首。全书计有线图234幅,黑白图424幅,彩图255幅,可谓琳琅满目,令人爱不释手。尤其令人叫绝的,是其所收的105篇文章分为家具、漆具、竹刻、工艺、则例、书画、雕塑、乐舞、忆往、游艺、饮食、杂稿等十二类。
其涉及面之广,在个人的自选集类书籍中极为罕见,从中也可看出作者兴趣之博杂,积累之用心。如果说,对于古代家具,特别是明代家具,以及书画之类的详细讨论还是可在传统的文物类书籍中时常见到的话,那么,对于竹刻的把握可能就是更有该书作者之特色的了。而对于像葫芦、鸽哨这类小玩艺的长篇讨论,恐怕更非常人所能设想厂。此书既可以作为收藏发烧友的手册,又可使普通读者增长见闻,或作别致的艺术品来“把玩”。
作者简介
王世襄,号畅安,一九一四年生于北京,祖籍福州。小学、中学在北京美国学校读书,燕京大学文学学士、硕士,曾任中国营造学社助理研究员,清理战时文物损失委员会平津区助理代表,故宫博物院文物馆科长、陈列部主任,中国音乐研究所副研究员,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研究所研究中,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现任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研究馆员。王世襄兴趣广泛,喜爱古诗词,曾从事家具、髹漆、竹刻、传统工艺、民间游艺等多方面的研究,均有论述,收此集中。
该文章由作者:【红色角落】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