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拼音:zài)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其古字形像草木刚萌发于地面。“在”和“才”最早为同一字,金文加上“土”旁成为“在”。“在”表示生存,泛指存在,引申指停留或处于某个地点,又引申指居于某职位或处于某状态。“在”虚化为介词,指行为的时间、处所、范围等。“在”字虚化后也可作副词,表示动作、事情正处于进行状态。
文字源流
上古文字里,“在”作“才”,“才”“在”本为同一字。甲骨文的“才(在)”(图1)一说像草木从地面钻出的样子,借用草木初生表示存在;一说像支撑房屋屋顶的支架,假借表示存在。西周文字仍如此,且中间填实,如字形2,但也产生了从土才声的形声字,如字形3。因为“在”的本义是“所在之地”“存在”“居于”,而“土”者,“地”也。宋代杨万里的“新晴在在野花香”句,这“在在”所表示的,便是“处处”“地地”的含义。所以“在”字以“土”为意符。也有人认为“土”是由“王”字演变而来的,可备一说。
战国以后声符“才”的写法分化为两种:一种写法为三笔,即字形5、7、8一系,此系发展成为现代汉字;另一种写法只有两笔,似?字,即字形6、9、10、11一系。
“在”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频率很高,除了“生存”“存在”“居于”“处于”这些本义之外,后来又派生出“在于”“决定于”(如“事在人为”)“正在”(如“他在看书”)等义。还用作介词,与别的词组成介词结构用来表示句子成分(如“在回家后”“在楼上”)。
详细释义
读音 | 词性 | 释义 |
zài | 动词 | 存在;生存。 |
指保存。 | ||
(人或事物)处于某个位置。 | ||
担任;留在。 | ||
参加(某团体);属于(某团体)。 | ||
终,终结。 | ||
察知;审察。 | ||
善于;擅长。 | ||
存问;慰问。 | ||
在乎;看重。 | ||
听凭;由。 | ||
通“载”。承载。 | ||
介词 | 由于;取决于。表示事物的原因和目的。 | |
表示动作、行为进行的处所、时间、范围或事物存在的位置,有时表示与事物的性质、状态有关的方面。 | ||
副词 | 表示行为、动作或状态处在进行中或持续中。 | |
助词 | 用在动词后面表示可能,相当于“得”。 | |
表示一定的语气。 | ||
相当于“着”。 | ||
名词 | 处所。 | |
“在”和“所”连用,表示强调,其下多连“不”、“难”等否定词。 | ||
cái | 副词 | 通“才(纔)”。表示数量少。 |
参考资料 |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十三】【土部】昨代切(zài)
存也。从土才声。
说文解字注
存也。存,恤问也。《释诂》:“徂、在,存也。在、存,察也。”按,《虞夏书》在训察,谓在与伺音同,即存问之义也。在之义,古训为存问,今义但训为存亡之存。
从土,才声。昨代切,一部。
(说明:粗体字为《说文解字》原文,其余为段玉裁注文)
广韵
昨宰切,上海从‖才声之部(zài)
在,居也。存也。昨宰切。一。
昨代切,去代从‖才声之部(zài)
在,所在。
康熙字典
【丑集中】【土部】?·康熙笔画:6·部外笔画:3
《唐韵》昨宰切。《集韵》《韵会》《正韵》尽亥切。竝裁上声。《尔雅·释训》:居也。《易·乾传》:在下位而不忧。
又察也。《书·舜典》:在璿玑玉衡,以齐七政。《礼·文王世子》:食上必在视寒煖之节。
又存也。《论语》:父母在。
又所在也。《前汉·武帝纪》:徵诣行在。蔡邕《独断》:天子以四海为家,谓所居为行在所。
又姓。晋汝南太守在育。
又脾神曰常在,见《黄庭经》。
又昨代切,音载。义同。
又叶雌氏切。音此。善也。《诗·小雅》:不属于毛,不离于裏。天之生我,我辰安在。
又叶才里切。示上声。屈原《离骚》:吾令丰隆乗云兮,求虙妃之所在。解佩纕以结言兮,吾令蹇修以为理。从土从才。本作?,今作在。《正字通》:在,本昨代切,旧本泥韵书先才上声训居,次转去声训所,不知所即居,非上声者训居,去声者训所也。○按,在有上、去二声。字书韵书皆然。《礼韵》:原许通押,《字汇》:分训,似泥。《正字通》:不从上转去,亦非。
近义辨析
正、在
“正”和“在”都表示动作进行或状态持续,但是“正”着重指时间,“在”着重指状态,如现在正上着课呢|时代在前进。“在”可以表示反复进行或长期持续,“正”不能这样用,如经常在考虑、一直在探索。
当(dāng)、在。
- 表示时间,“当”不能跟单独的时间词组合,“在”不受这个限制,如:在2000年(不能说“当2000年”)、在以前(不能说“当以前”)。
- 表示处所,“当”只能跟少数名词组合,不能跟处所词、方位词组合;“在”正相反,只能跟处所词、方位词组合,不能跟一般名词组合:当头泼冷水(不能说“当头上泼冷水”)、在头上泼冷水(不能说“在头泼冷水”)。
字形书法
“?”从上、左包围“土”,底部“土”高。“?”,首笔横居上居中,长撇从竖中线上端起笔,撇至左下格;第三笔竖与第二笔撇相接于横中线。“土”,两横上短下长,都从左下格起笔写在横中线下方;竖笔从横中线上方起笔, 写在竖中线右侧。
音韵集汇
时代 | 声韵系统名称 | 韵部 | 声母 | 韵母 |
先秦 | 高本汉系统 | dzʰ | əɡ | |
王力系统 | 之 | dz | ə | |
董同龢系统 | 之 | dzʰ | ə̂ɡ | |
周法高系统 | 之 | dz | əɣ | |
李方桂系统 | 之 | dz | əgx | |
西汉 | 之 | |||
东汉 | 之 | |||
魏 | 咍 | əї | ||
晋 | 咍 | əї | ||
南北朝 | 宋北魏前期 | 皆灰咍废 | əi | |
北魏后期北齐 | 皆灰咍废 | əi | ||
齐梁陈北周隋 | 灰咍废 | əi | ||
隋唐 | 拟音/高本汉系统 | dzʰ | ɑ̆i | |
拟音/王力系统 | dz | ɒi | ||
拟音/董同龢系统 | dzʰ | Ai | ||
拟音/周法高系统 | dz | əi | ||
拟音/李方桂系统 | dz | ậi | ||
拟音/陈新雄系统 | dzʰ | əi |
韵书名称 | 字形 | 小韵 | 韵摄 | 声调 | 韵目 | 声母 | 声类 | 四呼 | 等第 | 清浊 | 反切 | 拟音 |
广韵 | 在 | 在 | 蟹 | 上声 | 十五海 | 从 | 开口呼 | 一等 | 全浊 | 昨宰切/昨代切 | dzʰAi | |
载 | 蟹 | 去声 | 十九代 | 从 | 开口呼 | 一等 | 全浊 | 昨代切/昨宰切 | dzʰAi | |||
集韵 | 在 | 蟹 | 上声 | 十五海 | 从 | 开口呼 | 一等 | 全浊 | 尽亥切 | dzɒi | ||
在 | 蟹 | 去声 | 十九代 | 从 | 开口呼 | 一等 | 全浊 | 晬(昨)代切 | dzɒi | |||
礼部韵略 | 上声 | 海 | 尽亥切 | |||||||||
去声 | 代 | 昨代切 | ||||||||||
增修互注礼部韵略 | 上声 | 海 | 尽亥切 | |||||||||
去声 | 代 | 昨代切 | ||||||||||
中原音韵 | 在 | 去声 | 皆来 | 精 | 全清 | tsai | ||||||
中州音韵 | 去声 | 皆来 | 臧赛切 | |||||||||
去声 | 皆来 | 叶才去声 | ||||||||||
洪武正韵 | 在 | 上声 | 六解 | 从 | 昨 | 全浊 | 尽亥切 | dz‘ai | ||||
在 | 去声 | 六泰 | 从 | 昨 | 全浊 | 昨代切 | dz‘ai | |||||
分韵撮要 | 在 | 阳去 | 第十九栽宰载 | 精 |
方言集汇
◎ 赣语:zai5
◎ 客家话:[海陆腔] cai6 coi1 [梅县腔] hoi1 toi1 cai1 cai5 coi1 [宝安腔] cai3 [客英字典] cai5 coi1 [陆丰腔] cai5 cai6 coi1 [客语拼音字汇] cai4 coi1 [东莞腔] cai3 [沙头角腔] cai5 cai1 coi1 coi5 [台湾四县腔] cai5 coi1
◎ 粤语:zoi6
◎ 潮州话:do6(tõ), zai6(tsãi)
该文章由作者:【澹台无竹】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