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墙(耶路撒冷犹太教圣迹)

哭墙,又称“西墙”(希伯莱文Hakotel;一说原文是Occidental,意为欧洲之墙)。是耶路撒冷旧城古代犹太国第二圣殿护墙的一段,犹太人认为哭墙是当年圣殿留下的唯一遗迹,因而是犹太教最神圣的祈祷地方。许多世纪以来,犹太教徒都到这里来面壁祈祷,每当追忆历史上圣殿被毁情景,便不禁嚎啕大哭一场,哭墙因此而得名。

哭墙(耶路撒冷犹太教圣迹)

简介

哭墙又称西墙(英语:western wall, Al-Buraq Wall, Kothel HaMa'aravi,希伯来语: הכותל המערבי )。哭墙位于耶路撒冷老城圣殿山西侧的山脚 ,是耶路撒冷旧城第二圣殿护墙的一段,也是第二圣殿护墙的仅存遗址、,古代犹太国第二神庙的唯一残余部分,亦有“叹息之壁”之称。

长约50米,高约18米,由大石块筑成。

犹太教把该墙看作是第一圣地,教徒至该墙例须哀哭,以表示对古神庙的哀悼并期待其恢复,故称哭墙。

历史

公元前1千年犹太大卫王的儿子所罗门,耗时7载,动用20万人在耶路撒冷一座小山,即后来著名的神庙山(也称圣殿山)上兴建了一座华丽的圣殿,作为朝拜犹太教神主耶和华的地方,这就是著名的耶路撒冷第一圣殿。

公元前586年,巴比伦人攻占了耶路撒冷,将大卫王之子所罗门王为耶和华所建的“第一圣殿”付之一炬,四万多犹太人被虏,史称“巴比伦之囚”。公元前十九年,大希律王于旧址重修圣殿,称“第二圣殿”。

公元70~135 年,罗马皇帝三次远征耶路撒冷,将耶路撒冷全城夷为平地,屠杀了一百多万犹太人;幸存者复又被虏为奴。罗马皇帝宣布永远放逐犹太人。自此,犹太人在世界各地饱受欺凌与歧视,历经无数的颠沛与流离,在漫长的兩千余年里,犹太人成了没有家园的浪子,四处离散、惨遭屠杀。直到1948年才重建以色列国。

公元70年,罗马帝国皇帝希律王统治时期,极力镇压犹太教起义,数十万犹太人惨遭杀戮,绝大部分犹太人被驱逐出巴勒斯坦地区,耶路撒冷和圣殿几乎被夷为平地,该墙壁为同一时期希律王在第二圣殿断垣残壁的遗址上修建起的护墙。直至拜占庭帝国时期犹太人才可以在每年安息日时获得一次重归故里的机会,无数的犹太教信徒纷纷至此,面壁而泣,“哭墙”由此而名。

从19世纪中叶起,犹太人试图购买西墙和其邻近地区,但没有成功。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在20世纪早期兴起后,西墙成为犹太社区和穆斯林宗教领袖之间摩擦的原因,穆斯林担心西墙被用于犹太民族主义对圣殿山和耶路撒冷的进一步要求。西墙下的暴力行为变得司空见惯,于1930年召开了一次国际会议,以确定穆斯林和犹太人的权利和要求。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惨遭德国法西斯杀害的犹太人达600万之多。这些惨痛的历史遭遇,深深地印在犯太人的心灵之中,哭墙便更被犹太人视为信仰和团结的象征。     

1948年,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发生战争后,约旦控制了西墙,禁止犹太人来到墙下。

1967年,六日战争中,犹太人自约旦手中收得哭墙。近2000年来,西墙首次处于犹太人控制之下。以政府在西墙前辟出宽阔的广场,每逢阵亡将士纪念日、大屠杀纪念日、犹太新年、赎罪日等重要的国家或宗教节日,便在此举行纪念活动或宗教仪式。

1967年,“哭墙”所在的破败街区后被拆除,成了一片宽阔的铺砌广场。虔诚的犹太教徒热切希望能重建这一圣殿,但没能实现,因为那将意味着要拆除后来在遗址上建起的穆斯林圣所。在圣殿地基附近近还建有一座犹太教堂和一座拉比学馆。

1981年哭墙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

构成

今日可见的哭墙,高度约20米,由12层大石块砌成。石块与石块之间未使用胶泥,但墙体异常坚固。低层石头来自大希律时代,中层属回教时代,高层属十九世纪的土耳其时代。六日战争以前,哭墙4公尺前有一些房屋存在,以色列收复后拆除障碍,修建成可容纳数万人的大广场。现今可见哭墙阔度为50米,但隐藏的墙更阔,实质上向北延伸至苦路。

传闻

天使的哭泣

据说,在所罗门圣殿被罗马人焚烧时,犹太人面对坍塌的大殿和残垣断壁,聚集在西墙下失声恸哭。期间,有人看见有六位天使也坐在一面残墙上哀声哭泣。天使的泪水渗入石缝,从而使圣殿废墟的残壁永远不倒,见证着这段苦难与悲剧。

哭墙之泪

在哭墙的石墙中间的一块巨石上异样地出现了一道水渍,经过几天风吹日晒依然如此,既不扩大、也不消失。这一现象令不少极端正统的犹太教人士激动不已,因为在犹太教传说中,哭墙流泪是犹太救世主弥赛亚 降临的先兆。  

如果把水渍形容为“哭墙之泪”的话,那么哭墙实际上流了三行泪,而不是先前所报道的一处。在哭墙前我们看到,先前的报道的那行“泪”位于哭墙中间靠左的位置,距离地面大约六七米的高度。水渍长方形,尽管湿漉漉的,却并没有水滴下来,水渍四周都是干的,一点水的痕迹也没有。由于水渍正好位于一块巨石正面,所以从地面看起来似乎水是从石头内部渗出来的,这也许是一些人觉得怪异的原因。另外两处水渍都位于石墙的缝隙处。水从缝隙里渗漏出来,润湿了下面的石头,一些墙缝的填料也被腐蚀掉了,所以看起来更像两只“流泪的眼睛”。

哭墙出现水渍其实是一种经常出现的自然现象。这种现象在之前就出现过,当时查明,原因是哭墙另外一侧用于滴灌的水管发生渗漏,而渗漏的速度和蒸发的速度正好相抵,所以水渍能够长时间既不消失也不扩大。

以色列文物局会同有关地质和文物专家也对哭墙水渍现象进行了调查分析,最后专家们得出的意见也证实“哭墙之泪”其实并不神秘。以色列文物局在发布的调查结论中说,这一现象虽然不像一年半前那样,是由于渗水形成的,但也属自然现象,是由于一种长在石头中间的植物腐烂后引起的。

宗教礼仪

哭墙为悼念故国或故人而修造的墙形纪念建筑物。耶路撒冷的哭墙不允许向正在祈祷的犹太人拍照。

男士进入哭墙,必须戴帽

祷告的地方分隔成男女两部分,男左女右。男士进入哭墙,必须戴帽,没有帽的旅客可于入口处自行取纸制圆形小帽戴上,在离开前交还。旅客可靠近墙身,摸著石头向神祷告,可用任何语言大声祷告,小声祷告或默祷,更可以用任何文字写祷文于纸条上塞进石缝中,代表祷告的认真迫切。犹太人祷告时不断摇头前,因为他们在祷告不断提神的名字,为免妄称神的名,乃呼一次名,点一次头。愈点愈多,变成惯例,乃恳切祷告的象征。祷告讲经时犹太人蒙上祷告的头巾,代表谦卑受教,额上及臂上缠住经文盒子,表示遵行申命记11章18节的经训:“你们要将我这话存在心内,会在意中,击在手上为记号,戴在额上为经文”。经文盒子虽细小,里面有大量用显微镜才能看清的手写经文。手工精细,因此非常昴贵,每个价钱由数千至一万港元不等,乃犹太父亲于成年礼给刚成年儿子的礼物。

成人礼

成年礼时,犹太父亲联同家族男成员陪伴儿子将妥拉经卷由威尔逊拱内的经文柜取出,然后放在台面由儿子公开颂讲,显示他在宗教上成年,可以选择自己的道路,类同基督教的洗礼或坚振礼。犹太母亲不能进入男性区域,但在围栏外高声震耳尖叫,表示高兴,犹太母亲在家中用神话教养孩童的责任已经告一段落。此后儿子会受教于会堂的拉比。他享有成人宗教权利的同时,也负起宗教上的神圣责任。犹太母亲在栏外抛弃糖果进男性区域,表示祝贺。有男孩在成人脚下忙碌地检糖果,并非贫吃,乃拾回给犹太母亲及女亲属再进行抛掷。

女性在哭墙不用蒙头

在女性区域,常见妇女涕泣交流地祷告。女性在哭墙不用蒙头,但在祷告后,她们一步一步退出祷告区域,退出时仍面向哭墙,表示恭敬。哭墙看起来和一堵巨大的石墙无异。每天都可看见犹太人自动分成男女两拨,分别在哭墙的北南两段祈祷,他们常常手捧《圣经》,一边祈祷,一边点头(根据犹太教规,凡是念到圣人名字的时候必须点头),有的人更搬把椅子面对哭墙,一整天都沉浸在与上帝的对话中;至于闻名世界的、把写着心愿的纸条塞入哭墙墙缝的行为,倒不是犹太人的习俗,而是旅游者们的发明。

石缝里塞一张写好心愿的小纸条,寄给上帝。

该文章由作者:【游离态】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