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砺锋,男,1949年4月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市,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文科院士)。1984年10月在南京大学获得文学博士学位,是新中国的第一位文学博士,南京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主任,央视百家讲坛著名主讲人。
人物简介
1949年4月8日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市。/n
1966年毕业于江苏省苏州高级中学。/n
1968年下乡插队,在江苏省太仓县和安徽省泗县务农、做零时工。/n
1978年考入安徽大学外文系英语专业。/n
1979年考取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师从程千帆教授。
198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
1984年获文学博士学位。/n
1984年起在南京大学任教。/n
1986年9月至1987年7月在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学社任高级访问学者。/n
1996年9月至1997年7月在韩国全南大学任客座教授。/n
2001年9月至2002年2月在台湾清华大学任客座教授。/n
2006年9月至2007年1月在香港浸会大学任客座教授。/n
2013年4月19日任河南省驻马店市黄淮学院兼职教授,由黄淮学院副校长王冰颁发聘书。/n
现任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主任。
学术兼职
学术兼职有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部人文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韵文学会理事、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宋代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杜甫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陆游研究会会长、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中国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等。兼任河南大学、郑州大学、安徽大学、河南师范大学、广西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南通大学兼职教授,中国江苏省政协常委。
背景资料
莫砺锋高中毕业时适逢文革爆发,两年后下乡插队,不断地受到“扎根农村干一辈子革命”的教育,加上莫砺锋的父亲是“历史反革命”,莫砺锋已与大学彻底绝缘,所以莫砺锋只有在务农之余读点书,这是莫砺锋在单调、乏味的农村生活中的唯一乐趣。
每逢雨天的黄昏,莫砺锋手捧书本站在窗前,暮色越来越浓重,莫砺锋把双眼贴近书本才能勉强辨认文字。莫砺锋每月只能凭证购买一斤煤油,总有好多日子是没油点灯的。更难堪的是书籍的来源近于枯竭,有时实在弄不到想读的书,只好把手头原有的几本书翻来复去地“精读”,或是到手什么就读什么,杂乱无章地“博览群书”。
插队十年,心情忧郁苦闷,总觉得青春黯淡无光,茅檐下的读书便是那段艰苦岁月中唯一的亮点。是读书滋润了莫砺锋的心灵,是读书充实了莫砺锋的生活。回忆起往事,那段经历仍然温馨得难以忘怀。读书,尤其是不带任何功利色彩的读书,是人生中最愉快的生活内容。
学术成果
到二○○七年四月二十八日为止莫砺锋学术性着作:
1、《江西诗派研究》(齐鲁书社1986年)
2、《杜甫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
3、《神女之探寻》(编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4、《中国文学史•宋代卷》(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
5、《朱熹文学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6、《诗歌与道德名言》(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
7、《古典诗学的文化观照》(中华书局2005年)
8、《杜甫诗歌讲演录》(广西师大出版社2007年)
9、《唐宋诗歌论集》(凤凰出版社2007年)
到二○○七年四月二十八日为止莫砺锋非学术性着作:
1、《浮生琐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
2、《莫砺锋诗话》(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到二○○七年四月二十八日为止莫砺锋学术论文(1996年以后):
1、评史蒂芬•欧文的初唐诗、盛唐诗,唐研究第2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12月)
2、朱熹韩文考异研究,国学研究第4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8月)
3、论韩愈诗的平易风格,唐研究第3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12月)
4、文学史学献疑,《江海学刊》1998年第3期
5、重论杜甫卒于大历五年冬,杜甫研究学刊1998年第2期
6、回顾、评价与展望–关于本世纪宋诗研究的谈话(莫砺锋、陶文鹏、程杰),《文学遗产》1998年第5期
7、程千帆古代文学研究述评,文学评论1998年第6期
8、江郎才尽新解,文学评论丛刊第2期(江苏文艺出版社1998年)
9、评前野直彬中国文学史,学术思想评论第3辑(辽宁大学出版社1998年)
10、怅望千秋一洒泪,《古典文学知识》1998年第5期
11、杜诗伪苏注研究,《文学遗产》1999年第1期
12、南朝山水文初探,《中国文学研究》1996年第1期
13、论欧阳修的人格与其文学业绩的关系,《中国文学研究》1997年第4期
14、一部引人注目的博士论文,《古典文学知识》1996年第1
15、论朱熹对历代散文的批评,《漳州师院学报》1999年第1期
16、论中华文化的诗性特征,《中国韵文学刊》1999年第1期
17、论朱熹的文学理论,《中国国学研究》第六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1月
18、论朱熹的文学史观,《江海学刊》2000年第1期
19、论朱熹对诗序的态度,《文献》2000年第1期
20、论朱熹对历代诗歌的批评,《南京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
21、论朱熹对作家人品的态度,《文学遗产》2000年第2期
23、论朱熹的散文创作,《阴山学刊》2000年第1期
24、批评与考证相结合的学术创获,《学术界》2000年第3期
25、论朱熹的清远诗风,《宋代文学研究丛刊》第5辑,台湾丽文文化事业公司1999年
26、长使英雄泪满襟–论杜甫对诸葛亮的赞颂,《杜甫研究学刊》2000年第1期
27、新时期中国大陆宋诗研究述评,莫砺锋、程杰,《阴山学刊》2000年第2期
28、程千帆评传,《学术界》2000年第4期
29、论晚唐的咏史组诗,《社会科学战线》2000年第4期
30、莫信诗人竟平淡,《读书》2000年第9期
31、朱熹的文学活动,《人民政协报》2000年9月15日第4版
32、怎样读杜甫诗,《古典文学知识》2000年第5期
33、论朱熹文学家身份的历史性消解,《江汉论坛》2000年第10期
34、郭祥正–元祐诗坛的落伍者,《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6辑,中华书局2000年
35、论杜甫的文化意义,《杜甫研究学刊》2000年第4期
36、诗以奇趣为宗–论苏诗的艺术个性,人文论丛2000年卷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11月
37、理学家的诗情–论朱熹诗的主题特征,中国文化17、18期(2001)
38、从经学走向文学:朱熹“淫诗”说的实质,文学评论2001年2期/新华文摘2001年第6期
39、关于汉语大词典书证迟后问题的管见,福州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
40、唐诗三百首中有宋诗吗,文学遗产2001年第5期
41、论杨万里诗风的转变过程,求索2001年第4期
42、论红楼梦诗词的女性意识,明清小说研究2001年第2期
43、论唐宋诗醇的编选宗旨与诗学思想,南京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44、从苏词苏诗之异同看苏轼以诗为词,中国文化研究2002年夏之卷
45、朱鹤龄杜诗辑注平议,文史2002年第4期
46、陆游读书诗的文学意味,浙江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
47、陆游诗中的学者自画像,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48、陆游诗中的生命意识,江海学刊2003年第5期
49、陆游诗中的巴蜀情结,社会科学研究2003年第5期
50、再论夺胎换骨说的首创者,文学遗产2003年第6期
51、台湾的中文系述评,东方文化2003年第4期
52、读剑南诗稿校注献疑,中华文史论丛第76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53、杜诗学疑难问题举隅,杜甫研究学刊2004年第3期
54、大家阴影下的焦虑–唐代诗人薛能论,中国文学研究2005年第2期
55、读陆游入蜀记札记,文学遗产2005年第3期
56、宋诗三论,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57、论宋人校勘杜诗的成就及影响,杜甫研究学刊2005年第3期
58、陆游诗中的自画像,文史知识2005年第11期
59、贯通历代弥纶群言,文学评论2005年第4期
60、论宋代杜诗注释的特点与成就,中华文史论丛2006年第1辑
61、台湾大学的学科评鉴,社会科学论坛2006年第5期
62、论纪批苏诗的特点与得失,中国韵文学刊2006年第4期
63、论后人对唐诗名篇的删改,文学遗产2007年第2期
所授课程
古代文学史专题(硕士课程)、杜诗研究(硕士课程)、唐宋文学专题(博士课程)。
研究课题
到二○○七年四月二十八日为止莫砺锋研究的课题有:
1、项目名称为“中国诗学的文化学研究”(中国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划项目,项目批准号:01JB750·11-44012)
2、莫砺锋任2006年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与现代中国社会研究”首席专家。
所获荣誉
1988年荣获江苏省人民政府颁发的“江苏省第二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991年被中国教委授予“作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称号。
《江西诗派研究》本书被《中国文学研究年鉴》(1987)评为“本年宋诗流派研究的最大成果”,并于1988年获江苏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
《杜甫评传》于1994年获江苏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
《中国文学史·宋代卷》全书于2001年获第五届国家图书奖。
该文章由作者:【北斗第八星】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