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理论(政策体系)

制度理论是公共政策三个明显的特征,是一套有形无形的框架和规则体系,具有公共政策的合法性、公共政策的普遍性和公共政策的强制性。

制度理论(政策体系)

特征

一是公共政策的合法性。只有公共政策才表现为法律的规定,要求公众与团体予以忠诚与服从。

二是公共政策的普遍性。公共政策的触角深入到了社会的各个层面和社会中的每一个人,而其他一些社会组织的政策与公共政策相比,其目标群体是非常有限的。

三是公共政策的强制性。只有政府以武力为后盾,独享社会的强制权。

影响

制度(system,institution)是一套有形无形的框架和规则体系,它通过规范、专业、整合而降低交易成本。政府制度是个人和团体行为的结构性模式,这些行为模式具有持久性特征,对公共政策内容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1)有利于某些政策的形成与实施,不利于另一些政策的形成与实施。

(2)对社会上的某些利益需求提供便利,对另一些利益需求起抑制作用。

(3)为某些个人和团体提供接近政府权力的便利,为另一些个人和团体设置障碍。

缺陷

制度与政府在政策过程中的缺陷:

(1)政策过程涉及政府中的许多部门,它们的行为规律存在明显的差异,集中表现为日常的工作惯例和俗套。

(2)政策过程中大的行动是无数次和经常性小的行动的汇集或结果,政府机构中处于不同层级的部门和个人扮演了这些小的行动的主要角色。

(3)政府中的不同部门和个人为一项政策提供多样化服务,他们只是在国家目标、政治目标、组织目标这些概念特征领域部分地一致。

现代组织理论的发展为制度分析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制度模型逐渐成为政策分析的主要方法,代表了当前政策分析的最新动态和研究走向。

制度分析不同于理性分析,不认为某种原因必导致某种行动,而认为具有某种制度特征的组织必会做出某种行动的选择。

中国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根本保证。如果说理论指引着道路探索的方向,那么制度则保障道路的探索不会偏离方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规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在中国特殊国情基础上如何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因此,理论创新不能脱离中国实际,更不能脱离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制度为理论创新划定了一个鲜明的界限,决定了理论创新再怎么解放思想,也不会解放到不要社会主义的邪路上去,再怎么与时俱进,也不会发展到丢掉马克思主义的歪路上去。

重要性

制度理论成熟,对外可以支撑制度竞争,对内则可以支撑制度运行。人类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社会有序运行离不开制度规范。人们自觉遵守和执行制度,制度运行就会顺畅高效,国家治理就会卓有成效。人们自觉遵守和执行制度,前提是能够理解制度、认同制度、掌握制度,了解其是怎样形成的、是为谁服务的、本质特征和优越性是什么,明确如何使制度得到有效执行、如何对待制度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这就需要将制度实践成果及时上升到理论层面,深入研究和揭示制度建设规律,不断丰富和发展制度理论,为制度运行提供理论支撑和舆论氛围。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制度理论充满活力、富有创造性,还能引领和促进制度不断发展完善,长期保持生机活力。马克思的理论让人们认清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实质和历史局限性,为人类探索更好社会制度提供了锐利思想武器。中国共产党人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在制度探索实践中不断取得重大成果,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多方面的显著优势,其中就包括坚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善于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使社会始终充满生机活力的显著优势。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聚焦坚持和完善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明确了各项制度必须坚持和巩固的根本点、完善和发展的方向,并作出工作部署。贯彻落实全会精神,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有大量工作要做,其中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推进制度理论创新,为人们坚持和巩固、完善和发展、遵守和执行制度提供学理支撑和理论引导。

该文章由作者:【夜礼服假面】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