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兽,拼音:heī shòu,字义:黑色的兽类,词语出自:《聊斋志异》卷三第四十五篇。《黑兽》是清代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茫茫人千世界,无奇不有。这里记叙的是野兽中的异事,真假暂且不说,而作者写出来却是含有深意的。作者在“异史氏日”中似乎怕人不理解这深意,又特地讲了个“狨食猕”的故事。
原文
闻李太公敬一言:“某公在沈阳,宴集山颠,俯瞰山下,有虎衔物来,以爪袕地,瘗之而去。使人探所瘗得死鹿,乃取鹿而掩其袕。少间虎导一黑兽至,毛长数寸,虎前驱,若邀尊客。既至袕,兽眈眈蹲伺。虎探袕失鹿,战伏不敢少动。兽怒其诳,以爪击虎额,虎立毙,兽亦径去。/n/n异史氏曰:“兽不知何名。然问其形,殊不大于虎,而何延颈受死,惧之如此其甚哉?凡物各有所制,理不可解。如-最畏狨,遥见之则百十成群,罗而跪,无敢遁者。凝睛定息,听狨至,以爪遍揣其肥瘠,肥者则以片石志颠顶-戴石而伏,悚若木鸡,惟恐堕落。狨揣志已,乃次第按石取食,余始哄散。余尝谓贪吏似狨,亦且揣民之肥瘠而志之,而裂食之;而民之戢耳听食,莫敢喘息,蚩蚩之情亦犹是也。可哀也夫!”
注释
[1]李太公敬一:见本卷《梦别》注。
[2]沈阳:即今辽宁省沈阳市。明为沈阳中卫,属辽东都指挥使司管辖。清兵入关定都北京后,称为留都。
[3]眈眈(dān)蹲伺:目光威猛地蹲踞守候。眈眈,威视貌。《易·颐》:”虎视眈眈,其欲逐逐。”
[4]战伏:战抖着伏在地上。
[5]凡物各有所制:犹言“一物降一物”。制,制约、相克制。
[6]猕(mí弥)畏狨(róng 戎):猕猴害怕金丝猴。,即“猕”,猕猴。狱,金丝猴,又名金丝狱,大小类猿,脊毛最长,长尾作金色,或说即猱(náo 挠),语讹作狨。
[7]罗:分布,排列。
[8]揣:揣摸;触摸测定。
[9]志颠顶:谓置石于头顶作为记号。志,作标志。
[10]悚(sǒng耸)若木鸡:害怕得象木鸡;形容不敢稍动。悚,惊恐。木鸡,语出《庄子·达生》。
[11]哄散:一哄而散。
[12]戢耳:犹“帖耳”。耳朵敛帖脑后。形容畏惧、驯顺。
[13]蚩蚩之情,亦犹是也:老百姓畏惧贪吏的情景,也象是之畏狨一样。蚩蚩,指群氓,百姓。《诗·卫风·氓》:“氓之蚩蚩。”
译文
听太公李敬一说:“有一个人在沈阳,和朋友在山顶上开宴会。低头向山下看时,见有只老虎口里衔着东西走过来,用爪子在地上挖了一个坑,将衔来的东西放进去埋好后就离开了。这人便派了个人去察看埋的是什么,结果,挖出一只死鹿。下人便把死鹿取走,将坑重新埋好。一会儿,那只虎领着一只黑兽走来,黑兽的毛有好几寸长。虎为黑兽带路,好像邀请了一位尊贵的客人。到了埋鹿的坑前,黑兽瞪着眼蹲在一旁等候着。虎挖开坑,鹿不见了,吓得战战兢兢地趴在地上,一动也不敢动。黑兽恼怒老虎欺骗自己,用爪子猛击老虎的额头,老虎立刻就死了。黑兽也悻悻地离去了。”
异史氏说:这黑兽不知道叫什么。而问他的个头,并不比老虎大,而老虎为何伸着脖子等死,恐惧到这种地步呢?凡事万物都有各自的克星,这是不能用常理来理解的。比如猕猴害怕金丝猴那样,远远看到了,则百十成群,罗列而跪地,没有敢逃跑的。凝睛定息,任凭金丝猴来了后,用爪子触摸测定肥瘦,肥的就用一片石头置于头顶作为记号。猕猴戴着石头趴在地上,害怕的像木鸡,唯恐石头落下。金丝猴揣摩标记好了,于是就依次按照石头来吃猕猴,其他的就一哄而散。我曾经说贪官污吏就如同这金丝猴,也都是揣摩人民的肥瘦而做个标记,然后吃他们的膏腴;而人民俯首帖耳,任凭贪官作为,不敢有任何喘息抵抗,老百姓畏惧贪官污吏的情景,也像猕猴畏惧金丝猴一样啊!难道不感到悲哀吗!
作者简介
蒲松龄(1640~1715)清代文学家,小说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出生于一个逐渐败落的地主家庭,书香世家,但功名不显。父蒲盘弃学经商,然广读经史,学识渊博。蒲松龄19岁时,以县、府、道三个第一考取秀才,颇有文名,但以后屡试不中。20岁时,与同乡学友王鹿瞻、李希梅、张笃庆等人结“郢中诗社”。后家贫,应邀到李希梅家读书。31~32岁时,应同邑进士新任宝应知县、好友孙蕙邀请,到江苏扬州府宝应县做幕宾。这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离乡南游,对其创作具有重要意义。南方的自然山水、风俗民情、官场的腐败、人民的痛苦,他都深有体验。还结交了一些南方下层歌女。北归后,以到缙绅家设馆为生,主人家藏书丰富,使他得以广泛涉猎。61岁撤帐归家,过了一段饮酒作诗、闲暇自娱的生活。一生热衷科举,却不得志,71岁时才补了一个岁贡生,因此对科举制度的不合理深有体验。加之自幼喜欢民间文学,广泛搜集精怪鬼魅的奇闻异事,吸取创作营养,熔铸进自己的生活体验,创作出杰出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以花妖狐魅的幻想故事,反映现实生活,寄托了作者的理想。除《聊斋志异》外,还有文集4卷,诗集6卷;杂著《省身语录》、《怀刑录》等多种;戏曲3种,通俗俚曲14种。经人搜集编定为《蒲松龄集》。他的书中常常出现“故家子”、“故大家子”(均指出身于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的子弟)等,是作者本人的真实写照。
该文章由作者:【汤勺】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