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汉语汉字)

许(拼音:xǔ、hǔ),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西周金文,形声字。古字形从言午声。许的本义一般认为是众人共同用力时口中发出的有节奏的喊声,表此义时读hǔ;一说本义为认可、答应。

“许”由答应引申指答应给予,读xǔ。还引申为赞同、称赞。“许”在古籍中还有大概、大约之义。也作代词,表示这样、如此。在现代汉语里,“许”还表示程度,如许多、许久等。“许”也是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省许昌市东。也作姓氏。

许(汉语汉字)

字源演变

“许”字金文,由“言”和“午”两部分组成。有人认为“许”本义是答应、应允,其中“言”是形旁,答应、应允就要说话,所以用“言”做形旁;右半部分“午”是声旁,上古“午”与“许”读音相近。如此看来,“许”是一个形声字。金文字形或作左形右声,或作右形左声。

也有人认为“许”字是个形声字兼会意字,“言”字表示它的意义与声音有关,右边的午字实际上是“杵”的象形字。“午”兼有表音作用。古人舂米用杵臼,“许”就是人的双手持杵用力舂米时口里发出的呼声,跟打夯时的号子差不多。这就是“许”的本义,“许”用作这个意义时读作hǔ。人们舂米时口呼号子,应声手起杵落。“许”字的答应、应允意义,正是从呼声与动作相应引申出来的。

“许”字篆文,与金文中的文字形式相似,只是多了一横,同时字形固定为左“言”右“午”。隶书、楷书由小篆演变而来。汉字简化时将“訁”简化为“讠”,形成现代通用的字体形式。

《说文解字》说:“许,听也。”也就是听从其言的意思,这实际上是本义的引申义。《左传·隐公元年》:“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大意是郑武公的夫人姜氏多次向武公请求改立小儿子为太子,武公不答应。句中“许”就是答应的意思。现代汉浯表示答应、应允一般用双音词许诺、许可,允许,有时也单用“许”,如许愿。“许愿”原指对神佛有所祈求,因而答应将来给予对方某种好处。

一个人答应某件事情,就说明他对这件事情是赞成的。所以“许”由本义答应引申为赞成、赞许,如《三国志·诸葛亮传》:“时人莫之许也。”意为当时没有人赞许他。“许”由赞许引申为期望,因为人们对所赞许的人或事物往往抱有期望,如陆游《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塞上长城”比喻保卫国家的良将,“自许”是自己期望自己。

“许”由期望引申为大概、大约,因为期望的东西是不一定能实现的,只能约略、估计。“许”通常表示约略、估计的数量,如《后汉书·皇甫嵩传》:“赴河死者五万许人。”“五万许人”即大约五万人。现代汉语书面语中有“少许、几许、也许、或许”,“许”都有约略的意思。

“许”还有“这样”的意思,如朱熹《观书有感》:“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如许”即像这样,如此。由于“许”字与“所”字古音相近,因而“许”还可以假借为“所”,表示处所,如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何许人”即“何所人”,指从什么地方来的人。

现代释义

详细释义

读音

词性

释义

例句

动词

应允,认可。

《尚书‧金縢》:“尔之许我,我其以璧与珪归,俟尔命;尔不许我,我乃屏璧与珪。”

老舍《二马》第三段十一:“她救我的父亲,一定她有点意;不然,为什么许我摸她的手?”

佩服;称赞。

《后汉书‧郑玄传》:“见玄儒者,未以通人许之,竞设异端,百家互起。”

孙犁《秀露集‧致铁凝信》:“那些作品,自己标榜是现实的,有些评论家,也许之以现实主义。”

相信。

《孟子‧梁惠王上》:“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预先答应给予。

宋·陆游《观长安城图》诗:“许国虽坚鬓已斑,山南经岁望南山。”

茅盾《虹》八:“帮助梅女士建立起久已失坠的自信力,把未来的胜利预许给自己。”

家长为女子做主,与人订婚。

《史记‧高祖本纪》:“吕媪怒吕公曰:‘公始常欲奇此女……何自妄许与刘季?’”

唐·杜甫《送大理封主簿五郎序》:“郑氏伯父京书至,女子已许他族,亲事遂停。”

期望。

《孟子‧公孙丑上》:“公孙丑问曰:‘夫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

宋·陆游《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助词

表示约数,相当于“左右”“上下”。

《后汉书‧冯鲂传》:“(冯石)能取悦当世,为安帝所宠。帝尝幸其府,留饮十许日。”

唐·柳宗元 《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明·魏学洢《核舟记》:“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名词

处;地方。

唐·李白《杨叛儿》诗:“何许最关人?乌啼白门柳。”

(Xǔ)周代诸侯国名。故地在今河南许昌东。

《诗经‧鄘风·载驰》:“许人尤之,众稚且狂。”

(Xǔ)许昌的简称。

《后汉书·荀彧传》:“及帝都许,以彧为侍中,守尚书令。”

唐·韩愈《论淮西事宜状》:“今闻陈、许、安、唐、汝、寿等州与賊界连接处,村落百姓,悉有兵器。”

(Xǔ)姓氏用字。

副词

表示程度。

《乐府诗集‧清商曲辞一·子夜歌三十》:“重帘持自鄣,谁知许厚薄。”

唐·杜甫《野人送朱樱》诗:“数回细写愁仍破,万颗匀圆讶许同。”

《红楼梦》第五一回:“六朝梁栋多如许,小照空悬壁上题。”

表示对情况、数量的猜测或估测,相当于“也许”“或许”。

《乐府诗集‧清商曲辞三‧懊侬歌二》:“撢如陌上鼓,许是侬欢归。”

闻一多《红烛‧太阳吟》:“太阳啊,自强不息的太阳!大宇宙许就是你的家乡罢。”

柳青《铜墻铁壁》第十二章:“二木匠低低说:‘敌人要是全不停留,这粮食今儿许不要紧哩。’”

表示感叹。

唐·寒山《诗》之一三一:“昨日何悠悠,场中可怜许。”

代词

疑问代词。相当于“何”“什么”。

唐·杜审言《赠苏绾书记》:“知君书记本翩翩,为许从戎赴朔边?”

【许许】(hǔhǔ)也作“所所”“浒浒”。形容劳动时共同出力的呼声。

《诗经·小雅·伐木》:“伐木许许。”

动词

通“御”。谓承奉祭祀。

《诗经‧大雅·下武》:“昭兹来许,绳其祖武。”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三】【言部】虚吕切(xǔ)

听也。从言,午声。

说文解字注

【卷三】【言部】

听言也。听从之言也。耳与声相入曰听,引伸之凡顺从曰听。许或假为所,或假为御。《下武》传“许,进也。”即御进也,东平王苍正作“昭兹来御”。又为鄦之叚借字。

从言,午声。虚吕切,五部。

广韵

虚吕切,上语晓‖午声鱼部(xǔ)

许,许可也。与也。听也。亦州名,本为许国大岳之胤,周武王伐纣所封,汉为颍川郡,周为许州。又姓,出高阳汝南,本自姜姓,炎帝之后,大岳之胤,其后因封为氏。虚吕切。二。

康熙字典

【酉集上】【言部】许;康熙笔画:11;部外笔画:4

(xǔ)《唐韵》《正韵》虚吕切。《集韵》《韵会》喜语切,并虚上声。《说文》:听也。《广雅》:与也。《玉篇》:从也。《广韵》:可也。《增韵》:约与之也。《书·金滕》:尔之许我,我其以璧与珪归俟尔命。尔不许我,我乃屛璧与珪。《史记·高祖本纪》:吕媪怒。吕公曰: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何自妄许与刘季。

又《博雅》:进也。《诗·大雅》:昭兹来许。传:许,进也。疏:礼法既许,而后得进,故以许为进也。

又信也。《孟子》:则王许之乎。

又犹兴也,期也。《孟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

又邑名。《诗·鲁颂》:居常与许。笺:许,田也,鲁朝宿之邑。

又国名、县名、州名。《春秋·隐十一年》:公及齐侯郑伯伐许。疏:《地理志》云:颍川郡许县,故许国,汉名许县,魏武改曰许昌,后周又改为许州。

又姓。《广韵》:出高阳汝南,本自姜姓,炎帝之后,太岳之裔,其后因封为氏。

又与鄦通。《史记·郑世家》:鄦公恶郑于楚。注:鄦同许,许灵公也。

(hǔ)又《集韵》《韵会》《正韵》并火五切,音虎。《诗·小雅》:伐木许许。传:许许,柹貌。朱传:众人共力之声。《淮南子·道应训》: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注:许,音虎。《字汇补》:音虚。

又《类篇》:浒,一作许。

该文章由作者:【一考就过】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