蕉岭县(广东省梅州市辖县)

蕉岭县,旧称镇平县,梅州市下辖县,中央苏区县,位于广东省东北部,韩江上游,闽粤赣交界处,西与平远县相连,东南与梅州市梅县区接壤,北与福建省武平县、上杭县毗邻,205国道和天汕高速公路贯穿南北,全县总面积961.64平方公里,下辖蕉城、长潭、三圳、新铺、文福、广福、蓝坊、南磜8个镇,县境四面环山,由北向南倾斜,其中有山地113.4万亩,耕地11.5万亩,河、湖水面及其他面积18.7万亩,是“全国绿化模范县”,也是世界长寿乡、原中央苏区县、中国生态文明县、全国农村综合改革示范县、广东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广东省文化先进县、体育先进县、全国文明县城。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蕉岭县常住人口184355人。

蕉岭是客家民系聚居的地方,是广东的重点台乡之一,祖籍蕉岭的台胞约60万人,是全国重点台乡、广东省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先后涌现出宋代梅州第一位进士蓝奎,晚清抗日保台志士、诗人、教育家丘逢甲,以及钟孟鸿、罗福星、林修明、谢晋元、林柏森、丘成桐、丘应楠、邓家栋等杰出人物。2014年,广东蕉岭县获“世界长寿乡”称号。

2019年12月,成为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单位。

蕉岭县、长寿之乡、颐养福地。有百岁老人45人,占总人口的20/10万,90至99岁老人1791人,80至89岁老人8983人,全县平均预期寿命达78.6岁,是广东首个“世界长寿乡”。

2020年,蕉岭县地区生产总值为100.13亿元,同比增长5.1%,全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4314元。

蕉岭县(广东省梅州市辖县)

建制沿革

蕉岭县旧称镇平县。

春秋战国时属“百越之地”。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秦始皇发兵平南越,设南海郡,蕉岭地属南海郡龙川县。汉高后吕雉五年(前183年),分龙川县为龙川、揭阳两县,蕉岭地属揭阳县。

三国吴(222-280年),蕉岭地属东官郡,仍属揭阳县。

晋太康元年(280年),改东官郡为义安郡,仍属揭阳县。

东晋咸和六年(331年),蕉岭地属义安郡之海阳县。

南朝齐高帝建元元年(479年),分海阳县为海阳、程乡两县,蕉岭地属程乡县。

南朝陈武帝永定元年(557年),设潮州,以程乡、海阳、潮阳属之。

五代南汉乾和三年(945年),置敬州,领程乡县。

宋太祖开宝四年(970年),改敬州为梅州,蕉岭地属梅州。

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年),升梅州为梅州路。

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年),废梅州路,复称程乡县,隶属潮州府。

明嘉靖四十三年(1560年),析程乡之义化、长田、石窟、石正等都,兴宁割大信-里,附义田都,合设平远县,隶潮州。蕉岭之置城地址古怀仁及其最富庶之石窟河平原,均属平远县地。

明崇祯六年(1633年),蕉岭县乡贤赖其肖上书明朝当局,请置镇平县。两广总督熊文灿采纳呈文,作《建城疏》,奏准析平远之石窟都和程乡之松源、龟浆二都,设置镇平县,隶属潮州。

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升程乡为嘉应州,领平远、镇平、兴宁、长乐四县,一州领四县之嘉应五属始告产生。

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大吏奏申嘉应州为嘉应府。十七年(1812年),仍改为州,是为嘉应州镇平县。

民国元年(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废嘉应州,镇平县隶属广东省直辖。

民国三年(1914年)因河南省已先有“镇平县”,广东之镇平县易名为蕉岭县。

1949年5月14日,蕉岭县解放。6月,蕉岭县人民民主政府成立,隶属兴梅专区。

1952年,撤销兴梅专区,蕉岭县隶属粤东行政公署。

1952年8月,蕉岭与平远合县,称蕉平县。

1954年3月,蕉平分县,仍称蕉岭县。1956年2月,成立汕头专署,撤销粤东行署。蕉岭县改隶属汕头专区。

1958年12月,蕉岭与梅县合并,称梅县。

1961年3月,蕉梅分县,恢复蕉岭县建置。

1965年7月1日,梅县专区从汕头专区分出,成立梅县地区,蕉岭县隶属于梅县地区。

1988年春,撤销梅县地区,成立梅州市,蕉岭县隶属梅州市管辖。

行政区划

2000年,蕉岭县辖12个镇:蕉城镇、兴福镇、新铺镇、高思镇、长潭镇、三圳镇、文福镇、广福镇、徐溪镇、蓝坊镇、南礤镇、北礤镇。

2002年,蕉岭县辖12个镇(蕉城、广福、文福、新铺、三圳、北礤、南礤、蓝坊、高思、兴福、徐溪、长潭),97个村委会、8个居委会。

截至2003年5月16日,蕉岭县辖10个镇(兴福、长潭、蓝坊、南礤、北礤、蕉城、广福、三圳、文福、新铺),共有9个居委会、97个村委会,1514个村民小组。面积975.1平方公里,人口22.53万。

2004年10月,蕉岭县撤销2个镇:兴福镇河东片的东山、湖谷、龙安、叟乐、高畲5个村委会并入蕉城镇,兴福镇河西片的堑垣、浒竹、上村、神岗4个村委会并入长潭镇;北礤镇并入南礤镇。

截至2018年12月,蕉岭县辖8个镇(蕉城镇、广福镇、文福镇、新铺镇、三圳镇、南礤镇、蓝坊镇、长潭镇)、97个村和10个居委会。政府驻地蕉城镇府前路1号。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蕉岭县位于广东省东北部、闽粤赣三省边陲,韩江上游,地跨东经116°01′~22′,北纬24°25′~53′之间。西界梅州市平远县,东南与梅州市梅县区接壤,北与福建省武平县、上杭县相连。蕉岭县总面积961.64平方公里。

地势地貌

蕉岭四面环山,山地、丘陵广布,丘谷相间,地势起伏较大。全县地势由北向南倾斜。石窟河由北向南纵贯,两岸形成狭长盆地——石窟河河谷盆地。全县低山、高丘多,平原面积较少。山地、丘陵、坡地约占全县总面积的80%;河谷、平地约占全县总面积的20%。

气候

蕉岭县地处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气候区的过渡地带,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北部为中亚热带气候区南缘,南部为南亚热带气候区。四季气候明显夏长冬短,夏涝冬旱,春、秋气温多变,均有不同灾害天气出现。

水文

蕉岭县属韩江流域梅江水系,境内主要有石窟河、隆文河、松源河等三大水系及其10条重要支流,其中集雨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3条,分别是石窟河、柚树河、高陂河,其余均为小河。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

蕉岭县矿产资源品种多样。由国家出资,经上级地勘部门对蕉岭县进行地质区域普查,查明蕉岭县有金属矿铁、锰、钒、钛、铜、铅、锌、钴、钨、锡、锃、锑、金、银、铋、钹、稀土等17种。

蕉岭县内有非金属矿石灰石、煤炭、粘土、黄土、稀土、陶瓷土、高岭土、建筑用花岗岩、饰面用大理石、辉绿岩、建筑用砂、地下水等。此外,南磜步上、皇佑林场入口处有少量钾长石,但由于储量小,没有销路而停采。

林业资源

蕉岭是广东省林业生态最好的县之一,全县活立木总蓄积709.4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79.4%,居广东省第六位。

水利资源

2020年末,蕉岭县水资源总量约75186万立方米,比上年下降18.63%;年末全县大型水库蓄水总量6945万立方米,比上年下降25.2%。全年平均降水量1319.5毫米,比上年下降29.6%;全年平均气温22.2℃;全年平均湿度74.0%;全年日照时间1808.5小时。

人口民族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蕉岭县常住人口184355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205849人相比,十年共减少21494人,下降10.44%。其中,男性人口占49.77%;女性人口占50.23%。9个镇中,人口在5万人至10万人之间的镇只有蕉城镇;在1万人至5万人之间的镇有2个,分别为新铺镇、长潭镇;少于1万人的镇有6个。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9个镇中,常住人口增加的只有蕉城镇,比2010年增加11321人。全县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占55.21%;居住在乡村的人口占44.79%。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比重提高7.46个百分点。流动人口中,外省流入人口为5390人,省内流动人口为55654人。

2020年末,蕉岭县户籍人口23.13万人,比上年减少584人,下降0.3%。全年出生人口2330人,出生率10.05‰;死亡人口1509人,死亡率6.52‰;自然增长人口821人,自然增长率3.54‰。

政治

县委书记:陈伟明

县委副书记、县长:刘彩波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卢尧生

县政协主席:钟梅芬

县纪委书记、县监委主任:曾文渊

经济

综合

2020年,蕉岭县地区生产总值为100.13亿元,同比增长5.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17.46亿元,同比增长5.0%;第二产业增加值为44.39亿元,同比增长8.0%;第三产业增加值为38.28亿元,同比增长2.2%。分产业看:三次产业增加值增速持续正增长加快态势,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增速比前三季度分别加快2.7、0.4、0.2个百分点。从增速看,蕉岭县地区生产总值增速比全国(2.3%)、全省(2.3%)、全市(1.5%)分别加快2.8、2.8、3.6个百分点,增速居全市第1位。从总量看,经济总量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是2015年67.14亿元的1.5倍。占全市经济比重由2015年的7.1%提高到8.3%。从三次产业结构看,由2019年的15.8:44.1:40.1调整为17.4:44.4:38.2。全年全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44亿元,同比增长6.9%,增速居全市第1位。其中,本级税收收入完成4.11亿元,比增12.01%,比重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63.92%。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1.82亿元,同比增长10.9%。全县民生支出27.02亿元,同比增长11.45%,民生类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4.95%,民生保障有力。全年全县完成全口径税收收入12.76亿元(含蕉华园区),同比增长6.6%,增速居全市第2位。其中,增值税收入4.9亿元,同比增长5.4%;企业所得税收入3.4亿元,同比增长3.4%。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114.2亿元,同比增长5.5%,其中,居民(住户)储蓄存款余额85.1亿元,同比增长10.5%;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52.9亿元,同比增长21.8%;贷存比46.3%。

2020年,蕉岭县常住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4481元,同比增长6.6%。按常住地分,全县常住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8952元,同比增长5.1%;全县常住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8900元,同比增长8.2%。

产业园区情况

园区名称

总面积

备注

广东梅州蕉华工业园区

26.04平方公里

2006年确立为省级开发区

广州南沙(蕉岭)产业转移工业园

10平方公里

省级产业转移工业园

蕉岭县生态工业园区

10平方公里

蕉岭县丝苗米产业园

398平方公里

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蕉岭健康养生产业园

1000余亩

硒元素食品健康产业园

400亩

客家农夫现代科技农业示范园

2000亩

粤东生态建材生产基地

粤东北(梅雁)现代农业示范基地

三圳镇特色健康养生长寿产业园

蕉华樱花产业园

金奥长寿产业园

41.8亩

台湾长寿养生产业园

400亩

蕉华南部健康食品生产基地

400亩

广东(梅州)大健康高科技产业园

26平方公里

第一产业

2020年,蕉岭县农业总产值实现28.43亿元,同比增长5.0%。其中,农业(种植业)增长10.2%、林业增长4.8%、牧业增长8.4%、农林牧渔服务业增长6.0%。全年全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57116亩,比上年增加5783亩,粮食总产量61962吨,同比增长3.3%,增产1976吨。其中,稻谷产量58898吨,同比增长3.2%。

第二产业

2020年,蕉岭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26.75亿元,同比增长6.6%,增速居全市第1位。比全市(0.2%)高6.4个百分点。分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增长68.8%,采矿业持续高速增长;制造业增长6.2%,制造业稳中有增;供电业下降17.8%。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下降31.4%;重工业增长8.7%。分登记注册类型看:股份制企业增长7.1%;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5.8%;其他经济类型企业下降49.4%。从支柱产业看,全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新型建材产业实现工业产值73.63亿元,同比增长10.4%,其中水泥、混凝土制造业实现工业产值63.01亿元,同比增长6.5%。新型建材产业产值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90.5%。从工业效益看,全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79.9亿元,同比增长10.7%;实现利润12.9亿元,同比增长4.3%,实现较好的经济效益。

2017年蕉岭县规模以上工业六大行业情况表

行业分类

2017年总产值(万元)

2016年总产值

(万元)

2017年增加值

(万元)

2016年增加值

(万元)

增加值

同比增长

占蕉岭县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

水泥制造

358911

271055

65091

57464

15.30%

51.3%

电力生产和供应业

42793

73702

15574

24316

-38.6%

21.4%

其他建筑材料制造

55257

52872

14792

13218

17.8%

11.7%

家具制造业

19979

18403

5367

5295

7.2%

4.2%

造纸和纸制品业

23852

14308

4646

3074

51.1

3.7%

专用设备和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

15794

17516

4033

4404

6.1%

3.2%

第三产业

2020年,蕉岭县实现服务业增加值38.28亿元,比上年增长2.2%,其中,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3.86亿元,比上年下降6.9%;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0.92亿元,比上年下降16.0%;金融业增加值4.65亿元,比上年增长1.6%;房地产业增加值5.5亿元,比上年增长0.3%;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6%;其他服务业增加值21.5亿元,比上年增长5.8%。

交通、邮电业

2020年,蕉岭县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1.68亿元,比上年增长1.6%;全年公路运输方式完成货运周转量81475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3.3%;公路客运周转量6017万人公里,比上年下降82.1%。

2020年,蕉岭县民用汽车拥有量达到3.4万辆,比上年增长5.7%,其中,私人汽车2.96万辆,增长1.3%。民用轿车保有量1.72万辆,下降14.6%,其中私人轿车1.7万辆,下降15.0%。

2020年,蕉岭县完成邮电通信主营业务收入16944万元,比上年增长5.9%。其中,移动增长4.3%,电信增长10.0%,联通增长26.8%。年末固定电话用户25998户,比上年增长1.1%;移动电话用户187779户,比上年增长7.6%,其中4G用户167622户,比上年增长28.4%,占移动电话用户比重达89.3%。当年新增移动电话用户23288户。年末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111985户,其中宽带(固定)33313户,移动宽带79169户。

国内贸易

2020年,蕉岭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0亿元,同比下降7.3%。从消费形态看:商品零售额34.3亿元,同比下降6.1%;餐饮收入36.9亿元,同比下降16.7%;按经营地统计:城镇消费品零售额28.5亿元,同比下降7.9%;乡村消费品零售额9.5亿元,同比下降3.5%。

对外经济

2020年,蕉岭县进出口贸易企业的进出口总额1994.2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5%。贸易出口总额1974.1万美元,比上年增长4.0%,其中,“三资”企业出口59万美元,比上年下降4.8%;私营企业出口1915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7.8%。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354万美元(按国家商务部确认口径),比上年增长342.5%。

金融

表32018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及其增长速度

指标

绝对数(万元)

比上年末增长(%)

各项存款余额

1017251

8.9

其中:非金融企业存款

94148

-5.41

住户存款

684615

10.14

各项贷款余额

359460

-0.67

其中:住户贷款

298752

29.18

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

60092

-53.76

2020年,蕉岭县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114.2亿元,同比增长5.5%,其中,居民(住户)储蓄存款余额85.1亿元,同比增长10.5%。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52.9亿元,同比增长21.8%;其中,住户贷款39.7亿元,增长17.4%。年末全县农村合作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33.47亿元,增长8.7%。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年利润(税后)1.45亿元,增长2.8%。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为0.7%,比上年回落0.1个百分点。

2020年,蕉岭县全年财产、人寿实现保险费收入18017万元,比上年增长13.4%,其中,财产保险费收入7224万元,比上年增长21.2%;人寿保险费收入10793万元,比上年增长8.7%。财产和人寿已决赔款5979万元,比上年增长0.4%,其中财产保险已决赔款2859万元,比上年增长8.3%;人寿保险已决赔款3120万元,比上年下降5.9%。

交通运输

公路方面

205国道、天汕高速公路贯穿蕉岭县境内。2019年7月,蕉岭县成功创建广东省“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全县8个镇97个行政村已全部通硬化路,其中有高速公路40.46公里,国、省道209.74公里(包括116.64公里新升省道),县道99.77公里,乡道816.78公里,村道240.18公里。全县公路通车总里程1406.9公里,公路密度146.6公里/百平方公里,已实现镇镇通国道或省道骨干线的目标。重点规划建设项目:蕉岭汽车客运站、蕉岭县公交枢纽站、顺安达物流仓储配送中心、蓝坊汽车客运站、新铺汽车客运站、广福汽车客运站;南磜镇、三圳镇、新铺镇及蓝坊镇配套建设公交候车站亭450个。

2020年末,蕉岭县公路通车里程1483.2公里,比上年增长2.7%,其中,高速公路里程40.52公里;四好公路1240.7公里,比上年增长4.0%。

铁路方面

“双龙”高铁项目已纳入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和“十三五”发展规划。逐步建成与蕉岭县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相适应的、通达县内外的铁路运输,满足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需要。重点解决出县、出省货物特别是水泥的铁路运输通道,以弥补主要依靠公路运输的运力结构单一的不足。重点建设项目:龙岩至龙川铁路、专用货运铁路。

公交运营

截止2019年11月,蕉岭县共开通城乡公交路线(包含延伸路线)23条。运营公交车辆56辆,其中,新购置新能源纯电动公交车42辆,采取班线运营,预约定制等多种形式的公交客运服务,全县97个行政村已全部实现通客车,行政村通客车率达100%。已建成二级客运站1个,公交站场1个,配套充电桩38个,候车站、牌、亭136个,初步完成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出行。

航道工程

以加强港口建设和更新改造船舶运力为重点,充分利用长潭水库和石窟河水资源较丰富的有利条件,使长潭水库和石窟河初步成为与蕉岭县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水上运输系统。充分发挥长潭库区和石窟河水运优势和潜力,配套建设港口码头,提高港口吞吐能力并继续抓好船舶运力更新改造等工作,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水路交通建设。重点规划建设项目:蕉岭长潭港口。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1997年底,蕉岭县被省教育厅确定为实施素质教育实验县之一。蕉岭县被确立为国家级立项的课题3项,省级3项,市级8项,县级99项。2002年有四项教学科研课题获市第二届普教科研成果奖励,五项科研课题被市普教科研“十五”规划立项。

2012年,蕉岭县有电大进校联校1所,普通中学19所,职业技术学校1所,职业高中1所,小学81所,幼儿园94所;在校学生36044多人,教师2566多人;有省-级学校1间,市-级学校5间。小学儿童入学率为100%;初中学龄人口毛入学率为99.75%。形成了幼儿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与成人教育“四大体系”教育。

2020年,蕉岭县有普通高中2所,在校学生3486人;职业中学1间,在校学生85人;九年一贯制3所,在校学生1147人;初级中学10所,在校学生5482人;小学20间,在校学生人数14387人;幼儿园56家,在园幼儿数7437人。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小学生升学率100%;初中学生升学率100%;高中学生升学率100%,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7.4%,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98.7%。考上大专以上的人数1129人,其中本科610人。

高等院校:蕉岭县广播电视大学(蕉岭开放大学)

中学:蕉岭中学、蕉岭县实验中学、蕉岭县田家炳实验中学、蕉岭县华侨中学、蕉岭县晋元中学、蕉岭县逢甲中学、蕉岭县广福中学、蕉岭县城镇中学、蕉岭县侨兴中学、蕉岭县镇平中学、蕉岭县同福中学、蕉岭县北磜中学、新铺中学等(详见:梅州市中学名录)

中等职校:蕉岭县职业技术学校、蕉岭县教师进修学校等

小学:蕉岭县实验小学、蕉华田家炳小学

科技事业

2020年,蕉岭县全年全县专利申请量379件,比上年增长66.9%,其中:发明65件,实用新型309件,外观设计5件。年末有效发明专利33件。全年专利授权量193件,其中:发明3件,实用新型174件,外观设计16件。全年共有17家企业获得专利授权140件。全县高技术产业企业9家,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89153万元,比上年增长46.6%。

文化事业

2020年末,黄桂清图书馆有藏书32.85万册,比上年增长18.8%。法刚博物馆馆藏物品8631件。积极组织文化“三下乡”活动,2020年共组织送戏下乡12场,送电影下乡1230场,送书下乡3200册,受教育人数达14.4万人次,全县剧场、影剧院2家。全县有300瓦立体声调频广播电台1座,有线电视在用用户1.74万户,城乡入户率46%,电视覆盖率100%。

主要场馆有:蕉岭奥园广场、蕉岭博物馆、蕉岭县文化馆、蕉岭县图书馆、丘成桐国际会议中心、卡拉比—丘实景天象馆、卡拉比—丘成桐空间雕塑、蕉岭县青少年文化宫、蕉岭县工人文化宫、蕉岭县文物保护研究中心、蕉岭县青少年活动中心、蕉岭(桂清)图书馆、吴郁青科技馆、丘逢甲陈列馆等。

医疗卫生

2020年末,蕉岭县共有各种卫生机构158个。全县拥有病床床位848张,其中,县人民医院320张、妇幼保健院60张;平均每万人拥有病床40张。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有1188人,其中执业医师325人、助理执业医师137人、注册护士460人。平均每万人拥有医生数21.75人。

主要医院有:蕉岭县人民医院、蕉岭县中医医院、蕉岭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蕉岭县慢性病防治站、梅州市蕉华管理区医院等。

体育事业

截止2020年2月,蕉岭县共有各类型体育场地设施720个,其中标准运动场3个,综合性体育馆2个,各类型足球场36个,篮球场248个,乒乓球台228个,羽毛球场90个,游泳池5个、健身路径和步道108个。体育场地总面积496825平方米,按常住人口21.14万人计算,人均体育场地占地面积达到2.35平方米。2019年全县开展各类型体育赛事活动35次,参加人数达到35000人次。

2020年末,蕉岭全县共有各类体育场、馆963个,其中标准运动场9个;共召开了各大中型运动会1场,参加人数600人。向省市输送运动员6人。参加市以上运动会获得金牌1块。

主要场馆有:蕉岭体育中心、蕉岭(南沙)体育馆、长寿体育公园、镇山社区体育公园、龙门广场、广福文体广场、三圳文体广场、新铺文体广场、长寿广场等。

环境保护

2020年末,蕉岭县共有环境监测站1个。全县城乡共建成生活污水处理厂8座,城市污水处理能力达到2.39万吨/日,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8.7%,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全县环境质量保持稳定良好,蕉岭城区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2.58,优良率99.7%;主要江河水质达到功能区水质要求年均值Ⅱ类,水质达标率为100%;区域噪声、道路交通噪声保持稳定,城市声环境质量较好,各功能区噪声达标率为100%。年末活力木蓄积量649.95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79.02%。全县设立县级以上自然保护区2个,自然保护区面积13296.96公顷。全年碳汇林抚育面积1053.33公顷,年末已建成生态公益林3.75万公顷,林木采伐量2.09万立方米。

社会保障

2020年末,蕉岭县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含企业离退休人员)4.91万人,比上年末下降10.5%;参加工伤保险的有2.7万人,比上年末下降1.1%;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有2.99万人,比上年末增长3.5%;参加职工失业保险的有2.03万人,比上年下降1.1%;参加生育保险的有2.11万人,比上年增长5.8%。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有6.21万人,比上年下降2.8%;参加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的有18.03万人,比上年增长0.6%;城乡居民医疗保险覆盖率100%。全县有各类型社会福利院10间,床位350张,收养人数184人。全县得到各级政府救济5119人次;全年共发放救济金额2486万元。享受低保救济的困难群众3973人,其中城镇257人,农村3716人,发放低保救济金额1777万元。城乡社区服务机构和设施112个,其中,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5个。年末拥有社会组织数量为264个。注册志愿者人数达28748人,注册志愿者人均参与志愿服务时数累计达31.2小时。

历史文化

民间艺术

蕉岭县省级非遗有蕉岭竹板歌、蕉岭莲池舞、蕉岭三及第等;市级非遗有蕉岭长潭山歌、蕉岭广福船灯、蕉岭县竹编技艺、三圳酿粄制作技艺、新铺七月半等(详见:梅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红色文化

作为原中央苏区县,蕉岭具有光辉的革命历史和丰富的红色资源。1927年7月,蕉岭第一个中共支部——九岭支部诞生;同年12月,中共蕉岭县委成立;1928年,工农革命军第十四区团以及东江(蕉岭)红军独立营建立;1929年,联合平远县成立了蕉平红军独立营;1929年10月,红四军挺进蕉岭,蕉岭革命形势得到全面发展。蕉岭这片土地上留下了许多共产党人奋斗的足迹,也留下了许多红色历史印记。据统计,蕉岭县现有革命遗址17处。近年来,蕉岭县紧抓老区苏区振兴发展新的历史机遇,深挖红色资源、梳理红色故事,因地制宜规划打造了蕉岭县(东岭)革命历史纪念馆、蓝坊肚战斗纪念园、红四军入粤首胜纪念公园和石寨村红军路等一批红色旅游景点。从甲华村、三泰村到步上村,从《南北磜人民革命史》、红色驿站到红色文化墙,南磜镇正大力推进“五个一”红色文化工程建设,皇佑村红色历史文化长廊、石寨红军路等一系列节点也在全力保护和开发中。通过完善管理机制、加强宣传工作,对革命遗址进行保护开发利用,使革命遗址成为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阵地。

侨乡文化

蕉岭县是广东省侨乡县之一,也是全省著名的“台胞之乡”。2000年,据不完全统计,祖籍蕉岭的华侨、华人已有10万多人,港澳同胞1万多人。台胞以祖籍迁移起计有40多万人,1949年前后去台湾的有2185人。全县侨属、港属和台属8000多户,其中新铺、三圳、高思、蕉城、兴福、文福、长潭、蓝坊等乡镇较多,是县重点侨乡、台乡。

蕉岭县华侨分布在世界五大洲30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侨居印尼较多,其次是马来西亚、泰国。华侨的职业,据1980年对三圳公社123户侨属作华侨职业抽样调查:从商的占77.1%,工人占7.3%,自由职业占5.7%,其他占10.9%。旅居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的侨胞多从商、采锡矿或种植橡胶、胡椒,不少人经过潜心经营,已成为拥有一定资本的工商业企业家;有的做工,靠劳力谋生致富。旅居美、英、日本等地的华侨,有不少是知识分子、科技精英,从事文化、教育、科技工作。

寿乡文化

2011年7月,蕉岭被中国老年学学会授予“中国长寿之乡”,成为中国20个长寿之乡之一。2013年11月21日,中国长寿之乡广东蕉岭长寿文化研究会正式挂牌成立。

2014年5月,梅州蕉岭成为国际自然医学会认定的世界第七个“世界长寿乡”,中国第四个“世界长寿乡”。

截止2013年底,广东省蕉岭县有总人口23万,百岁老人有45人,占总人口的20/10万,80至89岁老人有8983人,是百岁老人的200倍,90至99岁老人有1791人,全县平均预期寿命达78.6岁,均超过了“世界长寿乡”的主要数据认证标准。

蕉岭县是客家地区第一个“中国长寿之乡”,2012年以来,该县依托“中国长寿之乡”金字招牌,致力发展长寿经济。养蜂、冬笋、茶叶等长寿食品生产基地初具规模,制订了长寿食品质量统一标准,评选出灵芝、蜂蜜、冬笋等为蕉岭“十大”长寿食品,组建了以延源长寿食品实业有限公司为龙头的长寿食品生产加工销售企业,确定了“延源”商标为“长寿食品”的统一标志。成立餐饮行业协会,举办一系列评选活动,进一步弘扬本地长寿美食文化。

宗教信仰

蕉岭县的宗教有天主教、基督教、佛教和道教。兴福乡圣堂下为天主教徒聚集地,基督教会有蕉城、新铺两个活动中心。佛教分布在全县各地。此外,还传入先天道等道教。明代永乐年间;本县开始传入佛教以后,求神拜佛之风盛行。清同治年间传入天主教,光绪年间传入基督教。信佛者为求精神寄托,乐于捐资,在各乡、村兴建庵、堂、寺、宫,计有50余处。

文物古迹

1980年,在文福镇高塘出土随葬文物有西周无耳陶罐1个,器身扁圆形,高90厘米,口径11厘米,陶质粗糙,略呈淡黄色。另有质地近似的小陶壶1个。同年,还在蕉城体育场附近出土东周青铜剑1把,剑长57.5厘米,最宽处4.3厘米,有短柄。

1982年7月,县组织文物普查小组进行文物普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全县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一次文物普查。成员有县文化局、文化馆、图书馆、纪念丘逢甲活动筹备小组等单位干部以及各乡镇文化专干30多人。文物普查小组印发《文物普查宣传资料》,进行广泛宣传发动,同时派出5位成员在文福镇开展试点工作,收集丘逢甲遗物一批。

1983年3月至1984年6月,县文物普查小组普查13个乡镇场共105个文物点,初步查清及征集各类文物500多件,拍摄文物照片300多幅,拓片20多幅,整理文字资料10多万字,基本上查清全县文物分布概况,绘制文物分布图。期间,共查出古遗址8处、古建筑18座、古塔12座、名胜古迹23处、石碑刻16件、古牌坊3座、古墓葬4座、名人故居7处、纪念建筑13处、革命遗址12处,收集的馆藏文物有出土文物170多件、古字画90多件、古钱币1万多枚,还有有关丘逢甲的文物140多件。

1993年9月,在蕉城镇东山村附近,村民盖房挖基出土有唐代陶碗1只、陶钵1只、四耳陶罐1只。

截止2015年5月,蕉岭县有不可移动文物古迹178处,其中,丘逢甲故居、谢晋元故居等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寨土楼、罗福星故居、赖寿官夫妇墓、林修明故居、南磜观察第、桂岭书院、铁耕楼、丘逢甲墓等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缵椿庄、克修公祠、永富祖祠、路亭古塔、天褒节孝石牌坊、羊岃福寿堂、羊岃力田草庐等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详见:梅州市文物保护单位、梅州市历史建筑名录、梅州市宗教活动场所名录等词条)。

本地方言

溯本寻源,客家话历史长远,保留有较多的古汉语音义。客家人在转徙中,不断吸收外来语言优点,加以创造、丰富,形成了有自己特点、在汉语中自成一袼的方言体系。蕉岭话属于客家方言,是以梅县音为代表的语系范围。蕉岭话与梅县话基本相同,但有差异。在腔调方面,蕉岭话主要以石窟河沿岸的蕉城腔为代表。因地理位和其他环境不同,县内各地腔调亦有差异;差异较大者有广福腔,接近福建武平的岩前话;南、北磜腔接近福建中都、象洞和梅县松源话。各有其特色。

地方特产

蕉岭县传统名菜、名吃有“蕉岭三及第”、“蒜头焖猪肉”、“焖狗肉”、“炒鸡酒”、“娘酒鸡”、“盐焗鸡”、“泥焗鸡”、“梅菜扣肉”、客家牛肉丸、“客都草鱼”、“蕉岭富硒稻米”、“蕉岭黑花生”、“客都稻米”、“梅州金柚”、“蘸仔鸭”、“酿豆腐”、“鱼生”、“竹筒饭”、“仙人粄”、“黄粄”、“猪油粄”、“锅笃粄”等(其他详见:客家菜、客家美食、客家饮食、客家小吃、梅州美食等词条)。

豆干、竹稻米、灵芝、金桔、淮山、红菇、葛根、冬笋、蕉岭绿茶、桂岭蜂蜜被评为“蕉岭县十大长寿食品”。

蕉岭县粤菜(客家菜)师傅工程培训基地于2019年9月25日在蕉岭县职业技术学校挂牌成立。2020年5月,蕉岭粤菜(客家菜)师傅工程展示体验培训馆完成内部布展开放。这是蕉岭首次以展览形式,将地域饮食风俗和特色饮食文化成体系在游客面前展示。

“夫妻树”富硒大米种植基地位于蕉岭县富硒带的核心区域,土壤天然富硒量高于区域平均水平,产出的大米硒含量更高,更利于人体健康需求。2018年1月10日,广东省富硒生物科技创新中心揭牌暨院地科技产业合作协议签订仪式在蕉岭县举行,标志着广东省科学院富硒生物科技创新中心正式落户蕉岭。

2019年9月,长潭镇新泉村被评为梅州市首批“客家美食名村”,村内有长潭美食一条街,有13间餐馆,4家农家乐,2家乡村客栈,其中森态源休闲山庄获评中国乡村旅游金牌农家乐、广东省星级农家乐,润丰生态休闲农庄获评梅州市三星级农家乐,长潭云姨扣肉店曾荣登CCTV-10《味道》栏目。游客在村内可以品尝到省级非遗美食蕉岭三及第以及长潭河鲜、云姨扣肉、长潭红菇炖鸡肉、酿豆腐、番鸭焖笋干、萝卜丸、炸煎粄、圆粄子等特色菜肴和小吃。

地理标志产品

三圳淮山:三圳淮山外观呈黄褐色圆柱状,密生细须根,颁断后,断口呈乳白色,粘稠汁液多。烹煮时具有久煮不散的特点,煮熟后口感为酥、糯。2018年3月6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三圳淮山”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蕉岭冬笋:蕉岭冬笋笋壳呈淡黄色,笋肉白色或乳白色,笋体饱满,壳薄肉厚,外形呈马蹄状,有沉实感。笋香味浓郁,笋肉口感细腻爽脆,清甜鲜美。2018年3月6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蕉岭冬笋”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桂岭蜂蜜:桂岭蜂蜜是-种天然保健品,富含葡萄糖、蛋白质、果糖、有机酸、矿物质及多种维生素等营养成分。2016年12月28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桂岭蜂蜜”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蕉岭绿茶:蕉岭绿茶外型细秀,色泽润绿,紧直匀齐,素以香甘醇滑著称,具有助消化、除脂减肥、提神解渴、消除疲劳的作用。2016年12月28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蕉岭绿茶”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风景名胜

综述

蕉岭县名胜古迹甚多,古有镇平八景(金城雄狮、玉闸穿流、桃源春色、花皓晴岚、仙桥飞渡、长潭夜月、文峰插汉、长隆石窟等八景),今有长潭揽胜(长潭旅游度假区,含闽粤赣释迦文化中心、长潭绿园、逸士山庄、蓬莱仙境、澳洲山庄等景点)、龙潭飞瀑、桃源碧水、土楼古韵(石寨土楼)、镇山荟萃(镇山国家森林公园)、逢甲故居(丘逢甲故居)、皇佑奇观(皇佑笔自然保护区)、世纪花园等“新八景”。此外,还有汉光超顺现代农业园、竹海森林公园、卡拉比-丘数学小镇、蕉岭县台湾度假村、罗福星故居、谢晋元故居、谢晋元纪念馆、林修明故居、黄香铁故居、蕉岭健康养生产业园、蕉岭石窟河水上乐园、客韵寿乡田园综合体、客家农夫现代科技农业示范园、世界寿乡·客家农夫·农业公园、粤东北(梅雁)现代农业示范基地、蕉岭县水利景观公园、若夫公园、上合农业观光园、山水康养小镇、石寨古村、九岭村旅游区、羊岃村景区、高思村景区、上合村景区、白马村上合花海、万亩竹海、桫椤珍稀园、太行山古树群、明月古道、多宝串珠、会仙洞、桂岭书院、镇平学宫、镇英园、耕读园、羊岃村史馆、南磜观察第、一线天、尖峰笔、天后宫、兴化寺、高台庵、钟家围屋、粟坝围屋、红军路、荣禄第、缵椿庄、萱德楼、锡林公园、罗寿环故居、徐庆超故居、蕉岭县红色文化历史长廊、蕉岭县(东岭)革命历史纪念馆、蓝坊肚战斗纪念园、蕉岭县革命烈士纪念碑等景点(详见:梅州旅游景区)。

2019年,蕉岭县接待旅游总人数474.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2.1%。其中:接待过夜旅游总人数169.2万人次,下降13.3%。国内外旅游总收入37.8亿元,比上年增长13.1%,其中国内旅游收入36.2亿元,增长13.8%。

主要景点

长潭自然保护区位于广东省梅州市蕉岭县西北部,西邻平远县,北靠福建省武平县下坝乡,南以长潭水库大坝为界。2004年1月经省政府批准正式升格为省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5585.7公顷。长潭风景区是“南粤百景”之一,景区有桫椤珍稀园、一线天、蓬莱仙境、高台庵、闽粤赣释迦文化中心等知名景点供游客观赏。

丘逢甲故居坐落在蕉岭县文福镇淡定村(今逢甲村)。建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占地面积3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800多平方米,共有房屋55间。为沙灰瓦木结构,是典型的两堂四横一围客家围龙屋。2000年被广东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命名为首批“广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6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荣誉称号

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世界长寿之乡、中国长寿之乡、中华诗词之乡、中国全面小康生态文明县、全国文明县城、中国金融生态县、全国文化先进单位、中国生态文明县、中国宜居宜业典范县、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林业生态建设先进县、全国农田水利建设先进县、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全国民政工作先进县、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县、全国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工作先进县、南岭生态区生态发展试点县、广东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广东省教育强县、广东省全域旅游示范区等。

2019年03月,被列入《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第一批)》名单。

2019年12月,成为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单位。

2020年11月,入选2020年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县(市、区)名单。

2020年12月,被授予”广东省双拥模范城(县)“荣誉称号。

2021年6月21日,被农业农村部确定为全国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单位。

2021年9月8日,入选国家能源局综合司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名单。

该文章由作者:【水滴石穿】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