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斑(医学术语)

白斑病,是医学上对以皮肤白斑为主要症状的一些疾病的统称。

常见分布部位

白斑的范围可以是局限性的,也可以是泛发型的。先天性的白斑既可以是局限性的,如贫血痣、无色素痣及无色素性色素失禁症等,也可以是全身泛发的,如白化病、斑驳病等。但这些白斑在充分形成后,其范围不会有明显变化。后天性白斑根据其病因不同分布也不同。如日光性白斑分布于阳光照射的部位;单纯糠疹多位于颜面部;花斑癣多位于躯干皮脂溢出较多的部位;职业性白斑多位于接触化学物质的部位。有的白斑可以泛发全身,如梅毒性白斑、老年性白斑,泛发型白癜风等,但这些白斑大小比较一致,且不会融合成片。

进展期的对策

进展期白斑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后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1)治疗选择应用恰当,疾病得到控制,又有以下几种可能:

经治疗白斑完全治愈;白斑缩小,但未能全部消退;白斑停止发展,但也未缩小。

前一种情况无疑是最好的结局,后两种情况一般认为已比较稳定,可参照稳定期进行治疗。

(2)疾病未能得到有效控制,疾病继续进展。这说明治疗还是不对路,应该分析原因,更换其他治疗方法。

特点

各种原因造成的白斑,其白斑本身都有不同的特点。首先,根据白斑的颜色可以分为色素减退斑和素色脱失斑。色素减退斑的颜色较正常肤色浅,但不会变为瓷白色。这些白斑主要见于一些先天性白斑及单纯糠疹、花斑癣、日光性白斑等。色素脱失斑是指白斑颜色呈纯白色或瓷白色,主要见于白癜风以及一些对黑色素细胞破坏比较严重的炎症性皮肤病之后出现的白斑,如白色萎缩、红斑狼疮等。其次不同的白斑其皮肤质地也各有各的特点。

有的白斑处皮肤有不同程度的鳞屑附着,如单纯糠疹、花斑癣等;有的白斑处皮肤有萎缩,如溃疡后色素脱失、盘状红斑狼疮等;有的白斑处皮肤干燥、无汗、没有毛发,如麻风白斑;此外,不同白斑的边缘也有各自的特点。有的白斑边界清晰,周围可有色素加深,如白色萎缩、盘状红斑狼疮等;有的白斑边界模糊,一般都为色素减退斑。

分期诊断

1、稳定期

白斑停止发展,边缘色素加深,与正常皮肤之间境界清楚。临床上经常可以见到有些患者白斑发生后,许多年都没有再发展,其致病因素可能仅为一过性的,因而有可能以后也不会再发展(当然这不是绝对的,而只是就大多数情况而言)。

2、进展期

白斑仍在扩大或其它部位有新发白斑,白斑与正常皮肤之间境界模糊不清。进展期白斑致病因素依然存在,疾病仍在活动。此时的治疗应该采用针对病因的方法,如激素、免疫调节剂、中药、物理治疗等,重点在于迅速用有效药物将病情加以控制,尽量不要让白斑进一步扩大。进展期患者不应过度日晒,或使用刺激性药物以免产生同形反应。

发病机理

神经化学因子学说

很多临床观察表明精神神经因素和白癜风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精神、神经和内分泌是统一体,精神因素导致机体的应激,使神经内分泌激素和神经递质水平增高,只是精神因素侧重主观方面,而神经内分泌是可测量指标,更客观。此外,由于神经免疫系统内在的联系,神经因素可能通过免疫系统对黑素细胞产生影响。

白癜风专家齐书钧指出精神创伤或生活压力可能在白癜风发病中起到一定的作用,白癜风的发病或病情的加剧常可发生于紧张性精神事件之后,俗话说“愁一愁白了头”。据估计约有三分之二病例在起病或皮损发展阶段有精神创伤、过度劳累、思虑过度,病后忧心忡忡,甚至寝食不安、彻夜不眠,寐则梦扰等精神过度紧张情况。精神紧张、忧郁不仅可能诱发白癜风还可使原有皮损扩大。白癜风易发于受摩擦及外伤处。

实验证实,在白斑附近及远隔部位的正常皮肤上经搔抓刺激后,可以使该处皮肤白变,且电镜下观察白变处有神经纤维退行变化,其程度似和病期长短有关。黑素细胞起源于神经嵴,损害常沿神经节段分布。白癜风患者常伴发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如白变部出汗异常;伴发斑秃也屡有发现;伴发皮肤划痕症的比率也较高。

自身免疫学说

患者或其亲属有时合并其它自身免疫性疾病,常见有甲状腺疾病(甲状腺机能亢进或减退、甲状腺瘤)、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恶性贫血、晕痣、斑秃、糖尿病、风湿性关节炎、恶性黑色素瘤、支气管哮喘、异位性皮炎、红斑狼疮、萎缩性胃炎、溃疡性结肠炎、眼色素膜炎、局限性硬皮病、干燥综合征等。一些作者测定患者血清中器官特异性自身抗体,发现抗甲状腺、抗胃壁细胞及抗肾上腺组织抗体升高。

中国中医药研究中心齐书钧教授m研究白癜风皮肤的病理变化,发现特别是活动期的白斑边缘有单核细胞聚集,主要是淋巴细胞,它们侵及真表皮交界,使基底膜破坏进入表皮,该处的黑素细胞及黑素缺如,说明本病可能是迟发型超敏反应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另外,电镜观察病损表皮的基底层朗格汉斯细胞有所增加,其周围有淋巴细胞,提示局部有免疫反应,此种细胞似积极参与白癜风的发病。

国内近年来利用黑色素多元再生疗法,以间接免疫荧光测定寻常型白癜风患者血清中存在有抗体,特别是活动期及家族史阳性患者抗体阳性率高,认为此抗体和白癜风的发生有关,但此抗体与疾病本身的因果关系尚有待进一步阐明。

有的患者内服或外用皮质类固醇,特别是对不按皮节(dermatome)分布的损害(其发病机理可能是自身免疫)效果较好,间接证明本病的免疫发病机理。

黑素细胞自身破坏

白癜风的基本病变是表皮黑素细胞部分或完全丧失功能。

白癜风专家齐书钧提出黑素细胞自身破坏学说,认为本病好发于暴露及色素加深的部位,其表皮黑素细胞功能亢进,促其耗损而早期衰退,并可能是由于细胞本身所合成的毒性黑素前体物质的积聚所致。不过此类物质未能在白斑皮肤中检出。

实验研究某些化学物质对黑素细胞有选择性的破坏作用,使皮肤脱色。最早的报告是氢醌单苯醚(属取代酚类),它常用作橡皮防护手套中的抗氧化剂,工人接触后可引起手和上肢皮肤色素脱失。

酪氨酸及多巴在化学结构中也属于二羟酚类的衍生物,但在正常情况下,其氧化的中间物的破坏作用可能为一种保护机制所消除,一旦缺少此种保护机制,黑素细胞便有被破坏的可能。或者有遗传素质的个体,其黑素细胞本身有遗传的生化缺陷,对遭受破坏是敏感的。当毒性黑素前体物质达到足够量时,可能引起黑素细胞的破坏。

相对缺乏学说

黑素的产生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化学过程,而多巴既是黑素又是肾上腺素的前身,均来源于酪氨酸,经酪氨酸酶作用下氧化而成。当精神过于紧张时会消耗大量的肾上腺素,此时多巴主要导向肾上腺素的合成。其时黑素的合成就会受到影响,这对于诸如精神紧张等应激因素引起的白癜风似可以得到比较合理的解释。

近年来不少临床报道及我们的经验提示白癜风患者血液及皮肤中铜或铜蓝蛋白(血清铜氧化酶)值低于正常对照组。由此推测其结果就必然导致酪氨酸酶活性降低,从而影响黑素的代谢。至于铜、铜蓝蛋白值的降低可能与营养紊乱,或是铜的体内代谢失调及遗传缺陷等因素有关。

遗传因素

白癜风专家齐书钧专家认为是遗传的原因导致了这种对白癜风的敏感性。尽管并不普遍,确实在数目上有足够的不止一个成员患有白癜风的家庭可以做为建立遗传理论的基础。尽管在家里没有其他人表现出了白癜风的症状,但是仍然有遗传的可能性。

但是基因是从父母那里随机的继承来的,所以,只是在某些时候基因会使一个人患白癜风的几率和另一个人一致。而即使不幸继承了变异基因的人,也需要一些外因的诱导才有可能产生白斑。因此,虽然我们没有看到没有任何一个人发病,基因也可能在一个家族一代代的传下去。

当前,研究者正在侧重于研究白癜风基因的外观,使用计算基因组的计算机和人体基因图,可是更好的发现治疗遗传病的办法,帮助治疗和消灭白癜风。

BB的遗传概率只有2%左右,绝大多数是后天获得性的,所以不用太过担心

各种学说关系相依

各种学说之间并不互相排斥,可能有因果关系。一般认为其发病是在多种内外因素的激发下表现免疫功能、神经系统及内分泌代谢功能等各方面紊乱,导致酶系统的抑制或黑色细胞的破坏或使黑色素的生成或黑化过程障碍,终至色素脱失。另外普遍认为与微循环障碍有关。

该文章由作者:【张大山】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