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立芝繁荣(美国经济发展历史)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这一时期,恰巧在总统柯立芝任期之内,所以美国这一时期的经济繁荣又被称为“柯立芝繁荣”。此时正值资本主义世界相对稳定时期,英,法,德刚经历一战,经济处于停滞或恢复状态,便于美国经济势力向外扩张。

美国国内通过技术革新,固定资本革新和企业生产及管理的合理化,生产和资本的集中程度空前加速,经济发展迅速。但由于股票投机成风,繁荣本身带有一定虚假性,使这种繁荣孕育着新的危机。

概述

又因为爵士乐的兴起而被称为“咆哮的二十年代”(Roaring Twenties),但是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的繁荣实际上隐藏着巨大的隐患,后来直接导致了1929-1933世界经济大萧条,那么,“柯立芝繁荣”的原因是什么呢?又是什么导致了柯立芝繁荣之后的经济大萧条呢?

原因

一、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大发横财,扩张了经济实力,为“柯立芝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浩劫,但却给美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机遇。战争初期,美国利用“中立”的有利地位,利用交战双方对军需物资的大量需求,充当双方的兵工厂,迅速扩大军工生产和重工生产;此外,美国还在战争期间对英法贷款,并乘欧洲交战国在世界市场上竞争力减弱的良机,扩大工农业生产,进行商品输出。

战争结束时,美国已从战前一个资本输入国变为资本输出国,由债务国变成债权国。到1924年,美国掌握的黄金总额已达世界黄金储存量的1/2,控制了国际金融市场,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金融中心由英国移到了美国。这就大大加强了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中的地位,为更新生产设备,扩大生产规模,迅速发展生产提供了雄厚的资金,从而为经济繁荣奠定了基础。

二、技术革命是“柯立芝繁荣”最基本、最重要的原因。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美国忙于军工生产和重工生产,1917年4月参战后又忙于战争,所以无暇顾及陈旧生产设备的更新,生产技术比较落后。战争结束后,美国靠在战争中积累下来的雄厚资金,并随着一些新技术的突破,出现了一个更新生产设备、扩大生产规模以及采用新技术的热潮。

与此同时,美国还大力推行“工业生产合理化运动”。当时,运动最有代表意义的就是泰罗制和福特制。早在19世纪80至90年代,年轻的工程师弗雷德里克·W·泰罗就着手研究工厂的科学管理,并发展成为一种理论。在这个理论成熟后的20世纪20年代初期,工商企业中几乎每一个部门都程度不同地接受了科学管理。

所谓福特制,即采用装配线作业或流水线作业技术。这种技术先是在福特汽车公司采用,由于能大大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所以在20年代初期,被应用于许多工业部门。

美国垄断资产阶级还以加强工业部门的科学研究工作来推动经济的发展。战后,美国大企业都建立了自己的科研机构,1927年据208个公司的报告,它们用于科学研究的经费总数近1200万美元。工业部门科学研究工作的加强,推动了新技术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发展。

三、广阔的国内外市场刺激了经济的发展。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垄断资产阶级为了追逐高额利润,凭借其在一战中扩张起来的经济实力和欧洲各国战后经济尚未恢复之机,以及西欧各国在财政上对美国的依赖,夺取大量新的海外市场,实行资本和商品输出。

一战后,美国以经济势力渗透取代了英国在加拿大的优势地位;在拉丁美洲,美国以“金元”外交、“大棒”政策并以“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的掩盖口号,排挤欧洲国家的资本,使得加拿大和拉丁美洲成为美国垄断资本的主要投资场所。美国对欧洲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则以帮助恢复战争破坏为名,到处运用美元,推行“金元外交”。这样,美国的对外贸易和资本输出不断增长。

美国在夺取新的海外市场的同时,也注重扩大国内市场。在20年代,垄断资产阶级挖空心思,用五花八门的扩大广告宣传和赊购的办法来刺激汽车、住房及大件日用生活必需品的消费。

当时,建筑、汽车、电气工业并称为美国经济的三大支柱。“一战”中,美国国内建筑业近乎停顿。战后,建筑工业迅速发展,产值从1919年的120亿美元增长到1928年的近175亿美元。

建筑工业的发展不仅开辟了就业途径,而且也促进了与其有关的其他工业的发展。在20年代,汽车工业成长为美国最大的制造业和最大的工业部门,而汽车工业的发展又推动了钢铁、石油、化工、公路建设等一系列工业部门的发展。电气工业在20年代也发展很快,同样促进了美国这一时期的经济繁荣。

表现

表现: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经过1920年中至1921年末短期经济萧条后,经济开始复苏,并逐渐趋于繁荣,其时间从1923年直到1929年,每年生产率增长近4%。

这一时期,美国工业生产增长近一倍。国民总收入由1919年的650.9亿美元增至1929年的828.1亿美元。人均收入从1919年的620美元增至1929年的681美元。美国这次经济繁荣的主要表现在工业生产的膨胀,特别是汽车、电气工业、建筑业和钢铁工业生产的高涨。

在柯立芝繁荣时期美国大力推进劳工的职业教育,依据职业教育法扩大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资金投入,提高劳工的素质,尤其注重童工、女工和农业劳工的职业教育培训。

国民生产总值和工业生产总值均创新纪录,汽车制造、电机电器制造和住宅建筑业发展尤其显着。到1929年,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的比重已达48.5%,超过了当时英、法、德三国所占比重总和,以致柯立芝总统声称,美国人民已达到了“人类历史上罕见的幸福境界”。

但这种繁荣主要集中在部分工业部门和城市中,其他一些工业部门和农业的不景气,使美国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并且由于股票投机成风,使繁荣本身带有一定虚假性。生产和资本的进一步集中则加深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固有矛盾,孕育着新的危机。

数据

汽车制造工业:1919年,全美拥有汽车752万辆,仅1920年剧增到2650多万辆。1929年,平均每四个家庭拥有1.3辆汽车。1929年,其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8%,雇佣工人占全国工人总数的5%以上,全国钢产量的15%用于汽车制造。1929年,西方各国81.7的汽车为美国制造。汽车制造工业的发展还带动了橡胶、汽油、制革、玻璃制造等相关产业。

电力工业:1900~1929年间,电力生产由每小时60亿千瓦增加到1170亿千瓦。电机电器也大大发展,电冰箱在1921年还是新品,到1929年已经成为家庭必备品,年产量90万台以上。

石油工业:一战结束时,为8600万桶每年,1929年为4.39亿桶每年。

化学工业:1929年产值高达40亿美元,雇佣工人达到28万以上。

建筑工业:在20年代大大扩展了,建筑工业产值由1919年的120亿美元增加到1928年的175亿美元,建筑工人在1929年为244万。

银行存款:私人存款大幅增加,年增长率为8%。

失业率:1922年以后,除了1924年和1926年,其余年份不超过3%~4%。

农业:由于农产品价格下降,农村人口大量涌向城市,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逐渐下降,但由于动力机械的使用,农业机械化程度加深,再加上新品种的培育改良,新化肥农药的使用,1919~1929年,农业生产率提高了26左右。

黄金储备:世界总储量为90亿美元,美国占50亿美元。

资本输出:1922~1929年,36亿美元以上那个的资本流向世界各地。

贸易顺差:20年代全部为顺差,1928年达11亿美元以上。

第三十任美国总统

这是美国第三十任总统柯立芝。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国家间的关系暂时缓和,1924年至1929年,资本主义处于相对稳定时期。在此期间,各个资本主义国家大力发展经济,从而使世界资本主义生产发展较快,出现了一时的“繁荣”。美国的汽车工业、电气工业、钢铁工业和建筑业的生产都出现高涨局面。

20年代的美国、收音机相当普及。电冰箱、洗衣机、吸尘器、电话,开始进入富人家庭。有声电影也问世了。因这一时期,正是美国柯立芝总统在任期间,因而把这时期的美国,称为“柯立芝繁荣”。美国资产阶级宣扬说资本主义已取得“永久的稳定”,实际上,在“繁荣”的背后,经济危机的萌芽正暗中滋长。

柯立芝(1872~1933)Coolidge Calvin,美国总统(1923~1928)。1872年7月4日出生,卒于1933年1月5日。1897年开律师业,两年后步入政坛,任市议会议员。此后历任市长、州参议员、副州长。1918年当选为州长。1920年,他被提名为共和党副总统候选人,而由W.G.哈定竞选总统。

两人在大选中获胜。1923年8月2日哈定突然逝世,柯立芝遂继任总统。他小心谨慎地进行行政改革,并控制住共和党,因而在1924年很容易地赢得重新提名为总统候选人,在大选中获胜。柯立芝时代的特点是:没有危机存在,国家大大繁荣起来。他的一个突出政策是不干涉工商业的事务。

一方面实行减税计划,一方面坚持高额保护关税。他反映群众的一般情绪,采取一种孤立主义的外交政策。1928年拒绝再次提名为总统候选人,退隐到北安普顿写自传。柯立芝繁荣是一种虚假繁荣,在当时没有特别地表现,但是后来从金融业开始,引发了全球经济危机.

政策

柯立芝和他的财政部长安德鲁·W·梅隆的税务政策的核心是:减税、减少纳税人数。在这一问题上国会与政府取得了一致意见,美国人的税务负担也在柯立芝的任期内相应地得到减少。除了减税外,柯立芝还提议减少联邦政府开支和减少联邦债务。为此,他拒绝签署了一些已由国会批准的花销。

1926年,柯立芝还否决了麦克纳利-豪根农田救济法案(McNary-Haugen Farm Relief Bill)。该法案旨在允许联邦政府购买农产品盈余并在国外市场低价出售以确保国内农产品价格免于受到欧洲战后复兴农业的冲击。柯立芝称农业必须立足于“一个独立的商业基础(on an independent business basis)”之上,还说“政府控制无法和政治控制分离。

”他支持赫伯特·胡佛的通过实现农业现代化、而不是操作市场价格来增加农民收益的建议。1927年,当国会再次通过麦克纳利-豪根案后,柯立芝二度将其否决。“农民永远挣不了大钱,”柯立芝,一个佛蒙特州农民的儿子,这样说道,“我不认为我们能在这上面帮太多。”

柯立芝“小政府、大市场”的经济政策实质上是完全的自由放任主义,西方用法语词汇“Laissez-Faire”(让他去、让他做、让他走)通称,意思就是政府放手让商人自由进行贸易。

这一词首先在18世纪由重农主义在字典里使用,以反对政府对贸易的干涉。自由放任主义反对政府对经济的干涉,并且反对政府征收除了足以维持和平、治安和财产权以外的赋税,柯立芝时代美国联邦政府不断减弱对市场的规范与监管力度,这一点通过其阁组中联邦贸易委员和州际商业委员会的不作为得以体现。

许多学者将柯立芝归为自由放任主义的忠实信徒,一位传记作者这样描述柯立芝政府,“薄小的几乎接近隐形”。政府对市场的过度放任尤其是金融信贷领域的监管不利直接导致了1929-1933年世界经济大萧条。

评价

美国垄断资产阶级和其代言人将“柯立芝繁荣”说成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胜利,宣扬20年代的成就是美国资本主义内在精神的集中体现,有的鼓吹“美国资本主义已经克服了内在矛盾,不再有经济危机”,有的鼓吹“福特已经替代了马克思”。

但是,“柯立芝繁荣”只是一种虚假繁荣,它建立在科技进步的基础之上,得益于一战结束后有利的国际国内环境。政府采取自由放任的方针,执行有利于工商贸易发展的财政税收政策,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危机已经悄悄逼近,只是它在当时没有特别地表现,但是后来从金融业开始,引发了全球经济危机。

该文章由作者:【一刀哥】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