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登湖(Walden;or,LifeintheWoods,大陆译瓦尔登湖,台湾译湖滨散记,是美国作家亨利·戴维·梭罗所著的一本著名散文集。该书出版于1854年,梭罗在书中详尽地描述了他在瓦尔登湖湖畔一片再生林中度过两年又两月的生活以及期间他的许多思考。瓦尔登湖地处美国马萨诸塞州东部的康科德城,离梭罗家不远。梭罗把这次经历称为简朴隐居生活的一次尝试。《瓦尔登湖》的中文译本有多种,例如有徐迟、张知遥以及戴欢等翻译的版本。
基本内容
书名:瓦尔登湖
定价:¥35.00
作者:[美]亨利·戴维·梭罗
翻译:徐迟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1-1
ISBN:9787532768011
所属分类:文学
页码:407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内容简介
梭罗远离尘嚣,他想在自然的安谧中寻找一种本真的生存状态,寻求一种更诗意的生活。《瓦尔登湖》一书,详细地记录了作家在长达两年的时间里的日常生活状态以及所思所想,他在小木屋旁开荒种地,春种秋收,自给自足。
他是一个自然之子,他崇尚自然,与自然交朋友,与湖水、森林和飞鸟对话,在林中观察动物和植物,在船上吹笛,在湖边钓鱼,晚上,在小木屋中记下自己的观察和思考。
他追求精神生活,关注灵魂的成长,他骄傲地宣称:“每个人都是自己王国的国王,与这个王国相比,沙皇帝国也不过是一个卑微小国,犹如冰天雪地中的小雪团。”梭罗以他的实际行动告诉我们:人们所追求的大部分奢侈品,大部分的所谓生活的舒适,非但没有必要,而且对人类进步大有妨碍。
《瓦尔登湖》记述了作者在简单生活中深入思考与重塑自我的心路历程,文笔宁静恬淡,引人深思,具有一种使人沉静的力量。
作品章节
经济篇(Economy)
我的生活所在;我的生活追求/我生活的地方;我为何生活(Where I Lived,and What I Lived For)
阅读(Reading)
声音/声(Sounds)
孤独/寂寞(Solitude)
访客(Visitors)
豆田/种豆(The Bean-Field)
村子(The Village)
湖(The Ponds)
贝克田庄(Baker Farm)
更高的法则/更高的规律(Higher Laws)
禽兽为邻('Brute Neighbors)
室内取暖(House-warming)
昔日的居民/旧居民;冬天的访客(Former Inhabitants; and Winter Visitors)
冬天的禽兽(Winter Animals )
冬天的湖(The Pond in Winter)
春天(Spring)
结束语(Conclusion)
创作背景
19世纪上半叶的美国正处于由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转型的初始阶段。伴随着资本主义社会工业化的脚步,美国经济迅猛发展,社会不断进步,蓬勃发展的工业和商业造成了社会大众当时普遍流行的拜金主义思想和享乐主义思想占绝对主导地位。
同时,也刺激着人们对财富和金钱的无限制追逐,人们都在为了获取更多的物质财富,过上更好的物质生活而整日忙碌着。聚敛财富成为了人们生活的唯一目标,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可以不顾一切。人们疯狂、贪婪、过度的拉取、霸占有限的自然资源,开垦荒地的同时,大面积的森林也随之消失,大机器的轰鸣声随处可闻,而鸟儿的歌声却很难寻觅。
人们无限制的向大自然索取,最后也遭到了大自然的严厉惩罚。导致森林复盖率急逸下降,水土流失日益严重,生物的多样性不断减少等等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使得整个自然生态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与污染,而且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也变得岌岌可危。
作品赏析
作品主题
梭罗自己在瓦尔登湖的实践和他的作品中都有一个贯穿始终的主张,那就是回归自然。他在作品中不断地指出,我们大多数现代人都被家庭、工作和各种物质需求所因,失去了精神追求,过着物欲的生活。这样的情形今天依然存在,并且愈发严重。我们有许多人几乎很少去关注在那些琐碎的个人利益和活动之外的事物。许多人的精神活动过于局限,只关心物质生活和感官享受,而用梭罗的话来说,我们这样的生活不能称为“真正的生活”。
在全球背景下,瓦尔登湖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一个典范;如果说人们的生态关怀曾是梭罗声名鹊起的三个原因之一,那么这种生态关怀现在已经成为当代梭罗研究的主要动机和原因了。从生态环境学的更广泛的意义来看,梭罗远远走在了我们的前面。他在《日记》中提出了许多观点,并在《瓦尔登湖》中详尽地表现出来。他说:“大多数人,在我看来,并不关爱自然。只要可以生存,他们会为了一杯朗姆酒出卖他们所享有的那一份自然之美。感谢上帝,人们还无法飞翔,因而也就无法像糟蹋大地一样糟蹋天空,在天空那一端我们暂时是安全的。”
瓦尔登湖的神话代表了一种追求完美的原生态生活方式,表达了一个对我们当代人很有吸引力、也很实用的理想。这个典范在今天对我们更具有生态学意义,因为生态平衡的破坏和环境的恶化已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许多生态学家和环境保护主义者正在致力于保护自然留给人类所剩不多的财富。因此,瓦尔登湖不再只是一个著名的美国作家梭罗在那里生活、写作和思考的具体的地点,它已经成为一个象征。在瓦尔登湖这个地名之后我们发现了一种生活方式,一个人与自然的浪漫史,一种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一个具体化的自然的概念,还有人类永恒不变的希望接近自然并与自然融合的愿望。
艺术特色
《瓦尔登湖》一书极具审美价值。实际上可以毫不掩饰地说,《瓦尔登湖》是一部大的美文,里面所插叙的一切对象,都浸润着梭罗的全部情感。
梭罗极善用比拟、比喻的手法,写眼前的一切事物,在棱罗的眼中,这些自然物并非死去,而是鲜活。而做到这一点,则归功于棱罗使用的一种与泥土接壤的语言,如同农夫播种一样自然的文字,恰恰,这种语言风格保持着《瓦尔登湖》一书的鲜嫩,而鲜嫩的东西是长久的。这一点,在《瓦尔登湖》一书中处处可见。
任何一种美丽的物体都需要有一种奇特的魅力去引发人们观赏。一篇好的文章、一部好书也是这样,它必须以很好的文体规则去表现,从而拉近读者与作者的心理距离,并产生一种强烈的认同感。棱罗并不是以旁观者的姿态出现在书中,相反,他是用第一人称完全将自己与瓦尔登湖合二为一,将《瓦尔登湖》中的自然美透过“我”的感官、情感加以展示。
作品影响
瓦尔登湖的神话代表了一种追求完美的原生态生活方式,表达了一个对我们当代人很有吸引力、也很实用的理想。这个典范在今天对我们更具有生态学意义,因为生态平衡的破坏和环境的恶化已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许多生态学家和环境保护主义者正在致力于保护自然留给人类所剩不多的财富。因此,瓦尔登湖不再只是一个著名的美国作家梭罗在那里生活、写作和思考的具体的地点,它已经成为一个象征。在瓦尔登湖这个地名之后我们发现了一种生活方式,一个人与自然的浪漫史,一种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一个具体化的自然的概念,还有人类永恒不变的希望接近自然并与自然融合的愿望。
2020年4月,列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2020年版)》初中段。
译本一览
1978年,《瓦尔登湖》,吴明实译,今日世界出版社
1982年,《瓦尔登湖》,徐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5年,《瓦尔登湖》,孟祥森译,书华出版事业有限公司
1999年,《瓦尔登湖》,张玲译,远方出版社
2003年,《瓦尔登湖》,曹仁雪译,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与徐迟版本一字不差)
2003年,《瓦尔登湖》,张知遥译,哈尔滨出版社、天津教育出版社
2003年,《瓦尔登湖》,戴欢译,当代世界出版社、中国画报出版社
2004年,《瓦尔登湖》,苏福忠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4年,《瓦尔登湖》,杨家盛译,天津教育出版社
2005年,《瓦尔登湖》,曾光辉译,中国书籍出版社
2005年,《瓦尔登湖》,纵华政译,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5年,《瓦尔登湖》,田颖译,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7年,《瓦尔登湖》,王家湘译,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07年,《瓦尔登湖》,林志豪译,南海出版社
2007年,《瓦尔登湖》,王光林译,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7年,《瓦尔登湖》,潘庆舲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长江文艺、中国国际广播、中国华侨、华夏、湖南文艺
2008年,《瓦尔登湖》,李暮译,上海三联书店、文汇出版社
2008年,《瓦尔登湖》,王义国译,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8年,《瓦尔登湖》,王宝根译,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2008年,《瓦尔登湖》,张悦译,北方文艺出版社
2009年,《瓦尔登湖》,仲泽译,四川文艺出版社
2009年,《瓦尔登湖》,田然译,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09年,《瓦尔登湖》,许崇信、林本椿译,译林出版社
2009年,《瓦尔登湖》,穆紫译,武汉出版社、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2009年,《瓦尔登湖》,吕晓滨译,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2009年,《瓦尔登湖》,成维安译,哈尔滨出版社
2010年,《瓦尔登湖》,孔繁云译,贵州人民出版社
2010年,《瓦尔登湖》,叶子译,辽宁教育出版社
2010年,《瓦尔登湖》,王金玲译,重庆出版社
2010年,《瓦尔登湖》,梁栋译,译林出版社
2010年,《瓦尔登湖》,田伟华译,中国三峡出版社
2010年,《瓦尔登湖》,刘永升译,大众文艺出版社
2011年,《瓦尔登湖》,盛世教育西方名着翻译委员会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1年,《瓦尔登湖》,宋璐璐译,云南人民出版社
2011年,《瓦尔登湖》,周玮、彭萍译,中国宇航出版社
2012年,《瓦尔登湖》,田然译,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安徽人民出版社
(搜集整理:踏破江北街)
作者简介
亨利·戴维·梭罗,H.D.(HenryDavidThoreau1817-1862)。作家、思想家。生长在波士顿附近超验主义思想运动中心康科德村,父亲是小业主。20岁于哈佛大学毕业,曾任教师,从事过各种体力劳动。在学生时代与爱默生相识,在爱默生影响下,阅读柯尔律治、卡莱尔等人的着作,研究东方的哲学思想,同时以爱默生倡导的“自助”精神进行思考,形成了一套独立见解。
梭罗的着作都是根据他在大自然中的体验写成。1839年他和哥哥在梅里马克河上划船漂游,写成《在康科德与梅里马克河上一周》(1849),发挥了他对自然、人生和文艺问题的见解。他的代表作《沃尔登,或林中生活》(1854)记录了他于1845至1847年在康科德附近的沃尔登湖畔度过的一段隐居生活。在他笔下,自然、人以及超验主义理想交融汇合,挥然一体。他是19世纪超验主义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
梭罗的文章简练有力,朴实自然,富有思想内容,在美国19世纪散文中独树一帜。他的思想对英国工党、印度的甘地与美国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等人都有很大的影响。
亨利·戴维·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1817-1862),美国作家、哲学家,著名散文集《瓦尔登湖》和论文《论公民的不服从权利》(又译为《消极抵抗》、《论公民的不服从》)的作者。
1817年7月12日,梭罗出生于马萨诸塞州的康科德城(Concord,Massachusetts),1837年毕业于哈佛大学,是个品学兼优的学生。毕业后他回到家乡以教书为业。1841年起他不再教书而转为写作。在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的支持下,梭罗在康科德住下并开始了他的超验主义实践。这时期,梭罗放弃诗歌创作而开始撰写随笔,起先给超验主义刊物《日规》(Dial)写稿,其后各地的报纸杂志上都有他的文章问世。
梭罗除了被一些人尊称为第一个环境保护主义者外,还是一位关注人类生存状况的有影响的哲学家,他的著名论文《论公民的不服从权利》影响了托尔斯泰和圣雄甘地。
1845年7月4日梭罗开始了一项为期两年的试验,他移居到离家乡康科德城(Concord)不远,优美的瓦尔登湖畔的次生林里,尝试过一种简单的隐居生活。他于1847年9月6日离开瓦尔登湖,重新和住在康科德城的他的朋友兼导师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一家生活在一起。出版于1854年的散文集《瓦尔登湖》(Walden)详细记载了他在瓦尔登湖畔两年又两个月的生涯。虽毕业于世界闻名的哈佛大学,但他没有选择经商发财或者从政成为明星,而是平静地选择了瓦尔登湖,选择了心灵的自由和闲适。他搭起木屋,开荒种地,写作看书,过着非常简朴、原始的生活。
经典语录
我愿意深深地扎入生活,吮尽生活的骨髓,过的扎实,简单,把一切不属于生活的内容剔除的干净利落,把生活逼到绝处,简单最基本的形式,简单,简单,再简单。
最富有的时候,你的生活也是最贫穷的。吹毛求疵的人即便在天堂也能挑出瑕疵。一个安心的人在哪都可以过自得其乐的生活,抱着振奋乐观的思想,如同居住在皇宫一般。犯不着千辛万苦求新,无论衣服还是朋友。把旧的翻新,回到它们中去。万事万物没有变,是我们在变。
该文章由作者:【不明真相的群众】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