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子弟兵(老百姓对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亲切称谓)

“人民子弟兵”是老百姓对中国人民解放军包括陆、海、空、二炮、武警以及预备役部队等的的亲切称谓。饱含着人民军队和老百姓之间同呼吸、共命运的鱼水深情。“人民子弟兵”的涵义不仅指解放军来源于人民,更重要的是指解放军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民的武装。

释义

详细解释

(1).旧指由领兵将帅本乡本土壮勇所组成的军队。 唐 张鷟 《朝野佥载》卷二:“ 恩州 刺史 陈承亲 , 岭 南大首领也,专使子弟兵劫江。” 明 何景明 《诸将入朝歌》之五:“金装白马翩翩出,不见 长安 子弟兵。” 欧阳予倩 《忠王李秀成》第一幕:“大权归了 曾国藩 ,用的都是 湖南 的子弟兵,号令统一,赏罚严明,所以不容易打。”

(2).现代对人民军队的亲热称呼。 陈毅 《在志愿军司令部度春节·再敬酒》诗:“雄豪尽是无双士,卫国保家子弟兵。” 李季 《当红军的哥哥回来了·战太行》诗:“八路军是人民的子弟兵,见敌人就像是饿虎扑羊。”

历史

“子弟兵”的称谓古已有之,指统兵将帅率领乡勇(即本乡本土的老百姓)所组成的军队。像项羽的“江东子弟兵”,南宋时期岳飞的“岳家军”,明朝戚继光的“戚家军”,清朝曾国藩的“湘军”等均可谓“子弟兵”。这些军队由于是建立在亲戚乡土基础上的,加之统兵将领是本乡本土比较有威望的人,并且这些军队一般都有明确的政治目标,往往打出保家卫国的旗号,因此将士们打仗时都勇于冲锋陷阵,使这些军队以英勇善战而扬名。

由来

在现代,“子弟兵”的称谓来源于抗日战争时期聂荣臻元帅领导的晋察冀敌后抗日根据地。1937年11月,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兼政委聂荣臻率领3千余人的武装,在晋察冀三省边界地区创建了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建立根据地后,聂荣臻立即着手扩大人民武装力量,在当时的晋察冀便出现了不少带有地域色彩的部队,如“回民支队”、“平山团”、“阜平营”、“灵寿营”等。这些部队拥有雄厚的群众基础,大家怀着保家卫国的热情,英勇顽强地打击日寇。

1939年5月,聂荣臻发布通令,嘉奖平山团是“捍卫民族、捍卫边区和捍卫家乡的优秀的平山子弟兵”。这是“子弟兵”一词首次用于称呼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武装。“子弟兵”的称呼深受人民群众和广大指战员的拥护,很快家喻户晓,越叫越响亮。它最好地诠释了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武装来源于人民、根植于民族土壤,与人民和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的新型军民关系;把人民军队担负的使命任务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紧密结合在了一起。“子弟兵”这个称呼体现了军民的鱼水深情,对团结民众抗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n

1939年底,晋察冀军区冬季反“扫荡”战役取得胜利,社会各界发来大量祝贺函电,盛赞聂荣臻将军指挥有方,屡建奇功。聂荣臻在《抗敌报》上复信指出,晋察冀成为敌后抗战的坚固长城,是“全边区父老和子弟兵的血肉所创造出来的”。晋察冀军区创办的《抗敌三日刊》,也改名为《子弟兵》。/n

著名民主人士李公朴先生在1940年春到晋察冀考察之后,撰写了《华北敌后——晋察冀》(同年出版)一书,书中称颂道:“子弟兵是老百姓的儿子,坚决打鬼子的抗日部队的兄弟,是在晋察冀生了根儿的抗日军。”/n

后来,“人民子弟兵”成为人民对我党领导的革命武装的亲切称谓,并一直沿用至今。

该文章由作者:【童语】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