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币收藏(钱币的另一种特殊的职能)

钱币作为法定货币,在商品交换的过程中充当一般等价物的作用,执行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五种智能,这是钱币作为法定货币在流通领域的职能。然而,当抛开其作为法定货币的角色,而作为一种艺术品和文物,钱币又具有了另一种特殊的职能——收藏价值。

名称由来

以币面文字命名: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刀”、“即墨刀”、“安阳刀”、“明刀”,汉、魏、晋、南齐等时期的“五铢”以及唐朝以后的“元宝”、“重宝”、“通宝”等,都是因币面的文字而得名。

以币面图案命名:清末各省多铸银元,因钱币中央有蟠龙纹,故称“龙洋”。

以币体形状命名:春秋战国时期的“针首刀”、“圆首刀”、“三孔布”,汉代的“荚钱”,以及秦后的“方孔钱”,都是根据币体的不同形状而命名的。

以币体重量命名:秦始皇时全国统一铸币“半两”和开始铸于汉文帝五年时的“四铸”,都是以当时每枚钱币的实际重量命名的。

以流通地域命名: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银行、晋察冀边区银行、豫鄂边区建设银行等发行的货币,都在本区内流通,故称“边币”。

以译意命名:维吾尔语“普尔”译意为钱,“普尔钱”由此得名。

以通称命名:“番饼”是旧时对流入中国的银元的俗称。过去在广东通称外国为“番”,中国旧称银币为银饼,故对外国银币称“番饼”。

以币材产地命名:朱提银是汉代一种白银名称,产于云南昭通的朱提山。后世称银为朱提,即由此而来。

以币材与币形结合命名:“马蹄银”因其制作材料为银,又形如马蹄,故名。钱:周朝有一种铲形的耕具叫钱,它的形状和汉字“大”差不多,古人经常把它作为交换的媒介物,后来金属货币又仿它制造,“钱”就成为货币的通称。

以钱币图案命名:原产于墨西哥的”鹰洋“、原产于荷兰的“马剑”、原产于日本的“龙洋”等都是根据钱币上的图案加以命名。

泉:汉代统治者出于聚敛财富的愿望,将“钱”改称为“泉”。泉是由四面八方汇集在一起,再流向四面八方。直到现在,集币迷们仍以“泉友”相称。

白水真人:王莽代汉称帝后,十分嫉恶刘氏,因为钱字有“金刀”,而“刘”字正是由“卯、金、刀”组成(皆指繁体字),王莽便改称钱为“货泉”。“泉”字由“白、水”两字组成,故称“白水真人”。

孔方兄:又称“孔方”、“家兄”,古人把一百来个半成品铜钱穿在一根棍子上修锉外沿,圆棍穿钱,修锉时来回转动,方棍穿钱,就避免了这些麻烦,于是铜钱中间有了方孔。钱为何称“兄”?钱字由“金、戈、戈”组成,“戈”“哥”音同,于是“称兄道弟”。

收藏价值

艺术欣赏

不论是人民币金属币,还是人民币纸币;不论是普通流通人民币,还是纪念性流通人民币;不论是已经退出流通领域的人民币,还是现实流通的人民币;不论是古钱币,还是外国钱币,其图案不仅有代表性的历史人物图像,也有名山大川、风景名胜、国卉名花,这些艺术图案都是经过著名的艺术家群体反复揣摩、精心设计的,它们都是一幅幅精美绝伦的艺术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因此,从钱币身上可以得到美的享受、艺术的熏陶。

知识与功能

从钱币身上,我们可以了解到政治、经济、历史、文化、艺术以及科技等很多方面的知识,通过这些知识使人们受到各种教育。从钱币人物图案上可以了解各国不同时期政治、经济、文化、艺术,例如:第三套人民币中的1角券正面图案,反映了党的教育方针——“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第四套人民币通过不同的人物图案,反映了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光辉形象,体现了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体现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必须依靠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以及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的政策。从人民币名山大川、风景名需要继承和弘扬的传统文化。

从人民币上的轮船、火车、汽车、飞机、收割机、桥梁、水电站等图案可以了解我国不同时期工农业生产和交通运输情况,这些图案也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不同时期的成就。人民币上不仅有上述各种精美的艺术图案,而且作为我国的法定通货,票面上均印有国徽(第一套人民币诞生时因国微还未设计故未印国徽图案),这是国家权力的象征,表明人民币的法定地位,同时也时刻唤起人们的爱国意识。另外,从人民币材质、印制等方面,也可以了解有关水印、油墨、印制技术等方面的知识。总之,小小钱币,知识大世界。钱币流通的世界性,决定其是一种极为特殊的宣传品,具有任何一种宣传媒介无法比拟的广泛性,因此,人民币的普及知识和教育功能是不容低估的。

文物价值

每一套钱币的诞生都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以及科技有密切关系,票面图案设计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和政治风貌,其印制铸造质量反映了当时的印制铸造技术和工艺水平。因此,从诞生和流通于不同时期的钱币票面上,就能了解到当时的政治、经济、历史背景。例如:从第一套人民币票种多、版面杂、面额大、设计思想不统一、印制工艺上的多样性以及产品质量的参差不齐等特点,可以反映其诞生年代的战时性;从诞生于60至70年代的第三套人民币票面上的交通、农业、机械、钢铁工业等主景,可以反映当时在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指引下,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形势和科学技术新成就。

从票面看,戴草帽、扛锄头、挑筐篓(1962年版1角券)是当时农民的标准形象;拖拉机(1960年版1元券正面)、装卸机(1960年版5元券背面)、机床(1960年版2元券正面)是当时质文明的象征;井架(1960年版2元券背面)、大桥(1962年版2角券正面)是当时现代化建设的带头产品。通过这些人民币实物,可以了解当时社会经济情况、风俗人情,是研究社会历史发展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保值增值

随着钱币收藏队伍的不断壮大,一些停用退出流通领域的钱币和限量发行的金属流通纪念币越来越少,受价值规律影响,这些钱币价值直线上升,并随时间推移,增值潜力越来越大。例如:第一、二套人民币和金属流通纪念币,其市场收藏价值已超过其面值数倍,有的甚至数百倍,就连即将退出流通的第三套人民币也都增值数倍甚至数十倍。因此,人民币作为收藏对象,具有明显的保值增值功能。

总之,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将更加丰富多彩,一股新的群众性的钱币收藏热潮必将更加高涨。钱币的艺术性、知识性、史料性和娱乐性在全国人民文化生活中也必将发挥它独特的作用。

收藏意义

1.收藏有利于调节货币流通,缓和通货膨胀。

人们收藏各套人民币和金属流通纪念币,使同额人民币由流通领域转入收藏领域,从而减轻对市场的压力和冲击。而且这种收藏一般是永久性的,这对国家来说等于吸收了一笔长期稳定的无息存款,或者说是不用商品、黄金准备的货币发行。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收藏人民币越多,越有利于调节货币流通和缓和通货膨胀。

当然,由于各套人民币尤其是早期旧版人民币受供求关系影响,其收藏交换价值要高出面值的几倍、十几倍甚至数百倍,但这是流通领域的人民币与作为收藏品的人民币之间的交换,作为收藏品的人民币始终处于收藏领域,而与之相交换的流通领域的人民币却退出商品流通领域,从而减轻了对市场的压力和冲击。因此,收藏人民币的人越多,收藏对象的交换价值越高,退出流通领域的人民币越多,就越有利于缓和通货膨胀。

2.有利于瞥及钱币知识,提高全民防伪反假意识。

人们收藏钱币是作为艺术品和文物来收藏的,因此,收藏是一种高雅的文化活动。人们在收藏的过程中,十分注意对钱币的外观设计、纸张选用、印制技术、防伪技术、铸造技术以及版别的研究,这对普及钱币知识,开展群众性的防伪反假斗争十分有利。可以说,广大钱币收藏爱好者就是一支义务普及人民币知识,进行防伪反假宣传的特殊队伍。

3.有利于培养人们爱护钱币的良好习惯。

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一般不论品相,同面额的货币不管是新是旧,是否折污,只要不缺损,其价值均等同面额。但作为执行收藏价值职能的货币来说就大不相同了,每位钱币收藏爱好者最关心的是收藏品的品相,都喜欢收藏尽可能全新的票币,并以专册精心珍藏,由此养成一种珍爱货币的良好习惯。

4.有利于提高人们文化素质。

当然,每位钱币收藏爱好者会有其不同的心理和价值取向,但总归不失为一种有益的文化活动,是培养人们文化素养和爱国主义情操的善举,有利于两个文明建设。

收藏六忌

钱币收藏需要比较长时间的锻炼。学习大量的知识。初学者最应该注意的主要又六点。

一忌头脑发热,感情冲动。

购买古钱币一看真假;二看品相;三问价格。要学习掌握购买钱币的交易技巧,在钱币市场或金店内发现自己喜欢的藏品,不要喜形于色,直奔目标,不惜重金买下。而是暗中观察,不动声色,迂回接近,不妨先探问其他钱币的价格,以分散卖者的注意力,然后不经意询问价格,故意把它说得一文不值,俗曰:褒贬是买家,把价格侃到最低时再成交。

二忌随心所欲,见啥买啥。钱币收藏要有目标、有计划。

古今钱币纷繁浩翰,品种极多,仅人民币就有纸币系列、普通流通纪念币系列、贵金属纪念币系列,它们之下又可分若干系列。所以,必须根据自己的财力和爱好,有选择地加以收藏,最好是少而精、成系列收藏。

三忌受挫后偃旗息鼓。

钱币市场充满诱惑和风险。首先是收藏假币赝品的风险。初涉收藏者买入假币赝品不足为奇,就连专家也有看走眼的时候。钱币造假古今有之,特别是价格昂贵的珍稀钱品赝品更是防不胜防。其次是价格风险。如1997年香港回归时,正逢钱币市场炒作登峰造极,钱币市场诠释了不少一夜暴富的神话,从而加大了收藏者的投资冲动,不惜在高位接盘,当时200多元的香港回归普通流通纪念币(两枚面值20元),市场价仅21元。收藏者如不慎买入假币赝品或遭受价格暴跌的打击,不要“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而是要加强学习,认真汲取经验教训,总结摸索钱币市场的运作规律,趋利避害,做一名成熟、理性的投资者。

四忌急功近利。

钱币市场的暴利时代已经过去,企盼自己的钱币藏品快速升值只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奢望。钱币收藏是一种志趣高雅的活动,收藏之道,贵在赏鉴。古人谈收藏的益处:一是可以养性悦心,陶冶性情;二是可以广见博览,增长知识;三是祛病延年,怡生安寿。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钱币收藏活动的经济价值导向也是不容置疑的。钱币收藏者要有一个平常心态,由过去趋利性收藏转到观赏、把玩、研究、交流上来,提高钱币收藏的品位,养成宁静、淡泊的操守,摆脱铜臭的困挠和烦恼,感悟收藏真谛。

五忌不懂装懂,长期当外行。

了解掌握一定的钱币知识是钱币收藏者的必修课和基本功。隔行如隔山,如果你对钱币常识一知半解或道听途说,就犹如盲人摸象,在收藏过程中就会常交“学费”,上当受骗花冤枉钱。这就需要钱币收藏者不断学习有关钱币知识,提高钱币鉴赏能力,了解和熟悉历代钱币的形制、材质和钱文书体的变化,并知晓古今钱币造假制假的种种手法,发现假币的种种破绽。这些经验的获得,一是向书本学,购买有关钱币方面的书籍资料。二是从实践中学,多接触钱币实物,细心揣摩,进行分析比较和把握。三是要向专家请教。四是经常与藏友交流,互相切磋,共同提高。

六忌听卖者讲“故事”。

诸如拿“祖传”、“扒房子、挖地基时发现”、“急用钱”之类的“故事”说事。须知这些故事大都是卖者自己瞎编的,在美丽的谎言背后却隐藏着蒙骗买者上钩的陷阱。

鉴别真伪

1、凭手感,听声响。多数伪钞用纸偏薄,质地偏差,不及真钞挺括,尤其是做旧以后,更显得软弱无声。当然,这只是一般情况,对于特殊情况,则要作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

2、看文字图案制作。钱币收藏品从宏观上看它是否符合所处时代的特征,以及区域特征和特定社会的环境。

3、看纸张用材。各种钞票纸的材料,都不一样。譬如,元钞的材料取用桑树皮制成,纸纹粗糙而有韧性。近现代的钞票纸,一般都是特定生产的专门用纸,纸浆中要配制专门用料,多数是目测者所不能分辨的,但也有的在纸浆中加入彩色纤维,则是一目了然。

4、看花押、签字和印章。古钞多有花押、印章,私帖也有花押或签字,即使是机器印刷的现代纸币,也有签字或印章,特别是手书的花押或签字,不易模仿得完全真切。

5、看雕刻工艺。关键是手工雕刻部分,如人物头像及其他主景的手工雕刻,不仅一般人不易仿制,即使本人再刻,也难做到绝对一致。

6、看印刷技术。国家发行的钞票,都是采用当时比较先进的印刷技术,譬如人民币的彩色接线技术、对印技术、凸凹印交错使用技术等等,仿制者一般不易做到。

7、看油墨色泽和印泥朱砂的颜色。因为仿制的油墨,很难将颜色调得和原钞的色泽完全一样,而现代钞票在印制时,油墨中往往要注入常人所不可得知的某些配料。古钞中所用的印泥朱砂,各时期也完全不同。

8、看各类暗记。包括不同的冠宁、编号、水印、安全线、微缩雕刻,以及隐藏在图纹中的种种暗记符号。

该文章由作者:【好吃不胖】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