阋(汉语汉字)

阋,读作xì,二级字。其本意为争吵;争斗。例: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诗经·小雅·棠棣》。后引申为内部不和。

阋(汉语汉字)

基本解释

争吵:阋墙(引申为内部不和)。

基本内容

会意。从門(斗),从兒,兒亦(ní)声。兒,善讼者。本义:不和,争吵同本义。

阋,恨也。——《尔雅释言》

凡民私阋隐语莫不知,道路箝口。——《唐书·高骈传》

阋,鸣也。——《广雅·释诂二》

阋,恒讼也。——《说文》

兄弟谗阋。——《国语·周语》

又如:阋讼(兄弟或家人相争讼);阋墙(在墙内争吵。指兄弟失和);阋墙谇帚(内部争吵不和)。

古籍释义

1.《康熙字典》

《唐韵》许激切《集韵》《韵会》馨激切《正韵》迄逆切,?音赥。《说文》恒讼也。从斗从儿,儿善讼者也。《诗·小雅》兄弟阋于墙。《传》阋,很也。《尔雅·释言》阋恨。《注》相怨恨。《扬子·方言》胁阋,惧也。宋衞之闲,凡怒而噎噫谓之胁阋。

又与閴通。《易·丰卦閴其无人释文》閴,姚作阋,孟作窒,?通。

又《集韵》郝格切,音赫。义同。

2.《说文解字》

恒讼也。《诗》云:“兄弟阋于墙。”从斗从儿。儿,善讼者也。许激切。

3.《说文解字注》

恒讼也。恒、常也。故以小儿善讼会意。诗曰。兄弟阋于墙。小雅文。释言、毛传皆曰。阋、很也。孙炎云。相很戾也。李巡本作恨。非。郑注曲礼、韦注国语可证。从斗儿。会意。儿亦声。许激切。十六部。儿、逗。善讼者也。说从儿之意。

音韵参考

【平水韵】:入声十二锡

【粤语】:jik1

【闽南语】:ge2

字源演变

“阋”字的字源演变。

该文章由作者:【异端审判】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