陟(拼音:zhì),是汉语二级通用字,初文见于商代甲骨文。陟的古字形像两脚交替沿山而上,本义是从低处走向高处,后也指抽象的升高,如登上帝位、提拔升迁等。
文字溯源
会意字。甲骨文(图1-6)的右边是“阜”,意为台阶或山丘;阜字右边为两个“止”,是一前一后、一左一右两只脚,两相会意,表示人用双脚登上了山坡。从构型上看与“降”字正好相反,意义也相反。金文构型与甲骨文大致相同(图7-10)。甲骨文中两只脚或在“阜”左边,或在“阜”右边,金文以后统一在“阜”右边。小篆由金文篆化而来,将双脚篆化成了步字(图11),还是登上山坡的意思。发展到隶书,笔画平直化,“阜”写作左耳旁“阝”;右上部脚形写作“止”(有的将上部写成“㞢”形,见“书法欣赏”),左下部反向的脚趾形写作?;右半部字形与“步”字一致。
汉字释义
读音 | 词性 | 释义 |
zhì | 动词 | 〈文言〉由低处向高处走。与“降”相对。 |
〈文言〉登程远行,长途跋涉。 | ||
〈文言〉提拔,升迁。 | ||
〈文言〉登上帝位。 | ||
〈文言〉升遐,升天。指帝王薨逝。 | ||
〈文言〉入,进入。 | ||
形容词 | 〈文言〉高,高峻。 | |
名词 | 〈文言〉重叠的山陵。 | |
〈文言〉通“骘”。牡马。 | ||
dé | 动词 | 〈文言〉得,得到,应验。 |
参考资料 |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十四下】【?部】竹力切(zhì)
登也。从?从步。
?①,古文陟。
【注释】①?: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从步,从人日。未详。”
说文解字注
登也。
注:《释诂》曰:陟,陞也。毛传曰:陟,升也。陞者,升之俗字。升者,登之叚借。《礼·丧服》注曰:今文礼皆登为升。俗误巳行久矣。据郑说则古文礼皆作登也。许此作登不作升者,许书说解不用叚借字也。汉人用同音字代本字,既乃不知有本字。所谓本有其字。依声托事者然也。
从?步。
注:谓缘?而步也。?有层次可寻。是谓会意。竹力切。一部。
康熙字典
【戌集中】【阜部】 陟·康熙笔画:15 ·部外笔画:7
古文:?
《广韵》《集韵》《韵会》竝竹力切,音稙。
《尔雅·释诂》:陟,陞也。《说文》:登也。《书·舜典》:汝陟帝位。
又《太甲》:若陟遐,必自迩。
又《立政》:其克诘尔戎兵,以陟禹之迹。《诗·周南》:陟彼崔嵬。
又《广韵》:进也。《书·舜典》: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
又《玉篇》:高也。《尔雅·释山》:山三袭陟。疏:山之形若三山重累者名陟。
又人名。《书·君奭》:在太戊时则有若伊陟臣扈。
又《集韵》的则切,音得。《周礼·春官》:大卜掌三梦之灋,一曰致梦,二曰觭梦,三曰咸陟。注:陟之为言得也。读如王德翟人之德。言梦之皆得也。
《集韵》:或作?、徏、徝、骘。
韵书集成
小韵 | 摄韵 | 声调 | 韵目 | 韵系 | 字母 | 声类 | 开合 | 第 | 清浊 | 反切 | 拟音 | |
广韵 | 陟 | 曾 | 入声 | 二十四职 | 蒸 | 知 | 开口呼 | 三等 | 全清 | 竹力切 | ȶjək | |
集韵 | 陟 | 曾 | 入声 | 二十四职 | 蒸 | 知 | 开口呼 | 三等 | 全清 | 竹力切 | ȶiek | |
得 | 曾 | 入声 | 二十五德 | 登 | 端 | 开口呼 | 一等 | 全清 | 的则切 | tək | ||
中原音韵 | 质 | 入声作上声 | 齐微 | 照 | 齐齿呼 | tʂi | ||||||
中州音韵 | 入声作上声 | 齐微 | 张耻切 | |||||||||
上声 | 尤侯 | 叶兠上声 | ||||||||||
洪武正韵 | 只 | 入声 | 七陌 | 庚 | 照 | 陟 | 全清 | 之石切 | tʃiək | |||
分韵撮要 | 职 | 入声 | 第七英影应益 | 益 | 照 |
该文章由作者:【彭天翼】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