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农业大学(山西省农业科学院)(Shan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XAU),简称“山西农大”,是山西省人民政府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入选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是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优秀高校、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高校、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山西省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高校、山西省“1331工程”高校、省级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为CDIO工程教育联盟成员单位。
学校始建于1907年,初名私立铭贤学堂,创始人为孔祥熙,后发展为私立铭贤农工专科学校、私立铭贤学院;1951年改私立为公办,成立山西农学院;1979年更名为山西农业大学,列入全国重点大学。2019年,山西农业大学和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合署改革,成立新的山西农业大学。
截至2021年4月,学校有太谷、太原龙城2个校区,占地面积3588亩,建筑面积1880亩;设有21个教学单位,开办本科专业71个;有教师、科研人员及职工4413人;馆藏纸质藏书207余万册,纸质期刊1360余种,电子图书342万册;有全日制在校生2.6万余人;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9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4个。
历史沿革
前身溯源
原山西农业大学
清朝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私立铭贤学堂创办。
民国5年(1916年),学校增设大学预科。
民国17年(1928年),开办农科。
民国20年(1931年),开办工科。
民国26年(1937年),七七事变后,学校被迫南迁。
民国28年(1939年),学校辗转到达四川金堂县。
民国29年(1940年),国民政府教育部批准立案,成立铭贤农工专科学校。
民国32年(1943年),学校改建为私立铭贤学院,由专科改为本科,学系由3个扩大到8个,即农艺学系,畜牧兽医学系,农业经济学系,机械工程学系,化学工程学系,纺织工程学系,工商管理学系,银行学系。
民国36年(1947年),铭贤学院由金堂迁往成都办学。
1950年11月,铭贤学院迁返山西太谷原铭贤学堂旧址。
1951年10月,山西省人民政府接管铭贤学院,改私立为公办,正式成立山西农学院;同年,机械工程系、工商管理系分别并入山西大学工学院、山西大学财经学院;同年,学校初中部与太原农业技术学校合并,更名山西农学院附属农业技术学校。
1955年,山西农学院附属农业技术学校划归山西省农业厅领导,并更名为太谷农校。
1958年,太谷农校并入山西农学院,并更名为山西农学院专科部。
1962年,朔县畜牧兽医学校专科部分并入山西农学院。
1971年,山西农业劳动大学并入学校。
1975年,学校在昔阳、雁北、运城组建了3个分院,分别为大寨、雁北、运城农学院。
1979年7月27日,经国务院批准大寨农学院并入山西农学院;同年,山西农学院更名为山西农业大学,被列为全国重点高等学校。
2012年,学校成为山西省人民政府和农业部共同建设的高等学校。
2014年9月,学校入选第一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
2016年,学校入选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同年,学校被列入山西省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高校。
2017年,学校入选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同年,学校获批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同年,学校获得留学生招生资格。
2018年,学校被认定为山西省第二批省级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
原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1953年,山西省在太原许坦村成立省农场。
1954年,试验研究机构与推广机构分离,省农场改组为综合试验场。
1955年,又改为山西省农业科学研究所。
1959年2月21日,成立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各地农科所均属于省农科院体系。
粉碎“四人帮”后,山西省政府将下放地方的农科所,以及果树、畜牧两所先后收归省农科院。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是省政府直属的公益型科研事业单位。
合并发展
2019年10月,山西省委省政府决定,山西农业大学和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合署改革,成立新的山西农业大学。
2020年10月,山西农业大学草业学院揭牌成立; 同年11月,学校被中央文明委评为第二届全国文明校园。
2021年5月15日,成为高等农林院校课程思政联盟理事会员单位。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截至2022年2月,学校设有教学单位21个,开办本科专业71个。
2022年2月,学校新增农业智能装备工程专业、兽医公共卫生专业。
学院 | 专业 |
农学院 (作物科学研究所) | 农学、农学(功能农业方向)、种子科学与工程、智慧农业 |
动物科技学院 (畜牧兽医研究所) | 动物科学、经济动物学 |
草业学院 | 草业科学 |
园艺学院 (园艺研究所、蔬菜研究所) | 园艺、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园艺(花卉与景观设计方向)、园艺(药茶方向) |
农业经济管理学院 (农业资源与经济研究所) | 农林经济管理、农村区域发展、市场营销、国际经济与贸易、物流管理、旅游管理 |
林学院 | 林学、林学(森林康养方向)、园林、森林保护、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生态学、风景园林(景观规划与绿地设计) |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物联网工程、电子信息科学技术、机器人工程 |
软件学院 | 软件工程、数字媒体艺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智能科学与技术 |
植物保护学院 (植物保护研究所) | 植物保护、植物检疫、制药工程、生物农药科学与工程 |
动物医学学院 | 动物医学专业(本硕统筹培养)、动物医学、动植物检疫(动物检疫方向)、兽医公共卫生 |
资源环境学院 | 农业资源与环境、土地资源管理、环境科学、地理信息科学、土地整治工程 |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 | 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葡萄与葡萄酒工程、食用菌科学与工程 |
生命科学学院 | 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物信息学、中药资源与开发 |
农业工程学院 |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农业电气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 |
公共管理学院 (MPA教育中心) | 行政管理、法学、公共事业管理 |
城乡建设学院 | 城乡规划、风景园林、土木工程、农业水利工程 |
基础部 | 英语、信息与计算科学、应用化学 |
农业标准化学院 | –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 |
创新创业学院 | – |
继续教育学院 | – |
师资力量
截至2021年4月,学校有教师、科研人员及职工4413人,其中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446人、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084人、博士生导师118人、硕士生导师734人;有全国优秀教师3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1人,全国林业和草原教学名师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3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9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83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16人、农业农村部农业科研杰出人才2人、“青年三晋学者”7人、省青年拔尖人才8人、省学术技术带头人63人、省科技功臣6人、省级教学名师29人、学术院长8人;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3个。
国家级教学名师:董常生(2006年)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朱兴全、孔照胜
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朱兴全、侯向阳
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朱兴全、廖允成、王娟玲、李步高
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高志强、吕丽华等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郭平毅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廖允成、刘文忠、马瑞燕
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郑德聪、王晓闻、杨武德、马瑞燕、侯雷平、毕如田、刘强、李宏全、孟秀祥、郭晋平、赵祥、王闰平
省级教学名师:王金胜(2003年)、郭平毅(2003年)、董常生(2004年)、武星亮(2004年)、郭玉明(2005年)、潘登奎(2005年)、郭晋平(2006年)、张金桐(2007年)、杨锦忠(2007年)、张淑娟(2008年)、洪坚平(2008年)、张国民(2008年)、张光星(2008年)、李生泉(2008年)、王俊东(2009年)、李长萍(2009年)、王文昌(2009年)、杨武德(2009年)、李宏全(2010年)、马瑞燕(2010年)、孙黛珍(2010年)、谢英荷(2010年)、李生才(2013年)、刘文忠(2013年)、郝利平(2013年)、杜慧玲(2013年)、梁建萍(2014年)、郑明学(2014年)、郝建平(2014年)、李亚灵(2014年)、郭春绒(2014年)
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杨武德、郭晋平、曹果清、韩渊怀、李步高、李宏全、张淑娟、杜慧玲、李锐、吕丽华、李卫朝、刘文忠、马瑞燕、孙敏、温鹏飞
三晋学者:吕丽华、李步高、曹果清、任有蛇、范瑞文、孙敏、王创云
飞天学者:徐进
国家级教学团队:兽医基础科学教学团队
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食品科学与工程教师团队
省级教学团队:动物解剖与组织胚胎学教学团队、临床兽医教学团队、植物保护专业教学团队
学术院长:南志标、李天来、张福锁、赵春江、张佳宝、朱蓓薇、康振生、王硕
学科建设
截至2021年4月,学校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8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9个、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类别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4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类别7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省级重点学科9个、省级重点建设学科6个、省级重点扶持学科2个、省级优势学科1个、省级特色学科4个、“1331”工程优势学科1个、省优势学科攀升计划学科1个、省服务产业创新学科群2个。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8个):农业工程、作物学、园艺学、农业资源与环境、植物保护、畜牧学、兽医学、林学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9个):农业工程、作物学、园艺学、农业资源与环境、植物保护、畜牧学、兽医学、林学、草学
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兽医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4个):生物学、农业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风景园林学、作物学、园艺学、农业资源与环境、植物保护、畜牧学、兽医学、林学、草学、农林经济管理、公共管理
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8个):农业、兽医、公共管理、体育、林业、风景园林、机械、生物与医药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
省级重点学科(9个):农业工程、作物学、园艺学、农业资源与环境、植物保护、畜牧学、兽医学、林学、草学
省级重点建设学科(6个):生物学、食品科学与工程、风景园林学农林经济管理、公共管理、体育学
省级重点扶持学科(2个):植物病理学、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
省级优势学科(1个):畜牧学
省级特色学科(4个):作物学、植物保护、兽医学、农业工程
省优势学科攀升计划学科(1个):畜牧学
“1331”工程优势学科(1个):畜牧学
省服务产业创新学科群(2个):循环富碳作物学科群、功能农业学科群
学科排名
2020年7月9日,据ESI中国内地高校数据库更新显示,山西农业大学植物学与动物学学科(Plant & Animal Science)进入ESI全球前1%。 11月,农业科学学科(Agricultural Sciences)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位于本期ESI前1%农业科学的810位。
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截至2021年4月,学校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5个、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国家级教学实验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国家级科技特派员创业链1个、国家级科技特派员创业培训基地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1个、省级特色专业6个、省级优势专业建设项目7个、省级品牌专业11个、省级精品课程16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4门、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1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农学、动物医学、植物保护、动物科学、草业科学、农业资源与环境、土地资源管理、园艺、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科学、林学、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
国家级特色专业:园艺、动物医学、农学、农业资源与环境、植物保护
省级特色专业: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食品科学与工程、林学、动物科学、土地资源管理、农村区域发展
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种子科学与工程、动植物检疫、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葡萄与葡萄酒工程、农林经济管理、农村区域发展、中药资源与开发、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园林、农业电气化
省级优势专业建设项目:农学、动物医学、植物保护、农业资源与环境、园艺、动物科学、食品科学与工程
省级品牌专业:农学、植物保护、动物科学、动物医学、林学、园艺、农业资源与环境、农林经济管理、土地资源管理、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食品科学与工程
国家级精品课程:《机械制图与计算机绘图》《动物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
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机械制图与计算机绘图》
省级精品课程:《生物统计学》《植物生物化学》《蔬菜栽培学》《植物学》《大学化学》等
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生物统计学》《作物化学调控》《普通昆虫学》《植物生理学》《昆虫生态及预测预报》《动物解剖学与植物胚胎学》《蔬菜栽培学》《工程力学》《机械制图与计算机绘图》《食品免疫学》《大学化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生物化学》《植物学》
国家级教学实验示范中心:动物医学实验教学中心、植物生产类实验教学中心、农业资源与环境实验教学中心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物理实验室、生物化学实验室、基础兽医学实验教学中心、作物栽培耕作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农业环境监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农业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园艺实验教学中心、农业综合化学实验教学中心、食品科学与安全实验教学中心、农业生物资源与生态环境实验教学中心
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食品科学与安全实验教学中心、农业生物资源与生态环境实验教学中心
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地方农业院校服务新农村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动物医学专业多层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国家级科技特派员创业链:山西省食用菌产业国家级科技特派员创业链
国家级科技特派员创业培训基地:山西晋中(太谷)国家级科技特派员创业培训基地
(注:名单不全)
办学成绩
2019至2020学年,学校学生获批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46项,参与学生数为230人;入选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交流项目2项。获首届全国大学生智能机电系统创新设计大赛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获第十二届青岛国际水中机器人大赛二等奖1项,三等奖7项;获第七届全国大学生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相关专业创新创业竞赛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获第三届全国大学生动物科学专业技能大赛二等奖4项;获第九届国际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大赛艾景奖学生组银奖;获2020“深唐杯”大学生5G技术应用大赛省赛一等奖6项,二等奖11项,三等奖20项;获第二届全国大学生植物保护专业能力大赛团体一等奖,获植保专业本科生学术交流报告一等奖,植保专业技能展示三等奖,植保创新创业优秀项目三等奖,并获大赛团体一等奖;获第六届全国大学生水族箱造景技能大赛(NACCS)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等。在山西省第五届高校毕业季优秀美术作品展中获奖35项,其中,毕业作品展板块获一等奖3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9 项、优秀奖1项;“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翰墨丹青写初心”主体展览板块获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
教学成果
截至2021年4月,近年来,学校先后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省部级及以上教学成果奖100余项,在“挑战杯”等竞赛中获得省部级及以上奖项224项。
对外交流
截至2021年4月,学校与美国欧柏林大学有合作,与美、英、澳、俄、泰等国家和地区的100余所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新西兰梅西大学和奥克兰理工大学等高校开展联合培养项目,有尼泊尔、伊朗、巴基斯坦等国家的学生到校攻读学位。
学术科研
科研平台
截至2021年4月,依托学校(院)建设黄土高原东部旱作节水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农业农村部黄土高原作物基因资源与种质创制重点实验室、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国家功能杂粮技术创新中心、山西省重点实验室、“1331工程”创新平台等省级创新平台省部级平台130个,科技部、农业农村部和山西省科技创新团队24个,直属科研院所(中心)17个。
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功能杂粮技术创新中心
国家级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长治综合试验站
省部级科学观测实验站:农业部华北黄土高原地区作物栽培与耕地保育科学观测实验站
省级重点实验室:作物生态与旱作栽培生理山西省重点实验室、植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山西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1331工程”作物生态与旱作栽培生理重点实验室
省级实验室:山西省生态畜牧与环境兽医学实验室、山西省旱作农业机械关键技术与装备实验室
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西省绿色生物农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西省食用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西省动物药品与疾病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西省作物化学调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西省动物药品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西省设施园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西省猪遗传改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西省草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西省肉羊繁育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山西省生猪种业工程研究中心
省级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1331工程”山西省兽药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1331工程”山西省食用菌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
省厅级创新基地:山西省新型中兽药创新基地
省“1331工程”重点创新团队:兽医新型药物创新研究创新团队
省科技创新重点团队:小麦旱作栽培山西省科技创新重点团队、猪种质资源发掘与创新利用山西省科技创新重点团队、特色肉牛生产山西省科技创新重点团队、环境安全与动物健康生产技术山西省科技创新重点团队
省科技创新培育团队:设施蔬菜高效固碳山西省科技创新培育团队、草种选育与退化草地生态恢复及利用山西省科技创新培育团队、谷子、糜子基因资源开发与分子育种山西省科技创新培育团队
科研成果
2020年,学校获得山西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国家审定(鉴定)品种3个,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37个。
截至2021年4月,“十三五”以来,学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8项、二等奖39项;取得国家审(鉴)定品种39个、省级审(认)定品种252个,国家标准2项、地方标准339项,国家植物新品种权53项。
序号 | 获奖项目 | 类别 | 获奖等级 | 获奖时间 | 完成人 | 备注 |
1 | 大寨’海绵田‘的研究 | 全国科学大会奖 | —— | 1978年 | 土化系 | 主持 |
2 | 大豆良种晋豆1号、2号 | 全国科学大会奖 | —— | 1978年 | 农学系 | 主持 |
3 | 山西省森林病虫天敌名录图册及山西省森林病虫普查结果 | 国家科技进步奖 | 三等奖 | 1985年 | 张志勇 | 参与 |
4 | 若干昆虫信息素结构、合成及应用研究 | 国家科技进步奖 | 二等奖 | 1987年 | 李连昌 | 参与 |
5 | 包兰线沙坡头地段铁路治沙防护林体系的建立 | 国家科技进步奖 | 特等奖 | 1988年 | 高守惠 | 参与 |
6 | 中国黑白花奶牛的培育 | 国家科技进步奖 | 一等奖 | 1988年 | 冀一伦 | 参与 |
7 | 榆次市城郊型经济开发 | 国家星火科技奖 | 三等奖 | 1991年 | 农大 | 参与 |
8 | 吕梁地区红枣系列技术综合开发 | 国家星火科技奖 | 三等奖 | 1991年 | 李连昌 | 参与 |
9 | 乳牛乳腺炎电子检测仪 | 国家发明奖 | 四等奖 | 1992年 | 郝庆铭 | 主持 |
10 | 中国小麦温光特性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奖 | 三等奖 | 1995年 | 苗果园 | 参与 |
11 | 亚洲棉(A)与比克氏棉(G)人工合成[AG]复合染色体组新棉种的研究 | 国家发明奖 | 三等奖 | 1995年 | 李炳林 | 主持 |
12 | 植物保活助长剂–根宝 | 国家发明奖 | 四等奖 | 1996年 | 常培英 | 主持 |
13 | 秸秆养畜示范推广项目 | 国家科技进步奖 | 二等奖 | 1998年 | 冀一伦 | 参与 |
14 | 黄土高原隰县残塬壑区高效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发展研究 | 国家科技进步奖 | 三等奖 | 1999年 | 张沛生 | 参与 |
15 | 灌木林虫灾发生机制与生态调控技术 |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 二等奖 | 2018年 | 张金桐 | 参与 |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据2021年6月学校图书馆官网显示,山西农业大学图书馆有中文纸质文献157万册,现刊432种,过刊90000多册册,报纸60多种。引进与自建数据库74种,OA及NSTL免费资源近50种。截至2019年,学校图书馆有中外文电子图书325多万册,中、外文电子期刊10万余种,学位论文471万多册,音视频资料时长达13万多小时。
学术刊物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创刊于1936年,是由山西农业大学主管、主办的农业科学类综合性学术期刊。学报设有农业生物技术、资源环境保护、动物科学、果蔬科学、食品科学工程、农业机械化、林业科学研究等栏目;学报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7年版)来源期刊,被美国《化学文摘》(CA)收录。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山西农业大学主管、主办的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学报设有三农问题研究、政法理论、经贸论坛、管理科学、语言文学、农史研究、农技推广、高教研究等栏目;学报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来源期刊、《科学引文数据库》(SCD)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A刊扩展期刊。
文化传统
学校标识
校徽
学校校徽为同心环形,砖红色;内环为篆书“农”字和“大”字,“1907”为学校成立年份;外环下方为彭真同志题写的校名“山西农业大学”,上方为英文校名。
学校校徽
校旗
学校校旗为红色旗面,长宽比例为3:2,旗面正中为彭真同志题写的校名“山西农业大学”,校名文字颜色为黄色。
学校校旗
精神文化
校训
勤奋、求实、团结、进取
教风
甘于奉献、敬业乐教
学风
勤奋学习、注重实践
办学精神
崇学事农、艰苦兴校
社团文化
据2020年10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日语爱好者协会、绿色能源科技协会、计算机协会等社团。 开展了社团文化节、曲艺大赛、舞蹈大赛、器乐大赛、健美操大赛、街舞大赛、大学生现场手工艺作品大赛、摄影大赛等活动。
现任领导
职务 | 姓名 |
党委书记 | 廖允成 |
校长(院长) | 张强 |
党委副书记 | 薛建武、赵水民 |
纪委书记 | 燕炯 |
副校长(副院长) | 王娟玲、 孔照胜、李卫祥、张富强、李步高 |
知名校友
高福 | 庄文颖 | 郑哲敏 | 朱尊权 | 郭承基 |
王志均 | 席承藩 | 金银焕 | 张铭 | 郑社奎 |
冯芝茂 | 谭绍文 | 张树德 | 王大任 | 朱霖 |
所获荣誉
2021年9月26日,山西农业大学教务部荣获全国教材建设先进集体称号。
该文章由作者:【李元霸】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