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是一个汉语象形字,汉字拼音为【cāng】。【出处】:仓廪实而知礼节。—仓(拼音:cāng),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字。最早见于甲骨文。本义是粮仓,后比喻引申为船舱。
字源演变
象形字。像粮仓形。顶部像苫盖;底部像坎穴,古代一些地区仓储与居住同,常为半地穴式;中部是户形,即出纳之门扇。
“仓”字始行于商代,西周与商代初文基本相同,但至战国,变化纷繁:下底之“口”形多简变为一横或二横;仓门形因书写草率而作“A”“B”等形,并往往在其中轴另一侧空旷处填二横画作饰笔;仓门形或简写作“C”,再简为“D”。但同时期秦国文字仍承西周体势,只是把底部“口”形上移至门扇竖轴右侧。小篆把门轴线向左斜拉,秦汉隶书都因之成撇势。楷书全本汉隶,只是新楷书字形把“亼”下的横画变成点。1956年《汉字简化方案》把“仓”字简化作“仓”,这与《说文》“仓”下奇字及清代刊行的《目连记弹词》等书中“仓”的写法相近。《说文》:“仓,谷藏(zàng)也。”本义是粮仓。《诗·小雅·楚茨》:“我仓既盈。”比喻引申为船舱,后来写作“舱(舱)”。
现代释义
基本释义
仓cāngㄘㄤˉ
收藏谷物的建筑物:米~。粮~。~储。~房。
姓。
详细释义
仓
倉cāng
〈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象盖儿,中间象一扇门,下面是进出的口儿,合起来表示仓库这个概念。本义:粮仓)
同本义[granary;barn]
仓,谷藏也,仓黄取而藏之,故谓之仓。——《说文》
仓廪实而知礼节。——汉·贾谊《论积贮疏》
藏帝藉之收于神仓。——《礼记•月令》。注:「藏祭祀之谷为神仓。」
又如:谷仓(粮仓);仓廒(粮库);仓敖(储藏米谷的地方)
泛指储藏物资的建筑物[warehouse;storehouse]。如:盐仓;货仓;添仓;填仓;义仓;仓府(贮存钱财和粮食的地方)
姓
古籍释义
榖藏也。仓黄取而藏之,故谓之仓。从食省,口象仓形。凡仓之属皆从仓。仺,奇字仓。七冈切
说文解字注
谷藏也。
藏当作臧。臧、善也。引伸之义、善而存之亦曰臧。臧之之府亦曰臧。俗皆作藏。分平去二音。榖臧者、谓榖所臧之处也。广部曰。府、文书藏。库、兵车藏。廥、刍稾藏。今音皆徂浪切。
苍黄取而臧之。
苍、旧作仓。今正。苍黄者、匆遽之意。刈获贵速也。
故谓之仓。
苍仓㬪韵。
从?省。口象仓形。
七冈切。十部。
奇字仓。
葢从古文巨。
康熙字典
《唐韵》七冈切。《集韵》千冈切。?音苍。《说文》:谷藏也。《国策》注:圆曰囷,方曰仓。《诗·小雅》:乃求千斯仓。《礼·月令》:季秋,命冢宰举五谷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
又官名。《周礼·地官》:仓人掌粟入之藏。
又仓卒,悤遽貌。杜甫《送郑虔》诗:仓皇已就长途往。
又姓。周仓葛。
又与苍通。《礼·月令》:驾仓龙。《前汉·萧望之传》:仓头庐儿。
又与臓通。五仓,五脏也。《前汉·谷永传》:成帝曰:化色五仓之术,皆左道以欺妄。
又与沧通。扬雄《甘泉赋》:东烛仓海。
又与桑通。《亢仓子》,亦作《庚桑子》。
又《集韵》楚亮切。借作怆。《诗·大雅》:仓兄塡兮。
该文章由作者:【不如自挂东南枝】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