榛子是“四大坚果”之一,具有营养价值丰富、风味上佳的特点,是一种很好的食品加工原材料。
榛子在全世界约有16种,主要分布于亚洲、欧洲及北美洲。我国作为榛子的重要产地,原产8个种2个变种,主要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和西南地区。欧洲榛具有果实大、外观美、营养丰富的特点,具有很高的商业价值,但是经过多年的引种试验表明不太适合我国的气候。平榛是中国原产的野生榛中最有经济利用价值的资源,具有良好的抗寒性,但是果实小、果壳厚、出仁率低。
分布范围
榛子分布很广,亚洲、欧洲及北美洲的温带均有榛树分布。
1.土耳其:世界榛子的主要生产国,其榛子产量占全球榛子总产量的三分之二,榛子产品为该国带来高达12%外贸销售额。
2.中国:榛子在中国的种植历史悠久,目前,全国22个地区都有榛属植物分布,资源丰富,特别是东北、山西、内蒙古、山东以及河南河北辛集等地,均分布有很大面积的榛子林。
3.其余国家:榛子的主要生产国还有西班牙、意大利及美国。
栽培技术
种子处理
首先要进行低温处理即沙藏。温度控制在1-5℃,时间2-3个月。即2月沙藏,4月播种。沙藏办法应选择高处干燥的地方,没有鼠害。挖穴深0.6米到1米,宽0.5米的沟,若种子较少,可以用木箱进行沙藏。沙藏前种子要先在沟底或箱底铺上一层4cm左右厚的净湿沙,然后再将种子和沙子混合体倒入沟里或箱里,其厚度不能超过50cm,再撒上一层4cm左右厚的净湿沙。再盖上15cm厚的土或盖上草帘。木箱沙藏需放入地沟或菜窖中。
选地
育苗地应选择平整适中、土层深厚,肥力充足,排水性能好的沙壤地。地要深翻,20-30cm深度为宜,可以有效消灭土壤中的虫卵及提高保水能力,通过疏松土地达到熟化土壤的目的。
催芽
将种子混合体上的覆盖物撤掉,露出干净的沙土混合体,为确保沙土里外的温度与湿度均匀,将混有种子的沙土每天翻动一次,并适量喷水,可以促使种子开始逐渐发芽,当种子发芽露白数量达到1/4至1/3时就可以进行播种。若由于温度低而使种子发芽率不高时,要及时将发芽床移至温暖房间催芽,在室内催芽每天要翻1至2次,并保持一定湿度,当发芽率达到要求时再适时播种。
播种
播种基本在4月中下旬进行,垄作行距在60cm,播种时要在已做好的垄面上开沟,沟深5-6cm,将沙藏的种子过筛后均匀撒在沟底,上面覆盖2-3cm的土,对于墒情较差的地块,覆土时要厚些,可以达到5cm。种子的发芽率及播种行距决定播种的密度,但是为确保出苗率,播撒时可以适当密些。播撒后再覆上土进行镇压一下就行。对于较干旱的地块在撒种后要进行适当浇水保湿,促进其露白发芽。
苗期管理
播种半个月后基本就陆续开始出苗。在苗期时要视土壤的干湿程度给予适当的浇水,以满足幼苗生长需要。苗期时定期对土壤疏松除草,保证幼苗生长环境。待苗木10cm左右时,需追一次氮肥,施后及时灌水。苗期病虫害主要是白粉病和食叶害虫。对于白粉病的防治可以在榛苗达到4片真叶时喷上可湿性托布津溶液;若发生食叶害虫可喷洒2000倍的敌杀死溶液。苗期若管理得当,苗木当年就可以达到30cm的高度,秋季就能出圃。
栽植适宜时间
榛树一般适宜的栽植时间是春季栽植,大约4月中上旬。
整地
榛树对土地的适应虽较强,但是土层深厚、肥力强、排水良好的平坦沙壤地还是比较适宜榛树苗木的发育。栽种整地时要根据树苗的大小,挖出定植苗穴,尺寸直径49-51cm之间,深度10-18cm。在栽植前要将穴内放入一锹腐熟的农家肥,再填入隔肥的土,防止树苗根部与肥料直接接触而烧坏苗根。
栽植方法
一般在4月中下旬进行栽植,最好选择雨后2-3天后进行栽植,提前挖好定植穴,定植穴的间距大约2-3米。将苗放入穴内,边放土边轻提苗木使根系与土壤紧密接触,盖上土后一定要踩实,以免有漏风处影响根须发育。榛木不能深栽,不超出苗木地径3cm即可。回填完土并踩实,并立即灌水,要求一次性灌足灌透,等水渗下后再添土保墒。封埯后还需用地膜将苗木根部的土壤封上,栽上后就要进行剪枝定干,枝干保留尺度50-60cm,每个枝干剪口下面要有4到5个饱满的枝芽,定干后要立即用油漆将剪口涂上,防止水分的流失。
修剪灌水
榛树定植后,要适当的进行修剪,将多余的枝条修剪掉,减少水分的利用,提高苗木的成活率。苗木发芽后按整形的要求进行二次定干,除去基部多余的萌发枝条,如果土壤干燥,必须进行二次灌水,确保苗木水分的吸收,以确保其发芽完好。
防虫害防寒
榛树在苗期最易发生的虫害是金龟子虫害,其爱食苗木嫩芽,在苗木管理时要注意观察和防治。在入秋时要对榛树根部培土防寒,用湿土培实培严,防止透风致使树根干燥。
追肥
施肥量要根据树龄、灌丛大小和土壤的肥沃程度来确定。在榛树的灌木丛下面撒化肥,再配合松土,使土壤与肥充分混合,再盖上土。追肥结束要灌水,若在降雨前追肥,有利于苗木对肥料的吸收。
生长习性
1.特征:榛子的叶互生,阔卵形至宽倒卵形,边缘长有不规则的重锯齿,上面无毛,下面脉上有短而柔的毛,长5-13cm,宽4-7cm;叶柄长1-2cm,细毛密布;托叶小,易早落。花为单性,雌雄同株;雄花为柔荑花序,鲜紫褐色,雄蕊为药黄色;雌花2-6簇于枝头,在开花时,被包在鳞芽内,只能看到两个红色的花柱。
2.气候:榛子耐寒,可度过-30℃的严冬。喜湿润的气候,年降水量700-1200mm的地区适宜栽种。
3.光照:喜光,充足的阳光利于榛子的生长发育和结果。
4.土壤:对土壤的适应性强,在壤土、砂土、粘土及轻轻盐碱地上均能生长;对地势要求不高,但若海拔较低,则更利于榛子的生长。
分类
世界约有榛属树种20种,学术界确认的有9种,即欧洲榛、美洲榛和土耳其榛等。
1.中国:中国原产榛子有9种,分别为川榛、滇榛、华榛、武陵榛、维西榛、平榛、刺榛、毛榛、绒苞榛。还有7个变种,即川榛变种短柄川榛,毛榛变种短苞毛榛、腺毛毛榛,华榛变种钟苞榛,刺榛变种藏刺榛、平榛变种长苞榛、绒苞榛变种宽叶绒苞榛。
2.引进种:有欧洲榛、尖榛和大果榛等,并培育了新的种间杂种—平欧杂种榛。欧洲榛的原产地在欧洲的地中海沿岸、亚洲的中亚和西亚,其经济栽种比较发达的国家包括土耳其、西班牙、意大利、美国、希腊、伊朗和前苏联等。
营养分析
榛仁营养丰富,含多种营养素,其成分主要存在于榛子壳和榛子种仁里。
1.蛋白质:榛仁中蛋白质含量较高。且还含有人体所需的8种氨基酸(赖氨酸、色氨酸、苯丙氨酸、蛋氨酸、苏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缬氨酸),且含量远远高于核桃等。
2.脂肪:果仁含油脂量高,且多为不饱和脂肪酸,味清香,口感好。另外,榛子含有甾醇,天然植物甾醇对人体具有重要的生理活性作用,能够抑制人体对胆固醇的吸收,促进胆固醇降解代谢,抑制胆同醇的生化合成。
3.碳水化合物:榛仁中碳水化合物含量16%左右。蔗糖在榛子的口感和风味特色中起了很重要作用。
4.维生素:榛仁中胡萝卜素、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E含量也很丰富。
5.矿物质:榛子中各种矿物质元素如钙、磷、铁含量也高于其他坚果。
6.色素:榛壳含有大量符合绿色食品需求的天然色素,同时它还是一种能源与环保领域研究的生物质原料,此外,粉粹后的榛子壳是很好的有机肥原料。
7.膳食纤维:榛仁含有一定的膳食纤维,其对保障人类健康,延长生命有着重要作用。
主要功能
1.榛子可补脾胃、益气力、明目,并对夜尿多、消渴等肺肾不足者颇有帮助。但榛子性温热,易上火,不可多吃。
2.由榛子提取的制剂,具有消炎、防腐和扩张血管的作用。
3.榛子中还包含一种抗癌化学成分—紫杉醇,是红豆杉醇的活跃成分,可治疗乳腺癌、卵巢癌等癌症,是很宝贵的医用原料。
4.榛子虽富含油脂,但却可降血压血脂、保护视力、延缓衰老。它丰富的油脂也宜于其中的脂溶性维生素被人体吸收,是体弱、易饥饿、病后体虚人群的佳选。
5.榛子富含的天冬氨酸和精氨酸可增强精氨酸酶活性,排除血液中的氨,从而增强免疫力,防止癌变。
6.榛仁油油色浅黄,是优良的食用油和工业用油。油粕可作饲料、肥料。果壳、果苞、叶片含单宁,可制栲胶。
该文章由作者:【墨菲斯托】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