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拼音:shā,shà)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字(常用字)。此字初文始见于西周金文。会意字。其古字形像水及散碎沙粒。本义为细小的石粒,也指颗粒细小的东西。拼音为shà时,作动词,意为经过摇动把某东西里的杂物集中,以便清除。
字源演变
“沙”字在金文中可见,金文的“沙”左边部件为“水”,右边部件为“少”。“少”即在“小”字下加一点指事而成,古汉语中“少”“小”可以通用。“沙”字由少、水会意而成,表示的是水边的小的颗粒石子。小篆的形体基于金文,从水、从少。隶书形体结构与小篆相同,左边的“水”写作“氵”,但含义不变。战国文字形体渐趋统一,易象形为会意。本义为沙。后用为沙地、沙漠及泛指细碎松散之物,皆引申义。又用为河流名、地名等。沙或从“尐”,于义无别。
详细释义
拼音 | 词性 | 释义 |
shā | 名词 | 水旁地;滩 |
指水边可耕之地 | 宋·苏轼《自金山放船至焦山》诗:“时有沙户祈春蚕。” | |
指沙洲 | 清·沈覆《浮生六记·浪游记快》:“丁字实初,家于崇,为一沙之首户。” | |
细小的石粒 | 《墨子·备梯》:“城上繁下矢、石、沙、炭以雨之,薪、水、火、汤以济之。” | |
指形状像沙的东西 | ||
沙漠;流沙 | 宋·陆游《小出塞曲》:“度沙风破肉,攻垒雪平壕。” | |
指用含有较粗沙粒的陶土制的(器皿) | 唐·陆羽《茶经·器》:“热盂以贮热水,或瓷,或沙。受二升。” | |
特指蚕屎 |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虫一·蚕》:“蚕之屎曰沙,皮曰蜕,瓮曰茧。” | |
木名 | ||
雌性牲畜 | ||
古时以小数点以下第八位,即万万分之一的数位叫“沙” | ||
地名,指长沙 | 《文选·谢灵运〈还旧园作见颜范二中书〉诗》:“投沙理既迫,如邛愿亦愆。” | |
“纱”的本字 | 《周礼·天官·内司服》:“内司服掌王后之六服:袆衣,揄狄,阙狄,鞠衣,展衣,缘衣。素沙。” | |
同“砂” | 《文选·左思〈蜀都赋〉》:“丹沙赩炽出其阪,蜜房郁毓被其阜。” | |
通蹝,指拖鞋 | 马王堆汉墓帛书《战国纵横家书·谓燕王章》:“夫实得所利,尊得所愿,燕赵之弃齐,说(脱)沙也。” | |
一种打击乐器,行军时又作为盥洗用具 | 清吴任臣《十国春秋·吴一》:“及亦时时抵王内室,常遇王起盥漱,右手擎沙锣,可百余两,实水其中以洗项。“ | |
姓 | ||
形容词 | 泛指颗粒松散若沙状 | |
粗糙 | 清·方以智《物理小识·草木类上》:“糙叶树……叶沙,磨器细于木贼。猎梅叶亦沙,可用。” | |
粗野;粗俗 | 宋·江休复《江邻几杂志》:“某沙于心,不沙于面;君侯沙于面而不沙于心。” | |
声音如细沙 | 《礼记·内则》:“鸟皫色而沙鸣。” | |
助词 | 相当于“啊”,也写作“唦” | 元石德玉《曲江池》第一摺:“不因你个小名儿沙他怎肯误入桃源!” |
动词 | 淘汰;挑拣 | 《晋书·孙绰传》:“沙之汰之,瓦石在后。” |
shà | 方言。摇动,使东西里的杂物集中以便清除 | |
suō | 形容词 | 通娑,谓盘旋飞舞。 |
动词 | 通挲,谓以手搓揉。 | 《仪礼·大射》:“两壶献酒” |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水?石也。从水从少。水少沙见。楚东有沙水。
谭长说:沙或从尐。所加切。尐,子结切。
说文解字注
水?石也。
诗正义作水中散石。非是。水经注引与今本同。凡古人所引古书有是有非。不容偏信。大雅传云。沙、水旁也。许云。水散石。与毛不异。石散碎谓之沙。引伸之、凡生澁皆为沙。如内则鸟沙鸣是。
从水从少。
会意。
水少沙见。
释其会意之恉。所加切。十七部。古音娑。从石作砂者、俗字也。古丹沙只用此。
楚东有沙水。
此别一义也。水经注渠水篇曰。渠水、又东南流迳开封县。睢涣二水出焉。右则新沟注之。即沙水也。音蔡。许愼正作沙音。言楚东有沙水。谓此水也。
谭长说。沙或从尐。
少尐二字皆见小部。尐者、少也。
康熙字典
《唐韵》所加切。《集韵》《韵会》《正韵》师加切。?音纱。《说文》:水散石也。从水、从少,水少沙见。楚东有沙水。《水经注》:逢泽陂东北流为新沟。又东北注梁为沙水。
又《山海经》:卢其之山无草木,多沙石,沙水出焉。南流注于涔水。
又颍水之别名。《尔雅·释水》:颍为沙。注:谓大水溢出,别为小水之名。
又疏土也。《易·需卦》:需于沙。正义:沙,水旁之地。《诗·大雅》:凫鷖在沙。
又州名,在西徼外,取沙角山为名,即《三秦记》鸣沙山也。《广舆记》:沙州鸣沙山,峰势危峻,沙如乾糖。天气淸朗,则沙鸣闻数里外。
又流沙,西境极远之地。《书·禹贡》:西被于流沙。
又丘名。《尔雅·释丘》:逦迤曰沙丘。疏:谓丘形斜行,连接而长者。
又长沙,郡名,属楚。《广舆记》:今湖广长沙府有长沙县。
又长沙,星名。在轸旁,主寿命。见《史记·天官书》。
又水中有沙者曰沙衍。《?天子传》:天子乃遂东征,南绝沙衍。
又沙汰,详汰字注。
又谢察微《算经》:十尘为沙,十沙为纤。
又木名。范成大《桂海草木记》:沙木与杉同类,尤高大,叶尖成丛,穗少,与杉异。
又豆名。崔豹《古今注》:貍豆一名貍沙,一名猎沙。虎豆一名虎沙。马豆一名马沙。
又吹沙,鱼名。《尔雅·释鱼》:鲨鮀。郭璞注:今吹沙也。陆玑注:鱼狭而小,常张口吹沙,故曰吹沙。
又小而甘美之称。韩彦直《橘录》:沙橘,取其细而甘美。或曰种之沙州之上,故其味特珍。然邦人称物之小而甘美者,必曰沙,如沙瓜、沙蜜、沙糖之类,特方言耳。
又沙门,谓勤行也。《佛说四十二章经》:辞亲出家,识心达本,解无为法,名曰沙门。
又姓。宋勇将有沙世坚。
又借为纱縠字。《周礼·天官》:内司服素沙。注:素沙,今之白縳也。以白縳为裏,使之章显。今世有纱縠者,名出于此。
又《集韵》蘇和切。《正韵》桑何切。?音蓑。亭名,在元城。《春秋·定七年》:齐侯、衞侯盟于沙。注:今阳平元城县东南有沙亭。
又与牺通。《诗·鲁颂》:牺尊将将。郑注:素何反。毛传:有沙饰也。
又酒名。《仪礼·大射仪》两壷献酒注:献读为沙。沙,酒浊特泲之,必摩沙者也。
又《集韵》山宜切。音釃。亦水傍也。
又《广韵》《集韵》《韵会》?所稼切。音嗄。声嘶也。《周礼·天官》:内饔:鸟皫色而沙鸣,貍。注:沙音所嫁反,或蘇他反。疏:沙,嘶也。按沙本有蘇何、山宜二切,不必又入歌支叶韵。今删去。
音韵集成
字头 | 韵摄 | 声调 | 韵目 | 声类 | 开合 | 等第 | 清浊 | 反切 | 拟音 | |
广韵 | 沙 | 假 | 平声 | 麻 | 开口呼 | 二 | 全清 | 所加切/所嫁切 | ʃa | |
假 | 去声 | 祃 | 开口呼 | 二 | 全清 | 所嫁切/所加切 | ʃa | |||
集韵 | 止 | 平声 | 支 | 生 | 开口呼 | 三 | 次清 | 山宜切 | ʃiɛ | |
果 | 平声 | 戈(歌) | 心 | 开口呼 | 一 | 次清 | 桑何切 | suɑ | ||
果 | 平声 | 戈 | 心 | 合口呼 | 一 | 次清 | 蘇禾切 | suɑ | ||
假 | 平声 | 麻 | 生 | 开口呼 | 二 | 次清 | 师加切 | ʃa | ||
假 | 去声 | 祃 | 生 | 开口呼 | 二 | 次清 | 所嫁切 | ʃa | ||
韵略 | 平声 | 麻 | 师加切 | |||||||
增韵 | 平声 | 歌 | 桑何切 | |||||||
平声 | 麻 | 师加切 | ||||||||
去声 | 祃 | 所嫁切 | ||||||||
中原音韵 | 阴平 | 家麻 | 审 | 全清 | ʂa | |||||
中州正韵 | 平声 | 家麻 | 师查切 | |||||||
去声 | 家麻 | 所嫁切 | ||||||||
洪武正韵 | 平声 | 歌 | 心 | 全清 | 桑何切 | so | ||||
平声 | 麻 | 审 | 全清 | 师查切 | ʃa | |||||
去声 | 祃 | 审 | 全清 | 所嫁切 | ʃa |
该文章由作者:【初音未来的男朋友】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